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观想念佛:总观想
第六观---总观想。要观想极乐世界的众宝国土。我们前面说极乐国土有一些分界,现在观想这些分界里,每一个区域上面各有五百亿的珍宝所成的阁楼,这一些阁楼里面,有无量诸天,在那里面奏天乐。这些宝楼上面又有许多乐器,虚悬在空中,庄严有如天宝幢[chuáng]一样。不必去弹奏它,自己就会发出乐音,这一些乐音里面也说念佛、念法、念僧。这一些念佛念法念僧的声音,我们很多人觉得奇怪,但是我们到后面无相念佛里面就会做解释,我们这世间也有,只是要看各人有没有那个因缘听到。这一观,就是把前面的第三、四、五观,合并观想,叫做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又叫做总观想。
在第七观之前,佛陀先为韦提希夫人说明,第六观观想成就时,可以除掉无量亿劫极重恶业。(不是普通恶业,是极重的恶业)。命终之后必定往生极乐国土。接著就告诉韦提希夫人说:我将继续为你说明消除苦恼的方法,那就是第七观及以后的观想,你们学会之后,也要广泛的跟大众分别解说。
世尊讲完这句话之后,弥陀世尊跟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就出现了。出现的时候光明炽盛,没有办法完全看清楚西方三圣的圣相,因为太亮了。在这时候韦提希夫人看见西方三圣之后,赶快接足礼拜。
然后她就跟释迦世尊禀告说:“我今天因佛的力量,所以能够亲见无量寿佛和两大菩萨,可是未来的众生要怎样才能够看得见西方三圣?”释迦世尊就告诉他如果想要观想 阿弥陀佛的话,应当先在七宝地上做莲座想,这就是准备进入念佛三昧的观想。
第七节观想念佛︰花座想
要观佛之前先观莲座。这莲座上的莲花有八万四千瓣,先想其中一瓣,具足一百种珍宝的光彩颜色,每一片莲花有八万四千脉。所谓花脉譬如叶脉。树叶的叶片是平的,可是有一些部份成条状分歧,高于叶面,就好像人手上有筋脉一样。这些花瓣因为很大,一定要有花脉支持,不然软绵绵的就倒了。每一片花瓣有八万四千脉,看起来就好像天画一样。再想每一花瓣的八万四千脉每一个脉都有八万四千种光,必需要观想到清楚分明。接著说明这朵非常高广莲花,每一片花瓣有大有小,最大的在最外面。最小的在最里面,其长与宽各有二百五十由旬。一片花瓣观想完成之后,观想这一朵莲花有八万四千片的瓣,再观想这八万四千瓣的每一片花瓣与花瓣中间,都有百亿摩尼珠王来做装饰。每一颗摩尼珠王都有千种光明。每一颗宝珠王放出的千种光明,会形成宝盖,这些宝盖也是七宝合成,遍布于极乐世界琉璃地上。这朵八万四千瓣的巨大庄严的莲花中央有个花台。这个花台是用释迦毘[pí]楞伽[qié]摩尼宝做成。这个莲花台又用八万金刚甄叔迦[qié]宝、梵摩尼宝及妙珍珠网庄严起来。在这莲花台上,有四柱宝幢[chuáng]、每一个宝幢[chuáng]是覆盖在莲花台的四根柱子上,每一个宝幢[chuáng]有如百千万亿须弥山。每一宝幢[chuáng]上面都有宝缦,宝缦有如夜摩天宫一样。(夜摩天宫在欲界第三天)。都有五百亿的微妙宝珠,来做为庄严和照明之用,每一颗宝珠又放射出八万四千种光,每一种光又形成八万四千种不同的金色。每一种金色都照射到极乐世界的每一处国土,在每一处国土做出许多变化不同的相貌,有时候变成金刚台,有的时候变成珍珠网、有的时候变成杂花之云、在十方随意变现而做佛事,这个叫做花座想,包括莲台宝座宝幢[chuáng]光明的观想,这是第七观。
然后世尊说:这个妙花台,是法藏比丘---弥陀世尊未成佛之前发了大愿而成就的。想要念弥陀世尊的话,(这里所谓的念“阿弥陀”,是观想的念佛,不是持名号的念佛)先要做这个第七观,观这个妙花座,不可以做其它观想。每一片花瓣,每一颗宝珠,每一颗宝珠的光几种、如何变现,以及台幢[chuáng],都要观想得非常清楚;好像在镜子里看见自己的面相很清楚一样。如果能够观想成就的话,可以减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一定可以生极乐世界,这个是在相上讲。
然后接著话锋一转,讲到理上来,世尊说法,有事有理,初善、中善、后善。有时说法为适应众生根器而偏于事,但也会讲一些理。有的时候偏于理持,也会讲一些事修。现在就说这个花座想观察完成之后,接下来要想佛。想佛的时候,先要懂得一些知见,便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诸佛正偏知海,从心想生”。
