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6)----张正圜老师
第三节 六识界
所谓十八界,即是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个法合称为十八界。具足十八界法的假合,才能成就欲界人类完整的五阴身,也才能说是健全的人;若缺一界、二界乃至多界,那就丧失了部分功能,其身口意行必定受限,与十八界具足的人有异,而这绝非一般人之所爱乐。六根与六尘之内涵,前二节已详述,本节将就六识界再作说明。
所谓六识,即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而这六识界全体即是识阴(又称识受阴、识取蕴),如《杂阿含经》卷3中佛开示:【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1换言之,识阴包含眼识乃至意识这六种识,亦即能领受六尘的见闻觉知心全体。而这六识是如何出生的呢?佛在四阿含诸经中时常开示:“眼、色缘,生眼识;耳、声缘,生耳识;乃至意、法缘,生意识。”佛陀乃至强调:“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大乘圣者无著菩萨也说:“意识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于意根,与彼俱转。”由以上佛菩萨的开示可知,识阴所摄的这六个识,全部都是依根、尘为缘而出生的,都是要依止于所依缘的根与尘才能生起,是与所依缘的根尘共同并行而存在的;也就是说,眼识乃至意识都必须要依靠所依根的同时运作,这识阴六识才能存在及运作。
关于识阴六识的生起,在《中阿含经》卷54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世尊闻已,告一比丘:“汝往荼帝比丘所,作如是语:‘世尊呼汝。’”于是,一比丘受世尊教,即从坐起,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至荼帝比丘所,即语彼曰:“世尊呼汝。”荼帝比丘即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世尊问曰:“汝实如是说‘我知世尊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也’?”荼帝比丘答曰:“世尊!我实知世尊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也。’”世尊问曰:“何者识耶?”荼帝比丘答曰:“世尊!谓此识:说、觉、作、教作、起、等起,谓彼作善恶业而受报也。”世尊呵曰:“荼帝!汝云何知我如是说法?汝从何口闻我如是说法?汝愚痴人!我不一向说汝一向说耶?汝愚痴人!闻诸比丘共诃汝时,应如法答‘我今当问诸比丘’也。”于是世尊问诸比丘:“汝等亦如是知我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耶?”时诸比丘答曰:“不也!”世尊问曰:“汝等云何知我说法?”诸比丘答曰:“我等知世尊如是说法:‘识,因缘故起。’世尊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我等知世尊如是说法。”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诸比丘!汝等知我如是说法。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识,因缘故起。’我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识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犹若如火,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木生火”,说木火也。缘草粪聚火,说“草粪聚火”。如是,识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缘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汝等知我如是说法。然此荼帝比丘愚痴之人,颠倒受解‘义’及‘文’也。彼因自颠倒受解故,诬谤于我,为自伤害,有犯有罪,诸智梵行者所不喜也!而得大罪。汝愚痴人!知有此恶不善处耶?”2
