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连载18)----平实导师
第三节十因缘观之修习理论
  第一、要先确立四圣谛的现观与实证是因缘法观行能否实证的基础,第二、要先确立名色由另一个根本识出生,缘觉果的实证才有可能成功,同时也要有至少初禅具足的定力实证,否则终究只是因缘观的干慧而无实证本质。但若不是从声闻法的阿罗汉位增修因缘法,而是直接观修因缘法的人,就必须先有初禅离欲的功德(梵行已立),再加上先作十因缘法的正确观行,灭除了不知“名色由识生”的无明(知如真),然后修十二因缘法才能成功(所作已办);故说十因缘法也是因缘法观行能否实证之关键,由此可知十因缘法于观修因缘法中的重要性。这个理由详第二章中另说,于此节中只解说十因缘观之修习理论。
  十因缘法的修习要先作逆观,然后再作顺观加以检查验证。逆观时,要从现象上分明存在的老病死忧悲苦恼向上推究,其根源即是生;若无五蕴十八界之出生,即无老病死忧悲苦恼。生之所以出现,则是源于前世死时具足了后有种子;推究前世后有种子的由来,则是因为前世的种种身口意行摄取了能引生的种子。既然前世取了后有,即有死后重新入胎之事,方有此世的生与老病死忧悲苦恼;若不想再有后世的生与老病死忧悲苦恼,此世就不该再摄取后有种子,当然就是要断集。那么前世的后有种子存在,则是由于身口意行之中具足种种的取;既取欲界境界等我所,更取欲界我,永不放舍;或者修行以后舍离欲界法、欲界我,却放舍不下色界法、色界我,更放舍不下无色定中的定境法尘与无色我;取如是法与如是我,于是后有种子便具足了;若能放舍一切取,自然就断了后有,就不会再生而有老病死忧悲苦恼。
  至于众生会不断地有各种取,则是源于对三界法及三界我有所贪爱,不忍三界法及三界我坏灭,于是才有各种取;若能将爱断除,就不会再有各种取,后有便告断尽,也就没有生与老病死忧悲苦恼。然而众生对于三界法及三界我的贪爱,其实源于有受;因为有受的缘故,就对各种受产生了执著,于各种受之中能够产生自我认识,觉得有自我存在是最重要的,有受的缘故就会产生贪爱,就会流转生死。接著探究这个受蕴的产生,其原因就是因为能触;由于欲界我、色界我、无色界我,对于相应的境界能够有所接触,因为接触才能领受其中的种种境界相,心中产生爱乐而不能放舍自我,于是就有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于今之计,欲离三界轮回苦,就得把触知各种境界的触心所法舍弃;若能灭了触,就不会有后面的流转了。然而能够有触的原因,却是由于有六入;假使没有六尘境界相入于觉知心中,就不会有触这个心所法;所以应该灭除六入,就不会有触,也不会有后面的受、爱……等有支;但是生在人间一定不可能断除六入,乃至生在无色界也都还有意识、意根对定境的法尘入,所以出离三界生死的唯一办法就是断除对六入的执著。想要断除六入的唯一办法则是探讨六入的来源,就是因为有名色;具足了名色就会有六入,自然就会有触、受……等。
  名色就是学佛人熟知的十八界我,归纳起来就成为五蕴我;色蕴即是五色根加上六尘,名则是四蕴受想行识以及意根;具足名与色了,即是人间正常的人类,就是住于人间的生死中;具足色界的名色,就是住于色界的生死中;具足无色界的名,就是住于无色界的生死中。
  换言之,若是永远抛弃了名色自我,“我生已尽,不受后有”,就不会有后面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观行到此地步,就必须探究名色从何而来?都因为有名色所以有生死流转,灭除了名色就不会再有生死流转。然而吾人当知名色不可能是无因而有,不可能唯缘而有,也不可能自己出生了自己,当然也不是与别人共同来出生名色自我,所以 龙树菩萨的《中论》说:诸法不自生、不从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意思是说,名色所函盖的五蕴、十八界等诸法,都不是自己出生自己,因为自己还没有出生以前是不存在的空无,不可能由不存在的自己来出生现在的自己,这就是诸法不自生。亦不是由另一个有情的名色来出生自己这个名色,因为别人的名色不能出生我们的名色,否则别人的名(受想行识)与色将会分散而在最后失去大部分功能,乃至消失;而别人的名色也是不可能分给我们的,这就是诸法不他生。但也不是单由种种助缘(譬如父精母血等种种缘)而没有第八识,便能出生我们自己的名色,因为这样就没有正因的心而只有藉著助缘物质来出生我们的身心,将会成为物能生心的过失,成为单由各种物质共同来出生我们的觉知心,落入现代医学家物能生心的死胡同里,这就是说诸法不共生。更不是无因而生自己这个名色,而是“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灭世间”,是要有根本因第八识而藉业缘及父母的色法来作助缘,如是因与缘具足时才能出生名色自我;当然也得要有因与缘,才能使我们修道以后可以灭尽自我而不会成为断灭空。
  单凭父精母血而没有另一个第八识心作根本因,是不可能出生名色自我的,这是因为物不能生心。父精母血只是物质,没有心,不能出生名色中的名——不能出生识阴六识心及受想二个心所法;必须是心,才能出生我们的名色——特别是“名”所含摄的觉知心。那么,这个能生“名”的心就称之为“识”,因为凡是“心”一定会有识别的功能,只是这个能生名色的“识”不在六尘中生起识别性,但还是有祂自己不同于觉知心的识别性,在六尘境界之外相续不断地运作著。就像识阴六识被称为识,也像意根被称为末那识一样,在《阿含经》中,这个能出生名色的心就同样被称为“识”,在南传《阿含经》(《尼柯耶》)中就称之为阿赖耶识,或者称为本际、诸法本母、心,在北传大乘经中还称之为心、阿陀那识、如来藏、真如、非心心、无住心、不念心、无心相心。每一个人都一定有这样一个“识”常住不坏,才有可能由这个“识”藉业种、无明、父精母血,而与意根同住于母胎之中,来出生此世的名色五阴,这就是十因缘法中逆观而推究名色之所从生时所说的“名色缘识”。
  那个出生名色五阴的识——“彼识”,当然要称为第八识,因为名色中的名,已经有识阴等六识及第七识意根了,这七个识都含摄于名之内,也都是被“彼识”所生,当然那个识要称为第八识了。在《杂阿含经》卷12 有如是观行十因缘法的记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