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集 平等智慧与志愿_入净三昧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单元是《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大乘起信论》卷1,马鸣菩萨开示说:【平等缘者,谓一切诸佛及诸菩萨,以平等智慧、平等志愿,普欲拔济一切众生,任运相续常无断绝。】(~《大乘起信论》卷1)所谓平等缘,就是诸佛菩萨都用平等智慧与平等志愿,普遍地想要拔济一切众生;这种平等智慧与平等志愿,在诸佛菩萨心里,一直都持续存在著,而不曾断绝过。
上一集讲到平等缘与平等智慧,今天要从平等志愿开始讲。什么是平等志愿?是说诸佛菩萨度众生时,以平等智慧为根本,生起了平等志向与平等愿力。什么是平等志向?是说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有教无类,所以诸佛菩萨度众生时,不舍一切众生,不论贫富贵贱、聪明鲁钝,都不会放弃,除非众生修证佛菩提的因缘还不具足,那么就暂时先把他搁置,等到未来时节因缘成熟了,还是会回头来度他,这就是诸佛菩萨的平等志向。
什么是平等愿力呢?是说这种愿力依于平等智慧,于未来无量世中都不会改变,永远这样去奉行,叫作平等愿力。譬如《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里头的 贤天菩萨,他观察到不思议光菩萨的心性仍然很恶劣,悟入佛菩提的缘还不具足,所以暂时把他搁置,先去度化别的众生,等待未来缘熟时,还是会回头来度他,这就是菩萨的平等志向与平等愿力。不思议光菩萨他的修证本来很高,因为瞋心骂詈毁谤贤天菩萨,又不肯悔过,本来是要下地狱的,由于贤天菩萨运用神力暗中护念,所以不必下地狱去受苦;但是身坏命终,就出生在妓女胎中,出生以后立刻被妓女丢弃,被丢弃之后呢,又被狐狼野狗吃掉;九十一劫之中,每一世都受这样的苦报,直到后来遇见了 释迦牟尼佛,才又恢复菩萨身分以及修证上的功德。
诸佛菩萨度众生时,不是从表面上可以看出道理来的,诸佛菩萨会从实质上来观察某个人证道的各种条件是否都具足了;如果还不具足,诸佛菩萨只好暂时把他搁置,等待以后的因缘,这并不是说诸佛菩萨有所偏心。就好像太阳阳光普照,但是有的小草被小树遮住了,有的小树又被大树遮住了,所以照不到阳光,不能怪太阳都不照它们。同样的,诸佛菩萨的平等志愿不是齐头式的平等,而是立足点上的平等,就看众生得度的因缘是近缘还是远缘,每个人的因缘各不相同,不能从表相上去看,因为学佛不是只有这一世,而是过去无量世累积起来的。所以在同修会里佛法的修证很平等,已经明心的同修当中,有博士学位的年轻人,也有小学毕业的老菩萨,这就是诸佛菩萨的平等志愿。诸佛菩萨不会只想救度局部众生,而是普遍地想要拔济一切众生,即使像天魔波旬那样不断地破坏佛法,佛仍然跟他授记成佛,这就是佛的平等智慧与平等志愿,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
所以学佛的首要就是先修证平等智慧,也就是先证得无分别智;有了平等智慧,才能渐渐观察众生实际上的福德因缘,然后生起平等志愿,才能无厌无悔地去拔济一切众生。明心开悟证得平等智慧的条件,除了上一集跟大家介绍的那五个条件:信力、定力、慧力、福德、消除慢心以外,每一次修集福德之后,还要把所修集的福德回向累世冤亲债主,以减少学法的障碍,要以具体的福德作具体的回向,让冤亲债主领受到诚意与回向的功德。也就是说,必须有真修功德来回向给他们,而不是空口说白话的回向。譬如:“愿以护持正法殊胜功德,回向佛弟子某某某的累世父母、冤亲债主得蒙诸佛菩萨加被,归命佛法僧三宝,悉发无上心,早生善处,修学佛法,同证菩提。”这样指名道姓的具体回向,并且发愿希望将来彼此成为佛菩提道上的法侣,生生世世互相扶持增上,当冤亲债主感受到我们的诚意,他想通了就会接受,就会赶快去投胎,就不会再来障碍我们学法。
菩萨由于证得平等智慧,产生了平等志愿,由于平等志愿产生了大悲心,普遍地想要拔济一切众生;这种平等智慧与平等志愿,将会在菩萨心中一直持续地存在而不会断绝。所以明心开悟后,每遇到一件事情,都会把它跟明心所证的中道观与实相观搭配一起观行。也就是说,明心后的平等智慧一直持续存在不会断绝,纵然在梦里,那明心所得的智慧也还在,不会遗失,乃至舍报转入中阴身时,这一世所悟的智慧都还在;所以明心的人,舍报后能够正知入胎,不会对来世的父母起颠倒想而入胎,原因就在这里,这是开悟见道的功德。但是入胎后中阴身就消失,这一世的意识就永远断灭,下一世又是全新的意识,所以出生以后,要再从头开始熏习世间法与出世间法,这就是胎昧。
破参以后般若智慧进步很快,以前看不懂祖师公案——譬如 平实导师著作《公案拈提》,也读不懂般若诸经——譬如《心经》、《金刚经》,现在明白了,读起来好贴切。经过一段时间再检查会发现,现在的智慧比起当初破参时的智慧又不一样了,只要真的见道,平等智慧就会任运相续而不断绝,表面上也许不觉得它有在现行,但其实它一直都在,随时影响著明心者的心行与智慧。所以禅宗祖师说:“还是旧时人,不是旧行履。”明心后还是原来那个人,但是智慧不一样,所表现出来的身口意行跟以前也就不同了。