此段经文语译成白话如下:【……世尊听闻之后,就告诉一位比丘说:“你前往荼帝比丘所在的地方,这样跟他说:‘世尊呼唤你。’”于是,这位比丘受世尊教示,就从座位上起身,顶礼佛足,接著在世尊面前绕行三匝表示恭敬,然后就离开而去;到了荼帝比丘所在的地方,就告诉他说:“世尊呼唤你。”荼帝比丘便前往面见佛陀,他顶礼佛足之后,就在世尊旁边坐下。世尊问他说:“你是否确实有这样说‘我知道世尊是这样说法的:现在的这个识会往生到后世去,不会变灭而再出生另外一个识’?”荼帝比丘回答说:“世尊!我确实知道世尊您是这样说法的:‘现在的这个识会往生到后世去,不会变灭而再出生另外一个识。’”世尊问他说:“你说的识是指哪一个识呢?”荼帝比丘回答说:“世尊!我说的这个识,就是指能说话、能觉知、能作种种事、能教别人作种种事、常常生起、和六尘诸法同时生起的心,也就是那个会造作善恶诸业而承受苦乐等果报的心。”世尊呵责说:“荼帝!你怎么知道我曾经这样说法?你是从哪一张嘴中听闻到我这样说法的?你这个愚痴人!我难道不是从来不曾这样说你一向所说的吗?你这个愚痴人!当你听闻到诸比丘共同呵责你的时候,应当如法回答‘我现在应当一一请问诸比丘’才对啊!”于是世尊就问诸比丘说:“你们大众也像他一样曾经听到我这样说法:‘现在这个能见闻觉知的识会往生到后世,不会另外新生一个识。’是吗?”当时诸比丘回答说:“世尊您不是这样说的!”世尊又问说:“就你们所知我是怎么说法的呢?”诸比丘回答说:“我们知道世尊是这样说法的:‘这个能知能觉的识,是假借因与缘的缘故而生起的。’世尊说过:‘能知能觉的识,是依因藉缘而生起的;这个识,有缘可以凭藉时就会出生,没有缘可以凭藉时就会灭失。’我们众人知道世尊是这样说法的。”世尊感叹地说:“说得好啊!说得好啊!诸位比丘们!你们众人知道我就是这样说法的。为何这样说呢?因为我也像你们刚才一样的说法:‘这个识,藉著因缘为依靠的缘故而生起。’我这样说:‘能知、能教人作、能作种种事情的识,是依凭因缘而出生的;这个识,有缘则生起,缘散就消灭了。这个识随于所依的缘而出生,依于所依的那个缘,而说缘于眼根、色尘,出生了识;出生了识以后,就说祂是眼识。同样的道理,耳、鼻、舌、身,乃至意根、法尘为缘而出生了识,出生了识以后,就说祂是意识。犹如火一样,随著所缘而生;依于那个出生了火的藉缘,而说“缘于木柴出生了火”,就说这把火是木火。假使缘于草堆或牛粪而出生了火,就说这火是“草堆火、粪堆火”。如同这个道理,识随于所缘而出生;就依那个所依的缘,说缘于眼根、色尘,出生了识;出生了识以后,就说祂是眼识。同样的道理,耳、鼻、舌、身也一样,乃至缘于意根、法尘而出生了识,出生了识以后,就说这个识是意识。’”世尊又感叹地说:“很好!很好!你们知道我是这样说法的。然而这位荼帝比丘是愚痴人,颠倒领解‘义理’及‘文字’了。他因为自己颠倒领受义与文而错解的缘故,诬赖诽谤于我,这是伤害他自己,而且是于戒有具体的违犯,也是有罪的,是一切有智慧梵行的人所不喜欢的!他因误解、妄语及诬佛妄说法的缘故而得到大罪过。荼帝你这个愚痴人!还知道有这种邪恶不善的地方吗?”】
此段经文主要的意思是:众生的见闻觉知心识阴六识只能存在一世,不能去到下一世,所以意识等六识都是有生有灭之法。依缘于眼根与色尘而有的能了别色尘的心,就依眼根而名为眼识,乃至依缘于意根、法尘而有的能了别法尘的心,就随其所缘的意根而名为意识;意识就如同眼识等前五识一样,都是随其所依根的不同而立名。眼识乃至意识,都是识阴所摄;而学佛人大约都能知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五识是虚妄无常的,然而许多学佛人却往往会错认而误以为意识是不生灭的常住真心,这是因为无知于意识心有著种种变相境界的缘故。意识心的变相,不论是有念的灵知心或者是无念、离念时的灵知心,都是藉意根、法尘为缘而由如来藏生起的;这是说,众生的意识觉知心必须藉意根、法尘、业力、无明等为缘,以如来藏所含藏之意识种子为因,才能由如来藏出生;意识觉知心出生之后,才能有有念灵知、离念灵知、有欲贪的灵知、无欲贪的灵知、离五尘贪的灵知等种种意识心变相的产生。因此,不论是哪一种灵知心,其实都不离意识觉知心的范畴,都仍然是有因、有缘才能出生的意识心,所以佛说:【意、法因缘,意识生。所以者何?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3修学佛法的人若是不能如实了知意识心的种种变相,就容易错认意识心的某种变相不是意识心,而将之误认为是真如心,甚至因而公然宣称已证真如、已见佛性,成为未证言证、未悟言悟的大妄语人,若未如法忏悔则后世苦果难免,一切真修佛道的行者,于此皆须小心谨慎才好!
