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连载17)----平实导师
第二节 断三缚结应证应转——证初果
  断三缚结的内涵,请详拙著《阿含正义》书中的阐释,此处不再重述。但观行完成后,是否即是实证初果?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应于此处再述,即所谓“证转”也。
  譬如《显扬圣教论》卷7〈摄净义品 第2〉说:
  解脱者,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所证转依,解脱烦恼障,解脱身摄。无上正等菩提所证转依,解脱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解脱身摄及法身摄。
  此义,是说观行完成之后,能否依其观行而转依成功,使其所观行之智慧得以恒时运转而存在解脱智慧、解脱功德,或菩萨之同时存在实相智慧、实相功德,由此而定其是否已经证得声闻果、菩萨果,即是证转之意。不论大乘见道之证真如——入第七住位不退,抑或二乘见道之断身见而断三缚 结——证初果,皆是同一道理。在此仍须提示一个证转的条件,就是具备三乘菩提如实观行—如理作意观行—的智慧背后,必须有相应的定力作基石,才能支持观行所得的智慧使能证转,否则都只是知识而成为干慧,终究无有证转的功德受用。以下仍依此前提而说,但将不再一一重复提示如是证转之条件。
  若有人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后,已能现观此第八识之真实如如法性,但心中不信如是现观即是证真如之智慧境界,希冀另有更胜妙之第九识真如境界而妄想别证真如;或于证得第八识真如之真实境界中,心不信受,妄想于第八识真实如如法性之外别有证真如之理;则谓此二种人虽已证真如而不能转依真如,则其所谓真如智慧之实证,仍非真实之证,而是未能转依成功以致再生妄想,故舍如来藏所显示之真如法性而欲别觅真如,必将导致其所证之真如智不能恒时运转,失去证真如之功德;是则不名已得证转之人,应说其人未证真如,仍非第七住不退转位之菩萨。同理,修证解脱道而断三缚结之人,若不能转依自己所观察出来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悉皆无常空故苦、无常故无我之真实理,或所观察的蕴处界内涵不具足而有缺漏,则其蕴处界等假我无常空的智慧不可能转依成功——心中仍不欲真正接受,则其断身见、断三缚结之智慧不能恒时运转,即名之为未能证转者,就不是真正的初果人。推究如是大小二乘之观行者,于其观行内涵全部完成后而仍不能证转之原因,咎在不曾先修得深厚未到地定之定力,心仍刚强而未调伏,因此不能生起已降伏“欲界我实有”之智慧功德;是故虽然观行完成了,仍未能转依成功,其智慧即不能运转,不名证转。由是故说,具备与各该实证智慧境界相应之必要定力极为重要。
  第三节 薄贪瞋痴应证应转——证二果
  解脱道二果功德之证转,要在初果见地已经证转之后,开始修行。
  此阶段最重要者,厥为护念意行,已非犹如初果人重在身口恶行之遮止了;若心中不能努力依止于所证初果智慧观行之所得,如实运转初果人之断三结智慧,亦未愿求阿罗汉出离三界之果德,则其二果之实证遥遥无期,舍寿后将往生欲界天中,成为历尽七次人天往返以后始能取证阿罗汉果者;如是之人,名之为最钝根之初果人。若不欲成为此类人者,应该时时随护意根,意识应时时紧盯著意根如下诸事:有无于欲界五欲诸法起心动念贪爱?有没有努力修除瞋恚盖?有没有继续在断除五下分结上面努力?必须如是努力,方能使心中的贪瞋痴越来越淡薄。若能如是使令自己心中的贪瞋痴转为极淡薄时,即是二果薄地的功德已经实证、已经运转不断了,即名薄地圣者,才是真正的二果圣者。
