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金鉴》(连载三十二)----孙正德老师
——详述应成派中观的起源与其破法本质——
一、必有意根对于是否有意根,宗喀巴这么说:
又彼经(案:《解深密经》)说阿陀那识等八识品,谓离六转识外别有阿赖耶识。此宗说彼亦非了义。即无阿赖耶识,则亦不能安立染污意也。(注1)
注 1 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10,成都西部印务公司代印,页5。正觉电子报 第 83 期 第 20 页
月称、宗喀巴等不能辨解为何不能安立染污意根末那识,此处笔者却应如实申论为何必有意根末那识,以显不可摧破之正理,证实法界实相如来藏心,乃是贯穿世间法、出世间法及世出世间法者。首先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说,若无意根存在,则意识除了分别了知以外,亦应是处处作主之心;既然是能处处作主,则应能作主于专心读书或者能在做事时全然不打妄想,或者盘腿打坐时不需任何加行即能在作主想要专注一缘不生妄想时,即可一心入定不打妄想;或者工作忙碌者于深夜仍需工作而身体疲惫时,也可以作主不打瞌睡、不打呵欠,亦应能作主随时可以忆起任一已曾经历之事件……等。然而现前可以自我观察,读书或做事时,眼到、手到、心不到的情况随处可见;盘腿上座时不想打妄想却又妄念纷飞,所以才必须用数息观六妙门等方法来辛苦的调心而又常常不能成功;深夜时强打精神工作却呵欠连连甚至打瞌睡而无法作主;读书时很想作主能够过目不忘却不可得;或者想作主忘却悲伤、惊恐、厌恶之事,竟亦不可得,时时被哀伤痛苦所笼罩。倘若能分别之意识心亦是作主者,乃至是持种者,然从世间法种种事相体验之、观察之,即可发现能分别、了知、思考及想象之觉知心,实际上确实作不了主,则知必定另有一非意识心所能掌控之作主者;其作决定之模式,或者依据往世习气种子而行,或依此世所熏之习气种子而行;甚至意识心都难以了知即将发生之事,而意根竟往往能洞烛机先,非意识之所能知、所能作;此处处作主、洞烛机先者就是意识生起之所依心—意根末那识,由此可以证明其确实存在;然持种之心仍非此处处作主之意根,更非意识心,而是金刚不坏之心—入胎识阿赖耶识。
从世间睡眠之法亦可检验必有意根,倘若意识心是作主之心,则有情应无睡眠之法,亦应永无闷绝者,能作主者必定是时时不间断之心故,亦不可离开本位方可立即作主故。分别了知性乃是意识之识性,有情于夜晚卧躺欲睡,一整夜中若一直有了知性存在,即表示意识仍然现前,则有情即称为失眠;必有失去了知性无所觉知之眠熟无梦无意识心之无心位,有情才能获得睡眠。既然现实生活中有睡眠中意识心不现前之无心位,若意识亦是作主之心,则眠熟位意识已断灭时,即不能作主再现前而醒过来,亦不能作主在睡眠过程中生起梦境而作梦,则一切有情睡著以后皆应死亡,或都应如童话故事中的睡美人一样永远醒不过来。一切欲界有情睡眠之法,皆可证明睡著以后不等于死亡,而眠熟时是无意识存在的,故意识心不是作主之心;而眠熟时有情仍不会死亡,已足以证明确实有另一作主之意根存在著。受到意外伤害而闷绝昏迷不醒者,亦是同样道理,不是由意识心作主而故意昏迷,乃是由意根作主而闷绝;闷绝后亦非由意识心不灭而作主醒来,闷绝时意识心若仍继续存在者,即必定有了知性而非闷绝,即不可称为闷绝昏迷故。因此,于无心位中必定另有一作主之心每一刹那皆不离于本位,时时作主不断,此心即是意根末那识;但无心位中,仍然不是由意根末那识持身使不烂坏,另有一持种之心执持五根身使之不坏,亦是意识再度生起现前运作之根本因,此持种之心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阿陀那识。
从五蕴生灭因果相续中,亦可证明必有意根。倘若意识心是作主之心,亦是入胎结生相续之识,则意识心即不可摄为识蕴之法,而实际上意识乃是一期生灭五蕴中识蕴所摄之法,五色根一旦败坏,或阿赖耶识因为寿尽而离身时,六识即不能依之而在色身中生起,六识相应之受想行蕴亦随之消失,何况六识所摄之意识而能继续存在不灭?若意识心非识蕴所摄,则违背世尊所说初入胎位中尚无意识时,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中“识”与“名”之正理,亦违背往生者于正死位无意识心觉知性之现象,由此证明确有意根存在。意识心若是能作主之心、若是持种之心、若是入胎出生名色之识,则意识心应可作主舍弃恶业果报种子,作主免受残障之身,能了知产生色身之所有过程,亦应能作主不受三恶道之果报,则世间应永无入三恶道之有情;亦应一切有情永无胎昧之法,应是一切有情之意识心皆可分别、作主以及入胎;然事实则不然,非任由主张意识心为本住法者之妄想而可得如是分别、作主与入胎之法性故。倘若无有作主之心意根,意识于身坏命终时必定随著五根色身毁坏而灭,直到由如来藏所造的中阴身生起时才能在中阴身位再度生起,入胎后此世意识觉知性即告永灭。若说是由本识一切种子识作主而入胎,妄说此本识如来藏是作主之心,则本识必有我性与作主之心行,方得成就;若此说可以成立,则本识即非本来无我之真如法性清净心,故知有我性而能作主,则必定不是无覆无记性之本识如来藏,而应是有覆无记性之意根末那识故。
