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集 作罪、无作罪、及得戒之释疑(三)
周正铭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首先祝福大家心想事成,福慧增长!
《菩萨正行》,今天我们将延续上两集的题目“作罪、无作罪及得戒之释疑”;上两集我们有提到道与业之间的差别,也就是说,作和无作的戒罪差别。我们也作了总纲的说明身三业和口四业既是道也是业;也提到如果只是在意业上面有贪、瞋、痴,那就只有业而没有道;也说明了戒罪并不破坏世间的真实道理。上两集我们也介绍了,我们之所以有有作罪,这是因为有身行、口行的造作而成就的缘故,也由于这个因缘,而产生了意业的无作罪。也就是说,由于身体的口业和身业的有作罪,而成就了无作罪;而且也提到,这些恶业既然成就了,就必须有个根本因来执持这些业种,这个根本因绝对不是意识,因为意识在五位会断灭;只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如来藏这个根本因,才能够执持这些业种。上一集我们也介绍了,如果身行善而口作不善,未来世就会获得杂果,也就是来世依然会得到善报,但得到善报回报的过程,是不顺利的,也是要被羞辱的。我们也有提到,娑婆世界的众生具诸恶行,所以要施设种种戒,才能够治好执着愚痴的病,如果少了一个戒,众生的生死病就无法治好,就不能证得解脱果乃至佛菩提果。上一集我们也提到业是怎么来的呢?以及业是什么呢?我们也介绍了,众生为何会造作种种的罪呢?我们也提到无戒而杀一千只羊,他的罪远比有恶戒而只杀一只羊的罪要来得轻;因为立了恶戒而发誓以后,就常时得罪。这是从修学佛菩提道的立场来说,也是从法界实相正理来说,若能如此建立正见,杀心就可以永除不存;其余九种恶业道也是如此修,意业自然就渐渐清净了。上一集的最后我们也提到,一切善法和不善法,都是以心为根本,由心意决定要杀或决定不杀,来决定他的罪大或者是小;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造恶业而得罪完全是从心意来的。所以 佛说:“是故一切善、不善法,心为根本。”(《优婆塞戒经》卷七)
接下来,我们继续这个问题,也因为以心作根本的缘故,佛又说:【因根本故,说诸比丘犯有二种:一者身犯、二者口犯,无心犯也。】(《优婆塞戒经》卷七)也就是说,诸比丘如果犯罪时总共有两种:一种是身犯,另一种是口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里 佛提到“无心犯也”,也就是说,诸比丘没有心犯罪;从这里也可以很清楚地界定,声闻戒和菩萨戒的不同。比丘们受的出家戒是声闻戒,如果说有犯罪,只有身犯和口犯,没有心犯罪,因为单只有心仍不能杀人,一定要动身才能够杀人;如果有恶口的罪,也一定是动口了才有恶口罪,单单只有心中造恶并不得罪。但是菩萨戒却是以心为根本,心动了念想要杀人、计划杀人,就已经得到根本罪;但这是说恶念一直没有忏除,所以根本罪成立;如果是已经忏除了,就没有根本罪了。但是得要身跟口犯了,方便罪跟成已罪才能够成立。所以声闻戒中纵使心中怎么想入非非都不犯邪淫罪,但是菩萨戒就不同,只要心中对某人想像共淫,这个对菩萨戒来讲就是犯戒;所以出家戒跟菩萨戒,有很大的不同,所以 佛说出家人的声闻戒没有心犯戒,只有身犯戒跟口犯戒。
有些外道常常诽谤说:“你们佛教出家人犯戒,犯得一塌煳涂,多严重啊!比我们差得远了。”但是当他们批评佛教出家人犯戒的时候,我们可以质问他们:“你们有没有受比丘戒?有没有受菩萨戒?有没有遵守佛法的戒律?或者你们有没有在传戒法?或者在持戒法呢?”大家可以先问他们这一点,一定是要先受了戒以后才能有戒可以犯的,但他们从来都不受戒,连一戒都没有,当然不犯戒,那根本都还在解脱的门外混,哪能跟佛门持戒的人相提并论?问题就在这里:有戒可犯才是佛门的出家人,才叫作菩萨;无戒可犯的这些外道们,当然都是外道,因为他们都不受戒,都与解脱道不相应,更别说是佛菩提道了!那当然是外道。不持戒的人却来批评持戒者犯戒,本身已经是很可笑的事情了!却又不自知,反过来批评持戒者的戒行不清净,根本就是心行颠倒的愚人。不受佛法戒律的外道们,他们犯的罪比起佛门出家、在家人来,其实是严重十倍、百倍、千倍的,但是都不提犯戒的事,因为他们没有持戒,当然不会犯戒,可是种种的罪却照犯不误。譬如这些外道中,有人把过去世的配偶都找来同居,所犯的邪淫罪极为严重;又如他们也修佛法,可是口中念着佛号却在虐待下人,新闻报导出来时却又赖到佛教头上来!这种事情不胜枚举,怎有资格来批评佛教出家人持戒清不清净的事呢?所以说:“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