意识觉知心不论有念或者离念无念,不论是欲界五欲中的粗意识心,或是初禅中不离三尘的意识细心,乃至四禅等至中离五尘的意识细心,甚至非想非非想定中的极细意识心,都是依于意根、法尘为缘才能存在的有生有灭之法,三乘圣教一切经典、论典中皆作如是说,这也是佛教界中一切有正知见的学人都耳熟能详的义理;只有密宗黄教应成派假中观师及其后世诸随学者等误解佛法之人,才会公然主张“意识为常住法”,坚执意识心不是生灭法,这些否定第八识的凡夫都是具足我见的断常见外道。
人间有情的意识觉知心,不论是有念或离念的灵知心,都必须有第八识如来藏所生之五色根、意根以及六尘或定境法尘作为所依缘,才能生起及继续存在;若五色根暂时受到损害,纵使仍有意根在,然而当时依止性羸劣的缘故,意识觉知心就无法现起。[编案:此外,于眠熟而五色根完好时,虽有意根在但不作意,意识觉知心也不现起。]而若是在色界或无色界天,意识心现行时必须藉缘的俱有依,则与人间有情有异。有情必须具有色界定或无色界定的定力,才能出生在不同于欲界境界的色界或无色界中,使意识觉知心现行、存在及运作。以初禅天的色界有情为例,必须有眼根、耳根、身根的胜义根以及意根,以这四根作为眼识、耳识、身识、意识生起的俱有依根,此四根中若有一根欠缺(事实上不可能会有欠缺),就成为色界天之残障者;然而色界天人出生时必定具足五根的庄严相[编案:然不具鼻舌二根的胜义根],而且色界天中并无战争,因此色界天人绝无可能成为残障者。所以色界天人都有具足的五根作为色界天身而能生存于色界天中,其意识觉知心就在色界天身中现起,或者住于禅定中或者出定。至于无色界有情则因已远离对色界天身之执著而发起无色界定,所以能单凭意根及无色定而使意识觉知心现起,并安住于无色界的定境中。如上所说,虽然在三界不同的情况下,意识心的所依根有所差别,但是意识心永远都不能离开意根及法尘而生起、存在及运作,也永远不可能离开第八识及其所含藏的意识种子而生起、存在及运作,所以第八识是意识生起的根本因,意根与法尘则是一切粗细意识心的所依缘。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以及意识,此六识之所以名为“识”者,正因为能识别相应的六尘法相。此六识心的主要功能即是了别六尘,而六识心全体就是“识阴”。在《阿那律八念经》中有如是开示:【令眼识色,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细滑,意识法,著、信,为习谛。】4白话语译如下:【使得眼根触色尘、眼识见色,耳根触声尘、耳识闻声,鼻根触香尘、鼻识觉种种香,舌根触味尘、舌识觉种种味,身根触细滑等触尘、身识觉触,意根触法尘、意识知诸法;众生不知道这些都是生灭无常之法,执著于这六种根与识的功能,信之为真实法而一直住于六识与六尘境界中,这就是苦集谛。】由此可知,修行人如果没有对意识缘生缘灭的无常体性认知清楚,错认意识或意识的种种变相是可以出三界的常住真实心,不断地熏习六根触六尘的境界长养三界爱,那就是落在苦集谛中,就是不断在积集未来世重新出生而相续受生死苦果的苦习谛。唯有实际观行意识及其种种变相,确实了知祂的缘生性与无常性、常断性,才可能离开识阴的苦习,才能发起解脱的智慧而实证解脱果。
何谓智慧?六识与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有何同异之处呢?我们且看《中阿含经》卷58中如何开示: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识’者,说识,何者识耶?”尊者大拘絺罗答曰:“‘识’识,是故说识。识(了别)何等耶?识色,识声、香、味、触、法。‘识’识,是故说识。”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智慧’及‘识’,此二法,为合为别?此二法,可得别施设耶?”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此二法,合,不别。此二法,不可别施设。所以者何?智慧所知,即是识所识。是故此二法合,不别,此二法不可别施设。”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5