  《出曜经》卷10〈学品 第8〉中说:
  不护意者,随意所种,入地狱、饿鬼、畜生中。设得为人,辄堕卑贱;为人所嫉,见则不欢。能护意者,若生天上,封受自然,金床玉机七宝殿堂;若生为人,人所爱敬,是故说曰护意恶行也。自正意行者,意所驰念难禁难制,由意生念能使成事;身危妙行退转垂办之证,转为凡夫,是故说曰自正意行也。护意恶者,息意寂然不生想著,修意正行歛意专一,是故说曰,护意恶也。修意善行者,意念善行、身修正法、口宣其教,二事由意乃至无为,是故说曰修意善行也。
  意思是说,意识若不能善护自己的意根,放纵意根于种种非善之法驰骋其心:生起作意,思欲享受人间及天上种种五欲,并且随心所欲而享受之。结果就是空有解脱果的见地,但是所行完全同于凡夫,初果圣人的功德并未丝毫证转。由此开示,也可证明定力在证果上的必要性。如是之人,岂只不能证转二果人应有之功德,连初果人的功德也不可能存在。若观行蕴处界无常、苦、空、无我以后,同时有未到地定之功夫作为支持力,初果圣者之见地已开始运转,身口意行略异于凡夫了,然后意识努力摄护意根之作意,不使意根纵心于财色名食睡等五欲法;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则二果圣者薄贪瞋痴之功德渐渐开始运转;运转久之,不复退还初果圣者仍多三毒之境界中,方可名为二果圣者,即是二果圣者薄贪瞋痴之果德已经证转者,方是真实之二果圣者。成为真正的二果人以后,才有机会求证三果的果德,然后才有机会证得四果圣者的有余、无余涅槃。这是末法时期的正常现象,所以末法时期没有人可以直接证得阿罗汉果,除非有许多证据可以明显证实他是乘愿再来的菩萨摩诃萨。
  第四节 五下分结断,应证应转——证三果
  由于二果功德之证转,于二果人之果德已经证转而极稳定,已不退转于二果人之果德以后,开始探求三果圣者之果德:三果人所断之五下分结内涵为何?这是由于薄贪瞋痴之果德所致,方有如是意欲,想要进求三果圣者之功德,将解脱果继续往上推进。
  三果圣者所应证者,即是五下分结断。五下分结是说解脱果中超越二果人时所应断除之结使,若不能修断即无法超越下界(欲界),因此而名为下分结。下分结总共有五个,故名五下分结;五下分结是求证三果的人所应断,断已方能超越三界中的下界——欲界。上分结是求证阿罗汉果的人所应断,若不能断除上分结,即不能超越色界、无色界等上二界,因此名为上分结;上分结总共有五个,因此名为五上分结。五下分结的内容是:身见、疑见、戒禁取见、贪、瞋。
  前三是初果人之所断,但初果人对三缚结断除的内涵仍很粗糙,对于三缚结中的较微细内涵(上二界之结使)并未具足了知,尚未全部断除,侧重在欲界我虚妄的见地上;进修二果而达成薄贪瞋痴之解脱境界以后,欲界中的五欲已经不能对他产生明显的作用了,他在三缚结的更微细内涵渐渐有了许多的观察,于是对三缚结的微细部分已经断除了大部分;这时开始观察三缚结的全部内涵,扩大观察而及于色界、无色界的全部,对其中的微细身见、疑见、戒禁取见也加以具足观察而断除之。然后观察自己的心境尚未脱离欲界爱、欲界瞋的境界,于是努力观察自己与欲界法相应的贪与瞋,历缘对境之中时时修断。由于对欲界中相应的贪与瞋的集已经修断的缘故,不再有相应于欲界境界的贪与瞋了,于是断除了五下分结,成为三果人。
