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沙门(连载一)蔡正礼老师
-----依佛圣教阐释佛教僧宝之定义
绪论
第八识如来藏真实存在而与七转识和合运作的八识论法义,在正觉同修会平实导师近二十年的弘扬,而且经过多次法难考验之后,终于立于不败之地而逐渐获得佛门普遍的认同与接受。不生不灭的如来藏独照于世出世间,远离世间而清净寂灭;由于远离世间不杂诸相,佛门四众依于平实导师所引经教而逐渐信受正法。然佛法正教不是遗世而独存,而是要在世间广度诸有缘的佛弟子同入大乘法道,因而在弘法过程中不能免除世间诸事相。世间诸事相,一切佛弟子乃至外道凡夫,谁不久习而熟悉?于是,在如来藏正法逐渐建立之余,障碍佛门四众与一切外道凡夫进入大乘法道者,已不在于如来藏甚深高妙之法义,而是在弘法度众之世间诸事相分别执著。
例如,古印度时有许多沙门团体—外道六师,其中不乏剃头著染衣者,佛教出家沙门也同样剃头著染衣;同样都是剃头著染衣,那么谁是真正的沙门修行者呢?然而这个问题古今同存,时至今日,同样的问题:在释迦牟尼佛建立的佛教中,所要教导世人的是解脱智慧与实相智慧,此二智慧的实证,与穿著、外貌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是佛教中的真沙门呢?复次,佛教之外,有真沙门吗?现代佛教僧人普遍剃头著染衣,但是剃头著染衣就一定是具有解脱智慧与实相智慧的沙门吗?若是解脱、实相二种智慧的实证与穿著外貌无关,为什么佛教又要建立剃头著染衣的沙门形象呢?……诸如此类“谁是真正的沙门”的种种问题,皆是古代与现代修行人所必须严谨看待的现实问题。若是对“谁是真正的沙门”不能有正确的了解,势必对于修行的方向与成果产生障碍。
探究“真假沙门”,对真沙门的判定,有实质与外显二个层面的不同。其中属于外显的相貌、威仪、戒行的部分,称之为沙门法式,或略称为法式。例如在阿含部《起世经》卷7,佛陀略说六道境界,亦以世间法相宣说法式的基本义理:
佛言:【诸比丘!诸龙、金翅鸟、阿修罗等,皆有婚嫁、男女法式,略如人间。】1
注1 CBETA, T01, no. 24, p. 345, a8-10
欲界世间法中,男女有别,特别是人间更加如此;所以古代男女成熟后,男者立冠,女者别簪,以为男女法式,显示男女之别;或者举行婚嫁法式,遵守婚嫁之约束。因此,佛陀说在诸龙、金翅鸟、阿修罗等等众生界中,与人间相同,有婚嫁、男女的法式,以显示男女体性的差别,以及婚嫁后的威仪与戒行约束。凡此种种皆是以法式显示其体性男女之差别,或者建立法式以显示已婚与未婚之威仪与戒行的状态。同样的道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种种法式;沙门也要有其外观、威仪、戒行等等法式,以显示其沙门的体性,便知真正的沙门;若是沙门无有威仪、戒行等等法式,则可验知其为假名沙门。
然而,沙门的外观、威仪等等法式并非唯一辨知其体性、戒德的依据,犹如男女二相皆是人间之法式:男者立冠是人法式,女者别簪也是人法式;乃至若重新约定俗成,女者立冠亦可知其为女,男者别簪也可判知其为男,因为有其体性、功能之差异而不受外观、威仪之影响而混淆。因此,沙门法式亦有属于内心现量所证的解脱与实相等等智慧的部分,是为沙门的实质,以作为沙门法式的依止而超越沙门法式之表相,称之为沙门真法式,或略称为真法式。
由此可以略知,探究真假沙门的判定,应该从沙门法式与真法式二者综合而判;有时从外显的沙门法式即可判别沙门的真假,可取其轻松直截;有时形貌外观混滥难辨真假,便需从真法式直探实质而判别真假,则真假沙门本质显露,不再为外观形貌之所迷乱。因此,综合表相的沙门法式与内心智慧的真法式,总称为沙门法,是辨别真假沙门之准绳。