此段经文语译成白话如下:【……又再问说:“贤者拘絺罗!这个‘识’,您所说的识,是指哪一个识呢?”尊者大拘絺罗回答说:“能认识的这个识,由于祂能认知、能识别的缘故而说是识。祂能识知了别哪些法相呢?祂能识别色尘,能识别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因为是能识知、能分别的识,由这个缘故而说祂是识。”尊者舍黎子听闻之后,赞叹说:“说得真好啊!说得真好啊!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赞叹了以后,欢喜奉行。接著又问说:“贤者拘絺罗!‘智慧’以及‘识’,这二个法,是应该合在一起呢?或是可以分为不同的两个法呢?这二个法,可以分开来各别独自施设吗?”尊者大拘絺罗回答说:“这二个法,应该合在一起,不可以分别施设为各自独立的二个法。这二个法,不可以各别施设。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智慧所了知的内涵,其实就是意识的识别性所认知的内涵;由于这个缘故,意识与智慧这二个法是合在一起的,不能各别分开而各自独立,所以意识与智慧这二个法不可以分开来各自施设。”尊者舍黎子听闻之后,赞叹说:“讲得太好了!讲得太好了!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赞叹后,欢喜奉行。】
这一段经文已经很清楚说出:智慧都是意识觉知心所拥有的,实相心自身从来都不与智慧相应,这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所说“无智亦无得”的真实义,而这道理却是现代许多南传和北传学佛人普遍的盲点。“识”的意思就是了别,见闻觉知心由于能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能识别六尘中的种种法相,所以名之为“识”。也就是说,识阴中的所有识心----眼色为缘乃至意法为缘而生的六识心,因为能识知六尘,是能了别的心,所以名之为识。意根不能识别六尘相[编案:意根本身仅能对五尘变动上的法尘作极昧略的了别],同时也不是根尘相触所生的法,不为识阴所摄,在二乘法中名为心根而不名为识。因此,依照上述《阿含经》中的意旨来看,能了别六尘的心必是识阴六识所摄,不能自外于六识心王,都是识阴所含摄的有生必灭、悉归无常的虚妄心。正因为指的是能了别六尘的心“识”,所以拘絺罗尊者说:“‘识’识,是故说识。”意思就是说,能识别六尘的识心就称为识。舍黎子尊者又特意为学人们请问说:“智慧及了别六尘的识,这二法是应该合在一起呢?还是应该分开呢?是否可以分别施设为二个法呢?”拘絺罗尊者回答说:“不可以分开来施设,因为智慧是由了别性的意识所拥有的。”也就是说,一切世间智慧及出世间智慧本来就是六识心王所拥有的法性,而且特别是指意识觉知心所拥有的法性;既然一切世、出世间智慧都是意识所有之法,不能外于意识心而存在,都是附属于意识心的,怎么能将智慧和意识分开施设为二个法呢?所以,凡是会与智慧相应、会了别六尘的心,都有识别了知的行相,都不能自外于识阴等六识心王。由此可知,举凡有念灵知、离念灵知、有贪灵知、离贪灵知等种种意识变相,不论粗心细心都是识阴中的意识心,不脱“识”的识别性、了知性、智慧性故,仍然都是意识心。奉劝一切应成派中观的修行者及随学者,于此皆应有所警觉,应该尽速远离断见及常见外道的我见,回归从来不识六尘的第八识如来藏妙义。