这就是说,十方无量如来都是法界身,法界身无身可见,既然无身可见,又为什么叫我们观这个相?因为众生心爱攀缘,叫他观个无相,观不真切,定也不容易增强,所以叫他观相。但是也跟我们开示:因为诸佛如来他是法界身,法界之身非形非色非相,所以能入众生心想之中。如果如来的身有色,有固定的相,他就不能进入众生的心里面去,只有非形非物的法界身,才能够进入众生的心想之中。既然是这样,便可以无限制的,完全的出现在众生心中。若有五百亿众生观想他,他就能入五百亿众生心想之中。世尊又进一步开示说:如果有人心里观想佛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时候,其实这个观想成就的人,他本身的自心就是三十二相,就是八十种随形好。当他观想弥陀世尊成就的时候,这个观想的心就是报身佛,因为这个观想不可能离开真心,独自完成观想,而观想成就也不可能离开佛心。所以成佛作佛就是这个心,这个心的本身也就是佛(报身佛)。因为诸佛一切的正知正觉,一切的智慧都从这个心想之中而产生。
我们刚开始讲观想的时候,就提到:要观想就要像作白日梦一样的那一种心,才想得起来,不能用妄想心来观。做白日梦的时候,把白日梦里面的梦境妄想除掉,那个能想的心就是报身佛。梦境、妄想、能观之心则是化身佛。但是说起来容易,作起来难。所以当我们能够这样观想的时候,那个观想的心就是报身佛;将来成为报身佛也是那个心,所以应当要一心系念的观想彼佛---弥陀世尊。
第八节观想念佛︰想象观
接著,要观想无量寿佛的话,应当先想有一尊佛的形像,他坐在刚才观想成的花座上面。在这样观想的时候,心眼开了,立刻成就极清净天眼,便可以清楚的看见整个极乐世界七宝庄严的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缦依附树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这个时候包括前面的地观、水观整个的全部合起来。跟这个花座想和弥陀世尊坐在花座上面的庄严相,含在一起配合观想。这个时候心量已经非常广大,很清楚的观想成就,好像在看自己的手掌一样。
这样观想之后,还要观想弥陀世尊连同花座花台,祂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朵莲花与花台。这左右两边的花座上面都坐有菩萨。在弥陀世尊本身的右边(我们看是在左边),花座上面坐的是观世音菩萨,另一边的花座上面,坐的是大势至菩萨。两位菩萨跟弥陀世尊一样的放光。而当我们这样观想三尊完成的时候,我们所观想的西方三圣,不需要我们再观想祂们放光,祂们自己会放光。这些光是金色的,照耀极乐世界所有的宝树。然后再观想整个极乐世界很多宝树的每一颗宝树下面,都出现三朵莲花。每一朵莲花上面都是跟刚刚观想的西方三圣一样,只是比较小。遍极乐世界所有的宝树下都同样有西方三圣,这一种观想成就的时候,就会听闻水流光明和诸宝树、凫[fú]、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莲宗初祖慧远大师,就修到这个地步。这很不容易,定力必须非常好。还要练习到出定时也能够不散失,跟观经所讲的完全相同。如果有所不同那就是妄想,如果完全相同,即是粗想见极乐世界。这不是细观,是粗想而已,这是第八观。此观修成时,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今生必可修成念佛三昧(亲见自性弥陀),也就是说,今生必能继续深观,修成第九观而得念佛三昧(明心见性)。
第九节观想念佛:遍观一切色想(念佛三昧)
第九观---遍观一切色想---此观更细腻更伟大。此观是专门观想无量寿佛的身相光明。无量寿佛的身相,就像百千万亿夜摩天的阎浮檀金,所放出来的那一种金色。佛身的高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一条恒河的每一颗细沙代表一由旬,一个恒河沙数由旬就不能想像了,现在说不只是六十万亿,是六十万亿的那由他的恒河沙数由旬---无量寿佛身量无限的广大。修此观者心量必须无限广大,才能观想无量寿佛无限广大的身相。想好之后要想祂的两眉之间有自毫右旋,好像银河旋系,犹如漩涡。这白毫相的大小像五个须弥山那么大。然后观想佛眼清净有如四大海。这个海不是我们这个地球上的海,是香水海的那个海。要知香水海有多大?去看华严经就知道了。无量寿佛的佛眼有如四个大香水海那么大,而且清白分明。然后祂身上每一个毛孔放射出的光明,都像一个须弥山那么大。