  然而自己是否真的成为三果人了?不仅要在见地智慧上加以如实检验,还应于证转上面加以观察:自己在欲界五欲上面是否真的远离而不再贪爱了?这个远离而不再贪爱,并非只是身口上的行为已经远离,而是必须确定心中真的远离了,否则向人表明自己已证三果时,即是犯下大妄语业了,因此必须有明确的检验标准。这个明确的检验标准,就是禅定有无发起?而且是否为该禅定的不退转者?诚如平实于2007 年2 月出版的《阿含正义》第四辑中说:“阿含解脱道中,有证得初禅的凡夫,没有不证初禅的三果人,也没有不证初禅的慧解脱阿罗汉。”这意思是说,三果的实证,要有断除五下分结的实证与运转;若没有已经证转的事实,就是还没有三果的果德,只是空有断除五下分结的智慧(知识),并无三果人的实质。如此而说自己已经实证三果的果位了,却没有三果人应有的果德,仍然是大妄语人;想要实证三果涅槃的人,于此必须特别留意。
  这就是说,三果人应有的果德是否已经证转了?是一切修证解脱道而想要确认自己是否已经成为三果人的修行者,都应该如实理解、如实证验之事。换句话说,智慧上面已经具足三果人的果德了,但是身口意行上面仍然没有三果人的实质,就不是真正的三果人,仍然只是二果人,最多成为三果向;因为他在三果果德上面并没有发起,空有三果人断五下分结的智慧,这只是干慧而非实证。那么如何是三果的实证?这就必须从是否已经把五下分结具足证转来作检验。检验的标准就是有没有进而具足初禅的实证?若没有初禅的实证,或是初禅的实证已经有了,但是并未具足,他只能成为下品的三果人,成为上流般涅槃者,死后得要受生于初禅天中成为梵众天,在初禅天中死后受生去二禅天中,如是往上次第受生而到四禅天,乃至有人得要次第上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中舍寿时,方能入无余涅槃。
  若是初禅已经实证了,但是不久又退失了,或者不退失但却不具足;这样的人无法永远安住于三果人的实质中,因为断除五下分结的功德并没有继续证转,不能自称为已证三果。若是初禅具足之后,努力保任而使身口意三行永远不堕于欲界法中,三缚结的上二界细相也具足了知而远离了,欲界法相应的贪与瞋也全部断除了,再也不能相应了,于是初禅永不退失,能使三果人的果德持续运转不断,才能宣称已经证得第三果;否则,他是证不到三果涅槃的。若是已经具足圆满证得三果人断五下分结的内涵,使他断五下分结的果德具足圆满运转了,他便是证得极清净的三果,他的初禅将是圆满而坚固的,显现于外就是身口意行犹如阿罗汉一般。当他死时将会证得中般涅槃,于第一次中阴身的境界中,观察为何不能进入无余涅槃的原因,发觉原来是由于我慢(因有细意识我存在而生喜)所遮障,于是当下断除我慢,在第一个中阴身坏灭时就不再生起第二个中阴身,永尽后有而成为无余涅槃。以此缘故,世尊说三果人证得有余涅槃:《增壹阿含经》卷7〈火灭品 第16〉:“有此二涅槃界,云何为二?有余涅槃界、无余涅槃界。彼云何名为有余涅槃界?于是比丘灭五下分结,即彼般涅槃,不还此世,是谓有余涅槃界。彼云何为无余涅槃界?于是比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无余涅槃界。”二果人不得名为证涅槃者,因为尚无能力远离欲界法故,尚无能力到达色界境界故,由此证明三果人的“所作已办”内涵中,必须有不退的初禅定力方能证转解脱功德,也就是 世尊说的“梵行已立”,允为诚言。如是正见,末法时代修慧而不肯实修定力的学人,都应注心留意之,以免自称三果圣者而成为大妄语人时犹不自知。
  第五节 五上分结断,应证应转——证四果
  在声闻解脱道中真正的圣者,是三果、四果人,这是因为已经超越欲界五欲而行于梵行中,永远不再还来欲界中而继续走向无余涅槃了,由此故说初果与二果都只是方便称为圣者;所以得要断了五下分结或断了五上分结,才是解脱道中的真正圣者。
