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5)----张正圜老师
眼等五色根中的扶尘根都属于外入处,是可以看得到的粗色根: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偃月、身如肉桶;而五色根的胜义根则都是内入处,虽然也都是有色根,却因为是在脑中所以看不见,但是可以面对它而知道它的存在;意根也是属于内入处,但是意根是心不是色法,所以肉眼不可得见,凡夫也无法面对祂而知道祂的存在;我们来看看佛在《杂阿含经》中是如何开示的:
佛告彼比丘:“眼是内入处,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有对。”耳、鼻、舌、身内入处亦如是说。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意是内入处。’不广分别。云何意是内入处?”佛告比丘:“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杂阿含经》卷13第322经)
此段经文语译成白话如下:【佛告诉那位比丘:“眼根是内色入的处所,是藉著地水火风四大所制造出来的清净色(不会被外在的尘垢所污染),肉眼无法看见它,但是可以面对它而感受到它的存在。”佛陀对于耳、鼻、舌、身内入处也是像这样说明。那位比丘又向佛陀禀白说:“世尊!譬如世尊说:‘意是内入处。’没有为我们广作分别解说。‘意是内入处’是什么意思呢?佛告诉比丘:“‘意是内入处’的意思是说,意根就像过去心、未来意、现在识的三世意识心一样,都不是有色之法,不能够以肉眼看见,而且凡夫们也都无法面对意根而了知祂的存在(因为意根不像意识一样能让凡夫们感受到,所以凡夫都无法面对意根),这就是说意内入处。”】
由于二乘人的智慧不如菩萨深利,所以佛在为二乘人演说解脱道时常有方便说法的情形,譬如阿含诸经中常常将意根与意识合说为“意”,这就是随众生根性而方便说法;但是在上述经文中,显然所开示的内容是六根而不是六识,所以此处经文中的“意”当然就是指意根。而从上述世尊的开示中可以知道,佛对二乘人开示意根的体性时,只为他们说明意根是心法、是无色根,不是有色根,不但肉眼不可得见,而且凡夫都无法感觉到祂的存在而面对祂,因为意根不是根性迟钝的愚人所能了知的。意根既然是无色根,是第八识所生的心体,当然无法接触到外色法五尘,而在外五尘上所显示出来的外法尘,意根当然也无法触到;一定要由具有大种性自性的第八识如来藏在胜义根变现出内相分六尘,这种由本识所变现的内相分似色而非色,由于是自己的第八识心所变现的意根才能触到,才能在内六入的法尘上作极昧略的了别,这就是“意内入处”。〔编案:意的外入处则是解脱道行者无法了知的,内涵极甚深故,请读者自行恭阅《阿含正义》的开示。〕
世尊在《杂阿含经》卷43中又开示说:
如是六根种种境界,各各自求所乐境界,不乐余境界:眼根常求可爱之色,不可意色则生其厌;耳根常求可意之声,不可意声则生其厌;鼻根常求可意之香,不可意香则生其厌;舌根常求可意之味,不可意味则生其厌;身根常求可意之触,不可意触则生其厌;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则生其厌。此六种根,种种行处、种种境界,各各不求异根境界。(《杂阿含经》卷43第1171经)