世尊又说:再来要想弥陀世尊的圆光。(圆光是指佛身周围的光)。在无量清静平等觉经里面说,有佛光芒十丈,有佛光芒百丈,有佛光芒照射千由旬,有佛光芒照射一个大千世界,有佛光芒照射无量无数的百千世界。无量寿佛的圆光,就像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银河系。无量寿佛的圆光范围是百亿个银河旋系。身旁圆光就有这么大,所以能光照无量无数世界。然后再想他的圆光里面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化佛,每一尊化佛的身边都有两尊化菩萨作为侍者。接下来观想,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种的相好、每一种相好里面各有八万四千种的随形好。然后每一种随形好里面有八万四千种的光明,每一种光明都遍照十方世界的念佛众生,不舍一切众生。这样的光明相好和化佛,没有办法完全清楚的说出来,要靠忆想的人自己心地之中能够很分明的看见。
看见了无量寿佛的这一个庄严身相,就同时看见了十方一切诸佛。这不是说在看无量寿佛的这个身相的时候,同时跟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重迭在一起。无量寿佛的无限广大的身相和无量无数的化佛化菩萨,充满了观想者心中,已经没有剩余的空间可以容纳十方一切诸佛身相。但是,如果十方诸佛身相不和所观想的无量寿佛身相重迭在一起,怎么看得见十方一切诸佛?实际上,他们不是重迭在一起。这里所谓的“见十方一切诸佛”,不是字面上的“见十方一切诸佛”。如果依文解义,就会“三世佛怨”,因此,观想念佛的这个次第完成了,而且同时“见十方一切诸佛”,才叫做念佛三昧。前面第八观说:第八观完成的时候一定能在现生中成就念佛三昧,现在讲:这一观修成,同时得“见十方一切诸佛”,这才是念佛三昧。这个阶段的观想功夫完成的时候,叫做“观一切佛身”,不是指一切佛的应身报身,而是法身。那么我们要引用下一段经文解释刚刚所谓的“见十方一切诸佛”不是指看见一切佛的色相。而是指亲见自性弥陀---明心见性。
接下来这一段经文说“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从这一段便可知道前面所谓的“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不是看见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而是说明“心眼开明”---开悟的人所亲证的境界。此观修成时必能一念相应,见到自性弥陀,知道如何是佛心!如何是真如,并眼见佛性。诸佛的心,就是大慈悲的心,这个大慈悲叫做无缘慈。不要以为大慈悲是有慈有悲。没有!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没有慈、没有悲;因为他是无缘慈、无缘悲。因为无缘慈无缘悲,没有慈没有悲,所以能摄取一切众生。凡是众生有所念,他就有所应,不必限制特定的因缘或对象,这叫无缘慈,这才是大慈悲。到此地步,明白真如佛心,亲见自性弥陀时,便见自己与十方一切有情众生皆是佛,所以称为“观一切佛身”,“见十方一切诸佛”。
第九观修学完成之后,在这个报身坏掉之时,他一定可以生于诸佛之前,得到无生忍。想无量寿佛的时候,要注意有个要领,要从其中的一种相好先想---先想祂的眉间毫相,这个白毫相要观想得非常清楚,非常分明。如果眉间的白毫之相能够观想得很清楚的话,其它八万四千种的相自然而然就可以看见,所以不要听到前面那样讲,就害怕了。第九观成就的时候,诸佛会现前为你授记,会告诉你:“某某人,你在多久以后成佛,佛号叫什么,佛国世界叫什么,转法轮几遍,率多少声闻众,度多少菩萨众,正法住世多久,像法末法各住世多久”。会跟你预记,这叫做授记。这是第九观---真正的念佛三昧。所以,真正的念佛三昧就是亲见自住弥陀。何以故?“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自此观起至十三观止,皆是念佛三昧,已见十方诸佛故,已入实相故。
第十节观想念佛︰观 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
