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第二篇 第二章 观像念佛法门
第一节:观像念佛法门之经典原文节录
正修行的第二个单元,我们讲「观像念佛」。这观像念佛法门是从《大宝积经》卷八十九里面节录出来。现在念一段原文,让大家了解。
《尔时,有一比丘于白迭上画如来像,众彩庄严,悉皆具足,持至大精进菩萨所。大精进菩萨见此画像,心大欢喜。作如是言:「如来形象妙好乃尔,况复如来正偏知身,愿我来世得成如是妙色之身。」尔时,大精进菩萨白父母言:「我今欲于如来正法出家学道,愿为随喜。」父母答言:「莫作是说,我今年老,惟汝一子。汝若出家,我等当死。」大精进菩萨言:「我当方便令父母存,而我得出家。我从今日不食诸味,不升床座,不食酥油,不饮浆水。若善、若恶,口不言说,乃至得出家。」》……《于第六日断诸忆想,不起食,念如来应正偏知。》……《尔时,宅神于虚空中现大神力,而说颂曰》来赞叹菩萨,他说了一首颂很长,我们不细谈。这一首颂里面,大意是赞叹大精进菩萨,呵责他的父母和他的许多眷属,呵责许多的知识和八万四千彩女。这些人听到宅神的话以后,就全部悔过,跟菩萨讲:《随意出家,汝当饮食,无令殒[yǔn]绝。》可是大精进菩萨《不食七日,光明晖悦,颜色不变,唯心忆念正遍知身,一切诸天散花供养。过七日已,执画迭[dié]像,入于深山,寂静无人禽兽之间,开现画像。取草为座,在画像前,结跏[jiā]趺[fū]坐,正身正念观于如来。既观察已,作如是念:「云何观佛。」尔时林神白菩萨言:「善男子,若欲观佛,当观画像。观此画像不异如来,是名观佛。」时,大精进作如是念:「我今如何观此画像与如来等?」复作是念:「如来像者,非觉非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非觉非知。如是像者,但有名字;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但有名字。如是名字,自性空寂,无所有,如来之身其相如是。如此画像非觉非作,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如此画像非见非闻,非嗅非尝,非触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知者。如此画像非欲界摄,非色无色界摄,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此画像非取非舍,非实非虚,非生死非涅槃,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菩萨如是观如来身,结跏[jiā]趺[fū]坐,经于日月,成就五通,具足无量,得无碍辩;得普光三昧,具大光明。成就天眼,见于东方阿僧只佛。得净天耳,诸佛世尊所说之法悉能听受。天耳净故,一一诸佛所说之法,听闻受持不相障碍。时大精进勤行精进,满足七日,以智为食,不食世供,一切诸天散花供养。时大精进不被架装,亦不见佛,不受禁戒……如是观已,成大智慧。以此智慧,悉见十方阿僧只佛,闻佛说法。》以上是从大宝积经节录出来的经文。
第二节:观像念佛法门之修证
修学佛法,如果能修观像念佛的话,「经于日月,成就一切佛法」。但是欲修这个佛法之前应当先修定力,尤其是要先修忆佛的功夫。这个法门也和一行三昧一样,需要先闻般若波罗密,如说修学,然后才能观像念佛,这是一个大前提。我们修学任何一种念佛法门,都要先知道有什么前提,然后能够成就某一个境界、某一个法门。绝对不能够断章取义。断章取义而想要成就一切佛法,遥不可得。
