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与唯识
我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一的义净大师曾在印度那烂陀寺留学十余年(公元673—687年),义净大师考察印度佛教后言:
“(印度)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唯识)。中观则(言),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言,外无内有,事皆唯识,斯(中观、唯识)并咸遵圣教。”(《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义净大师著)
可见中观与唯识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主流。公元二、三世纪的印度,小乘佛法占主导地位,外道也极力攻击佛教,龙树菩萨及其弟子提婆等观察因缘,依佛第二转法轮所说诸经,广造诸论,摧伏外道,兼破部分排斥大乘之小乘人,由此大乘日益复兴。龙树、提婆所弘扬的中观思想遂成为当时大乘的主流,但是龙树、提婆并没有想要建立中观宗。到了五、六世纪佛护论师按照自己对中观的理解,建立了应成派“中观见”(该派不承认有任何真实法的存在,包括法身如来藏),其后的清辨论师也以己见建立了自续派“中观见”(该派虽不承认真实法的存在,却又认为意识能生一切法,为一切法所依),由此形成了所谓的“中观”学派。
继龙树、提婆之后,公元四、五世纪,无著、世亲菩萨观察因缘,广造诸论,力弘佛第三转法轮所说唯识系诸经。无著、世亲所阐述的唯识思想为后人继承,被称为唯识宗。
虽然古印度的自续派与应成派“中观”对于中观的理解各自不同,也互相指责对方的观点错误,但是他们对于唯识的非难却是相同的。唯识宗认同龙树菩萨的中观学说,并在弘扬唯识的同时,兼弘中观,如无著菩萨著述《顺中论》解释龙树菩萨的《中论》所说“八不”之意趣,护法菩萨亦著述《广百论释论》,弘扬提婆菩萨所著的中观要典《广百论》。唯识宗对于自续派、应成派的非难,一直持冷静客观的态度,试图从佛理上来说明唯识与中观的关系,并如理地指出自续派、应成派存在的问题,但是自续派、应成派的学人并不接受。一般学者以为自续派与应成派“中观”主要是说“空”,唯识主要是说“有”,故将古印度自续派、应成派对唯识的非难称为“空有之诤”。那么,中观、唯识二者究竟是何种关系?“空”、“有”真的有矛盾么?
一、中观是唯识的基础,唯识是中观的深化
(一)中观
中观,简单地说就是中道观行的意思。所谓的中道,就是龙树菩萨在《中论》开卷所言的“八不”:“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也就是说有一种“法”,祂是离开有无、断常、生灭、来去等二边的,具有非有非无、非断非常、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之中道体性的。具有“八不”中道体性的这一法唯有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
何为不生不灭?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自体本来而有,没有一法能出生第八识,故云不生;第八识永不坏灭,集三世诸佛之神通力,也不能毁坏任何一个有情的第八识,故云不灭。
何为非断非常?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是常住法,其体永不坏灭,故名非断;阿赖耶识(异熟识)虽不坏灭,然有异熟性,识体内种子能受熏变易,故云非常。
何为非一非异?蕴处界诸法虽由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所生,然蕴处界诸法并非第八识,故名非一;第八识虽非蕴处界,然其亦不离蕴处界,与蕴处界和合似一,故云非异。
何为不来不去?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形无色,本来而有,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又阿赖耶识(异熟识)非空非有。此识有真实体,自性清净,能生万法,具有种种功能作用,故名非空;此识虽真实“有”,但第八识之“有”,不同于三界诸法之种种“有”,故名非有。
因此,龙树菩萨所说的“八不中道”,即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所具有的体性,其他任何一法都不具有此中道体性。故“八不中道”并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是玩文字游戏,确有真实法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具有此中道体性。
如是实证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现观第八识所具有的中道体性,成就中道观行,才能称之为中观。故《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二,佛云:
“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非)常(非)无常是中(道),无色无形,无明无知,(如是现观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所具有的中道体性)是名中道诸法实观(中观)。”
(二)唯识
所谓唯识,《成唯识论》卷七云:
“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论曰:是诸识者,谓前所说三能变识及彼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立转变名。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所变相分,名所分别,见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实我法,离识所变,皆定非有。离能所取,无别物故,非有实物离二相故。是故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
是故世间、出世间万法,唯八识心王所生所显,离识之外无任何真实法存在,故说万法唯识。然若归结八识心王,唯是一心——第八识,故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三)中观与唯识之关联
中观与唯识是成佛之道不同阶段所修行的内容,有其次第性。学人于六住位修四加行断我见,于七住位一念相应证悟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便可现观第八识具有的“八不”之中道性,这就是中观。七住菩萨证悟第八识之后,方能现起中观智慧,住于中道观行之境。然中观并非大乘佛法修行的顶点,中观乃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所含摄,此后尚需进修唯识种智。七位菩萨证悟自心藏识,起中道观行以后,复于内门广修六度万行而起胜解与胜行,复进修十行、十回向位,熏修三转法轮唯识经已,发起少分道种智,如此才能进入初地。菩萨入地后,进入修道位,始修地上菩萨应修之唯识种智,初地满足,转入二地、三地……地地增上,直至圆满道种智——成就一切种智而成佛道。
故中观是进修唯识的基础,若不悟中观便无法进修唯识种智;唯识是更深细、更广大的中观,是中观的升华。
或有不通中观唯识者,以自己想象的“中观”破彼“唯识”,或以想象的“唯识”破彼“中观”,对此《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言:“(玄奘)法师妙闲《中(论)》、《百(论)》,又善《瑜伽(师地论)》,(玄奘法师)以为圣人立教(中观、唯识),各随一意,不相违妨,惑者不能会通,谓为乖反,此乃失在传人,岂关于法也!”
