16 十五
15
来函:《正法眼藏--护法集 页四七一 认同许某对“真如遍一切处”的解释,并引用(解节经),其中有云:“如于阴中,乃至圣道分中,清净境界平等一味,皆无差别。须菩提!以是义故,应知一味真如遍一切处。”“处”应是指五阴、十二入、缘起支,乃至圣道分等漏、无漏法。其中既含十二入(或处),岂不知法处一支摄三种无为--择、非择灭以及虚空,然则真如当然是遍于虚空了。又不是(阴符经)或(参同契),此经文义显然,讵庸置疑;除非是不同意天竺诸师对法处的定义。复如(大乘玄论)引(大集经):“观一切诸法无作是菩提”,复如四六○页所引(大萨遮经):“当依阴界入中观(此法身)”,其中“界”若作十八界解,岂不含摄法界;要说虚空不预法界,未免太新鲜了!若作六大界解,仍然包含空大。即使以为这种说法有外道的味道,您也只好认了!再者,泛观四五九迄四六四页所引经文,都无一语提及真如不遍虚空,唯说藏识住于补特伽罗五蕴身中。此可依两点陈述:一、说藏识住于此,不代表藏识不得住彼,这是最基本的逻辑。二、若住此者不许住彼,必须此彼不得相摄,试问虚空根身识界等可以别别性住于一方吗?》
以上大段分为三小段略答:
第一小段质疑:《正法眼藏--护法集 页四七一 认同许某对“真如遍一切处”的解释,并引用(解节经),其中有云:“如于阴中,乃至圣道分中,清净境界平等一味,皆无差别。须菩提!以是义故,应知一味真如遍一切处。”“处”应是指五阴、十二入、缘起支,乃至圣道分等漏,无漏法。其中既含十二入(或处),岂不知法处一支摄三种无为--择、非择灭以及虚空,然则真如当然是遍于虚空了。又不是(阴符经)或(参同契),此经文义显然,讵庸置疑;除非是不同意天竺诸师对法处的定义。》
略答:拙著《正法眼藏--护法集》四七一页文中认同许大至老师“真如遍一切处”之说法,并引用《解节经》文句为证,实无谬误,君自不解,曲解余意后,复以曲解之意而责于余,如此行为岂是佛子本份?何以故?余引上述经文后,又继续引述佛语:“如是须菩提!如是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见最难见,遍一切处一味真实,我觉了已为他解说,安立正教,开示显现令义浅易。何以故?须菩提!于五阴中清净境界,是我所说名为真实须菩提!于十二入、十二缘生、四食四谛、诸界、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分、八圣道中清净境界,是我所说名为真实。此清净境界,一切阴处平等一味无差别相。如于阴中乃至圣道分中,清净境界平
等一味皆无差别。须菩提!以是义故,应知一味真如遍一切处。”引已,解云:“一切有情身中皆有如来藏阿赖耶识,本性清净,远离见闻觉知能所分别,名为‘一切阴处平等一味无差别相’,此一切有情之真如,皆各
各摄受藏隐于各自之五阴中,于十方界遍一切处受生......”余此段解文,何处悖于佛所说之“五阴、十二入、缘起支、乃至圣道分等漏、无漏法”?君岂不知五阴摄此诸法耶?是故余云“(真如)皆各各摄受藏隐于各自之五阴中......”斯乃实语,不违佛语,君云何曲解吾意,用以责余?余固引申解云:“......于十方界遍一切处受生,故云‘譬如真如遍一切处’,非谓真如遍满虚空充塞宇宙也。”斯复何过?不违佛语故。
汝云:《法处摄虚空无为,故真如当然是遍于虚空了。》
此说不然,误会虚空无为故。以君误会虚空无为,乃用以责我,过在于君,令人啼笑皆非:
谓无为法有六: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真如。虚空者虚空无为也,谓真如无为无作,不起世间杂染作意,体如虚空,故名虚空无为,简名虚空,法处所摄,非君所谓非情非心、一无所有之虚空也。《成唯识论》云:“此理相寂,说为涅槃,非此涅槃择灭为性;故四圆寂(四种涅槃)诸无为中,初后即真如,中二择灭摄。”意谓“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皆指真如本体;然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系指真如在凡夫众生地时之虚空无为体性,名为虚空无为,简称虚空,法处所摄,非君所谓一无所有、人为施设之虚空--无。故《成唯识论》云:“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故名虚空无为,此虚空无为方是法处所摄,非谓虚空是法处所摄。