沙门法中,戒行的部分与外观的法式有关,也与内心智慧境界的真法式有关。因此,真假沙门之判定,有时必须依相对的层次而论。例如,《别译杂阿含经》卷16:
尔时,复有一比丘亦住于彼俱萨罗林,昼入房坐,起于恶觉,依于贪嗜。时林天神如彼比丘起于恶觉,依于贪嗜,不能称可出家法式。2
注2 CBETA, T02, no. 100, p. 490, a3-6
比丘是出家沙门,此沙门“昼入房坐”是符于出家沙门威仪、戒行的法式,是真沙门。但是,“起于恶觉,依于贪嗜”,显示此出家沙门“不能称可出家法式”,则不能符于出家沙门内心智慧境界的真法式。像这样的沙门,对于世间众生而言,仍然是真正的出家沙门;但是相较于“不起于恶觉,不依于贪嗜”的出家法式而言,“起于恶觉,依于贪嗜”不能称可于出家法式,便不能称为真正精进用功的出家沙门;若是有沙门能“不起于恶觉,不依于贪嗜”,则相对于“起于恶觉,依于贪嗜”的出家沙门,前者是真沙门,后者则名为假沙门。因此,真假沙门的判别,有时必须依于沙门法相对所证的层次而论真假,而且要依于戒行的表相与实质分别判定其真假。
除此之外,戒行、法式与佛法修学的法道也有密切相关。换言之,佛法有二种主要法道:二乘解脱道与大乘佛菩提道。此二种主要道所依止的戒行,分别为:二乘的声闻律仪沙弥(尼)戒、比丘(尼)戒,以及大乘的菩萨律仪菩萨戒。由于对戒律间依止次第的不同,引发相对而言“谁是真假沙门”的争议。例如,大乘佛教出家沙门有二种,一种受三坛大戒:第一坛沙弥(尼)戒,第二坛比丘(尼)戒,与第三坛菩萨戒的声闻行法式沙门,显现剃头著染衣的菩萨声闻形象;别有一种为受五戒、菩萨戒而不受声闻威仪戒的童身行法式沙门,不一定显现剃头著染衣的声闻形象。
《出曜经》卷13:
佛告比丘:“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受他信施,谓法应尔;报应一至,亿佛不救。其中利根捷疾智者,即自改往修来,承如来教;诸有钝根不能改更,遂自招祸。是故说,所谓沙门非必除发也。妄语贪取有欲如凡者,汝等比丘与恶智相应,永离善法,实非沙门,自称为沙门;外视法服,似如沙门。”3
注3 CBETA, T04, no. 212, p. 680, c16-22
大乘佛教二种出家沙门,因为童身行法式沙门不但蓄发,穿著亦与俗人相近而难辨,遂失去弘法上的便利性而逐渐湮没不兴。大乘佛教从印度东迁震旦后,人间便只剩声闻行法式作为出家沙门的唯一法式。于是正觉同修会为恢复佛世大乘的本来风貌,而令童身行法式重现于现代正觉菩萨僧团中。但在佛门四众久忘童身行沙门法式的长久浸淫之下,有人产生误解,认为如此二种出家沙门中,显现剃头著染衣者为殊胜圆满,胜于童身行法式沙门;因为现声闻相出家表示修道障碍少,且所受戒律也多了声闻出家戒律;或者错误地认为声闻行法式的出家沙门之违戒羯磨,只能由同样是受声闻威仪戒者羯磨或者忏磨,不能由童身行法式沙门者主持或参与;乃至误以为不能由同受菩萨戒,但显现在家相之贤圣菩萨主持或参与,所持理由是童身行出家菩萨与在家贤圣菩萨皆无声闻威仪戒,故依止声闻戒,认为童身行菩萨与在家菩萨皆不得主持或参与羯磨、忏磨。如是种种戒律依止的次第,皆是佛弟子修道依止上的重要议题,必然会影响到学法时的道业成就与否,也是属于相对而言“谁是真假沙门”的相关问题,将于后文详细分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6 说,佛陀对于众生的慈悲,即是演说经典令众生明了法式:
为诸众生演说如是微妙经典,令赡部洲一切国主及诸人众,明了世间所有法式,治国化人,劝导之事。由此经王流通力故,普得安乐。此等福利,皆是释迦大师于此经典,广为流通慈悲力故。4