在这一段经文中,佛为了使初学解脱道的行者容易了解,所以将根与识同在时的自性说为六根的体性;六根的自身既然不是六识见闻觉知心,当然不可能会有贪厌的心行,所以这里是将六根与六识的自性合在一起而方便说:眼根只乐行于色尘境界,不乐行于耳根所行的声尘境界乃至意根所行的法尘境界;并且眼根只乐于所喜爱的色尘境界,厌恶不喜爱的色尘境界。耳根只乐行于声尘境界,不乐行于眼等其余诸根所行的色尘等境界;并且是只乐于可意的声尘境界,厌恶不可意的声尘境界。鼻、舌、身、意根也是这样的自性,依理即可推知;这就是六根的自性。而且意根透过五根五识而攀缘执著于六尘中的一切法(大乘菩萨的无生法忍智则可以现观到意根的所缘其实不止如此),因而导致众生不断的轮回生死,乃至沦堕三恶道中受苦无量。
那如何是修学诸根寂静之法呢?世尊慈悲教导:【“云何比丘诸根寂静?于是比丘若眼见色,不起想、著,无有识、念,于眼根而得清净;因彼求于解脱,恒护眼根。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不起想、著,无有识、念,于意根而得清净;因彼求于解脱,恒护意根。如是比丘诸根寂静。”】(《增一阿含经》卷12)
这段经文说明了比丘诸根寂静的境界,就是在眼见色尘时,不生起了知(想即是知)及执著,不论所见的色尘是如何的可爱乐,也都不想了别及忆念;对一切色尘都只保持在触的阶段,不作进一步的了知分别、执著忆念,这样子恒时保护眼根而无攀缘,才是眼根寂静的比丘;比丘在断除我见之后,应当如是修行解脱之道。不仅眼根如此,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都应当如此善护,不对声、香、味、触乃至法尘作进一步的了知分别、执著忆念,只保持在一触即止的阶段;如果时时刻刻都保持著这样的作意,觉照著不让六根攀缘六尘,对尘境只是触知,不想进一步分别,也不执著、忆念,这样就是诸根寂静的比丘。若要求取解脱、断除我执,就不能攀缘执著于色蕴诸法(五根、内外六入、六尘),所以要“守意、防六”,不让六根藉著内六入而向外攀缘外六入的六尘我所,这是佛在《阿含经》中常常宣说的道理,例如:【云何比丘成就六?王当知之。若比丘见色已,不起色想;缘此,护眼根,除去恶不善念而护眼根。若耳、鼻、口、身、意,不起意识而护意根。】(《增一阿含经》卷51)这同样是教导比丘要“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所谓“藏六如龟”意思是说,要摄藏六根如同龟之收其头尾四肢,以防止六根攀缘、执著于六入;“防意如城”则是说,防护意根要如同守城防敌,不要让六入影响到意根而攀缘于外法我所。这恒护六根之法就是解脱道行者在断除我见之后,转进修道而求断我执时所应修学之法,乃至断尽我执而成为阿罗汉以后,更是诸根寂静而安住其心的;这样都摄六根也可以帮助慧解脱阿罗汉容易进修成为俱解脱阿罗汉。由上可知,佛在四阿含诸经中所说的六根,多数时候都是指内六根,也就是意根及五根的净色根;因为解脱道修证的圆满,必须要能灭除对内六入的执著,如果不能了解内六入,不能面对内六入的执著而加以灭除,只是用心于对外六入执著的灭除,那就只是在灭除对外我所的执著而已,不是在灭我执上用功;因为外六入是外我所,内六入则是五阴自我所摄的内法,才是摄属于我执的内涵,所以灭除内六入才是真正的修证解脱之道,如果只是专对外六入、外我所的执著加以灭除,都是尚未真正进入解脱道中修行之人。然而,灭除内六入只是解脱道的行门,与菩萨所修佛菩提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大不相同的;菩萨是无所住而时时生其心的,是六根、六识都无所住而第八识如来藏时时生其心的,就是依于这实证的现量才能使菩萨的智慧不断增上,而能世世广利众生臻至圆成佛道。
第二节 六尘与六入