第十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想“观世音菩萨”身量有八十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他的身体是紫金色。(所以有人用天眼看见观世音菩萨示现的时候。祂的金光里面透出玫瑰色,这叫紫金色)。顶上有肉髻[jì]。这肉髻[jì]想成之后,接下来想他颈项圆光(就是头光)。他的脸有百千由旬那么大。这个圆光里面有五百尊化佛,好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每一尊化佛都有五百尊菩萨和无量诸天做侍者。他的身光里面显示出五道众生的一切相。顶上有天冠,天冠是用毘[pí]楞伽[qié]摩尼妙宝做成的。这个天冠的中央前方有一尊站立著的化佛。很多画佛像的人把观世音菩萨圣像的天冠里头的弥陀像画成坐佛,是画错了,应当是立佛。这一尊立佛、高有二十五由旬。
然后要观想 观世音菩萨的面相,如黄金色;眉间的毫相是由七宝所成的颜色,放射出八万四千种的光明;每一个光明里面又有无量无数的百千化佛,每一尊化佛又有无量无数的化菩萨作侍者。然后再观想这些无数的化佛化菩萨,变现自在,遍满于十方世界。
观世音菩萨的手臂就像红莲花的颜色,有八十亿的微妙光明做为璎珞,这些璎珞现出一切的庄严佛事。然后观想他的手掌有五佰亿种不同莲花的颜色;手指尖端,每个指端各有八万四千种的画,好像印文,可以印出来一样;每一种画里面各有八万四千种的颜色,每种颜色放出八万四千种的光;这种光是柔软之光,不会强烈刺眼,让人家睁不开眼睛,所以能普照一切。他就是用这样的宝手来接引众生。
接下来想“足”,足底有千辐轮相;佛像的手脚掌上有千辐轮,观世音菩萨脚底也有千辐轮相。祂走路时,只要把脚一抬起来,脚底千辐轮相就会化成五佰亿的光明台。脚踩下去的时候,那可妙了,有金刚摩尼花布散一切,莫不弥满。想到这里,便知 观世音菩萨行步时的无比庄严。至于其它的身相,都跟无量寿佛一样;只有祂顶上的肉髻[jì]和不见顶相比不上无量寿佛。这样观想成就之时,叫做“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这是第十观。
要观想 观世音菩萨的时候,先要有一个观念,这个观念是:能做这种观想的人,不会遇到各种的灾祸,一切的业障全部除尽,并且除掉无数劫生死的罪。像这样的大菩萨,只要听到祂的名称,就获得无量的福报,何况是这样很详细的去观想分明。欲观想 观世音菩萨的话,要先观想顶上的肉髻[jì],然后想祂的天冠,其余诸相再次第一种一种加以观想,这个是第十观。
第十一节观想念佛:观 大势至菩萨色身想
第十一观---观 大势至菩萨色身想。
大势至菩萨的身量和观世音菩萨一样。祂有一点不同,祂全身光明照耀十方无量数的佛土。祂的光也是紫金色,和 观世音菩萨的光一样的颜色,有缘的众生就可以看见了。但是这种紫金色的光,除了有眼通的人能看到以外,还有个意思,那就是智慧光的意思。所以观经讲:“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所以 大势至菩萨还有个名称,叫作“无边光菩萨”。因为祂的光无量无边,祂以智慧光来普照一切,让一切见到祂的智慧光的人能够永离三涂之苦,永远不入三恶道。所以祂的名号又叫作“大势至”。
一般人解释大势至这三个字是从祂的另一个威德上来说。说祂行走的时候,十方世界都震动,在地动之处就示现出五百亿的宝花。每一朵宝花都是庄严高显,好像极乐世界宝花一样。当祂坐的时候,七宝国土,一时动摇,所以又叫祂 大势至菩萨。
但是称祂为 大势至菩萨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刚才讲的无边光。因为祂的光是智慧光,若有众生被照到,就永离三涂之苦,永远不入三恶道。这是什么光呢?这就是观经说理的部份;被这智慧的光照到,就是指开悟;当一个人悟道了,亲见自性弥陀之时,他的心就同时放光。如果他为人说法,一心而不以染心说法,他就会放光。有天眼的人就能见到。我们说这个人就是已经被 大势至菩萨的无边光所照耀。十方虚空无数佛世界的每一个世界的念佛人中,必有某些人亲见自性弥陀,心放自性光明,此即 大势至菩萨的光明照耀无所不至,故名大势至,亦名无边光菩萨。
