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集 菩萨的自利利他(九)
张正圜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单元。今天我们要从第三辑第116页开始,继续来探讨:菩萨的自利利他。
在上一集中,我们谈到:能至心听法者同样也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能提出问题请问法义,另外一种则是无法提出问题来请问法义者。佛接着开示说:“能问义者复有二种:一至心持、二不能持;至心持者,能自他利;不至心者,则不能得自利他利。至心持者复有二种:一者思惟、二不思惟。能思惟者,能利自他;不思惟者,则不得名自利他利。能思惟者复有二种:一者解义、二不解义;能解义者,能自他利;不解义者,则不得名能自他利。解义之人复有二种:一如法住、二不如法住;如法住者,能自他利;不如法住者,则不得名自利他利。”(《优婆塞戒经》卷2)这段经文 佛又为我们开示了四种的菩萨自利、利他行。佛说:能就法义上的疑难提出请问的人又可以分成两种:第一种是于请问法义之后能至心受持者;第二种是请问法义之后随即忘记,无法受持;或者问了以后也不乐于信受者。如果能够至心受持,不但自己能获得法益,也能使别人获得法益,因为他从此以后就不会再误导众生了,可以教导众生和他一样在正法中前进,所以说能够自利也能利他。不能至心受持的人,自己无法获得利益,当然也无法帮助众生使众生也能获得利益。
能够至心受持的人又可以分成两种:第一种是在受持了以后,自己能够继续深入探究并且加以思惟者;第二种则是自己无法再加以深入探究、思惟。能够加以探究思惟的人,就能将法义融会贯通而获得利益,因为自己已经弄清楚了,当然也就有各种善巧方便来利益别人;因为经过问疑之后,再加以详细思惟,这种经由问疑所听来的法义,就会转变成自己的东西。如果在问疑之后虽然能够信受奉行,但是没有加以思惟探究,对他而言,这些法义也就只是一种常识、一种知见而已,无法发起他应有的见地功德。所以说,思惟很重要,能够思惟的人就能自利、利他,不能思惟的人就没有自利、利他的功德。
能思惟的人又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思惟以后,能如实理解善知识所开示的法义;第二类是不能理解善知识所开示的法义,主要是因为他在思惟时发生了错误。如果思惟以后能确实理解,他就多少能为别人转述善知识所开示的正确法义,那他不但能自利,也能使别人获得利益。但是在思惟以后,如果仍然无法理解的话,当然也就无法为人转说,自然也就不能自利、利他了。菩萨在能够思惟解义以后,又有两种情形:第一种就是思惟之后,对于善知识所说的法义能够如实理解,但无法如法而住;第二种则是可以如法而住。能如法而住的人,能自利也能令他得利;不能如法而住的人就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那是因为不能如法而住的人,表示他的知见和身口意行不一致,他所说的和所做的是两回事,众生当然不会相信他所说的法,因此也就无法使他人获得利益了。
佛接着又为我们开示说:“如法住者复有二种:一者具足八智、二者不能具足;何等八智?一者法智、二者义智、三者时智、四者知足智、五者自他智、六者众智、七者根智、八上下智,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说,具十六事:一者时说、二至心说、三次第说、四和合说、五随义说、六喜乐说、七随意说、八不轻众说、九不呵众说、十如法说、十一自他利说、十二不散乱说、十三合义说、十四真正说、十五说已不生憍慢、十六说已不求世报。”(《优婆塞戒经》卷2)这段经文 佛为我们说明能如法住的菩萨应该要具足的八种智慧,凡有所说也都必须注意以下的十六件事。世尊的这些开示,也是菩萨在行道、摄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观念,希望您能仔细听闻我们接下来的说明。