在前面一节中,我们详述了十八界中的六根界——六根的体性,接下来说明六尘界;我们的论述将以解脱道的观行为重点,希望能帮助行者亲证最基本的解脱,因此不是以“界”为主轴,而是偏重在六尘、六入及六入处的说明上。所谓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境。佛法中将六识能见的自性称作“见分”,相对于六识能见的自性而说被六识所见的六尘名为“相分”,也就是六识心体所识知的法相;这是对见分与相分最粗浅层次的定义。而六尘相分其实有内、外之分。外六尘相分是:眼根所触的外色尘、耳根所触的外声尘、鼻根所触的外香尘、舌根所触的外味尘、身根所触的软硬粗涩细滑等外触尘,以及意根藉本识如来藏所触外五尘上显现之法尘有无变动;外相分中的五尘相,是由如来藏藉五色根之扶尘根所接触的,而这五尘的变动外法尘相,则是如来藏与意根所接触的,是为外相分六尘。内六尘相分则是第八识如来藏接触外六尘后,于胜义根处变现出色、声、香、味、触等内五尘相分,以及内五尘相分上所显现之法尘相,如是统称为内相分六尘。
内六尘是被识阴等六识所触知的法相,称为“内相分”;识阴六识相对于被识知的六尘就称为“见分”,是能见六尘之心体——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觉、意识能知,识阴六识各自拥有这些自性,故能了知内六尘相;这是依最粗浅的层次来说见分与相分,不是依地上菩萨无生法忍的层次而说。欲界有情的六根取外六尘,自心如来藏便依外相分六尘而于五胜义根处对现内六尘相分,识阴六识摄取这内相分六尘而加以了别,所以在有情觉知心的认知上,内六尘与外六尘是一模一样、无有差别的(唯除残障者);有情如是藉内六尘而了知外六尘,然而众生不了解这个事实,而误以为真的有接触到外尘,就把外尘执著为是自己所真实接触到的,因而误认为外尘真实有而生起了种种的执著。
其实一切有情的六识见闻觉知心,从来都不曾接触到外六尘;如果不知道这个事实,就会以为自己确实接触到了外尘诸法,于是就认为外六尘实有。如果能了知有情所接触到的六尘境都只是自心如来藏所变现的内相分,能确实认知自己从来都不曾接触到外六尘,就能确信“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佛法妙义;但这却不是二乘圣人所能如实了知的,只有追随真善知识的菩萨,如实履践真善知识的教导而实证以后,才能够现观确认。因此,二乘圣人虽然证知五阴虚妄,却仍执著外法真实有,以是畏惧生死苦而欲取无余涅槃;胜义菩萨则证解众生所认知的外法,其实都只是自心如来藏所变现出来的,以“外六尘诸法从来不曾被自己所触”的事实而说外法非实有,所以菩萨能世世游戏人间自利利他。
由于六根与六尘都是有处所的,所以这十二个法又合称为十二处;唯识增上慧学所说的遍一切处也就是指这十二处——遍于六根处与六尘处。要先了知六根与六尘这十二处,才能了知六入,因为六入要依十二处才能生起,若无十二处就没有六入。色等六尘从外而入于识阴六识等内心的现象称为六入,也就是说,六入的现象出现必定要有处所,如果没有处所也就没有六入;而且必须要是“一对法”相触,才能产生“一种入”,譬如眼根与色尘是一对,这两个法相触的地方就并为一个处所;眼根与色尘相触的处所就是色入的处所,在这个色的内入处才会有眼识的生起,所以佛说“眼、色为缘生眼识”,乃至“意、法为缘生意识”。
六入分为外六入与内六入:外六入是指五色根的扶尘根与意根接触外六尘的现象,内六入是指五色根的胜义根(净色根)与意根接触到内六尘的现象;六入有这二种,所以佛在阿含诸经中说有外六入、有内六入。由于具足了外六入与内六入,所以有识阴六识的生起而与意根共同运作;如果所触的只是纯粹的内相分,而不是藉外相分六入所对现的内六尘境,例如在梦境中,这时就没有前五识现起而只有意识觉知心现起,或者是在二禅以上的等至位只有定境法尘中的境界,都只是独头意识,而不是有前五识伴随的五俱意识。