注4 CBETA, T16, no. 665, p. 430, b15-20
释迦牟尼佛演说种种微妙经典,譬如《金光明最胜王经》以及其他三乘经典,皆是欲令赡部洲一切国主及诸人众,明了世间所有法式,使得一切众生皆可获得世间福德与出世间修道果证的广大福利,这是释迦世尊慈悲力欲广被一切众生的缘故。因此,一切佛弟子皆应该领受佛陀的慈悲而仔细分辨明了世间所有法式。本文将承秉释尊慈悲本怀,择取攸关现代佛弟子修学正法所面临沙门诸种法式的问题,简略分疏真假沙门。
或许有部分佛弟子会认为:我修净土法门只要一向老实念佛就好,何必分别真假沙门的法式?其实不然,净土经典亦劝发念佛人应该善知沙门法式,善于分辨真假沙门。《佛说无量寿经》卷2:
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5
注5 CBETA, T12, no. 360, p. 278, b6-11
经中说极乐世界有化生者智慧殊胜,而边地胎生者无有智慧。凡胎生于极乐世界者,在极乐世界长劫的五百岁中,皆不见无量寿佛、不闻大乘经法、不见大乘菩萨,乃至不见声闻众。什么样的因缘导致勤苦念佛的佛弟子,往生极乐却生于边地,受胎生之报呢?就是因为在往生极乐前的宿世之时,因为没有智慧,不知菩萨法式而有疑惑的缘故。如何是“不知菩萨法式”而有疑惑呢?就是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二位等觉菩萨: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皆是示现大乘菩萨最主要的法相—隐身行法式中的童身行法式─显现在家相貌而实属出家的大乘菩萨独有之出家菩萨法式,心中不能生信而产生疑惑的缘故。
换言之,即使对于诸佛的法式不生疑惑,所以对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完全信受而无疑,可是因为对于二位等觉菩萨所示现在家身相的出家菩萨法式,心中不能了解信受,便会导致边地胎生。而对于二位等觉菩萨所现法式不能信解,就是因为在往生前,对于人间菩萨的法式不能了解而产生疑惑。因为心中对于菩萨法式有所疑惑,却因为自己建立种种原因与借口,而没有及时除灭心中的疑惑,就必然导致边地胎生而丧失往生极乐所可获得更殊胜广大的利益。因此,慈悲的释迦牟尼佛特别于《佛说无量寿经》中叮咛佛弟子:应该善知菩萨法式,若是“不知菩萨法式”,就“不得修习功德”。所以《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 说: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
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6
注6 CBETA, T12, no. 365, p. 344, a14-17
《观经》说若要观想 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除了观顶上有肉髻之外,接著要观想菩萨身相有华发而头戴天冠,现广大的天人相貌,而非声闻、辟支佛之剃头著染衣相。大势至菩萨之真实色身相亦与观世音菩萨相同,唯除天冠的形式有所不同。若能如此观者,名为对菩萨法式的正观,不堕边地胎生;若不能如此观而有疑者,名为邪观,死后往生极乐时堕于边地胎生;若不能如此观而毁谤者,即是谤大乘正法,不能生于极乐而反堕三涂。
《佛说无量寿经》更云:
【其诸声闻、菩萨、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7