  五上分结者,第一为色界爱,第二为无色爱,第三为掉举,第四为我慢(于觉知心与意根心中仍有极微细的喜乐自我继续存在),第五为无明。若是还没有断除这五个结,就不能超越色界、无色界等上界境界,因此名为五上分结。对于色界的初禅天乃至四禅天的境界爱是否已经断除?也就是说,对于初禅境界乃至四禅境界的爱著是否已经断除?得要从实证初禅乃至第二禅以后(至少要能证得具足圆满的初禅),然后观察自己对色界这四种境界的爱著,观察自己对这四种色界境界的掉举情况;观察自己对于这四种境界中的自我有没有出现极微细的喜乐心?也就是观察若在此四种境界中有自我的存在,有没有心生喜乐?也要观察这四种境界中的自我与定境法尘都是生灭性的虚妄法,断除对色界这四种境界性的无明。对色界四种境界相应的心态应该如是观察,对于无色界的四种境界相,也应比照如是正理,一一加以观察。
  必须如此深入一一观察无误,再也没有色界我、无色界我的自我存在的喜乐了,思惑无明具足断尽了,这五个上分结已经断尽无余了,心中想的只是舍寿后永远不再领受后有了,此时应有二禅相应的定力,至少要有具足圆满的初禅定力相应,舍寿时即不会再出生中阴身,更不会再去色界或无色界中受生,永远不受后有而成为无余涅槃,真正“我生已尽”才是真的慧解脱阿罗汉。此后在舍寿前永远都住于清净行中,心中的作意只是想要灭除自己成为无余涅槃,对于色界、无色界等上二界的境界,以及对于未来世将会有上二界自我的事,都没有爱乐,一心要取无余涅槃。必须如此运转其解脱智慧与作意,显示自己的解脱作意恒时存在而无动转,这样才算是解脱果的涅槃作意确实有证转。若无如是灭尽自己成为涅槃之作意证转,即不能称之为实证四果的圣者。亦因如是,平实于佛菩提果亦主张必须完成对相见道位应修证的针对无生法之种种别相忍,并已修集入地所必须具备之广大福德,兼有不退转之初禅具足发起,并且不退转于初禅之离欲功德──已如实断除欲界爱;再凭相见道位圆满之智慧功德成就如实断除三界爱之功德——断尽思惑成慧解脱,确定自己舍寿后能取无余涅槃(或者至少要有顶级三果之解脱果实证),然后留惑润生,再于佛像前发起十无尽愿,对此十大无尽愿生起了增上意乐方能入地。如是而说解脱道之证果与佛菩提道之证果,谓于所证必须有其各个果位及不同位阶应当相应之定力作为支持,方能于实证之后运转其所证之智慧而真得佛菩提果或解脱果,方名如实证转者。已如实证转者,方名真实证果者;若已证而不能如实运转者,即非真实证转者,徒有其慧即名干慧,不能发起实证者都有的证转功德,即不得自称为真实证果者,否则死后不免大妄语业果报。所以,是否真的有证转,而证转的内涵(智慧及果位相应之定力)是否符合各该果位所应有之内涵,乃判断是否真正证果的标准;这个是否证转的检验标准,通于大小乘一切圣者。
  得初禅以后,断除对三界五阴的执著可得声闻涅槃,《杂阿含经》卷31 明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若行、若形、若相,观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彼不忆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于彼色、受、想、行、识法,作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思惟;于彼法生厌、怖畏、防护,生厌、怖畏、防护已,以甘露门而自饶益,如是寂静,如是胜妙,所谓舍离;余爱爱尽,无欲、灭尽、涅槃。”
  语译如下: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说:“假使比丘或者在身行上面、或是在身相上面、或是在心相上面,观察到自己已经远离五欲、恶劣的不善法,有觉有观,远离欲界生而获得喜乐,初禅具足安住而证得猗觉支。他不再忆念像这样的身行、像这样的身形、像这样的心相,然而他于那色、受、想、行、识等五个法,作出了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的正思惟;便于五蕴等法生厌而想要舍弃、怖畏再度受生而有五蕴、防护心意不再对五蕴执著,像这样子生厌、怖畏、防护以后,以甘露法门而自己得到饶益,像这样子寂静,像这样子胜妙,是我所说的舍离;其余内我所、外我所的贪爱已经灭尽,无有欲心、灭尽上二界五蕴、证得涅槃。”