清醒位中的六入是指经由外六入而有内六尘入于觉知心中,也就是先有外色尘乃至外法尘等六种不同的法进入五色根的扶尘根及意根中,第八识因此在胜义根中变生内相分六尘入于识阴六识心中,被识阴六识所了知、领受,故名六入。因此六入是依十二处而有,如果没有十二处就不可能有六入;譬如,若眼的扶尘根或胜义根二者俱坏,或坏其一,那就不能有色入,若没有色入就不会有眼识生起;必须要六根与六识的功能正常,才能正常的摄入六尘境。所以,六入的自性是在六根与六识正常的状态下配合而显现出来的;因此六入是有情认知的最重要功能,如果没有六入,就不会有眼等六识的生起,也就没有见闻觉知等六种知觉性的存在,有情就无法在三界中生存了。
众生之所以自觉五阴我真实常住,都是因为六识心有见闻觉知的自性,并且能反缘自己而了知自己存在,所以就误认为觉知心自己是真实存在而常住不坏的;因为错误的认为自己真实存在,也错误的认为自我所领受的一切尘境、所受用的世间财物乃至眷属等等,都是真实存在而为自己所拥有,因此就生起了我执与我所执。殊不知见闻知觉性本属于识阴六识心的自性,都是由六识心的功能所显现出来的,而众生的识阴六识都是以无明为因,而由第八识藉根与尘为缘而出生的;既然识阴六识都是因缘和合所生的法,那么依于识阴六识才有的见闻知觉性,当然更是因缘和合而出生的虚妄法。有情由于有六识见闻知觉性的存在,因此让有情感觉到真实有“我”及“我所”,但是六识及其自性都是藉缘而起的生灭法,并非常住不坏的真实法,但众生却在六入的见闻知觉性上误认为诸法真实有,其实都是在这些虚妄的认知下才会以假为真。因此,我与我所都是假有的,行者如果能依照佛陀的教导,确实详细地观察,相信一定可以断除我见等三缚结而取证声闻初果,乃至断尽我执与我所执而证得解脱道之极果。
如果能确实的详细观察六根、六尘、六识、六入,能确认众生之所以产生自我真实常住的错觉,误认为六识心真实有,其实是因为有眼识的能见之性、耳识的能闻之性、鼻识的能嗅之性、舌识的能尝之性、身识的觉触之性、意识的了别思惟性等,因为有六识心的自性存在,所以才会认为自己是真实存在的。然而这些见闻觉知性,都是由于六识心在因缘和合中现起时才能展现出来的,都是属于六识的功能,而六识都是依他起的因缘所生法:眼根与色尘为缘而生眼识,眼识出生后才有能见之性;耳根与声尘为缘而生耳识,耳识出生后才有耳识的能闻之性;鼻根与香尘为缘而生鼻识,鼻识出生后才有鼻识的能嗅之性;舌根与味尘为缘而生舌识,然后才能有舌识的能尝之性;身根与触尘为缘而生身识,然后才能有身识的觉触之性;乃至意根与法尘为缘而生意识,然后才能有意识的了知、领受乃至思惟分别性。也就是说,必须要藉五根摄取外六尘进入第八识与第七识心中,依于第七识的作意才能有这六识的生起,然后才会有这六识的见闻觉知性的现起与运作,也才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因此,见闻觉知性都是藉种种缘而生的虚妄法,因为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知法这六种自性都是六识所显现出来的作用,而这六种识性所依的识阴六识,都是因缘所生的虚妄法,不是本住法,既然不是本住法,当然就不可能是常住不坏之法。行者若能如此确实思惟及现观之后,就能真实断除我见,然后再转入大乘法中参禅,就不会再回堕识阴中,也不会坠入六识的自性中而成为自性见外道,特别是不会再认取意识离念灵知心为真,如是能远离识阴范围而参禅,想要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就比较容易了!