意识与眼等五识,有覆有记而随著境界生灭,是能于其中分别之心;意根者,有覆无记而恒时作主,是不离本位之心;阿赖耶识者,无覆无记而不于六尘境界中分别与作主,故属能持一切善恶种子而入胎之心;如是三类不同种类之心,对于实证般若之贤圣而言,乃法界中真实存在之心;具足此三类心,有情方能在三界中存在及享乐、受苦、造作新业而轮回生死。此乃大乘成佛之道所依止的一切种智增上佛法中,不可混淆笼统之八识心王差别功能;世尊于《解深密经》、《楞伽经》等经中,已为修学种智、伏除法我执之开悟般若菩萨广说此八识之差别体性;一切证悟般若者皆可真实证知八识心王一一心之存在,非属假名施设而不存在之唯名言法。玄奘菩萨于所造之《成唯识论》中,已广为论述与辨正八识差别体性之正理,证明实有七八二识,非由意识细分假名而说。
今举弥勒菩萨于《瑜伽师地论》中之开示,以帮助被应成派中观所误导者脱离邪见:
胜义道理建立差别,我今当说。云何名为胜义道理建立差别?谓略有二识:一者阿赖耶识,二者转识。阿赖耶识是所依,转识是能依。此复七种,所谓眼识乃至意识,譬如水浪依止暴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镜。如是名依胜义道理建立所依能依差别。
复次,此中诸识皆名心、意、识。若就最胜,阿赖耶识名心,何以故?由此识能集聚一切法种子故;于一切时缘执受境,缘不可知一类器境。末那名意,于一切时执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为性;余识名识,谓于境界了别为相。如是三种,有心位中,心、意、意识,于一切时俱有而转:若眼识等转识不起,彼若起时,应知彼增,俱有而转;如是或时四识俱转,乃至或时八识俱转。(注2)
注 2 大正藏,册30,《瑜伽师地论》卷63,页651,中13-27。
略释上举论文如下:
“由胜义道理而建立心之功能差别,我今当说。如何称为胜义道理所建立之功能差别?略说有二种识之差别:一者阿赖耶识,二者转识。阿赖耶识是转识现前、运行、功能差别之所依,转识依止阿赖耶识现前运行,才能有种种了别之功能差别。转识又有七种,也就是眼识乃至意识与意根等七识;七转识必须依止阿赖耶识的运作才能够运行,就好像浪花依止瀑流的水才能存在,或者如同影像必须依止明镜才能显现一般。这就是从依止最殊胜心的道理,而建立所依心阿赖耶识与能依心七转识之差别。又八识都能以心意识而称名(譬如过去意识名心,未来意识名意,现在意识名识)。若就最殊胜、最能承担之功能而言,阿赖耶识被称为心,为什么呢?因为阿赖耶识能够集聚及执藏蕴处界等一切法种子的缘故,所以称为心;又阿赖耶识于一切时从未间断其所缘、所执受之种子与有根身,并且有不可知执受而能缘于不可知而难测之器世间,故称为心。末那识则被称为意,由于末那于一切时执一切相为我与我所,并将诸识功能及五蕴全部作为倚恃而生起我慢,而于所执处思量作主,是末那之体性;其余六识则称为识,由于六识皆以缘于境界而了知分别作为其行相的缘故(识即是了别故)。此三种识,于有心(有意识)位之分位中,阿赖耶识心、末那意以及意识等六识,这三类识于一切时皆可一起现前运转,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则有不生起现前之时,倘若此眼等五识生起现前时,应当知道是增数而与心、意、意识一起运转;就这样,或者一时有四个识一起运转,乃至或者一时有八个识一起运转。”
