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菩提道次第论》之平议
第五目 精进波罗蜜多
圣弥勒菩萨说精进波罗蜜有三种:擐甲精进、摄善法精进、饶益有情精进。擐甲精进:谓菩萨其心勇悍,被著誓甲,为利乐有情趣向佛道故,虽过百千俱胝倍数时劫,方证无上正等菩提,菩萨之勇悍亦无退屈。摄善法精进:谓菩萨加行及圆满六波罗蜜多勤精进。饶益有情精进:谓菩萨尽未来际,饶益有情勤精进。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 7 说:
善生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能修六波罗蜜,谁为正因?”“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已生恶法为欲坏之,未生恶法为遮不起,未生善法为令速生,已生善法为令增广,勤修精进,是名精进。如是精进,即是修行六波罗蜜之正因也。”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合称五根,众生本来皆有之,只是无明所障故不知不解,不能发起此五根之力量,所以轮转生死。学佛大众本有信根,以一万劫修十信,令信根圆满而生信力;以有信力故,相信诸菩萨能明心见性,能证解脱,修学六波罗蜜,能成佛果,心很向往,知道自己将来也可以作到,于是努力精进修学佛道,就与精进根相应;与精进根相应故而生起四正勤: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除、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菩萨恒常修习四正勤而不弃舍,就能依精进根而增长精进力。菩萨从初住位到六住位,以精进力于外门修习六波罗蜜多,了知二乘法的缘起性空不是究竟,于是再以精进力探求生命实相,善根福德因缘具足遂证空性心如来藏,因此发起了般若实相智慧。菩萨证悟空性心如来藏后,再以精进力修习内门六波罗蜜多,遂与念根相应;由于菩萨证悟空性心如来藏,般若慧顿开,于过去所学佛法知见能忆念而不忘失,并可一一验证;验证后由念根而生念力,以念力故,菩萨于总相智与别相智自心念持不忘;乃至继续进修至地上菩萨于所修道种智,能于自心念持而不忘失。菩萨有念力故,依般若智慧能了知并想要修习欲界、色界、无色界等禅定境界,乃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诸谛之现观,遂以念力与定根相应,以信力、精进力、念力次第修证四禅八定及诸地境界,菩萨就具足了定力,于法心得决定而不退失。菩萨具足了定力,就能修证四无量心,累积广大福德,亦能修证大神通力以利益广大众生。菩萨于每一位阶具足定力故,便与慧根相应而发起慧力,由慧力故能如实证知诸法内涵,如是修习地上菩萨无生法忍智慧及诸随法功德,渐次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不知;乃至佛地圆满一切种智。以上略述大乘修五根、起五力的过程,此修习过程的内容都是依于六波罗蜜与十波罗蜜;于此过程一一阶段皆须与精进力相应,若不与精进力相应则生懈怠,生懈怠故则距佛道遥远。是故正精进乃是修习波罗蜜多的正因。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 7 说:
精进二种:一正、二邪。菩萨远离邪精进已,修正精进;修信、施、戒、闻慧、慈悲,名正精进。……善男子!有勤精进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勤精进,有亦精进亦波罗蜜,有非精进非波罗蜜。精进非波罗蜜者:如邪精进、善事精进、声闻缘觉所有精进。有波罗蜜非精进者:所谓般若波罗蜜。有亦精进亦波罗蜜者: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等五波罗蜜。有非精进非波罗蜜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及余善法。
譬如宗喀巴等藏传佛教—密宗行者,努力弘扬六识论邪见及努力修习双身法,是为邪精进;又如依《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密宗道次第广论》修习的人,依于邪见邪法故,虽然努力研讨相关论文,还是证不得二乘初果,何况是奢求大乘明心证真?因为不得正法故,违佛所说故,坚持邪见故,这些人都是邪精进者。又如凤山寺的“广论”团体,努力忙著经营世间营利法人的赚钱事业,依出家戒而言,也是邪精进;如是努力精进地奔向三恶道,当然“亦是邪精进、亦非波罗蜜”。又如慈济等慈善团体,努力修信、施、戒等人天善法,却不知求断我见实证初果,而堂头和尚继续认定意识我为常住法,是为邪精进;座下的信众只有在世间法的布施、慈济众生上面用心,不知应否定一切粗细意识而断我见,更不知、不求、不证空性心如来藏,则为“是精进非波罗蜜”。又如二乘人,努力断烦恼求解脱,于实相心不知、不解、不证,亦属“是精进非波罗蜜”。又有些人只一味的想求开悟破参,而不努力修持施等善法,是人则为“非波罗蜜非精进者”。又如佛教正觉同修会会内诸胜义僧众,证悟空性心如来藏后转依于此空性心,努力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以般若慧内门修习六度波罗蜜多,此诸菩萨即是佛说“亦精进亦波罗蜜者”。而一般凡夫大众及二乘人不精进努力,或偶而行施等善法,这些人都称之为“非精进非波罗蜜者”。