第四节 根与识之差别
应成派中观师认为六根即是六识的种子,他们说眼根是眼识的种子、耳根是耳识的种子……乃至意根是意识的种子,这是因为他们都无法区分根与识之差别,不能现观根与识的和合运作,既无法证得第七识意根,也无法证得第八识如来藏之所在,所以就干脆否定第七识、第八识,只承认人有六个识,而且大力宣扬六识论。然而一切有智者皆可现见,正常人在清醒位中,是十八界法“同时同处”现行运作的:眼根与眼识共同现行运作而同时存在,乃至意根与意识共同现行而同时存在;眼根与眼识、耳根与耳识乃至意根与意识,皆必须在根不坏而能与尘相触的前提下识才能现起运作。根与识都是现行法,都不是未现行的种子,而且眼根的种子是眼根的种子,眼识的种子是眼识的种子,意根与意识也都各有种子,根与识二类种子是并存的;换言之,根、识的现行共同存在,根、识的种子也共同存在,所以六根绝对不是六识的种子。
假如依照应成派中观师的说法:“六根就是六识的种子,六根灭了才有六识的现行。”那么眼识现行运作时,眼根的扶尘根(眼球)、胜义根(脑部的视觉区)应该当场就要消失不见;不只眼根、眼识如此,耳根耳识、鼻根鼻识、舌根舌识、身根身识、意根意识也都应该如此。然而在大乘菩提中见道的贤圣菩萨,以及证悟二乘菩提的声闻圣者,他们都可现见眼识存在时,眼根分明也仍然同时存在,并且同时同处共同运作著;耳根与耳识乃至意根与意识,也都是根与识同时存在的。因此,现行根与现行识是同时存在、同时运作的,并不是如应成派中观师所说“六根是六识的种子,种子灭了才有识的现行”,也不是“根灭了才有识现行的现象”。若如他们所说“五根就是五识的种子,种子现行时就不称为根而改名为识”,又说“意根就是意识的种子,意根现行后就有了分别六尘的作用,意根就改称为意识”,这样的主张就成为六根只是六识的种子----六根没有自己的种子,六根只是他法(六识)的种子;然而如是说法和四阿含诸经中所说“十八界并行运作”的圣教相悖,也违背四阿含所说“十八界灭尽即是无余涅槃”的圣教,所以“根是识的种子”这种说法,是应成派中观师的邪说,与教证及理证都互相抵触。
事实上,六根各有各的种子(功能差别):眼根有眼根的种子、耳根有耳根的种子,乃至意根也有意根的种子,而意根的种子不是色法而是心法。意根是恒常运作的,除非断尽我执而入无余涅槃,否则意根永远存在,从无量劫以来祂就一直都是如此。也就是说,一切有情的意根皆是恒时现行,不曾有一刹那的中断,从来不曾是不现行的种子。而且意根是意识现行、存在及运作时的俱有依,必须有意根配合著意识同时运作,意识才能运作,一刹那都不可或缺;如果没有意根共同配合运作,意识自身是无法运作的。所以意根与意识是同时存在的,两个识都是现行识而同时存在,不是意根现行变成意识而使意根断灭了;这是圣教量之所说,也是可以亲证的现量。因此,意根与意识是同时同处各自有不同的差别功能而和合运作,不是如应成派诸师所说是意根灭了变成意识心,只有意识而没有意根共同在运作;如果“意识现行时意根就断灭了”的这个说法可以讲得通,那么一切人都不必修行就都已经实证无余涅槃了,因为既然当意识现行时意根就断灭了,而意根的灭尽只有在无余涅槃位,那岂不是一切人都证无余涅槃了?然而无余涅槃的境界是超过灭尽定的,也是所有慧解脱、俱解脱阿罗汉舍寿前都作不到的,而竟然说凡夫在意识现行时就能灭除意根而成为无余涅槃,既不必断我见、断我执,也不必舍寿,就已经是灭尽意根的无余涅槃境界,这说法显然与圣教相违背,也与解脱道的理证不相符契。由此可见,“意根只是意识的种子”这样的说法是很荒唐的邪说,依止如是说法而修解脱道或佛菩提道者,必久修其行而唐捐其功!