佛说:菩萨在问疑之后不仅能思惟而且能解其义,解义之后又能如法而住的人又可以分成两种:第一种是具足八种智慧;第二种是无法具足八种智慧。佛接着就为我们说明这八种智慧的内涵。第一是法智;法智有许多不同层次的意思,一般来说,法智是专门在四圣谛上面说的;也就是说明苦的事实,苦圣谛就是在讲三苦、八苦;对于苦能如实了知,就是苦圣谛中的法智。这个法智,如果听闻之后不能接受、不能如实了解,那就是没有法智忍;要先能忍于苦圣谛,才能说有苦圣谛的法智。从法智再引生出来就会有类智忍和类智:菩萨由自身来观察发现众生同样有种种的苦,而种种苦的存在是真实不虚的,所以对于众生和自己同样都有苦,生起了类智的忍;由于能忍于类智的关系,所以产生了类智。这就是苦圣谛中的法智忍和法智、类智忍和类智。各位菩萨!以上所说的是菩萨在如法住中,关于二乘解脱道的法智忍和法智、类智忍和类智。苦圣谛如是,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亦复如是,所以四圣谛总共有十六心,这都属于菩萨证悟之后应该要进修的现观部分。有关四圣谛中的法智等法,不论是大乘法或者二乘法都讲这十六智,不同的是大乘法是以如来藏为中心,以般若智慧来现观这四圣谛十六心,这和二乘法的现观有些不同,这就是法智的意涵。
接下来继续说明:什么叫作义智?所谓义智,是说对于四圣谛等四心,每一心又各有四心而成为十六心,菩萨在能够如实理解其中的义理以后,才能为他人解说;也就是说,想要为他人解说之前,必须先有义智。义智的意思类似于四无碍辩里面“义无碍”的道理。譬如:九地菩萨四无碍辩的“法无碍”,讲的就是于种种法的种类能够如实了知,这就是法智。有了法智以后,进一步理解一一法的真实义,就叫作义智。有了义智,接着就有时智。如果只有法智而没有义智,就不能产生时智。菩萨如果有法智也有义智,在面对不同众生、不同场合时,应该讲些什么适合的法,自己就能够判断,这就叫作时智。也就是说,有了法智和义智以后,才能够有时智;但是时智却必须是在配合第七个根智和第八个上下智时才可以产生。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先来说明第七个根智。根智,是讲五根的智慧,五根就是指——信、进、念、定、慧等五种善根。所谓信根,讲的是众生对佛法的信心是否已经具足?如果是具足了对佛法的初分信心,就是已经发起了信根。有了信根之后,你为他说法,他能不能忆持不忘?这就是说他有没有念根?能够忆持不忘,就表示他有了念根。忆持不忘以后能不能精进修行?就要看他有没有精进根。虽然有了信根、念根、精进根,但是他的心能不能决定不疑?就要看他有没有定根了。这里所谓的定根,不是讲禅定的定,而是讲心得决定的定;能够制心于一法,心得决定而不动摇,就是有了定根。有了信、进、念、定等四种善根以后,对于所闻受的法义在精进修行之后,能不能如实理解其中的义理?就得看他有没有慧根了。菩萨如果能够善观众生有没有这五根,就表示已经有了根智。当你有了根智,才能产生上下智。所谓上下智,是说于法、于义都有智慧,法智、义智都有了,了知众生根性的根智也有了,那你就是有了上下智,能够善于观察众生的根性。譬如说:某一个众生可以为他说很胜妙的法,另一个众生就只能为他说很初机的法,这就是“根上下智”。菩萨能够观察众生根性的种种差异:如果众生的五根具足,那他就是中根人;五根不具足就是下根人;五根具足而且发起了力量,有了五力,那他就是上根人了。菩萨如果对众生有这样的观察力,就是有上下智的菩萨。
