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集 菩萨应如何教化弟子(一)
孙正德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我们要开始的单元是“菩萨应如何教化弟子”。菩萨要入于菩萨正行中,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要在于三宝的清净功德生起正信,并且要修集对三宝的恭敬、尊重、供养的这样的一个功德,然后能够成满十信的资粮;成满十信的资粮,以不退十信为根本,亲近真实善知识,来熏习第一义谛的了义正法,修学六度波罗蜜,能够让自己长养善根、具足善根,能够安住于五蕴的空法,以及般若空法,让自己能够熏习发起,并且长养菩萨种性,让自己能够在修集六度的过程中,修集福德资粮以及智慧资粮,能够因缘成熟于七住位,实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受到善知识的摄受不退,然后能够在般若实相上面发起智慧。
但是是否能够入于七住位来修学般若空法?是否能够在七住位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最重要的善根就是要能够信受以及安住于菩萨道的修道次第。在整个次第中,有应该建立的正知正见,有应该断除的一念无明、无始无明烦恼,有应该实证的般若实相智慧以及一切种智,有应该修的道业,这样的次第就好像阶梯一样,一阶一阶的不可省略,也不可躐等。菩萨道它必要的修证次第,例如说:七住位要亲证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因此而发起般若实相智慧、破无始无明、断我见,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实证。
接着再往前,在十住位薄贪瞋痴,能够眼见佛性;再往前修证,有十行位要亲证“阳焰观”;满心以后入十回向位,能够离欲证得初禅,亲证“如梦观”;入于初地,初地能够永伏性障如阿罗汉,证得“犹如镜像现观”;在二地能够证得“犹如光影”的现观;乃至三地到十地与等觉、妙觉,这样子历经三大阿僧只劫。在这期间最主要就是要修集广大的福德。修集广大的福德,还有就是修学应证的这些种智内容,中间有应断的烦恼障与所知障的内容,都要能够清楚了解。
所谓的烦恼障是属于哪个部分?原来烦恼障是属于与生死有关的部分,所知障的部分,原来是对于实相不能了知的部分,以及证得实相以后,对于实相整个的功德法,原来还有很多不知道的;对这个部分自己要清楚了知,在哪一个阶段应该断除哪个烦恼、应该实证什么样的一个智慧。能够安住于自己所处的阶位,来受学菩萨道、行菩萨行,来修学应该修学的,修集应该修集的资粮,这样子次第的修集佛道所需要的智慧庄严与福德庄严,自己能够安忍信受,这个是最重要的善根。
哪一种智慧是能庄严佛道的呢?是不是一切的智慧都能庄严佛道呢?不是这样的,我们要来告诉大家,所修行的智慧一定是不能离开于实证第八识如来藏才能具备的中道般若实相,以及以此中道般若实相为基础,进修的一切种智,这些才是成佛所需的智慧庄严。为什么呢?因为只有金刚不坏的实相心如来藏,才是属于因地发心、果地觉成佛所依止的同一个真如心,这个部分学人一定要清楚的了知。假如说,在因地发心的是意识心,可是果地觉成佛的,却没办法依止于这个意识心同一个而来成佛,这个就是里面有问题。因为意识心祂是只有一世,每一世都是由新的五蕴存在以后才生起,五蕴坏灭了,意识心就坏灭了,这样一个心既然会中断,就不可能说祂是因地心、果地觉成佛的时候同一个真如心,这个是一个非常粗浅的知见。
哪一种福德才能够庄严佛道呢?是一切的福德都能庄严佛道吗?我们这边也清楚一下,了解说什么样的福德,才是庄严佛道的福德?要实证如来藏以后,转依如来藏的真如无我法性,而去摄受有情、成熟有情、利乐有情,使所摄受、所利乐的有情也能够发菩提心入于大乘,也实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住于解脱功德而得到安乐,这是成佛所需的福德庄严,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依止于─真如无我法性的不可得空、无所得空,而以这样的不可得空、无所得空,来去摄受有情、利乐有情,就能够在自利利他的过程里面,能够不求有所得,依止于这种真如无我、无所得空的法性,这样子的话,就不会系属于三界,不会系属于生死。
所以,我们就知道说,既然是这样,那么也有不是成佛所需的福德庄严,那是什么样的福德,不是成佛所需的福德庄严呢?倘若离开了实证法界实相心的法门,离开了转依如来藏真如无我的智慧,所修的福德就仅是系属于世间的福德了;因为有漏有为的福德,是与我见我执相应,生死法所摄而不坚固,不能成为佛道所需的福德庄严。为什么说离开了实证法界实相心的法门,离开了转依如来藏真如无我的智慧,它就会系属于世间的福德呢?因为从解脱道上来讲,修解脱道的二乘人,他一心所求就是要解脱于三界的生死轮回,所以并不会入于世间而修福德,他是想要出于世间、想要解脱,所以在修解脱道的过程里面,就是要远离以及断除,而不会入于世间。
假如说,是以一般的菩萨,他要修学菩萨道,但是并没有实证如来藏,并没有办法转依真如无我的智慧而修学福德,那么会以意识心所了知的部分,对于自己所修的福德而有所期望、有所求;那么这些期望与所求,变成会系属于在世间求可爱的异熟果报,这样子等于说,跟生死法就相连系了,生死法相连系的福德就不坚固,不坚固的福德就不能成为佛道所需的福德资粮,因为它会随着生死而受用了。