  这已经很明确地开示给大众:至少要有不退转而具足的初禅定力,断除五下分结或五上分结时,才能与解脱道的断结智慧相应,才能有三果、四果的智慧证转,才是真正的三果、四果圣者。若没有证四果时应有的定力支持,则不能证转四果的解脱功德,只是干慧而形同世人所说的知识,并非实证第四果的圣人。
  第二篇 缘觉与独觉之涅槃
  第一章 缘觉涅槃
  第一节 独觉与缘觉之异同
  独觉与缘觉同样是辟支佛,但独觉圣者由于心中有慢,致使他们在有佛之世得闻因缘法时,心中不乐立即实证因缘法,意欲于无佛之世独力参究而得实证,成为独觉。如是不依师尊教导实时亲证,于未来无佛之世,自己以因缘法观行五蕴苦、无常、空、无我,实证辟支佛果,是故一切独觉圣者都同样出于无佛之世,自证得果。从表相看来,他是无师自悟因缘法的圣者;但所有独觉其实都是多生多世之前已经曾闻诸佛演说因缘法,独觉之名只是依其实证辟支佛果的那一世而立名。
  缘觉圣者心中无慢,大多属于菩萨种性;只有少数是不回心的声闻种性,舍寿时入无余涅槃,永不再受生于三界中。缘觉圣者多属久劫随佛修习菩萨道,但因隔阴之迷,此世不能忆起往昔多劫已修菩萨道;他们于有佛出世之时,因为追随于佛而受生在人间等候佛陀降生。当佛陀于人间示现成佛而转法轮时,他们来到佛陀座下学法;佛陀以四圣谛三转十二行法轮时,他们或在第一转四圣谛法轮时,或在第二、第三转四圣谛法轮时,证得声闻果,成为阿罗汉。后又听闻佛陀演述因缘法,于是又证得辟支佛果;但因不是出于无佛之世自己观行因缘法而悟入,所以称为缘觉;释迦牟尼佛座下诸大阿罗汉都是这一类圣者,故仍属声闻而同是阿罗汉。以是缘故,缘觉与独觉的所证内容相同,同样具足四圣谛及因缘法的观行与实证,同样可于舍寿时入无余涅槃。但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一千二百位大阿罗汉们都是缘觉(除了少数不回心的阿罗汉以外),他们后来又成为证悟实相般若的菩萨,同时也都是缘觉圣者。至于诸大阿罗汉回心成为菩萨以后,他们座下的阿罗汉弟子们,有声闻人、有缘觉,也有菩萨,但还不足以成为大阿罗汉、大菩萨,因为不像诸大阿罗汉是追随 释迦世尊学菩萨道已经无数劫的菩萨身分,是故所证仍不能犹如大阿罗汉的解脱无生智,也不能像诸大阿罗汉回心大乘法后,听闻 世尊演说《大般若经》后完成三贤位的修证而入诸地。佛世诸大阿罗汉之所以示现为声闻阿罗汉之形像,是因 释迦世尊依于大小乘演法次第而宣演时,初转法轮是声闻缘觉法轮,于是闻受初转法轮的四圣谛、因缘法之后,先成为阿罗汉再成为缘觉,然后在第二转法轮宣演般若圆满时,依所证真如完成非安立谛三品心,并修入地前的加行(大乘四圣谛十六品心、九品心)而入初地;随后又闻唯识增上慧学等一切种智时,各有所证而进入第二大阿僧祇劫的诸地之中,成为证悟实相般若及道种智的菩萨。但初始追随 佛陀出家,即已示现为声闻形像阿罗汉身,后来成为实证般若的菩萨时,也就继续保持著声闻的外表形像。
  若是推究他们所证的因缘法,其实与无佛之世独自觉悟因缘法的独觉并无不同;以此缘故,二者所证的无余涅槃当然也完全相同,略说其中差别当有四点:第一、独觉有慢,不愿在有师教导的时节悟入因缘法之时证辟支佛果;缘觉无慢,闻佛说法当时即得悟入因缘法并证辟支佛果。第二、缘觉出于有佛之世,人数众多;独觉出于无佛之世,人数极少而形成稀有的现象,因此广受众生恭敬供养。第三、缘觉虽也修学神通,但不极用心于神通之修学;独觉出于无佛之世,大多精修神通。第四、缘觉会随顺因缘而为众生说法,独觉只示现神通而不为众生说法。
