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集 正受优婆塞戒的条件(九)
余正伟老师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
阿弥陀佛!
先问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恼否?游步轻利否?众生易度否?各位现在所收看的是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的节目,也就是 平实导师的着作——菩萨《优婆塞戒经讲记》的导读。我们将一般初机的学佛大众在持守戒律方面的问题,把它们分门别类,用简单易懂的说法,将它们一项一项地演述出来。
上一集节目中我们谈到:菩萨法师交代受戒的戒子,如果能够受持菩萨《优婆塞戒经》,那么未来就可以证得初果、二果乃至于三果的果位。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想:难道说我受了菩萨优婆塞戒之后,回家以后,从此之后是不是就不能再受用五欲,要像出家人一样清净呢?不是的!所以戒师要再解说:善男子!这个菩萨优婆塞戒不可思议,因为受了这个戒以后,即使是在家中受用色、声、香、味、触,以及财、色、名、食、睡等等五欲之法,虽然受用却不会障碍你证得初果须陀洹乃至于第三果,所以这个戒律叫作不可思议。
这边要说明的是,一般外面的法师大德只看经文的表面就说:“所以 佛说在家人最多只能证得三果,他没有办法证得四果阿罗汉啦!一定要来出家才可能证得四果阿罗汉啦!”可是在《阿含经》中,却常常记载着有在家人证得了阿罗汉,例如:迦叶童女等等。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是这个样子的,在家身的佛弟子,如果能离开欲界的贪欲等五盖之法,也就是能够断五下分结,那么可以证得三果;然后接下来一样是可以进一步地断除五上分结,而成就四果阿罗汉。所以离欲与否-离开欲界的五盖与否,就是能不能够断除我所五欲的贪爱,这才是能不能够断除五上分结的关键,它不是因为现在家相或出家的这个表相,而有所差别分异的。但是我们也看到 佛在这部经中提到:这一些戒律的持守,出家人障碍少,比较容易持守;而在家人因为各种恶因缘围绕,所以不容易持守。但是不容易不代表不可能,所以《阿含经》中才会有这许多能以在家身而成就阿罗汉的例子。至于菩萨优婆塞戒的戒子,他所证的最高果位是三果,这个道理是因为在经中,佛允许受持优婆塞戒的戒子,他可以保有欲贪之心,继续受用在家人的五欲,也就是身在家、心也在家。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当然最高就只能证到三果;但是如果他可以身在家、心出家,那当然也可以证得第四果阿罗汉的果位。所以并不是像表相上那样子简单的那样的说法,我们要看它的真实意义。在这一边戒师提到了可以证得初果到三果,他是以仍然继续受用在家人的五欲之法为先决条件来说的,戒师还要再继续为他开示:受戒以后可以证得初果乃至三果,然后可以对众生生起了大利益,所以你愿不愿意因为怜愍众生的缘故,来受优婆塞戒呢?这也显示出受持本戒,是菩萨利他利己的大行,只有真正的菩萨才能够真实的受持本戒。
接下来戒师继续开示说:优婆塞戒的受持,可以是一分、半分、无分、多分、乃至于满足受,有五种受持法。在三归依之后,如果加受一条戒律叫作一分受;如果受两戒,那就是少分受;如果是受持两戒,但是毁破一戒,那就叫戒体无分;如果受持三戒或四戒,叫作多分受;如果五戒全受,那就是满分受。您现在是想作何种受持呢?然后就依着这个戒子的意愿为他传授。优婆塞戒即使只能作一分受,也就是只受持一条戒,也是极为殊胜难得的,都要予以赞叹。