第六目 禅定波罗蜜
《广论》322 页说:
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善心一境性,如菩萨地云:“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闻思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间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毘钵舍那品,或双运道 1俱通二品,当知即是菩萨静虑自性。”
注1、宗喀巴此处说的止、观、双运道,都是暗指双身法的乐空双运之道。
这一段中的内容是宗喀巴抄袭《瑜伽师地论》的内容,宗喀巴说:“善于把心安住在一个所缘的境界上不散乱,就是弥勒菩萨所说之静虑自性”。但是宗喀巴却把重要的前提否定了,并且企图盗用《瑜伽师地论》文字来帮他背书。弥勒菩萨这段论文明明说“于菩萨藏闻思为先”,但是宗喀巴不知不证空性心如来藏,对于所闻菩萨藏第八识以如来藏为宗本的教义不肯信受,更否定菩萨藏中心主旨—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存在,然后以六识论双身法的止与观说法,来曲解圣弥勒菩萨所说“菩萨静虑自性”之意。《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所说的菩萨藏乃是指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如来一切种智是菩萨藏的究极果实,以第八识如来藏为中心宗旨而成就般若及一切种智,般若及一切种智甚深极甚深,不是二乘圣人之所知,更不是宗喀巴等喇嘛教六识论外道所能知晓。菩萨修习禅定波罗蜜,必须先依止真善知识2,听闻第八识如来藏正法并加以如理思惟整理,了解世间心虚妄无实,都是依于第八识如来藏才能有此世间法的缘起性空。此七心即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及末那识等七转识,由于五根及六尘加上七转识的运作,才能显现世间一切法;世间法无过于此者,是故此七心等十八界诸法,是依于如来藏而有的缘起性空,即是世间法中的真理—世俗谛。菩萨并了解非世间心只有一个心,即是第八阿赖耶识,又称如来藏、菩萨藏、真如等多名,如来藏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理“胜义谛”,如来藏可生出七转识等一切世间法,是故菩萨藏即是如来藏。
注2、已明心、见性者,能为大众宣讲如来藏之法,是为真善知识;若如宗喀巴与随学《广论》的日常法师等,未证空性心
而堕于识阴我见之中,为大众宣说不清净之法,是为恶知识。
宗喀巴曲解圣 弥勒菩萨的论意为双身法的止、观、双运。圣弥勒菩萨所说:【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闻思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间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或双运道俱通二品,当知即是菩萨静虑自性。】
略释如下:
“所谓的‘菩萨静虑自性’是指诸菩萨道行者,首先必须如理听闻、如理思惟如来藏正法,对于菩萨藏—空性心第八识如来藏—的胜妙体性一定要有所熏习,有所思惟,以此为先决条件;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菩萨要依菩萨藏的内涵先作闻、思,才有可能有静虑波罗蜜多的功德,然后对于菩萨藏所有的妙善世出世间万法,能够由于‘观—毗钵舍那’而获得胜解,因此而有心得决定的作意,可以保持这个‘心一境性’而不被邪见所移转,也就是对如来藏的世出世间功德有了‘止—奢摩他’的功德;并且能够让‘心正安住’,也就是要有正确观行的功德;这样透过‘止观双运’而修,这样如理闻思如来藏正法的菩萨,能够正确的安住在心得决定之作意中,或者在继续深入智慧观行之中。就是说,菩萨对于菩萨藏的真实义如来藏妙法的修学,或者由奢摩他(止)品而入手,也就是在菩萨藏法上的法有确实去闻思修之后,就会对于菩萨藏法有所实证,那就会有奢摩他品—智慧上面的止。或者由毘钵舍那(观)品而入手,也就是不断深入如来藏中无量无边的法性去作详细的观行。