  第二节缘觉涅槃
  缘觉所证之涅槃,必须以十因缘观、十二因缘观作为观行方法与内涵,实断我所执、我执而得涅槃。但在实证以前,仍然必须有声闻涅槃之实证作基础;其所得涅槃同于声闻阿罗汉,但智慧较深细。
  末法时世修学因缘法者多不成就,推究其原因,首要为误修、误学、误信声闻涅槃之法。误修者所缘的因由,咎在不如实知苦圣谛之全部内涵,以此缘故不能如实了知断除苦集的道理;纵使了知声闻涅槃之灭谛境界是“我生已尽、不受后有”,亦将残留色界我、无色界我等离念灵知心,仍不能灭除对上二界我的贪爱,是故不得声闻涅槃;更多误修的人,则是源于错误的法义认知,误认为欲界五尘中之能觉能知自我,住于一念不生境界中即是涅槃,同于常见外道。误学而不能实证声闻涅槃者,则是迷信误修声闻涅槃之大师──迷于其大名声、大山头、大寺院、广大徒众,于是追随表相大师同堕于常见外道凡夫境界中,不外于识阴境界而自以为已证涅槃。误信者,只信而不学、不修,当然此世与未来世俱无实证声闻涅槃之日。凡于声闻涅槃四圣谛内涵不能如实理解及实证者,欲求因缘法之实证,遥遥无期。末法时代求证因缘法之人,至多只能作文字学问之研究,例如释印顺即是;依文解义的结果,竟将二种不同意涵之因缘法,视为增说与减说之差别,认为内涵、义理并无二致。以是缘故,错会因缘法极为严重。如是之人,皆是因为昧略于十因缘法所致,以致常见外道之六识论横行于现代佛门中,处处宣扬如是邪说:“大乘非佛说”、“佛经只说人有六识,不曾说人有八识”、“粗意识是生灭法,但细意识是常住法”、“第八识如来藏是如来为摄受恐惧断灭空的众生所施设的名词,实际上没有如来藏心存在,不可实证”、“如来藏只是缘起性空的异名”、“大乘佛教是从声闻法部派佛教发展出来的”、“大乘经中说的第八识如来藏,是如来入灭以后的佛弟子们新创的,不是如来所说”……等,都是严重误导佛弟子的说法;事实上是误会三乘菩提真实义理的邪见,也不符佛教自从 释迦牟尼佛创教弘法以来的历史事实。
  以上所说的道理,在拙著《阿含正义》七辑书中,已经举证阿含部诸经中的明文记载,全面证明二乘菩提解脱道所说的义理,仍然是八识论的教义。《阿含正义》书中,依据经教中的圣言量,将各种误导佛弟子们的邪谬说法全面推翻,证明 佛陀在四大部阿含诸经中,已经说过确实有第八识如来藏的存在,并且指明第八识的存在是实证三乘菩提的根本,非独声闻菩提为然。若推翻第八识事实上存在的经文圣教,则三乘菩提的实证都将成为不可能;拙著《阿含正义》中并且举出十因缘法加以说明,亦是证明二乘菩提中早已主张有第八识的具体事例。然后举证《阿含经》中 世尊开示时,将十因缘法与十二因缘法同在一经连续宣说,先说十因缘法而断除无明,后再依十二因缘法而断内我所的执著及断我执,成就缘觉果,并且细说十因缘法与十二因缘法的关联。
  今于此处再加阐释:若不能如实而且具足观察五蕴十八界内涵,不能如实观察蕴处界集而断除之,不能如实了知声闻法中灭谛所说涅槃之理;不能依八正道之道谛正理而修,确实灭尽三界有之种种集,继续保留著意识或识阴的一部分,想要实证因缘法而证涅槃者,绝无机会。因为在声闻法中已先熏习内识、外识正理,已先闻熏人类是八识具足之理,对于 佛陀所说灭圣谛的实证,是要灭尽一切三界自我之理已经明了无疑;然后依《阿含经》中所说因缘法,确立“名色由识生”、“本识出生名色”的圣教是真实语,则能信受《阿含经》中各部经典仍属八识论正经。如是修学因缘法时,自然不会将十因缘法与十二因缘法混滥为一,即得了知缘觉或独觉之所证内涵。如是实证者最后当然也知道,缘觉涅槃、独觉涅槃其实与声闻阿罗汉所证涅槃无二无别,差别只在于缘觉之解脱道智慧超胜于声闻阿罗汉。
  (待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