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菩萨戒花絮二(二之二)
【“云何升进得止息处?彼度一切色想,灭‘有碍’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处成就游。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已,住彼必得‘漏尽’。设住彼不得‘漏尽’者,必当升进得止息处。云何升进得止息处?彼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已,住彼必得‘漏尽’。设住彼不得‘漏尽’者,必当升进得止息处。云何升进得止息处?彼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无所有处成就游。彼若有所‘觉’,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彼观此‘觉’无常、观兴衰、观无欲、观灭、观断、观舍,彼如是观此‘觉’无常、观兴衰、观无欲、观灭、观断、观舍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不恐怖’,因‘不恐怖’便‘般涅槃’。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犹去村不远有大芭蕉,若人持斧破芭蕉树,破作片、破为十分、或作百分,破为十分、或作百分已,便擗叶叶不见彼节,况复实耶!”】
语译 佛又说:“为什么会提升境界安住呢?比丘解脱于一切色,不再执著色身,认为‘色身’是障碍法,是应断灭的法,不欲忆念诸法,攀缘于虚空无量,无有边际;空无边处定便成就了。比丘依止空无边处定,观察‘觉知心’的兴起乃至于终究会消失的事实以后,安忍于‘觉知心’虚妄不实,终究会消失的事实,比丘便可得到‘漏尽’功德。假设比丘不得‘漏尽’功德,也必定会提升境界安住。为什么会提升境界安住呢?比丘舍弃无量虚空之想,攀缘于识心,领受识心无量无边之想;识无边处定便成就了。比丘依止识无边处定,观察‘觉知心’的兴起乃至于终究会消失的事实以后,安忍于‘觉知心’虚妄不实,终究会消失的事实,比丘便可得到‘漏尽’功德。假设比丘不得‘漏尽’功德,也必定会提升境界安住。为什么会提升境界安住呢?比丘舍弃无量识想,作一无所有之想;无所有处定便成就了。当比丘感受到‘似乎有所觉受’,似乎是乐受、似乎是苦受、似乎是不苦不乐受,似有若无,非有想非无想。比丘观察这种‘觉受’还是无常、观察觉受的兴衰、观察应更无欲‘有’,观察觉受应灭、观察觉受应断、观察觉受应舍;比丘如此观察这种‘觉受’确实无常、观察觉受有所兴衰、观察已更无欲‘有’,观察觉受已灭、观察觉受已断、观察觉受已舍已,便‘不再受此世间有’。‘不再受此世间有’后,已不再恐怖于断灭‘有’,因不再恐怖于断灭‘有’,所以有能力立刻‘般涅槃’。轮转生死的法已经尽头了,修清净梵行已经完毕了,‘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也完成了,不再受生下一世的正理已经如实知、如实见。就好像在村落附近的大芭蕉树,如果有人持斧头砍断芭蕉树,不论是砍成一段、十段、或是百段,砍成十段、百段以后,一张一张剥开树皮,终究连个节都找不到,更不用说能找到实木啦!”
【“阿难!如是比丘若有所‘觉’,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彼观此‘觉’无常、观兴衰、观无欲、观灭、观断、观舍,彼如是观此‘觉’无常、观兴衰、观无欲、观灭、观断、观舍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不恐怖’,因‘不恐怖’已便‘般涅槃’。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语译 佛又说:“阿难!就像这位比丘感受到‘似有若无的觉受’,似乎是乐受、似乎是苦受、似乎是不苦不乐受,比丘观察这种‘觉受’还是无常、观察觉受的兴衰、观察应更无欲‘有’,观察觉受应灭、观察觉受应断、观察觉受应舍;比丘如此观察这种‘觉受’确实无常、观察觉受有所兴衰、观察已更无欲‘有’,观察觉受已灭、观察觉受已断、观察觉受已舍已,便‘不再受此世间有’。‘不再受此世间有’后,已不再恐怖于断灭‘有’,因不再恐怖于断灭‘有’,所以有能力立刻‘般涅槃’。轮转生死的法已经尽头了,修清净梵行已经完毕了,‘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也完成了,不再受生下一世的正理已经如实知、如实见。”
【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甚奇!甚特!世尊为诸比丘依依、立依,说舍离漏,说过度漏,然诸比丘不速得无上;谓:毕‘究竟尽’。”】
语译 于是,阿难尊者叉手向 佛禀白:“世尊!真奇妙!真特别!世尊为诸比丘依据涅槃施设修行方法,说:‘舍离烦恼法’,说:‘过渡烦恼法’,然而诸比丘却无法迅速成就无上涅槃;所谓:成就‘永尽无余之地’。”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是阿难!甚奇!甚特!我为诸比丘依依、立依,说舍离漏,说过度漏,然诸比丘不速得无上。谓:毕‘究竟尽’。所以者何?‘人有胜如,故修道便有精麤;修道有精麤,故人便有胜如。’阿难!是故我说:‘人有胜如’!”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语译 世尊回答:“如是阿难!如是阿难!非常奇妙!非常特别!我为诸比丘依据涅槃施设修行方法,说:‘舍离烦恼法’,说:‘过渡烦恼法’,然而诸比丘却无法迅速成就无上涅槃;所谓:成就‘永尽无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的根器有利钝之分,所以修行便有快慢的差别;因为修行有快慢的差别,所以人的根器便有利钝之分’。阿难!因为这个缘故,我说:‘人的根器有利钝之分啊!’”