菩萨要如何摄受有情,才能具备成佛所需的福德庄严呢?就是要成为久学菩萨、实义菩萨。实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并具备转依如来藏以后所修集的智慧庄严与福德庄严,成为实义菩萨以后,才能真实地自利利他;这个自利与利他,都是在佛菩提道上而言,自己能够在佛菩提道上,真实地修集成佛所需要的智慧资粮以及福德资粮,同时也能够利益所摄受的有情,同样在佛菩提道上,也能够修集成佛所需的福德资粮以及智慧资粮,这样才是真实的自利利他。成为实义菩萨,他是要经历多劫,来亲近真实善知识,修学六度波罗蜜,能够听闻、能够领受、能够思惟、能够如说而行,来修集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他不能从这一世的五蕴年龄,与学佛的前或后,来判断说他是新学菩萨或是久学菩萨。
经中对于说,如何是久学菩萨有这样的开示,我们来看《央掘魔罗经》里面怎么来说呢?经文这么说:“复次菩萨摩诃萨成就八相,非为新学,何等为八?一者说摩诃衍,二者分明演说如来之藏而不厌舍,三者不贪财物,四者慈悲喜舍忍,五者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六者近善知识,七者离恶知识,八者世利知足。菩萨成就如是八相,非为新学。”经文中 佛陀这么讲,说菩萨要成就这八种的相貌,就不是新学菩萨而是久学菩萨。这八相里面,第一相:说摩诃衍,也就是说,这位菩萨所说的法,都是大乘中道实相佛菩提道的法。第二相:分明演说如来之藏而不厌舍。对于说要分明演说如来之藏,而不厌舍,这些内容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要能够称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宣说如来藏不生不灭,于一切众生所无量相好,清净庄严功德,说如来藏真如佛性不变异,说如来藏是涅槃本际,说如来藏有无量功德宝聚,这样的内容演说不尽而不厌舍。菩萨对于这些内容,因为他亲自实证了如来藏,能够现前观察,观察说,原来如来藏有这么多的功德法,对于自己能够因为亲证如来藏,而得到这种清净解脱的功德,当然要利益众生的时候,会很乐于来宣说如来藏的法,所以他会分明演说如来之藏,而不厌舍。第三者:不贪财物。也就是说,这位久学菩萨,他对于世俗所需的、这些生活所需的,他都不会过分来贪求,在世间的财物上追求而不知道厌舍。第四:慈悲喜舍忍。也就是这位久学菩萨对于众生都是慈悲喜舍,不会弃舍他们,而且能够忍于众生难度。第五: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久学菩萨在对众生作这些布施的过程里面、摄受的过程里面,会把众生当作自己唯一的儿子,一样的亲切、一样诚恳的教导;第六相。要近善知识。也就是说,久学菩萨他所要亲近的,就是在佛菩提道如来藏正法中有实证、有真修实证的善知识,他都会去亲近修学。第七:要离恶知识。所谓的恶知识指的就是说,在佛菩提道中修学的学人,他有这个邪见,同时我见、我执深重不能断除;在邪见、我见、我执不能断除的过程里面,曲解了佛法,曲解佛法又误导学人落于邪见、我见、我执中,而不能在佛菩提道中真修实证,这样的学人就称为恶知识。也就是说久学菩萨,他是会远离这样的恶知识的。第八相:世利知足。也就是久学菩萨在世间的这种受用上是少欲知足的,不会在世间的名闻利养上去追求的。菩萨如果成就这八个事相的内容,他就是久学菩萨,他就不是新学菩萨。所以从这一段经文,我们可以知道说,这个久学菩萨他一定是实证了如来藏,而且一定是不退转于如来藏正法,能够分明演说如来之藏,而不厌舍,这个是最重要的检查对象;当然还有就是说,他一定是不会对大众,来宣扬解脱道的法,而不会说把这个有大功德、大利益的如来藏正法,自己实证了以后,然后只有自己受用,而不让众生能够一样熏习、一样学习。所以他一定不会只是说这个解脱道的法,一定是要说大乘实相中道的法、佛菩提道的法。同时在身行、口行上面,也知道说,他是不贪财物的,世利知足等等,那么这样子就说他是久学菩萨。
所以说,我们从前面的经文可以知道说,实义菩萨他一定是久学菩萨,因为所谓的实义菩萨,就是说他本身一定是亲证了祂这个法性,也就是如何是这个法界实相的法性、如何是这个涅槃本际,所以称为实义菩萨。那实义菩萨一定是久学菩萨,而不论他的年龄、性别、学历、出家或在家,久学的实义菩萨有能力摄受新学菩萨。所以说久学菩萨摄受新学菩萨弟子,要如何来教化弟子才如法呢?这个部分我们就要开始来进入《优婆塞戒经》里面 佛陀的开示。经典中内文是怎么说的呢?“善生言:‘世尊!菩萨具足二庄严已,云何得畜徒众弟子?’‘善男子!应以四摄而摄取之,令离诸恶,增诸善法。’”在这一段经文中,善生请问 世尊说:菩萨他具足了福德庄严、智慧庄严以后,要如何来畜养徒众弟子呢?佛陀回答善生说:应当要以四摄法来摄取弟子。四摄法指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用这四摄法,来摄受弟子、教化弟子,让弟子能够远离诸恶、增诸善法。我们就以四摄法的方法,一项一项的透过布施的方法、爱语的方法、利行的方法、同事的方法,一样一样的来举例,然后看怎么样来令所摄受的弟子众,能够远离诸恶、增诸善法?