据《大宝积经》这一段话说:在那个时候,有一位出家人,他很会画像,所以在白迭(白迭[dié]就是用很细的羊毛所织成的一张大的布料,它漂白成为白色,叫做白迭[dié])上面很精细的工笔描画如来的画像,画好之后并且用很多种的彩色颜料去加以庄严。他是依照经里面讲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之中,能够画得出来的部份画出来。画好之后,拿到大精进菩萨那里去。大精进菩萨就是 释迦牟尼佛的过去生。当他看到那一张画像的时候,心里面欢喜得不得了。心里面欢喜,嘴巴就讲话了,他说:「如来的形像,他的微妙、相好,竟然好到这个地步,何况是如来真实的法身以及报身,应当更殊胜,称为正偏知身。」
正偏知是一切智,无所不知称为正偏知,正偏知的本体更不可思议。因此又发了个大愿:「愿我来世可以成就这样的妙色之身。」所以他就去跟父母说:「我现在想要在如来的正法里面出家、学道。我希望父亲、母亲能够随喜。」随喜就是跟著欢喜赞叹,不反对而且帮助他。可是这二位老人家因为只有这个独子,而且他们年纪也大了,所以告诉他:「你不要这样讲,我们现在年纪都很大了,而且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你如果出家后,我们一定会死的。」好说歹说,总归一句话是要把他留住,如果留不住,日夜想念的结果只有一死。当时,大精进菩萨就讲了:「你们不让我出家,说会死,那我要设个方便,让你们二位老人家可以继续存活,而我也可以出家。」所以他是有智慧的。
要如何让他们不死而自己可以出家,自然有智慧方便。他说:「我从现在开始,不吃一切的东西;不管你们煮什么山珍海味,一概不吃。而且我只在我地上的草垫上打坐,不坐一切的床座。」换句话说,连睡觉都免了。不欲、不食还加上不睡觉。「如果有人拿了酥油来(酥油是大补之物)我也不吃,端了水来,我也不喝,端了果汁、果浆来了,我也统统不喝。乃至不管人家讲什么好的、壤[rǎng]的,一切善事、恶事,我通通不答话。这样,一直到我能够出家为止。因我一出家,父母您就死了;所以我不出家,但是不吃、不喝、不睡、不欲、不食也不说话,一直到我出家为止,您们就不会死了。」
第一天,父母弄了好多的鲜美饮食,他不吃、不喝。第二天,弄了好多的金银财宝在庭院中堆积成山,大精进菩萨连看都不看,连动都不动。第三天起,找了好多知识来,亲朋好友也来劝他:「为了年老父母,你不应当出家。」打车轮战,一个个来,来了又走了,川流不息。大精进菩萨就是不讲话。第五天,看看没办法了,挑选了八万四千彩女来,(所谓彩女就是涂粉擦脂,装扮得很漂亮的女人。)大精进菩萨连眼睛都懒得张开一下。这样一天过一天,使尽了办法,就是希望他打消出家的念头。但是大精进菩萨不理不睬,不欲、不食也不睡觉。在这六天之中他「断诸忆想」。请注意这四个字,这六天之中,他很用心的在忆佛,这六天中忆佛忆到全部的攀缘妄想全都断掉,只有想佛的一个念存在。在这六天之中既不起来饮食,也不起身走动,他念的是什么?是「如来正偏知身」。正偏知身不是那个形像。要注意:形像不是正偏知身,所以修学这个法门的前提也是先要知解般若波罗密。
在这六天之中他的色身没有损坏,没有虚弱不堪。这个时候,他家的宅神(我们称之为天神,因为他的父母非常富有,宅院非常大,所以要当这样宅院的宅神,也是很有福报的神,必须要祂的境界能够相配。所以祂的神通也是大得不得了。)宅神为了让这些众生信服于他,所以现大神力,在天空中做很多的变化。当大家看得目瞪口呆时,祂讲话了。祂责备这些知识,不应阻碍大精进菩萨出家,也责备这八万四千彩女(这八万四千彩女,一个个来给大精进菩萨看,一天也看不完,因为大精进菩萨没张眼,所以一天之中来来去去,起不了什么作用)。骂了八万四千彩女,又责备他的父母,应当让大精进菩萨修行才对。
宅神责备他们无知,跟他们讲了一些佛法道理之后,父母、知识和八万四千彩女终于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同意他出家,便告诉大精进菩萨说:「现在你可以出家,我们也不会死了。但是你总要起来吃点东西,不要让你的生命坏掉。」可是大精进菩萨照样没有吃喝,没有起座,继续忆佛,接著延续到第七天,光明晖悦。这是什么境界?这表示他的禅定非常好,所以光明一直放射出来,以禅悦为乐。不但颜色不变而且大放光明,他心里只有一个忆佛的念---忆念正偏知身。因为大放光明的缘故,所以一切诸天散花供养。