注7: CBETA, T12, no. 360, p. 271, c6-7
经中说明在极乐世界之莲苞之外,因为是纯一清净的佛国世界,皆是净意行者,不必以身相而摄受之,所以不论是已证三乘菩提之声闻、菩萨贤圣,或者是尚未证果之人、天,身形相貌皆无异状,皆为华发天冠,身著天衣之天人相。因此三乘贤圣若住于大乘极乐世界中,皆与天、人无分无别,同一色身相而隐身于天、人之中,不著于身相而有所区别。所以,大乘极乐世界既是诸声闻、菩萨、人、天,咸同一类,形无异状,则可以知道阿弥陀佛欲化度一切有情皆成大乘菩萨行者,故于极乐世界不论声闻与菩萨,不论贤圣与凡愚,一概以隐身行法式中的童身行菩萨法式,作为唯一的菩萨法式;因为极乐世乐皆是离男女相之中性身,亦是无家庭眷属系缚之出家修行者,即是显示童身行菩萨法式是极乐世界三乘一切贤圣凡愚所共遵之出家修行法式。由此可知,隐身行法式即是大乘菩萨最主要的法式,然因时地而随宜显示种种出家、在家二相平等之菩萨法式。
若是于此不能正确了解者,皆是宿世之时,因为无有智慧,不知菩萨法式,对于“人间实义菩萨示现在家身相,也是胜义僧宝”之事实,产生疑惑而不能信受。如此于没有智慧的邪见熏习下,若是在舍寿往生极乐后,见到诸声闻、菩萨、人、天,咸同一类形无异状时,心中亦必然不信极乐世界诸胜义菩萨、声闻圣者与人、天是同样的外貌,却是超越人、天的胜义僧宝,便会毁坏往生必具的信、愿、行等等善根福德因缘,由此而失去往生极乐世界时本来应有的利益。因此,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则令有此疑惑而不信者生于边地胎生,常不见佛,不见菩萨、诸声闻众,以免除久疑不信而可能毁谤贤圣胜义僧宝之大恶业。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亦云:
第九愿,使某作佛时,令我国中诸菩萨、阿罗汉,面目皆端正,净洁姝好,悉同一色,都
一种类,皆如第六天人。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8
注8 CBETA, T12, no. 362, p. 301, c10-13
菩萨或声闻三辈往生极乐世界之后,依于 阿弥陀佛之誓愿力,悉同一色,都一种类,皆如第六天人。由此可知,一心想要往生极乐世界,对于流传于人间之佛教,其中种种法义的辨正无法抉择而不想要仔细分辨法义正讹者,于舍寿往生极乐世界之前,对于大乘菩萨法式,仍然要仔细分辨而去除疑惑,才能免除将来生西时边地胎生之果报。因此,对于佛门四众而言,往生到大慈大悲、开设无量方便法门的极乐世界之前,尚且必须知道菩萨法式,才能免于边地胎生果报;何况想要于此娑婆世界求得三乘菩提之果证,如何可以不仔细分疏大乘菩萨法式的种种事相,以及所依据的佛法义理,以消除心中的疑惑呢?
若是有人已经有错误的知见,或是曾经毁谤人间显现隐身行法式的在家相实义菩萨者,或者曾经毁谤人间显现童身行法式的真出家实义菩萨为在家人者,更是应该详细阅读本书;并且寻经觅论详加比对经论中的文字,以探求其中的义理,在理性思惟考虑之后,改正错误的知见,忏悔毁谤的恶业,则可改往修来成为善知菩萨法式的佛弟子,成为可以广修功德虔诚精进的佛弟子,舍寿后必然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而不堕于边地胎生;甚至于此生有实证大乘见道的因缘,导致上品上生的殊胜果报。因此,祈望所有的佛弟子皆能善知菩萨法式,以及善知菩萨的广大心量,则于往生极乐之前,破除邪见遮障,亲近恭敬大善知识,领受大善知识的慈悲教导,见贤思齐而同证菩萨真法式,同为真实沙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