况且意根若是灭了,意识也不可能还存在,因为意识的现行必须有意根作为等无间的俱有依,如果没有意根,意识就无法现行;必须有意根恒时现行运作著,意识才能现行而与意根配合著共同运作。但是应成派中观师等人却主张“意根是意识的种子,意识现行时意根就灭了”,他们的想法是:“意根就只是意识的种子,意根与意识不是同时同处存在而并行运作的,祂们不是不同的二个识心,所以总共只有六个识。”如此想法完全是不合实际的虚妄想,因为意根的灭除只有在无余涅槃位中才有可能,在意识现行时是不可能灭除意根的。意根是恒时现行的,祂是遍一切时、遍三界九地中都恒时现行的,乃至闷绝位、正死位、初入胎位、无想定、灭尽定中,意根也都是现行不断的;如是正理,既是法界中的事实和真理,也是佛世尊的圣教所开示。
在前五识现行时,前五根是作为前五识的所依根,所以五根五识是同时同处现行存在而运作著的,并不是灭失了五根才使五识现行,由此可知五色根决非前五识之种子。意根既与前五根并列而称为第六根,当知意根与意识也是同时同处现行的,才能成为意识运作时的所依根,所以“意根决非意识之种子”。应成派中观师等人主张意根即是意识种子,此种论点所产生的过失不胜枚举,以下就根据平实导师所开示根与识之差别,综合说明如下:
一者,根与识不同类:假使应成派中观诸师坚持说六根是六识的种子,那就是主张说“五色根只是五识的种子”。可是事实上,五色根是色法,五识却是心法;色法不能转变成心法,心法也不能变成色法。但是应成派中观师的主张,却成为“心法五识灭谢时,可以变成色法的五色根”,也就是“五识心法灭谢时可以成为五色根,而五色根灭谢时才可以成为五识心”。但是心法的五识永远不可能变成色法的五色根,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因为根与识不同类,而且根有根的种子、识有识的种子,二类种子是无法互相转换的。
二者,根与识同时存在:学佛人一般都知道,如果依照应成派中观师的说法,“六根就是六识的种子,六根灭了才有六识的现行”,则当眼识乃至意识的种子流注出来而成为识时,该种子(应成派说为根)就是已经现行而灭除了,一定不存在了。那么,依照应成派中观师的说法,当五根(应成派所谓五识种子)流注出来成为五识心时,五色根就应该已经灭失而不存在了!可是现观所有人的五识出现时,五色根都还一直存在著,不曾有一个人在五识出现时导致五色根的灭除而死亡或变成空无色身;所以应成派诸中观师认为“根是识种”的这种说法,是荒唐怪诞的妄想,不是如理作意的想法。
三者,根与识并行运作:众所周知,五色根是色法,所有五根具足的人活著时,不论五识现行或不现行,色法的五色根都是一直存在的,即使是眠熟而导致五识断灭不现行时,五色根仍然存在;乃至在清醒位中五识现行时,五色根也是一直存在著。因为五识现行时必须有五色根共同并行运作,否则五识就无法现行及运作,所以正常人在一生中,五色根是不曾灭失过的。然而如果依照应成派诸中观师的说法,应该是五识现行时,五色根就灭除而不存在了;如此一来,五色根的行来去止,在五识现行时应该是不存在的,那又如何能运作呢?又如何有人间有情的行来去止呢?可见应成派中观师认为“现行根与现行识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说法,是极为错谬的说法。