当菩萨有了法智 、义智、根智、上下智时,那就表示已经有了时智:能够观察什么场合、什么因缘时节,该不该说些什么法,就能够判别。有了这些智慧之后,还得要有知足智。知足的智慧就是于世间法能得知足,于出世间法也能得知足。也许有人会怀疑说:“欸!奇怪了?对世间法知足这没有错,但是为什么对出世间法也要知足呢?”一般人会这么想,都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在真正的佛菩提道中,菩萨还是得要有知足智的。也就是说:你现在的状况适不适合学诸地的法,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譬如 平实导师曾经说过,他有一些法的实证是由于 佛的加持而使他得以了知,但是他也不敢停留在心中,马上就把它忘得一乾二净,因为恐怕自己在无意中讲出来时,就得下地狱,所以立即就把它给忘掉,这也叫作知足智。如果你没有知足智,而只是一心想要得法,得了法以后,其实你的层次还不到那个阶段,到时候因为人情或其它缘故,乃至有人是因为喜欢表现等因素,只要一时不察而泄漏了一部分,舍报时就知道厉害了。所以,某些法义证量的修证,每个人都应该先自我衡量一番:哪些法是我现在应该得的,哪些不是我现在应该得的,都应该要有了知的智慧才好。譬如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想要得到二年级的学问,那还可以,只要再努力一点就可以达到;但是突然想要得到国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问,那可就得要考虑了,不仅是不自量力,也会因为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而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说,不仅是在世间法中要有知足智,能够满足于一定的状况;在出世间法中亦复如是,超过太多的,最好不要事先知道比较好。乃至等觉菩萨想要了解 佛地的十种浅深不同的境界,也只敢想要了知前面的一、两种,后面的境界则完全不敢想,因为等觉菩萨知道那不是他应该知道的。同样的道理,菩萨在出世间法中也应该要有知足智;明知自己目前的层次只到一楼,想要了知二楼、三楼的境界,那是很好的;但是在一楼时就想要了知九楼、十楼的境界,那就超过太多了,将会严重危害自己的道业。所以,不管是世间法、或者是出世间法,都应该要有知足的智慧。
换句话说,所有学人都应该求证比自己目前境界更高的法,但是也应该要有分寸;超过太多而打妄想,迟早都会出问题。大妄语还是小事,譬如还没有入地而自称已经入地,那是大妄语业。但是如果胆敢把诸地的现观境界给讲出去,那可就不只是大妄语业而已了!所以诸地菩萨的现观境界,乃至诸佛、诸大菩萨能转变他人的内相分,这些内容都是不许说的。能转变别人的内相分,诸位可能以为说,那是用禅定功夫去完成的,其实不然!纯粹是智慧法门,这都是大家所无法想象的。所以说,菩萨固然应该努力精进,但也要有知足智,以免太过而产生严重的问题。就像是小婴儿才刚学会走路,就想要参加百米赛跑一样。所以不管是世间法或者出世间法,都应该要有知足的智慧。
接下来,我们继续介绍第五个自他智。所谓自他智,就是自共相智。而自共相是说:对于自己身上的五阴十八界等法,都得要仔细去观察,观察之后对自己所有的法相都能如实证知,这就是有了自相智。然后从自己再推及到众生,就会发觉自己和众生一样都是有如来藏等法,这就是总相智中的共相智。接着,再进一步推及到地狱、饿鬼、畜生,也推及欲界、色界、无色界,全部都推尽了,就知道三界众生原来都是这样的:都是由十八界法的多分、少分与如来藏共同运作。这就有了娑婆世界有情众生的自共相智慧了。然后再去推究:极乐世界的佛弟子们,有的还要经行、打坐、念诵经典,甚至于有人还得在莲苞中安住许多大劫,不断地听闻“苦、空、无常、无我”。菩萨从如来藏真实智的自共相智慧来推究,就知道众生去到极乐世界以后,大部分也是十八界具足的;十八界具足,当然是在三界内,所以往生到极乐世界是“非出生死、非不出生死”。当你能够这样现观时,就表示你已经有了了知三界的智慧,这就是自他智了。
各位菩萨!以上所介绍的是菩萨度众的八种智慧,希望能对您的道业有所增益。
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为您说到这里,非常谢谢您的收看。
阿弥陀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