记不记得上一次课程中,我们讲到了佛世时候的重姓比丘,被鱼吞下却不会死。而且当 佛一说:“善来比丘!”重姓就须发自落,很快就证得阿罗汉了。还记不记得 佛说这是什么缘故?是的!是因为重姓比丘过去生当中受持三归,以及持守了一条不杀戒,也就是优婆塞戒当中,他选择的是少分受。但是即使如此,今生所感得的果报,就是能够成就阿罗汉的果位,所以各位切莫轻忽受持优婆塞戒的功德。持戒的功德有多大,毁戒的恶业也会有多大,所以佛弟子不可以对自己所受持的戒律有所轻忽。另外还要提醒各位,虽然过去生种下了大福德因缘,今生能够得遇正法,受持上品佛戒,我们却看到了也有一些菩萨,因此生起了贡高之心,对于其它的众生,乃至对于佛弟子生起了轻慢之心,这样子就违背了当初受戒的本意。戒是规范自己的身口意行为,止恶向善,戒不是用来戒别人的。有些戒子,因为自己得戒了,而轻视其它尚未得戒的人,或者自认为自己持戒清净,而蔑视犯戒的他人,自认为自己比较清净、殊胜,如果这样子想的话,那就是越修越回头了。
因为古人也说:“慢如高山,法水不入;卑如江海,万川归集。”这就是说当一个人生起了轻慢之心的时候,他的心就如同像高山一样,法水是没有办法被他吸收、被他聚集的,因为他的心已经满了;而一位谦卑的修行人,他的心就如同像江海一样,陆地上所有的万川河流,都最终要汇集到海洋当中。我们也可以这样子说:当一位戒子开始对自己的修行生起了自满的心,对于其它的人以轻慢心来对待的时候,这是有我、还是无我呢?不但有我,而且认为“我尊你卑、我胜你劣”,这正是我见具足,而且是恶质的显现。这个人其实他已经远离了戒律了,无论他的表相是多么样的持戒清净,但是他的实质就已经远离了佛戒了,更远离了三法印,已经不是一个佛弟子的心了。记不记得三法印当中,最后一个法印叫作什么?诸法无我。以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的心而修行,那就早已经离开了三法印,而说自己在修行,那就成为外道行了。所以当一个人生起了贡高心的时候,他就已经违背了佛所制的戒律,违背了佛法的根本,却还在自己沾沾自喜,就好像明明身体已经要下堕到三恶道,却还以为自己要飞向清净的天空一样;而且这种不净的持戒、行道的心,不但会障碍自己现世的修行,更是造成未来下堕之因,即使未来得以忏悔,它还是会成为未来生当中修行的障碍,直到证得阿罗汉果的那一天,也逃不掉这一种障碍。
我们来看看《法句经》里面的记载:在佛世的时候,有一个国家叫作多摩罗国,在首都七里之外有一个精舍,里面居住着五百位沙门,出家的僧人们在这个地方礼敬三宝、修行佛道。其中有一位长老比丘叫作摩诃卢,智慧非常的愚昧,五百位比丘大家都共同来教导这一位摩诃卢。可惜他在数年当中,连一首偈都记不起来,所以被五百位比丘所轻视,不愿意与他共同一起行道,然后要摩诃卢看守精舍,帮忙做一些打扫的工作。后来有一天,国王供养五百位比丘入宫,摩诃卢长老——摩诃卢比丘就自己想着说:唉!我生生世世心里愚昧、闇塞如此,竟然几年当中连一首偈都背不下来,为世人所轻贱,这样子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就拿了绳子,要到园中大树下去自杀上吊。佛以天眼看到了,佛就化现成树神,然后化现成这个半人身,就对这一位比丘呵责:“咄!比丘啊!你为什么要作这种自杀愚蠢的行为呢?”摩诃卢就把他的痛苦难过,告诉了这一位神明,神明继续呵责他:“不要这样子作、不要去自杀。你听我说,在过去迦叶佛的时代,你是一位精通三藏的大法师,有五百位弟子,可是你自以为自己聪明,自以为修行好就轻慢于其它人,甚至吝惜佛经的道理,不肯教诲别人,所以你生生世世所生的身体,诸根闇钝愚昧,没有办法再解得经义。你应该要责怪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子作,而不是应该来自己残害自杀。”