虽然这样,他仍然不起于座,一直到过了七天之后,他拿了这一张画像,拜别了父母,到森林去了。他去找一个很寂静的地方,没有人能到,只有禽兽在那儿生活。然后他把画像展开,找到一棵树挂起来。挂好之后,他就在树前铺了草,坐在草上去观那张画像。结跏[ jiā]趺[fū ]座就是盘坐,端正色身,以正念来观这张如来的画像。
他很仔细的从头髻到脚的千辐轮相,全部观察完毕。他就想:「我到底要怎样来观佛才对?」详细观过之后,知道这样的观法不正确,到底应该如何观佛呢?这时候,树林有林神,就来跟他讲了,祂说:「善男子,你如果想要观佛的话,应当观这一张画像;观这一张画像跟佛如来没有差别,那叫做观佛。」这时候大精进菩萨这样想:「我现在究竟应该要怎么样来观这一张画像跟如来是相等呢?」然后他又起一个念头,一直思惟下去:如来的像不是觉,也不是知。因为这个像是人画的,人画的像不能觉不能知,一切诸法本身也是一样,不能觉不能知。这是一开始就一面不离有相,一面不离无相。如来的像不能觉不能知,如来的像他不是觉也不是知;然后思惟到一切的法。
我们说,在世间有许多法。法是什么?因为有我们的心,所以有一切的法,这个「法」、「若佛出世,佛不出世,法住法位,法尔如是」,它始终是这样的。法的现象是因为我们众生的心能觉,所以能够知道法。感觉到有法怎么样生起、怎么样演变、然后过去了。但是法的本身却没有生起、演变、过去。法的相、有生起、演变、过去,法的本际却始终是如如不动,不曾生起、演变、过去。一边是讲实质上的有,一边是讲现象上的空,没有实体。一切的法既然从来就没有起、没有灭,法的本际也是非觉、非知,而法的本身也从不说我是什么法,如来法身也是如此非觉非知。
譬如涅槃之法,它不说我是涅槃之法,念佛之法从来不说我是念佛之法,善法从来不说我是善法。一切的法、本然空寂,本然无觉、本然无知;而是因为众生有识心在感觉这个法,在用这个法,所以说法有生、住、异、灭,他的体性本身从来没有生、住、异、灭。所以接下来就说:「观察这一张画像,这是如来的画像,画像也只是个名字;一切的法也是一样,只有名字。」如来的画像,我们讲他是如来的像,说这是「 释迦牟尼佛的像」,可是「 释迦牟尼佛的像」是什么?是名字,不是释迦如来。一切的法也是一样:或叫人天法或叫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善法、恶法……等等,这些名字乃至这些法,他们的自性本身是空、寂灭、无所有。
二千五百年前,人们看见有 释迦牟尼佛应化出世;可是,释迦如来真实的身相是什么?是无生、无灭。二千五百年前所示现的只是一个应化之身,但是真实的如来---空寂、无所有,是一个空性。本然的存在而不可见,不可触、不可摸、不可嗅、不能知道他是什么。面对这样的一张佛像,大精进菩萨继续思惟下去:「这一张佛的画像,它不能觉知,不能做任何一切身、口、意的行为。」「非觉非作」,它本身不能生起一个作意---我要走路、我要凉快、我要温暖、我要饮食。譬如这个画像本身不能生起作意,一切的诸法也是这样。一切的法,譬如说:涅槃法,它并没有升起一个念:「众生想要解脱,我要帮助众生解脱。」一切的恶法也并没有起念:「我要害人,我要叫众生害人。」法的本身也是这样,非觉非作,它本身不起这个作意,不起这个觉照。而如来真实的身相也是这样。以上是从画像思惟如来的真实体性---祂的真如,同时思惟法的本际。
接下来又思惟:「就像这一张画像,它不能见,虽然画了一尊如来坐在那里,十分庄严;可是画像里的这尊如来,它不能见,也不能听闻,也不能辨别香臭,也不能用口舌去尝一切味道。身体也没有触觉,它也不会思惟,它也没有呼吸出入。一切诸法也是这样:一切的诸法,并没有「知」存在,一切的法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法。涅槃之法并没有说:「我是涅槃之法。」它不知道;善法并没有说:「我是善法」。「法」是众生能知法,法不自知。法法如是,皆不自知。