四者,根与识都各有自己的种子:五色根都有各自的种子,五识也有各自的种子,所以五色根不会因为五识自性不变而影响到五色根随时移势易而产生的老化。五识始从出生乃至衰老,识性是不会变易衰老的,所以五识的能见、能闻乃至能觉的识性,从生至老都不变易;但是五色根却会随著时日的逐渐过去,而有成长、壮盛、衰老、死亡、坏灭的现象与事实,这与五识的自性从生至死都不变异的事实迥然不同。假如五识种子就是五色根,那么五识应该会随著五色根的老化而失去原有的功能;这样一来,无论老人配戴多少度数的眼镜、多好的眼镜,也是无法调整老花眼的,必将无法藉著老花眼镜而使他的老花眼仍然能看细物,因为眼识的种子已经老化了的缘故,而不只是眼的扶尘根老化的缘故。同样的道理,意识与意根也都各有自己的种子,意根与意识的种子不能互相变易或转借来使用,因此不可说意根是意识的种子,否则意识的世间智慧日渐成长以后,很有智慧了,意根也应该变得很有智慧,不该仍如以前在眠熟位中没有种种了别的智慧。
五者,根是识之所依:如佛所说,也如同现量上的观察证实,五识都有各自的所依根----五识都各有自己所依的色法扶尘根与胜义根;假使这五根不存在时,或这五色根虽然存在但是已经毁坏时,五识都是无法生起的,何况能有五识现行而运作呢?这是一切人都可以现前检验而自我证实的,也是现代的医学常识,所以不应该说根是识的种子。
应成派诸中观师都不相信有第七识意根的存在,但是由圣教开示十八界法即证知有意根,而且佛陀在非常多的经典中,都说意识与意根是并行运作的,兹举述《增壹阿含经》卷33中佛陀的开示作为说明:【复次比丘!若眼见色,不起想著,亦不兴念;具足眼根,无所缺漏而护眼根。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亦不起想(了知),具足意根而无乱想,具足拥护意根。是谓比丘成就此第二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如彼城郭、门户牢固。】6这段经文中佛说要守护“意根”,但是意根本身不见色、不闻声,乃至不能辨别诸法,如何能在六尘中守护自身而不攀缘六尘?因此,守护意根的意思,显然是有意识与意根二法同时存在,是包含意识与意根二法的。而且既然佛陀教示弟子要在六尘中“不起想著,亦不兴念”如是守护六根,这意思很显然是同时函盖根与识的,这也可以证明根与识是同时现行运作的。既有六根与六识同时现行运作,则知识蕴所含摄之识必定有六个识,而六根中之意根又不是有色根,这个意识心之根既是心法而不是色法,而六识又必定得要依止心法的意根才能运作,不是在意根消灭时能有六识现行运作的,很显然意根与意识是不同的二个心识。所以应成派中观师认为“根即是识种”,以此主张来否定意根的存在,是荒诞而且没有智慧的说法。
接下来,在我们针对意根作更详细的说明之前,首先要探讨六根的自性,先了解六根各有什么样的自性。由于六根有色根与心根二类,所以我们要分为色与心二法来加以说明。先说属于色法的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色根皆有扶尘根(浮尘根)与净色根二种,净色根又称为胜义根。例如眼根的扶尘根就是眼窝中的眼球等构造,以及将视觉讯号传导到大脑的视觉神经;眼根的净色根(胜义根)则是头脑中掌管视觉的部分。眼根如是,耳、鼻、舌、身根也都如是,各有扶尘根与胜义根二种有色根。例如身根,它的扶尘根遍布全身,包含身体中可以接受及传导身体各部位之触觉的感受器及传导神经全部,这些都属于身根的扶尘根,而身根的净色根就是指头脑中掌管冷热痛痒等触觉的部分。(身根的这个触觉不是指能够接触六尘的触心所,而是指身体对于冷热粗细痛痒涩滑等的感觉。)五根的扶尘根都是“可见、有对”的色法,胜义根(净色根)则是“不可见、有对”的色法,因为胜义根在头脑中,不可能看得见,但是有智慧的人却可以知道它确实是存在的,所以是“不可见、有对”(但是在现代外科医学发达的情况下,已经可以手术开脑而变成不只可对也是可见的了),也因为胜义根不会如同五根的扶尘根会被外面的灰尘等物直接染污,所以名之为净色根。