佛如此解说后,阿难尊者,及诸比丘,听闻佛说都很欢喜的奉行。
除了五下分结应断,尚可细分五上分结,然而五上分结已经在本经后段略说了。如《长阿含经》(卷8) 佛说:“谓五上结:色爱、无色爱、无明、慢、掉。”当“舍念”的功夫成就至第四禅,“掉结”就断了。当空无边处定成就了,“色爱结”就断了。当灭尽定成就,“无色爱、无明、慢”等结也都断了。如此断结的圣人,已经是俱解脱大阿罗汉。
本经佛说:【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已,住彼必得‘漏尽’。设住彼不得‘漏尽’者,必当升进得止息处。】 佛说:“这位比丘依止禅定,观察‘觉知心’的兴起乃至于终究会消失的事实。比丘依止禅定,观察‘觉知心’的兴起乃至于终究会消失的事实以后,安忍于‘觉知心’虚妄不实,终究会消失的事实,比丘便可得到‘漏尽’功德。”如果有比丘观察色、受、想、行、识虚妄无常,是应舍弃之法,又乐于灭尽诸有“涅槃”,如实地思惟观行,如佛说而行,终究能得“漏尽”;不在禅定中得“漏尽”即属于慧解脱阿罗汉,必须等到舍报才能“般涅槃”,不同于俱解脱阿罗汉。这就是二乘解脱道修法的粗略外观,如实依四圣谛、三十七道品而行,就可以很快完成解脱道的修证。
“世俗人”如果读到这里,想必无法认同“断灭诸有”!大约会恐惧“涅槃”!因为被“我见”所缠绕的缘故,所以心生恐怖,身毛直立!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当今佛教界找不到真正的“阿罗汉”乃至“须陀洹”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误会佛说法的真义,不知烦恼的意思内涵。若要“求解脱”、“成佛道”,就应该思惟“闻、思、修”的正理:闻法应该比对、查证是否符合“佛意”,不能照单全收,若有所疑问也应依佛语如理思惟,或者寻求善知识说明,再依照佛所教如实修证,就算不能断我见,也离道不远了吧!
《增壹阿含经》(卷20)(七)(分段白话解释说明):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之人出现于世,云何为四?有似黄蓝花沙门,有似邠陀利华沙门,有似柔软沙门,于柔软中柔软沙门。”】
语译 我阿难如此听闻: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有四种人出现在人间,是那四种人呢?有一种像黄蓝花的出家人,有一种像邠陀利花的出家人,有一种心性柔软的出家人,有一种心性柔软中又更为柔软的出家人。”
【“彼云何名为似黄蓝花沙门?或有一人断三结使,成须陀洹,不退转法必至涅槃,极迟经七死七生。或复家家一种犹如黄蓝之花,朝取暮长。此比丘亦复如是,三结使尽成须陀洹,不退转法必至涅槃,极迟至七死七生。若求方便勇猛意者,家家一种,便成道迹,是谓名为黄蓝花沙门。”】
语译 佛说:“为什么称呼他为好像黄蓝花的出家人呢?如果有一个人断了三缚结,成为初果人,不再从佛法中退失,终究能到达涅槃,最慢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便能入涅槃。就好像家家都有一种黄蓝花,早上刚采,到了晚上已经又长出来了。这位比丘也是如此,断了三缚结,成为初果人,不再从佛法中退失,终究能到达涅槃,最慢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便能入涅槃。如果比丘能得方便,而且勇猛精进地求涅槃,就好像家家都有的黄蓝花一般,一生中就得漏尽,所以称为黄蓝花出家人。”
【“彼云何名为邠陀利花沙门?或有一人,三结使尽,淫、怒、痴薄,成斯陀含,来至此世,尽于苦际。若小迟者,来至此世尽于苦际;若勇猛者,即于此间尽于苦际。犹如邠陀利花,晨朝剖花,向暮萎死,是谓邠陀利花沙门。”】