见了自性弥陀之后,明自真心,见自本性,必将因为由悟而生的“理一心”的定力、慧力、“道共戒”的戒力,凝聚成“无上力”,所以从此永远不入三恶道。这就是观经里面讲的“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之意”。当一个人亲见自性弥陀之后,他所看到的每一个有情众生都是佛。每一个有情众生都示现出他的佛性,了了分明,这就是见十方诸佛的净妙光明。所以 大势至菩萨就是智慧的代表。
祂还有一种功德:我们要观想祂能够在无量无数的佛世界配合著无量无数的分身无量寿佛、分身 观世音菩萨,充满于无量世界之中;也能够将十方世界的分身无量寿佛和分身 观世音菩萨连同祂自己的分身 大势至菩萨,一起聚集在极乐国土,遍满虚空,皆坐莲花座,皆演说妙法。这就是观见 大势至菩萨。这就是第十一观。
第十一观成就的时候,可以除掉无数劫无量数生死之罪。这个观想成就的人,永远不入胞胎;那就是说,他永远都在诸佛净土来来去去,不会出生为人、鬼、修罗,称为不入胞胎。这个胞胎包括卵生、湿生、胎生和一部份化生。也不会出生于我们这一种五浊恶世。这是第十一观。
第十二节观想念佛:普观想
第十二观---普观想。第十一观成就的时候,应该自己这样作一个观想,想自己在极乐世界出生了。出生于极乐世界的时候,是坐在一朵宝莲花里面,结跏趺坐。单盘或双盘都可以,这个时候莲花是合起来的,还没有开敷。观想完成之后,再观想莲花一瓣一瓣的张开。莲花开敷完毕,再观想有五百种颜色的光来照我们这个色身。然后观想自己眼睛张开了,看到佛菩萨遍满虚空之中,也听到水、鸟、和树林的声音以及遍满虚空的佛菩萨所出的音声全部都在演说妙法。所说的妙法与我们这里所读的十二部经相符合。
这样入定观想纯熟之后,还要练习出定的时候在行、住、坐、卧之中保持这种观想不会散失掉,第十二观---普观想就完成了。这普观想叫作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此观完成之后,无量寿佛和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将会常常化身无数,在这个人身边护持。
第十三节观想念佛︰杂想观
第十三观---杂想观。要先观一尊高一丈六的无量寿佛像;祂在池水上面站立。无量寿佛的身量极为广大,无量无边,不是我们凡夫所能够想象。但是因为无量寿佛久远以来就有愿力---凡忆想祂的人,必定可以成就忆想。只要观想佛的形像,就可以得到无量无数的福德,何况是观想无量寿佛身像的具足。丈六高的佛像观想完成后,继续观想无量寿佛具有广大如意神通,在十方国变现自在。祂所现的身量有时是一丈六,有时只有八尺之高,都是真金的颜色。在十方国土显像的时候,祂的宝莲花以及圆光化佛都要像第九观所讲的那样。还要观想 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随侍于十方国土示现的无量寿佛身边,身量略小于无量寿佛。
观想的时候两尊菩萨要如何分别?只有头部不同。大势至菩萨的天冠正面是一个宝瓶,观世音菩萨的天冠正面是一尊化佛--- 阿弥陀佛的立像,不是坐像。若能观想清楚分明的话,这个人一定能够出生于西方极乐世界。此观主要是在第五、九、十、十一观的观想完成之后,把他们合并在一起,然后缩小佛菩萨的身量,观西方三圣,或者一丈六,或者八尺,在十方世界示现而度化众生,这叫作杂想观。
观想念佛总共有这十三观。十三观之后另有三观,讲的是往生的品位高下不同,所摄化的根性的不同。证果的不同,我们在这里不作说明。想要知道的人,可以去读阅《观无量寿佛经》就清楚了。观想念佛法门主要是针对放不下形像的人以及罪障很重的人而说的修行法门。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说:“这个法门观的时候,要离开前五识,要用第六识来观,(意即缘第七识作意去想)”。所以用观的方式来修观想,就不能成就,而要用想的方式。把眼、耳、鼻、舌、身、意放下,纯粹用我们的第七识来想,想成之后再用意识来观察所想是否符合经典?这样才能够成就。
第九观开始都是念佛三昧。因为在第九观之前虽然有观想,但不是观佛,亦不见十方一切诸佛,所以不叫念佛三昧,叫作观想的三昧。至于第二观之前(第一观和第二观)它不叫三昧,因为动中不能分明。第三观开始动中也可以观想清楚,所以第三观开始才叫作三昧。所以读《观无量寿佛经》,应当要有一些事上理上的思惟和分别,然后才好修行。(第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