而六根中的心根----无色根的意根,又为何会被称为意根呢?这就牵涉到意根的自性以及六识依根立名的问题。五识都是随五色根而立名的,例如眼识是依眼根触外色尘而能见色的功能立名为眼识,也就是说有分别色尘相功能的眼识是依缘于能触外色尘功能的眼根而生起及运作,所以依眼根而建立眼识的名称;同样的,有分别声相功能的耳识是依耳根触外声而有闻声的功能立名耳识,乃至身识是依身根的能触冷热粗细等功能而立名为身识。五色根都有各自的功能,是五识生起及运作的所依根,但因为不是心,不能了知五尘,所以只能称为根,不能被称为识。意根则是心法,圣教中说祂“恒审思量”,也就是说祂有普遍计度执著而想要了知一切法的体性,所以称为“意”(思量名意);意根也被称为第七识,识即是了别的意思,但意根的了别性很差,只能了别五尘上的法尘有无大变动,所以必须唤起意识种子,使意识现行来作种种了知与分别,因此意识是被意根所用的,意识也是在意根的掌控下而出现或暂断的,由此缘故,意识就依意为根而立名为意识。这就是“随根立识”的意思,也是为了容易区分及讲解,所以“依意根而建立意识之名”。
所以六根中的五色根都不能称为识,因为它们自己并不能识别五尘,必须有五识来识别五尘;五色根也都不能称为意,因为它们都是色法,没有思量的功能。意根也是一样不为识阴六识所摄,因为意根虽然是心而且能处处作主,但却必须有意识同时存在时,祂才能有分别六尘的作用,都是由意识分别之后再由意根来了知及决定的,因此只有这个心才可以被称为意[编案:梵语manas,音译作末那,“思量”之意]。意根不但是能引生意识的心,而且是意识生起后运作时必须依止才能运作的心,所以称为意根。但是在二乘法的四阿含诸经中,却是常常把意根与意识合并在一起说,很少单独说到意根的内容,只有在说明意识是因缘所起、其性本空时,才会把意识与意根分开来说,例如:“意、法为缘生意识。一切粗细意识皆意、法为缘生。”又如:“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为缘生。”这都是说明意与意识是分为二法而不是同一法的开示。
意根是心法,又是意识所依根的缘故,其体性当然不同于五色根,也不同于识阴六识,而且意根既然是“恒审思量,处处作主”的心,所以祂一定具有执著性、思量性。能了知种种法,能了知自己而生起我见我执的心是意识,但是意识只能分别而不能作决断,因为意识没有思量性(作主性)的缘故;处处作主的意根无始以来与我见、我爱、我痴、我慢四种烦恼相应而有俱生相续我执,但意识依于我见而透过错误认知及思惟,也能主导意根作决定,所以意识也有属于自己的分别所起的我执。这就是说,只要把意根与意识的自我执著灭除了,如果没有发起受生愿,死后就可以不再出生意识,意根没有现起的缘了,意根灭尽就可以入无余涅槃,解脱分段生死;因此二乘法的解脱道,只要能了解到意识与意根的自我执著与虚妄,能够断除我见与我执就够了,不必谈到实相心的亲证,也不需要断除习气种子随眠,所以阿含诸经对意根的体性往往就不会细说。但是从上述阿含“依根而立识名”的道理中,仍然可以理解到意根与意识是二个不同的心体,也就是说,除了六识心以外,另外有第七识心意根的存在,而且意根与意识是同时同处在一起和合运作的。因此,主张“六识论”当然是不符合圣教及现量的邪说。(待续)
-------------------
1《大正藏》册2,页16,上2-4。
2《大正藏》册1,页767,上1-中7。
3《杂阿含经》卷9,《大正藏》册2,页57,下20-21。
4《大正藏》册1,页836,中16-17。
5《大正藏》册1,页790,下4-16。
6《大正藏》册2,页730,中20-26。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