虚空乃施设名,人所施设,无有实法;亦犹牛中无马,施设无马一名,非真有“无马”实法;亦犹人中无牛,施设无牛一名,非真有“无牛”实法;虚空亦然,以无物故,能容受物,施设虚空一名;以无故名空,非有实法名之为空,故虚空一名乃是假法假有,非是实有,非法处所摄;法处摄者--虚空无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因地真如也。
故《瑜伽师地论》云:“复次,虚空云何?谓唯诸色,非有所显,是名虚空。所以者何?若处若行都无所得,是处方有虚空想转;是故当知此唯假有,非实物有。”意谓:虚空乃因色有,自身无物无法可显。若于处所、身行等,都无有障碍物质可得,方于彼处生起虚空想之觉受;是故当知:虚空是假有,非实法有。
《大宝积经》亦云:“......言菩提者空之异名......是故如来如其空性觉一切法,不由空故觉法空性,由一理趣智故觉法性空。空与菩提性无有二,由无二故不可说言:此是菩提,此是空性。......由性空故说名为空;如说太虚名为虚空,而太虚性不可言说;如是空法说名为空,而彼空性不可言说。”是故虚空非有实法,以无物故名为虚空,非法处所摄,唯虚空无为之法方是法处所摄之虚空,非谓太虚也,君莫误会。
《起信论》云:“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云何为五?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云何对治?明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这)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色者则无虚空之相--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遍十八界)。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故。”是故虚空非预法界,法处之所不摄,君莫误会。
以上所举,君若犹未取信,请观《唯识述记》云:“八无为(按:无为法有立四、立六、立八、立九不同)体皆是真如,由此论中,依于真如立虚空等二假体,即随有漏无漏心中所现空等无为之相,名虚空等。或依障断所得灭处,假立择灭、不动、想受无色之处,假说虚空。”是故虚空不预法界,不摄于法处之中,君莫误会。
又:界者乃功能差别之界限,若无功能差别即无界限;虚空无知,无诸功能差别,云何名之为界?又:处处经中皆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未尝云“虚空有佛性”,虚空非情故;又处处经中皆云一切众生皆具本性清净之如来藏,未曾云虚空中有如来藏。若真如遍于虚空,但教众生向虚空讨,不必开示如来藏法身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中。而今君以外道主张之虚空、及通声闻之空界空大,坚持即是如来藏法身;谓真如之遍一切处即是遍于虚空或遍于空大,教我“只好认了!”如今我以所不认同者,依理依教依论而返还于君,“您也只好认了!”
第三小段来函质云:《再者,泛观四五九迄四六四页所引经文,都无一语提及真如不遍虚空,唯说藏识住于补特伽罗五蕴身中。此可依两点陈述:一、说藏识住于此,不表示藏识不得住彼,这是最基本的逻辑。二、若住此者不许住彼,必须此彼不得相摄,试问虚空与根身识界等,可以别别性住于一方吗?》
略答:一、说某甲没有杀人,并不表示死人一定是某乙杀的,“这是最基本的逻辑”;但是,说某甲昨晚整夜都在这里,就表示他昨晚整夜都不在别处,“这也是最基本的逻辑”,二种逻辑互不抵触。君若否定此一逻辑,主张昨晚一整夜本尊都在自家玩Video
Game时,也可以同时分身出去电动游乐场玩另一台Video Game,则警方误会游乐场凶杀案之死者为君所杀,君即不得以家中之不在场证明,而证明君之无辜,“这也是最基本的逻辑”。
如余四五九迄四六四页所引经文,谓阿赖耶是持身识:或持蚊子身,或持大象身,乃至持广大金翅鸟身。今依君之逻辑,君应可持二身三身,分住不同处所;则余夜晚若遇蚊叮虫咬,或出门忽遇恶犬咬吠,亦可归责于君挟怨报复,“这也是最基本的逻辑”,君在家中,并不代表就不在别处故;援用君之一语:“象话吗?”
若君引用之逻辑无误,则余若于别别处,诋毁君为忤逆不孝、虐待妻儿、苛刻朋友,于师长忘恩负义......等,君亦应闻,应能立刻于空中忽然出声怒斥于余,辩解是非;亦应余于每周上课时,在讲堂逐页破斥君之来函之际,君亦应在家中耳闻余语,不必或派人来闻,或自身亲来听闻;以君之本尊既在家中,并不代表就不能同时有分身在正觉讲堂故,这也是“最基本的逻辑”--“象话吗?”