六入之法在二乘菩提中极为重要,佛陀在《杂阿含经》中有如下开示: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世间所作,皆依于地而得建立。如是,一切善法,皆依内六入处而得建立。”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杂阿含经》卷31)
为什么说“内六入处”是一切善法建立之所依止呢?意思是说:“修行就是修心!”因为二乘菩提纯粹是依六识心王的正见而得以断除我见我执,是经由意识的如理思惟及观察而使得意处(意根)受熏,熏习成就而令意根确实接受之后,才能不再将六识的自性继续执著为真实法,并且也对意根自己不再有执著;由于我见我执断除的缘故,使得六识与意根都愿意舍弃虚妄不实的自我,能在舍报时或是舍报而转入中阴阶段时,愿意自我消失不再现起,才能取证无余涅槃。也就是说,二乘解脱道的修行者,都是以六识与意根为中心而修正原有的错误心行,而六识与意根在人间的修行,都不能离于内六入处而存在,所以说“二乘菩提修行之一切善法,都依内六入处而得建立”。
凡夫众生之所以有六识的出生,皆是以无明为因(以意识的我见而引生了意根的我执为因);由于各自的根本因如来藏出生了意根与五色根,有了六根才能接触外六尘而有内相分六尘的现起,有了内六尘才会有意根及五胜义根能与六尘接触,有了六根触六尘才能有六识的出生,有了六识心就会有六识心的自性显现,众生也才会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如是再由意识的错误认知而执识阴自己为真实常住,所以我见就无法断除,我执当然更无法修断,而归根究柢这都是由于六入而引生的。因此,想要断除我见而取证声闻见道的人,都必须先了解六入的内容,对于外六入与内六入的异同要能如实理解方能成办。所谓“外六入”即是六根触外六尘,而外六入的根与尘就是外十二处,在这十二个根与尘共六对法相触的处所,就是外六尘所入之处;由于外六入而引生内六根触内六尘的现象,在这内六尘所入之处才会出生六识心,所以这内外十二处称为六入处(在四阿含的经文中,六入处一般是指内六入处)。
譬如眼根之扶尘根接触到外色尘,在尚未由如来藏依眼扶尘根的外色入而于眼胜义根处变现为内相分色尘时,是纯属于眼扶尘根所摄入的色尘,即是外色入处,而眼扶尘根即是外眼入处;外色尘进入眼扶尘根的眼球中时,色尘在眼球视网膜上形成的影像是倒立的,但人们所看见的色尘相却是正立而不是倒立的,所以这外色尘并不是我们所看见的色尘相;这个外色入的倒立影像透过视觉神经而传导到头脑中掌管视觉的区域——眼的胜义根(又名眼的净色根)时,如来藏便在眼胜义根处变现出正立的内色尘相分,这个显现内相分色尘的区域(眼胜义根)就是内眼入处,而内色尘入于眼胜义根的处所就是内色尘入处。眼胜义根中的色尘相及伴随的法尘相进入眼识及意识心中时,虽然这内相分的色尘影像与外相分的色尘影像是完全相同的,但却不是倒立的影像,因此使得有情误以为所看见的是外在的色尘影像,以至对外法产生真实有的错觉和执著。
眼根如是,耳、鼻、舌、身等四种扶尘根摄入声、香、味、触等四尘,这诸入的道理亦复如是,都属于外入处,同样都是由第八识如来藏藉外入而在耳、鼻、舌、身等胜义根处,变现出内声尘、内香尘、内味尘、内触尘等四种相分,再由耳等四识触知如是内相分四尘,这就是六入中的耳等四种内入处。所以,五色根的扶尘根都有外五入,五色根的胜义根(又名净色根)都有内五入,加上意根及意识兼摄的外法入、内法入,就合称为“外六入”、“内六入”,因此六入有内、外的差别。以上所说就是外入处与内入处的道理。