心、意、识名称之使用,传承声闻小乘部派佛教之六识论者,其所认知之范围都不能离于五根六尘六识,故彼等即以意识而函盖心、意、识三名,而以过去之意识称为心,未来之意识称为意,现在之了知分别称为识,不承认另有作主思量之心——意根末那识。换句话说,若依声闻部派佛教的凡夫论师们所认知的识来区分,总共只有六识,而且心、意、识都是指意识心。然而,阿含佛语分明:“意法因缘意识生,所以者何?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注3) 意识只是秉承意根的思量而在意根触法尘的地方生起,既是秉承意根的作意才会生起、才能存在的心,当然要由意根来思量(作主),意识只能作分别与了知等,不能思量作主。倘若过去之心称为意,而意之作用是思量,则现前识之分别了知应无思量作主功能可用,则一切有情识别六尘时应都不会作主而取或离,现前无意可思量故,已过去心意之思量不住于现在故。吾人亦可检验,于五尘之分别了知中,当下皆可于所缘境思量作主而进行取舍,未曾有失去作主之时,可见意一定在当下确实存在著,是与能分别的意识同时同处之另一心。
注 3 大正藏,册2,《杂阿含经》卷9 第238 经,页57,下20-21。
《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亦开示说:于有心位中,心、意、意识于一切时俱有而转,并非单以意识之过去现在未来之三时施设而建立差别,而是总说八识心王的三种类别:第八识名心、意根名意、六识名识。依声闻部派佛教凡夫论师六识论的说法,亦有人说前刹那意识是意,当前刹那意识为识;或是较为准确的说法:前刹那为心,后刹那为识,后后刹那为意。但是不论是何种说法,都还是有过失;譬如能缘于境界取相分别之意识心,与一切时将意识分别境界之行相执为我,并于意识所分别之内容时时作主之末那识,倘若不是有两个心同时同境运作,而是同一个意识心分为一前一后的差别,则了别境界的前刹那意识已灭,不与后刹那意识同一境,如何得以计著后刹那意识及其所缘之内容?更何况能作思量取舍?又前者已灭,如何能执后者并于后者之境界相中思量作主?故已灭之意识无有堪能成为能思量之意,现前之意识亦仅是取境界相分别了知而非同时有思量之作用,行相不同故。故若称已灭之意识为能思量之意,而不承认同时另有具思量性之意根于意识生起现前分别了知境界相时俱有而转,则不能成就心意识俱有而转之意;故声闻圣人同以一意识之三时区分为心、意、识的说法,有其过失,在现量与比量上都不能成立。依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的圣教,是以八识心王分为心、意、识等三类,三类可以俱有而转,即表示各各皆有其摄受之因,如同眼根之于眼识、意根之于意识一般同时同处俱有而运转;若非如此,即有违背现量法界表相之过失,亦使意识不必依止意根而不符六识依六根生起及运作的现象界实况,亦有违背诸佛世尊与弥勒菩萨圣教之过失。
眼等五识乃是依止眼等五根而转,一切大小乘学人皆无庸置疑;意识与眼等五识皆属识蕴所摄,世尊亦说识蕴中之六识身都是藉根尘触三法和合方便所生;五识既然依止五根触五尘而生而转,同样的意识亦是根尘触三法和合所生者,当然要依意根运转时的作意才能出生及运转。世尊于阿含中说有六根,指的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与意根,依止五根故五识身现起运转,并非没有五根;意识也是同样道理,依止意根触法尘故意识身现起运转,所以世尊在解脱道的四阿含诸经中,处处宣说“意、法为缘生意识”的正理;因此意识存在之时非无意根同时同处,佛世二乘圣人都同意此说,只有到了部派佛教时期的声闻凡夫论师们才不信此理,于是另行建立六识论,妄称世尊在四阿含中不曾说有第七识、第八识。此等都只是凡夫妄想狡辩之说,今于平实导师的《阿含正义》共七辑中,已经明确举证四阿含中多处密意说有八识心王,欲如实探究中观者,可取作正理而参研之。
六根中之五根是色法,意根却不是色法;倘若意根是色法,而意根又能有思量性、能生起我执、我所执及我慢,则五根亦应同有思量性、能生起我执等;但事实并非如此,色法只是段肉,并无心之作用,不应有思量(作主)之自性,故意根是心而不是色法;不应如应成派中观印顺法师一般,将意根说为大脑或脑神经。只有心才能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而有思量等之作用;有了思量等之作用,才能于所缘诸法生起我见、我爱、我痴、我慢等杂染执著;意根若是大脑、脑神经等色法,有情心识离开色身而死亡以后,大脑、脑神经应仍有思量作主之功能存在,则色身即不应死亡;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故知印顺为了避开六识论少了十八界中一界的过失,而说意根是大脑、脑神经,仍不符正理而有过失。在否定第八识、第七识的前提下,他一定会进退失据,只有回归世尊所说的八识心王和合运作的正理下,才不会进退失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