语译 佛说:“为什么称呼他为好像邠陀利花的出家人呢?如果有一个人断了三缚结,贪欲、瞋恚、无明也都淡薄了,成为二果人,将在人间断尽一切苦。最慢从兜率陀天回到人间断尽一切苦;如果他勇猛精进地修行,这一生就在人间般涅槃。就好像邠陀利花,早上才开花,到晚上就枯萎了,所以称为邠陀利花出家人。”
【“彼云何柔软沙门?或有一人,断五下分结成阿那含,即于彼般涅槃,不来此世,是谓柔软沙门。”】
语译 佛说:“为什么称为心性柔软的出家人呢?如果有一个人,断五下分结成为三果人,舍报生于五不还天,在那里般涅槃,不再回到人间受生,所以称为心性柔软的出家人。”
【“彼云何柔软中柔软沙门?或有一人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是谓柔软中柔软沙门。”】
语译 佛说:“为什么称为心性柔软中,又更为柔软的出家人呢?如果有一个人烦恼断尽,于烦恼已解脱,于断烦恼的智慧也解脱,于这一世中,自己为自己作证,安住于解脱的境界中,轮转生死的法已经灭尽了,清净梵行已经成功了,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也完成了,不再有下一世的入胎,已如实知如实见,所以称为心性柔软中又更为柔软的出家人。”
【“是谓比丘,有此四人出现于世。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于柔软中作柔软沙门。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语译 佛说:“诸比丘啊!这就是我所谓的有这样四种人出现在人间。所以比丘们应当精进,勤求方便法,成为心性柔软中,又更为柔软的出家人,就像这样!诸比丘应该如此地修行。”当时,诸比丘听佛所说,都很欢喜奉行。
当世俗人见到学佛人有“喜、怒、哀、乐”,也贪求“财、色、名、食、睡”,常会加以诃责:“学佛人怎么可以贪财、骂人……”等等,不知道学佛人有种种不同差别,所以误会一些学佛人。相较于此,佛门中也常常有人如此认为:“开悟”就成佛了!不知道“开悟”后可以是“成佛”了、“开悟”后也可以是“初地”菩萨、“开悟”后也可以只是“七住”菩萨……等等;不知过去世种种福德、智慧的修行差别,导致这一生“开悟”以后,也有种种不同层次差别;所以,常会诃责“开悟明心”之人还有“贪、瞋、痴”(明心断结之人终究会自我反省改正),常常以释迦佛、观世音菩萨的标准,来要求已“开悟”之人,这都是因为“误解”佛法的缘故。更是有人不能深入“佛经”探求佛理,碍于面子,也不敢向善知识“求解”,不信佛的缘故,所以又把世间法当成了佛法。以致于敢诽谤:“弘传‘开悟明心’的在家居士为不如法!”
因此,正平引述以上《增壹阿含经》(卷20)(七)作为证明。佛说:“断三结使成须陀洹人;三结使尽,淫、怒、痴薄,成斯陀含人。”所以正觉同修会的学人,“开悟明心者”在解脱道上只是初果人,还有“贪、瞋、痴”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毕竟佛说:“二果人尚有微薄的淫、怒、痴。”这也有四阿含有多处经文为证。所以二果人(又称一来)舍报生欲界第四天,就是因为薄“欲”、薄“瞋”的关系,才要再生于人间般涅槃。如果有人见到:“正确的引述佛经做为证明”,还敢诽谤为“不如法”,那这个人不会是佛弟子!佛弟子的修行,当然要依据佛的“开示”才称为“佛弟子”嘛!所有的出家在家菩萨,解说佛法,都不能离开 佛的开示,才能称为佛法,才能称为佛教, 佛才是我们的根本师父嘛!所以正平引述《增壹阿含经》(卷16) 佛说:“所谓此岸者:‘身邪是!’彼岸者所谓:‘身邪灭是!’”用以左证萧老师一再强调“断我见”才能到彼岸的事实。正觉同修会四众,有许多明心断结的菩萨,包括优婆塞、优婆夷等,不失在家身分,也能断结证果。现在举证别译《杂阿含经》 佛回答犊子梵志说:“在家人也能证果的事实!”经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