接下来要谈意根以及本识如来藏这二个心与六入的关系,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中开示:至于意根一心,不但有内相分的法入,也有外相分的法入(这是诸地菩萨才能现观的),但都是极为粗糙昧略的法入,只能作有无大变动的观察而已,也不能反观自己(如刀不自割)。祂不像前六识一样会在眠熟、闷绝……等五种情况下暂时断灭,祂是无始以来一直都恒而相续不间断的;祂一直在领受相分五尘上面所显现的法尘有无大变动,这种情况,穷尽吾人一生都不曾间断过,乃至正死位中、住胎位中都是如此。即使是在意识等六识都清醒而正常运作时,祂既与意识同时运作而思量著意识所专注的事情而时时作主,但祂也同时在攀缘著意识不曾注意到的一切法,不是只在意识所专注的事项上而已;乃至意识觉知心眠熟而断灭时,祂仍保持著攀缘一切法的特性而运作不断的,也攀缘著外相分五尘上显现的外法尘,同时也攀缘著内相分上的内法尘而时时刻刻的思量著要不要应变,这就是意根与其他六识特别不同的所在,这是一般学佛人及目前的大师们所不知道的事实。但祂在清醒位及闷绝、眠熟……等位中所接触到的相分仍然是具足内、外相分:内、外法入。只是祂对法入的判别能力极差,只能判别有无大变动,而无法作详细而确定的判别;所以眠熟位中,或是闷绝位中,若有特别大的法尘变动,祂就一定会唤起意识而清醒过来,以便作出判断及应变。所以祂是“恒、审、思量”的心体,与前六识特别不同,这也是祂被归类在六根的种种原因之一。审是指不断的审度一切法,思量是指时时在决断是否继续安住?是否要改变?是否要应变?最后要说的如来藏识,是四阿含所说的本识、入胎识;祂特别奇特,祂有外相分的五入而没有法入,祂的法入是大乘别教诸地菩萨修学的一切种智中才会说到的;未悟的人及初悟的人听了,也仍是不懂的;所以在二乘菩提及大乘菩提的三贤位所修种种法中,都不说祂有法入,只说有这样的一个识存在。依二乘菩提及大乘三贤位中所修的菩提来说,意根对外相分的法入,是依外五尘的变动而说的;也因为意根不同于六识常起常断而有时没有六入,说祂是恒时都有法入的,所以此时说意根的法入是外法入;但在意识现行时,祂藉意识的了知就拥有内法入;祂把意识的六尘入据为己有时,也就有了内六尘入,所以祂的体性极为复杂。其实外五尘中并没有法尘可得,举凡一切法尘,都是由意识与意根共同了知,或由意根单独了知的;在意识尚未生起之时,由意根单独接触外五尘时,才能在意根心中生起昧略法尘的领受,也只能领受五尘上的法尘,不能领受五尘本身,所以说意根此时单独所接触的法尘为外法尘。
但是从第八识如来藏透过五根摄取外六入而言,五色根其实也是没有五入的,因为五根不是心,不可能了知五尘所入的所有尘相,而只有接触外五尘的功能;所以,在二乘菩提中,因为二乘圣人与凡夫都不知道如来藏的心性与所在,就不说外六入是如来藏心所触,只说外六入是五色根与意根所触,如是而说外六入。如是方便说者,是说眼等五色根都是只有外入而没有内入;内五入的领受是五识的事,不是五根的事。也就是说,意根特别不同,祂能触知内相分的五尘上面有无大变动,而不能了别内五尘的变动是什么意义,祂得要唤起意识及五识来作详细的了别,然后祂才能决定要如何应变。然而意根并不是只有内相分的法尘领受,外相分五尘入时的变动法尘,祂也是能领受的,但这不对三贤位的菩萨们解说,也不对二乘圣人解说,只说六识对六尘的领受。1
由以上所述正理可以了知,外六入与内六入都是依六根与六识的存在而有;修学解脱道之行者,当于六识所触内六入上著眼,若能详细而正确的观行,证知能见色之性、能闻声之性、能嗅香之性、能尝味之性、能觉触之性,乃至能了知、忆念、思惟之性,都只是六识心的自性,也都是六识心的心所法,都是依因藉缘才能生起之法,就不会再执著六识心的自性为常住法,便可以断除对于六识心自性的我所执著,从此就不会再堕于“自性见外道”中。接下来再确实观行六识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是藉六根与六尘相触为缘才能生起的,能如实接受观行的结果,我见便可以断除,疑见及戒禁取见随之即断,即成三缚结俱断的初果圣人。因此,佛门中一切真修解脱道的行者,以及想要实证如来藏的参禅行者,于此都应当细心观行。
(待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