故中观与唯识本是一整体的佛法,由于古印度应成派、自续派“中观”之学人无法实证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将虚妄法的缘生缘灭,误会为真如空性,因此不能会通中观与唯识,把原本是一整体的佛法分割为“中观”与“唯识”两个部分而起内诤,佛教由此转衰,对此事实学人不可不察。
二、误会中观、唯识之举例
(一)误会中观之举例
自古及今,每有“大师”在未证实相中观之前,以自己曲解的“中观”来批判唯识,认为唯识讲“有”不究竟,而中观讲“毕竟空”,方是究竟。然若问其何为中观时,不是现观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所具有的八不中道体性(中道观行),而是将三界万法所具有的“无常空”、“一切法空”、“缘起性空”的性质当作是“中观”。如是误会,略举例说明。
1、误会的“一切法空”
(1)一切法之内涵
在《阿含》诸经里所说的一切法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界生灭法,而在大乘经典里对一切法的定义又有所不同,譬如《央掘魔罗经》卷四,佛言:
“谓如来藏义若自性清净意,是如来藏胜一切法,一切法是如来藏。”
故佛经中的名词概念在不同的经文里有不同的内涵,“一切法”(“诸法”、“万法”)有时候既包含三界一切法,也包含出三界之法身(第八识如来藏),有时候仅仅是指三界的一切法,而不包含出三界的法身如来藏。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佛言:
“我法身者,清净无比,种种妙相,无量智慧,无量自在,无量功德,难可思议,一切众生,皆蒙利益,百千万劫,说不能尽。法身摄藏一切诸法,一切诸法不摄法身。”
《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从理体上来讲的,也就是站在第八识的角度来看,蕴处界等一切法皆因第八识而有,从属于第八识,且第八识和蕴处界诸法非一非异,故名“一切法皆是佛法”。《大方广宝箧经》卷上载:
须菩提言:“文殊师利,以何缘故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文殊答言:“如佛智所觉。”(须菩提)又问:“云何如佛智所觉?”文殊答言:“如汝初始,后亦如是,不离‘如’故,是以说言如佛智所觉。”
一切法不离“如”(第八识真如)故,故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如果从事相上来看,就不能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若尔则破戒、邪教也都成了佛法了。同理,《维摩诘经》言“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也是这个道理,“淫怒痴”之“性”即是第八识所具有的成就染净诸法的功能性,以第八识本身是自性清净心,即是涅槃,故言“淫怒痴性”也是解脱。这也是从理体上来讲的,不能以为通过杀生、邪淫也能解脱。故读经须要解经,理解经文的真实义理,不能望文生义。
(2)一切法空是不了义的说法
如上文所述,一切法空,或者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是佛第二转法轮所说法,是不了义的说法,其中隐含密义需要进一步解说出来,故佛陀第三次转法轮时才将“一切法空”的密义——有不空之第八识如来藏的存在揭示出来。
(3)第八识法身如来藏具有非空非有之中道体性,既有“空”(非有)的一面,也有“不空”(非空)的一面
第八识有真实体——不空的一面。如《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地藏菩萨云:
“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圆满,非修非作,乃至一切众生身中亦皆具足,不变不异,无增无减。”
法身如来既然是“不空”,为什么说是“空”,《央掘魔罗经》卷二,央掘魔罗菩萨说偈言:
“解脱实不空,而作极空想……见于空法已,不空亦谓空,有异法是空,有异法不空……如来真解脱,不空亦如是,出离一切过,故说解脱空,如来(指法身如来)实不空,离一切烦恼,及诸天人阴(蕴),是故说名空。”
复如《大般涅槃经》卷五,佛赞迦叶言:
“若言空者则不得有(法身之)常乐我净。若言(法身)不空,谁受是常乐我净者,以是义故不可(片面地)说空及以不空。空者谓(法身)无二十五有及诸烦恼,(法身离)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为行,如瓶无酪则名为空。不空者,谓(法身)真实、善色、常乐我净、不动不变。”
可见,如来法身实不空,但是因为远离一切烦恼、离一切有为之相,故说名为空,“空”的是烦恼与有为之相,并非法身无真实体。
(4)只见“空”不见“不空”,不能成就中道观行,故非中观
中观是中道观行之意,现观第八识法身如来藏双具“空”和“不空”的中道体性,即是中观。若只见空,不见不空,不是中道,见“空”与“不空”才是不落两边之中道观行。譬如《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佛言:
“善男子!佛性者(此处的佛性是法身如来藏之意)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落在)空(见)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法身)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法身)。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异,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
故执一切法空,不见不空,并非中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