但是,首先我们要先知道说,到底应该远离的这些恶事,应该增加的这些种种善法,指的是什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应该教导弟子远离的恶法,有这些项目,第一项就是说:与三恶道相应的贪瞋痴身口意行的烦恼应当要远离。假如没有教导弟子众,远离与三恶道相应的贪瞋痴身口意行的话,那么弟子众造作了这些能够受生到三恶道的这些身口意行的话,那么在佛道上、在菩萨道上修学,就变成越离越远了。所以实义菩萨,第一个首先要教导弟子众,要远离与三恶道相应的这些贪瞋痴身口意行。第二项:就是要让弟子众,远离这种增长我执的欲爱邪淫烦恼。因为我们菩萨都是在欲界、在人间行菩萨道,在人间行菩萨道,因为有眷属,因为会亲近众生,那么有眷属、会亲近众生,在欲界最重的、最难解脱的、最粗重的烦恼就是淫欲。如果说弟子众在世间,当然跟眷属在一起,有一些必要所谓的义务,这些部分是属于在世俗法上认同的部分,那佛法当然是不会在这里说作一个遮止。可是如果说过度的贪欲,过重而会造成邪淫,这个部分要告诉弟子众,这样的话是增长了我执,让我执的烦恼增重,未来在修道上,能够与这个法相应,与清净的解脱法相应的遮障就会增加,所以实义菩萨教导弟子,就是要远离这种增长我执的欲爱邪淫烦恼。第三项:就是要教导弟子说,要远离这种沉溺于五欲中,增长懈怠放逸的烦恼。因为在欲界中行菩萨道,难免就是在五欲中受用,菩萨在五欲中受用,应该是要知道说,既然在世间,当然要跟众生同样的事相,不能像修解脱道的声闻人,远离这个世俗的五欲;既然跟众生同样事相,又在五欲中的话,就要知道说什么是烦恼、什么是我们与众生同事要同样有的事相。在五欲中的时候,要去能够拿捏受用五欲的分寸,不能过度于沉溺,过度于长养自己的贪欲烦恼。如果说在五欲中,过度于沉溺的话,就会变成懈怠放逸,这个部分的烦恼会增长,一旦是懈怠放逸的烦恼增长,那么在佛道上的修学,就一样会变成是一种遮障,所以这些法就变成是恶法,而实义菩萨应该要,教导弟子众要能够远离。第四项:就是如果弟子众不能发起无上菩提心,而畏惧生死、心量狭小,就应该教导弟子说,怎么样来发起无上菩提心?怎么样来认识真实的菩萨道?怎么样来认识这个实相法界?这种实相法界的法,是跟二乘这种所谓的纯粹修解脱道的法是不一样的,实相法界的法,祂在生死中可是本来解脱的、本来自性清净解脱的。让弟子众能够心乐,向往于大乘法,能够发起无上菩提心,所以实义菩萨,要教导弟子众远离这种不能发起无上菩提心、畏惧生死的这种狭小心量,否则的话,就不能入于菩萨道中,行菩萨行、修菩萨道,最后成就佛道了。再来就是要教导弟子众,要远离我见、邪见、断见、常见,这些都是在修道上的恶见烦恼。因为我见的部分,如果不能以正知正见来善于观察以后来远离,就不能有这样的一个心量,就不能有这样的一个愿求,说要来求证法界实相心,就会一直落在意识的境界中,而不能远离;甚至于就会在意识的境界中,以这个定境为究竟,以为定境就是解脱,这样的话就远离佛道,远离修道的路了。邪见也是一样,就是要让弟子众能够进入佛道中的正知正见。断见、常见都是与意识相应的,与意识相应的话,他就会落到不能建立正知正见的这种恶见中。所以一定要教导弟子众远离我见、邪见、断见、常见,要以正知正见来摄受,还有就是于第一义谛善法犹豫不决,不能安忍于甚深无所得的般若空法,这个部分也要让弟子众能够远离,要能够让弟子众知道说,第一义谛善法的内容是如何、这个无所得般若空的法是如何,这样的话才能够进入菩萨道中正修学。
今天我们这个部分就先到这里,下一集再见!
阿弥陀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