接下来又思惟:「就像这一张画像;我们众生是在三界之中,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可是这一张画像不是欲界所含摄,也不是色界所含摄,更不是无色界所含摄。如果是欲界所含摄的话,这张画像本身就会有欲的需求,可是它没有!如果是色界所含摄的话,它就有色界天的福报和禅悦,而它没有!如果是无色界所含摄的话,它应当有无色界心的活动,它也没有!所以,不是三界所摄。一切诸法也是这样,并没有一个法自己说:「我是欲界之法,我是色界之法,我是无色界之法。」如果懂得修行,法法皆到涅槃城。色界之法乃至无色界之法,只要会修,照样得涅槃,照样可以亲证真如体性。所以不能说:「这是欲界之法,在这个法里面一定不能证得真如体性。」没有这回事情,也没有这个限制。因为一切法,在事上虽有种种分别,在理上都不离真如。既不离真如,就不能说他是那一界所含摄。
接下来又思惟说:「就像这一张如来画像一样,它无取也无舍。」你说它有取吗?它不能取。你说它不取就有舍吗?也不是。「它不是实也不是虚」:因为,你说它实在,它却无常,会毁坏;你说它虚幻不实在,它分明就在眼前,可以触摸到,可以看得到。「它不是生死、也不是涅槃」:因为它不是「有情」,只有「有情」能够有生死,能够取涅槃。一切诸法跟这张画像一样,非取非舍、非实非虚、非生死非涅槃。
大精进菩萨这样观如来之身的时候,如实的了知如来的真实之身---真如的体性,如来的法身。因此经由这样观像念佛的结果,仅仅一昼夜之间,他便具足了五种神通,所谓: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还有宿命通。并且具足了四无量心,可见他观像念佛时功夫已过四禅,所以此时能得到四无量心。并且获得无碍辩才,说法无碍,能够接受一切人的质疑辩难,并且得到普光三昧,具有大光明。普光三昧就是楞伽[ qié ]经里面所讲的初地菩萨的大乘照明三昧,这时候他已经成为初地菩萨。因为这个缘故,他成就的天眼不像一般鬼神和天主的天眼,他可以看见东方无量数佛。他的天耳清净到诸佛世尊所说的法,全部都能听到,能够接受。当天眼同时看到东方无量数佛,天耳同时听到东方无量数佛所说的法时,我们凡夫会认为那岂不是像菜市场一样吵闹混杂,怎么听得清楚?可是大精进菩萨就是听得清楚,看得分明,所以这种天耳叫净天耳。那不是鬼神、诸天天主所能得。所以如果有人说:「我开悟了,我是初地菩萨。」那就请他看看这一段,看他能不能自称初地菩萨。
因为天耳清净的缘故,所以东方阿僧祇佛的每一尊佛所说的法,都能够听闻受持,不相障碍。此时,大精进菩萨这样继续精进勤行,满足七天。这七天之中,以智慧为食,不吃世间所供养的食物。因为不吃世间所供养的食物,所以诸天才用散花来供养,有天眼的人就能看见。此时「大精进菩萨不被袈裟,亦不见佛,不受禁戒……如是观已成大智慧。」这一段请大家注意:为什么不披袈裟、不见佛、不受禁戒、如此观已,反而成就大智慧?
披袈裟是什么意思?就是出家。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大精进菩萨不出家。为什么不出家?本来辛辛苦苦求出家,而且也已经出家了;现在又说不出家,岂有此理!当一个人悟到真如时,才会真实的明白出家的意旨。出家是什么?出家有身出家、心也出家。有身出家、心不出家。有身不出家、心出家。有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总共有四种。
上周讲到「大精进菩萨,不披袈裟,亦不见佛,不受禁戒,如是观已,成大智慧。」
大精进菩萨出家而不披袈裟,所谓不披袈裟,是离了相。我们一般人说出家,是出世俗的家,住到如来的家,也是一个家。因为换到如来之家,就把头发剃掉;衣服也换成出家人的衣服,这种出家人是换一个家住,出世俗之家。
大精进菩萨的出家,是真出家---出三界的家。真如佛性了了现前,名为出家。已经了悟的人,就知道在实际理地,真实的理是无形无相。真如不是会思惟、有喜恶的心,也不是神识,更不是物质的色身。既然如此,那袈裟要披到何处?