这时候 世尊就放出了光明,现出了本像,然后为摩诃卢说偈。摩诃卢听完了 佛为他所说的法,思惟 佛所说的偈,这个时候智慧就生起来了,心得决定,不久之后就证得了阿罗汉果;而且能够自己得到了宿命通,回忆起过去世无量之事,过去所读的三藏诸经,马上就现在心中。佛对他说:“摩诃卢!你现在可以着衣持钵,进入王宫接受国王供养。而且呢,你要坐在五百位比丘上座而坐。这五百位比丘就是你过去的五百位弟子,你还得为他们继续说法,让他们能够尽速地得道,顺便也要使得国王能够明白信解罪业、福业因果之理,让他能够接受佛法的教导。”老比丘就进入了王宫,一屁股就坐在最上座。五百位比丘看到这种情形,心里生起了瞋恚,但是不敢引起国王的注意,所以不敢呼遣摩诃卢把他赶下来。这时候国王亲自地拿了各种的珍妙美食,然后来供养诸位长老比丘。供养完之后,摩诃卢就开始为国王说法,他声音一出来,如同像打雷一样,座上的所有的人听到了之后,都晓得原来摩诃卢比丘是一位真正的证悟者;而五百位弟子,听完了摩诃卢的说法之后,统统都证得了阿罗汉果,群臣百官国王,也因此都证得了初果须陀洹。所以各位看看!生起轻慢之心,特别是持戒自以为清净而对别人生起轻慢心,他未来的果报会是什么样呢?这是有我还是无我呢?不但有我,而且是我见深重。
好!回到优婆塞戒,就这样子再接下来,经过了六个多月求戒的过程,戒师终于要开始正式地传戒了。各位可以看到课本的第206到255页的部分,开始说到菩萨优婆塞戒正式的授戒内容。从六重法戒开始,到菩萨失意轻罪,戒和尚要一一为戒子详加解说。在 平实导师的书中解说得非常地详细,各位菩萨一定要详细地阅读。我们这一边来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持戒清净?有这个因缘、有这个福德得到了正法之戒,可是为什么总是持戒无法清净呢?对于绝大部分的菩萨来说,受了戒以后,是不是从此以后就持戒清净不再违犯呢?当然不是!绝大多数的情形是戒子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戒,甚至一辈子当中都不断地在犯戒,然后忏悔,然后又犯,然后再忏悔。各位是不是像这样子,总是堕入这个循环当中而无法拔出呢?所以很多的菩萨会说:“唉呀!这个戒怎么这么难受持啊!”但是老师要告诉各位,这才是正常的情形。因为真正的受持戒,受持菩萨戒清净无犯,那必须是到菩萨二地以后的事情了;还没有入地的菩萨,都没有资格说:“我持戒清净无犯!”,至于像我们这样的凡夫,根本就没有资格说我在持戒,而是应该说我在学戒,必须是二地以上的菩萨,才有资格说我在持戒。因为我们对于菩萨戒,有太多太多不了解的地方。因为我们的身口意之中,常常是动不动就在违犯戒律、违犯菩萨戒,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心念之中,其实就已经在犯戒了,是不是这样子的呢?在佛教界中,常常有人喜欢称赞,说:某某人持戒精严、戒行无犯。那么这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那一位大德是已经登地的菩萨了;第二种则是他在说谎,明明还在学戒的阶段,是一位有学位的菩萨,却把他高捧为地上菩萨,那就是未证言证,本身就已经犯下了重罪了。所以如果觉得自己对戒律懂得太少,不懂得太多,这才是正常,才是真实的菩萨心境。因为我们都还在学戒的阶段,都还只是一个学生嘛!请问大家:学校里的学生犯了错,我们接不接受?我们能不能够接受一个学生去犯错?会啊!因为他是学生嘛!好今天的课,就先为大家讲到这一边,其它我们下一次再为各位解说。
阿弥陀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