或者是由对于如来藏胜法的止观双运道(此止观二品交互运作称之为双运)同时俱通二品等持观行而安住,乃至心得决定,如是能令行者佛菩提道的智慧不断增上且具决定性,这就是菩萨所有的静虑自性。”这里的圣教开示是说:修静虑之前要先了解菩萨六度中的静虑的自性。此处所说的“心一境性”,是指对菩萨藏能够有如理的闻思乃至实证以后,而具有心得决定—止的功德,而这是对世、出世间的第八识无分别心得止、得观、止观双运的自性,因此转依于第八阿赖耶识的涅槃性,真妄和合运作而安住于第八识的真如法性中或止或观,或止、观双运中行菩萨道(佛法中所说的止观双运,并非喇嘛教—藏传佛教密宗所说之乐空双运的止、观、双运;藏传佛教喇嘛们就是看到佛法中有双运道的名词,因此他们就套用在乐空双运道中,这不但是剽窃佛法中的名相,也是故意将佛法中说的对实相法界如来藏心的止、观、止观双运,企图转移到双身法的乐空双运止观之中,此于后二章中当详述辨正之),这才是菩萨静虑的自性。
宗喀巴信受藏传佛教密宗的双身法乐空双运邪教,对《瑜伽师地论》中的止观等法产生误会而曲解圣弥勒菩萨论意,以意识心住于乐空双运的淫触而不攀缘外境的一心不乱境界中,说这样就是六度中的静虑所说的心一境性,说这样就是菩萨所应修的止与观或止观双运。然而藏传佛教宗喀巴所说的所缘境却是淫乐双身法的染污作意,这个连世间初禅下至欲界定3的心一境性都谈不到,更何况是佛法圣教中对于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的心一境性,根本摸不著边。
注3、欲界定中是降伏淫欲的境界
因此,宗喀巴所说根本就不是静虑,他这样援引圣弥勒菩萨在论中的语句而这样解说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广论》修习者将来进入双身修法时,有个能够麻痹学人理性良知而将邪淫恶法合理化的邪说,是先引导修学《广论》的人相信他的说法就是圣弥勒菩萨所说的法教,使学《广论》的人不怀疑而完全信受他,进一步在后半部的止、观论文之中,就会信受他所说的双身法乐空双运的止观及止观双运道了;所以藏传佛教密宗之“无上瑜伽”,也就是指男女双修达到性高潮时,想要将意识住在那个境界中保持一心不乱,全心领受于该乐触境界,并执持彼乐触境界而不放舍,认为这样能不外缘其他一切法就是菩萨六度的止—奢摩他;但是又说要观察此乐触也是一切法空,于这个第四喜的乐触及一切法空的想法俱行,说不执著身心乐触而住于一心不乱的空的认知之中,就是观—毗钵舍那;若能够如此修习而继续保持乐触,同时观察乐触与受乐的觉知心都是空无形色即是空性,这样既空而又继续一心受乐,就是证得乐空双运,也就是《广论》说的“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善心一境性”。宗喀巴认为要这样来通达止与观,所以他说:“或双运道(乐空双运)俱通二品。”这根本就是在为《密宗道次第广论》中的双身法铺路,这里隐说双身法的乐空双运,然后在后两章的止观中继续以暗语说明,然后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就明目张胆且大剌剌地公开主张必须要修双身法,而且是每月、每年、每一世、每一劫中的每一天,二六时中都要努力修。
《广论》同页又说:
第三静虑差别。如前所引,就自性分二,谓:世、出世。就品有三,就作业分,谓:身心现法乐住静虑,引发功德静虑,饶益有情静虑。初谓住定即能引生身心轻安所有静虑;二谓诸静虑能引神通、解脱、遍处及胜处等,共诸声闻所有功德;三谓有静虑能引十一种饶益有情事。
《广论》此文是抄袭《瑜伽师地论》而说静虑有三,但却是断章取义,故意舍去论中所说如来藏之法。
《瑜伽师地论》卷43 原文说:
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远离一切分别,能生身心轻安,最极寂静;远离憍举,离诸爱味,泯一切相,当知是名菩萨现法乐住静虑。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能引、能住种种殊胜不可思议,不可度量,十力种姓所摄等持,如是等持,一切声闻及独觉等不知其名,何况能入。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能引、能住一切菩萨解脱、胜处、遍处、无碍解、无诤、愿智等,共诸声闻所有功德,当知是名能引菩萨等持功德静虑。菩萨饶益有情静虑有十一种,如前应知。
所谓菩萨禅定波罗蜜,不只是四禅八定等世间的禅定而已,从世出世间佛法的道理来说,所谓禅者即是静虑,定者是制心一处而于法于义心得决定,合称之为禅定。于菩萨的所有静虑中,圣弥勒菩萨所言身心轻安,是指初禅至四禅等世间禅定的境界,例如初禅的身心轻安仍不离意识分别,这个意识即是世间心。所以圣弥勒菩萨又说远离一切分别境界的贪著,能多分少分引生相应的身心轻安禅定功德;同时也要远离憍慢高举之心,远离五尘的爱味,泯绝一切相,也就是他不会在一切五尘相去品味分别的,因为他在现前有禅定的法快乐安住下来,应当知道这就是名为菩萨现法乐住静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