披袈裟是因为有五阴;有色身才能披袈裟,但色身不是我。如果有一个色身,而没有一个会思惟的意识心,以及意识心的根源---真如,这个色身是没有生命的,它不能动,当然不会去披袈裟。既然没有五阴,那大精进菩萨何能披袈裟呢?因为真如不是物质,不可见,不可触摸,因此不披袈裟。
亦不见佛:是因为佛不可见;真正的佛就是真如。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说的就是真如。无形无相,不是物质,这个真如才是真的佛。一般人以为二千多年前,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的 释迦牟尼佛才是真的佛。以为他入灭了,现在没有佛了,错了。入灭,是色身入灭,法身常住,那里有入灭呢?应身入灭之后还有报身;报身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每一种随形好有八万四千种光,每一种光又有八万四千种好,无法想象。天界里面的天主、天人便以为报身就是佛,但这个报身也不是真正的佛。真正的佛是真如,可是真如不可见,这不可见的真如才是真正的佛。真的佛既不可见,那么要大精进菩萨如何见佛呢?所以说他「亦不见佛」。
不受禁戒:禁戒是因为五阴才有之。所谓禁戒是因事制戒、因事渐制。释迦牟尼佛初成立僧团时并未有禁戒,他将所有弟子都当成完美的人,假定每个弟子都不会犯错。刚开始,僧团都没有问题,从五比丘开始,佛陀一转法轮,他们立刻成为阿罗汉,所以不必制戒。后来,弟子愈来愈多,根器不同,有人作出不如法的事情,所以有人报告世尊,世尊因弟子的报告而制定禁戒。因不如法的事情愈来愈多,所制定的禁戒也愈来愈多。
禁戒,是因为人在世间有五阴。因五阴而有人与人的接触;因有接触,才会有事情变化。某些事情的变化,对僧团有不好的影晌,故渐渐制定禁戒。真如,既不是五阴,要如何守戒法呢?所谓戒法,是我们不可以去做不好的事。做不好的事情,是五阴才能做,色身才能做;如杀人、窃盗、妄语、邪淫,要有色身、嘴巴等才能做。如果没有色身了,要如何做呢?心里想著邪恶不正的事情,那也得要有身体,若没有脑筋里的意识,若没有这个意根,又如何去想这些不正当的事情。
所以,设立禁戒,是因为有五阴而设。现在,大精进菩萨亲证了真如的境界,真如无形无相、没有嘴巴、色身形象,故不受禁戒。这样观察完成之后,大精进菩萨成就大智慧,以这智慧,他可以清楚地看见十方无量数佛,能够听闻十方无量数佛在说法。因为他有很深的禅定功夫,再加上大悟彻底,能够成就如此大解脱、大智慧的境界。
以上所说的就是观像念佛,修此法门之前必先修习定力,尤其是忆佛念佛的定力最重要。功夫有了之后,要深入地了解第一义。第一义深入了解并深入思惟过后,才会知道法身是一种空性。虽然是空性,但是它是真实存在,不是像虚空、顽空一般地一无所有。然后再对著庄严的佛的画像、或是塑像去思惟。知道法身性空,一切相不是法身,一切相都是幻化,暂时而有。一切法界的实际只有一相---无相。因为无相的意旨已经如实了知,所以称为见谛。见谛之后,从无相的空,再来观察世间一切的有,才知道原来世间一切有一直都在显示无相的空性。如此观察深入之后,住于中道。从此,对身心世界的执著自然消除了,攀缘和散乱消失了,便可进入很深的三昧里面。因此之故,成就了深妙的五通,能够度无量的众生。总而言之:学观像念佛之前的二个要件,一是定力;二是深入地了解第一义的圣谛。(第二章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