二、君言:《二、若住于此者不许住彼,必须此彼不得相摄,试问虚空与根身识界等,可以别别性住于一方吗?》住于此者不许住彼,这是世间最基本的逻辑,不可引用另一种情况下的逻辑,来推翻此一情况下的逻辑,否则即成引用失当。如同法院推事判刑,不可随便引用法律条文,必须适法(虽然有时因恶法亦法,而使某些人枉受无辜)。然逻辑是一定的,不同状况,适用不同逻辑;相同之状况,必引相同之逻辑;如同最高法院之建立判例,以供法官援用。
若住此者同时得许住彼,则有大过,已如前述。而君以虚空为譬,仍是引喻失当,所以者何?虚空无法故,虚空无体性故。君意谓虚空与诸根身识界可以相融相入者,不然!虚空未曾与山河大地及有情之根身识界相摄相融,何以故?若虚空与吾人根身相摄,则吾人欲由此至彼,应当寸寸分分剥离此处虚空,寸寸分分摄入下一寸下一分之虚空;非常辛苦剥离摄入,许久才能移动一分一寸,何况能走动跑跳?以虚空无法故,因无物故名为虚空,非有实法名为虚空,犹如牛中无人,施设无人一名,而此无人之“法”,实非有法;虚空亦然,以无色法阻碍故,施设虚空一名,非真有虚空之法与吾人根身器界相摄相入,“这是最基本的逻辑”。三岁儿童也知非有虚空之物,长大成人后、年老学佛,反因邪见教导,错认虚空为实有法,不亦可悲?
君若坚持虚空为实有法,坚持虚空与物相摄相入,则物之移动,亦应物于原处之虚空同被移动,则彼物移动后,其原处应无虚空,则虚空成变易法,成有作用法,则是无常。若依君旨,欲使物之原处所有虚空存在,必须取物时,先将彼物之虚空剥离彼物;移动彼物时,必须分分寸寸与虚空摄入,逐分逐寸剥离彼物所经过之空间
虚空,以虚空有实法、复与诸物相摄相入故;“象话吗?”
有情之根身识界可以此时在此虚空,亦可别时在彼虚空,以虚空无法故,而非别别性同时住于此方彼方;若同时能别别性住于此方彼方,无有此理,有大过故。是故不应主张“真如遍满虚空、真如遍于虚空、真如即是虚空”,以虚空非心非情故,无有实法故,有大过故。何以故?若“真如即是虚空,故真如遍十方界,量同虚空”,则应十方界一切有情皆同一真如,则学法修道即成无用,只须释迦佛之前无量劫,第一尊佛成佛时,吾人应同时成佛,岂有吾人迄今尚在轮回之理?而余书中四六八至四七○页之略辨,君复如何论辨?岂真明察秋毫而不见舆薪之人欤?有智之人读之便解,而君元览经论之智,竟不解余浅白之释,宁非怪事!
若君主张“真如即是虚空,故真如遍于十方虚空”之理可以成立,则应君所主张--住彼亦可同时住此--之理亦可成立;然有大过,以皆为同一真如故,上来已破故;君若谓一切有情之真如是各各自有,非共有一个真如本体,亦有大过,各皆遍于虚空一切处故;各皆遍满虚空,则汝我及一切有情之真如本体应皆互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皆不应理。审如此者,则我欲往台北,汝欲往台南,他欲往台东,彼欲往台西,应皆错乱,真如唯对各自之七识六根,而不对他人之七识六根运作,则我汝他彼之真如应如乱绳打结一般,无所能用。
亦应我熏习真实理,而汝亦得熏习,汝我真如同皆是虚空,而虚空不别故;亦应淫女熏习女欲时,汝我同受女欲触,同遍相摄之虚空真如必现彼淫女之女欲触相分于汝我身中故;亦应地狱中受广大身之纯苦有情于受无量苦时,其苦触相分现于汝我身分,则应汝我亦长劫受苦触,无有安乐时;亦应恶人熏习恶法时,汝我同得受熏;亦应汝我甫出生时,即具足世间法之了知,汝我真如同是遍于十方之虚空而相杂相入故;则应不必入学,儿童只须能说话能走路,够力气,就可以到各单位上班;亦应汝知我心思,我知他心思,彼此相知,所熏习法皆互相摄故;则因果、染净、世间、出世间一切法悉皆错乱,不能成立。亦无佛法外道法之可熏习修行,过去佛、过去外道仙人皆已修故,而彼我真如即是虚空,同皆遍十方故,相摄入故,则应生来已具彼所修法故。
是故,凡主张虚空即是真如,而真如因虚空之遍满十方而遍十方界者,不论真如是大家共有一个,或各自独立,皆有大过,进退失据,是无知识之人所说;犹如一神教徒相信“世界是平面的,是上帝创造的”同等愚痴,虽然聪明伶俐而能原览经藏,其实是无智慧人,自误误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