接著 马鸣菩萨开示说:【以此智愿熏众生故,令其忆念诸佛菩萨,或见或闻而作利益,入净三昧。】(~《大乘起信论》卷1)诸佛菩萨以平等智慧与平等志愿拔济一切众生时,还要教导众生忆念诸佛菩萨,让他们见闻诸佛菩萨的功德,因此对三宝生起信心,修学佛法而证得清净三昧,明心后转依如来藏,从实相法界来看一切法,没有一法可得。所以有时候真悟禅师会说:“无佛、无法、无众生。”但那是依实相法界来说,不是依现象界。现象界里,明明有佛、有法、有众生,学佛人不可任意模仿禅宗祖师的表相而说没有佛,因为连地上菩萨乃至等觉菩萨,时时刻刻都在念佛,时时刻刻都有佛在心中。譬如《胜鬘经》中,胜鬘夫人发愿:“此世及后生,愿佛常摄受”,乃至《楞严经》中〈念佛圆通章〉大势至菩萨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地上菩萨乃至等觉菩萨都心心念念著佛,何况我们更要念佛,为什么呢?因为心中有佛,才会如说而行,才能得到法益;假使心中没有佛,对佛菩萨没信心,甚至抱著挑毛病的心态在学佛,那如何能信受奉行呢?《坛经》,惠能大师开示说:【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学佛人应当努力勤求悟明心性,千万不可悠哉悠哉地浪费光阴,哪一天突然无常来到,下一个念再也起不来,这一世就结束了。如果想要亲证大乘法的精髓,应当虔诚恭敬全心全意来求法,而不是以散心、慢心来求法。
所以用平等智慧与平等志愿拔济一切众生时,还要教导众生忆念诸佛菩萨,让众生见闻诸佛菩萨的功德。诸佛有什么功德呢?契经说诸佛十号具足: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每一个名号就代表一种功德,对这十种功德名号有了认知,那么对佛就会生起无比的恭敬心,对三宝就会具足信心,就会精进修学佛法,渐渐地就能进入清净三昧;进入清净三昧之后,就能随著个人的因缘去断除无明。
什么是无明?无明有两种:无始无明以及一念无明,都含藏在如来藏心中。什么是无始无明?是说对法界实相有所不知,导致障碍修证佛菩提道,又叫作所知障,因为无始以来就一直存在,所以叫作无始无明。凡夫、甚至阿罗汉从来都没有感觉到所知障的存在,一直到想要弄懂、想要实证法界实相,才会跟所知障相应。什么时候打破所知障呢?明心开悟就打破所知障,但是明心开悟只是打破所知障,悟后还要继续进修,一直到佛地才断尽所知障。
什么是一念无明?共有四种住地烦恼:见一处住地、欲界爱住地、色界爱住地、无色界爱住地。这四种住地烦恼的现行,导致有情轮转三界生死,又叫作烦恼障。见一处住地就是我见的部分,也就是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这是见所断烦恼,也就是三乘见道所必须断的我见烦恼。由于众生对五阴起不如理作意,错认五阴的全部或局部是真实常住的不坏我,时时刻刻都想要作自己、把握自己,这就是标准的我见。假使能够把我见断了,三缚结就断了,就是解脱道的初果。一念无明的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住地,这三种烦恼叫作我执,是修所断烦恼,要依见道断我见的见地,历缘对境渐渐修断。
以上四种住地烦恼,都是三界中的烦恼,都是与三界境界相应的烦恼。断除无明烦恼之后,才能得无碍眼──慧眼、天眼、法眼以及佛眼。如果有慧眼,那么对于古今一切的大师他有悟没悟都能了知;如果有天眼,那么就能了知眼前示现的佛菩萨是否为鬼神所假冒;如果有法眼,那么就能简别一切古今大师的所堕与证量果位;究竟成佛时才有佛眼。
接著说什么是三昧,三昧就是三三昧。三三昧有两种:一种是世间三三昧,一种是清净三昧。既然加个清净就表示没有执著。世间三昧就是有觉有观、无觉有观以及无觉无观,也就是四禅八定的修证。清净三昧叫作空、无相、无愿三昧,或叫作空、无愿、无作三昧,又分为声闻二乘的三三昧以及大乘菩萨的三三昧。
二乘法是从蕴处界来现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缘起法,都是无常必灭,所以是空。既然蕴处界缘起性空,蕴处界所拥有的眷属、财物等当然也是空,只是暂时而有,没有一定不坏的法相,所以空故无相;既然空而无相,又何必在心里生起种种的愿求呢?希望得到这个、又希望得到那个,所得到的一切最后终究一场空;所谓“家财万贯带不走,唯有业随身”,那么心中就没有愿求,没有愿求,就不必在有为有作诸法上面去造作,那就是无作。这样的现观,就是二乘法的空、无相、无愿三昧。
二乘法的空、无相、无愿三昧,大乘菩萨一样要亲证,但是大乘菩萨另外再从实相心如来藏的本来涅槃性、本来自性性上,亲证三三昧。大乘菩萨证得第八识如来藏,现前观察第八识如来藏空无形色,现观第八识如来藏常住涅槃,虽然能生万法,自身却是空性,这就是空三昧。菩萨由于证得空三昧而能现观如来藏无任何相,所以无相。《金刚经》说不住于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与寿者相,其实是在讲如来藏本来就无相,不是修行以后才离四相,所以亲证第八识如来藏之后,有空三昧以及无相三昧,再从这个空以及无相来转依,因此心中不再产生为自己利益打算而出生的愿求;假使有愿有求,都是为了利乐众生,这就是大乘菩萨所证的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
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您的收看。
阿弥陀佛!(刘正莉老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