受了戒以后犯戒,只要大戒不犯,有时违犯小戒,那是很正常的;好比现代人绝大多数不会去杀人放火,可是交通违规事件,有哪个开车的人一生都没有接过罚单,或不曾违反交通规则的呢?应该是非常少的。小时候常听说交通违规是很平常的事,一直觉得很奇怪,怎么违规还会是平常的?长大以后,自己开车或骑车以后,就知道了,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误犯,所以很少人是一生都不曾违规过的。可是如果杀人、放火、大妄语、破和合僧犯重戒,那就是大事了。既然有犯轻戒,就显示他有戒法在执持;这些外道们都没有持戒,当然就无戒可犯,因为连一戒都不受持。不持戒的人,哪有资格批评持戒者犯戒呢?所以这些外道真的是不明事理。所以出家以后犯戒,譬如假借修密而犯邪淫的重戒,当然罪很重,那是因为佛法极尊上的缘故,所以在佛法中犯重戒时罪很重。即使有佛门大师修了附佛法外道的双身法而犯邪淫的地狱罪,但是那些不持戒的外道们仍然没有资格批评,他们连开口的资格都没有!这一点大家都要了解,千万别跟着外道似是而非的说法而转,所以 佛说:“有戒可犯名菩萨,无戒可犯名外道。”在外面遇到外道或俗人评论佛、法、僧宝时,可得要有这种智慧来应对,要先问他们受了佛戒没有?当他们批评佛法出家众犯戒时,就先问他们:“你有没有受持菩萨戒?有没有受持比丘戒?如果没有,请你也去受了以后并且持戒清净,那时候再来批评,否则请你先闭嘴,你没有权利去批评,因为你连一戒都不持;因为也许让你持了比丘戒,你可能违犯得更严重,所以你没有资格批评比丘们。”也要告诉他们:“当你乱批评的时候,果报是逃不掉的。虽然你不信佛法,但不会因为如此就可以逃掉诽谤三宝的因果。”
佛接着说:【如是戒者,时不具足,支不具足,则不得戒。】(《优婆塞戒经》卷七)也就是说,这样的戒,不管是恶戒或是善戒,时不具足,支不具足,就不得戒。时就是先有一个时节受了戒,这是时具足。支是说,得要有身口意三法都具足受。若有人卧病在床无法表示意思的时候,连开口说个“能持”都没办法,我们如果帮他传戒,这样依旧是不得戒的。当我们问他说:“不杀戒,能不能持?”他无法回答:“能!”也就是说,能持的意思表示不出来,这时候口支就不具足,就不得戒,这戒就白传了。善恶戒都一样,一定要口支与身支具足;在佛法中受戒时,得要礼佛三拜、信顺、归依,然后正受菩萨戒、比丘戒等等,这样才叫作支具足。并且要把戒的内涵,一一说明以后再问:“能持否?”他得要答:“能持!”口若不能答,身若不能表示意思,就是支不具足,戒体就不能得,所以 佛说:“时不具足,支不具足,则不得戒。”
又譬如钻火,想要钻木取火的人(因为古时候没有打火机、火柴,一般都要用钻木的方法生火),可是钻木的时候必须要有钻燧、有人力、有干粪草,才能够生起火来,少了一种条件就无法生火。那燧呢?就是钻木头时用的坚硬长条的一个物质,有一端是磨尖的;先在一段木头横向钻一个小洞,燧的直径要比木头上的小洞要大一些;然后把木头抬高,下面留着空间,再于木洞下方,放了一些干粪、干草,然后拿着燧在木洞上方轻轻插着搓起来,搓到木头起烟发热,会有一些火热的木屑掉到下面的干粪草,渐渐地引起小火来,再吹气让火变大。钻木时不能只是心中起意念说:“火生起来!火生起来!”因为仅仅只是心中起意念,火是不会因此而生起的,一定要有燧、有木头、有人力、有干粪草,然后才能够得火,少了一个就生不起火来。戒法也是一样,一定要身口来实行,但是要从心意来得戒。所以是从心而生戒体,得戒也从心,舍戒也从心,持戒与毁戒都随于心,但却要有身和口才能够得、才能够舍、才能够持、也才能够毁。诸如来很清楚地了知一切法性,所以依理而制定种种戒法。所以 佛说:【譬如钻火,有燧、有力、有干粪草,然后得火,若少一法则不得火;戒法亦尔,如是戒者,若得、若舍、若持、若毁,皆随于心;如来了了知诸法性,是故制之。】(《优婆塞戒经》卷七)
如果有人由于善业的思惟而产生了力量,因此不造作种种恶事,这就是如法持戒。善业思惟的力量很重要,如果没有善业思惟的力量,纵使受了戒、得了戒,也在持戒,但是往往会毁戒、犯戒,无法良好地受持。如果针对善业有深入地加以如理作意思惟,就可以产生力量来良好的受持戒法而不造作种种恶业,能这样就是如法戒。所以受戒以后,还应当要加以思惟,思惟善法与戒法之间的关联,如果能确实了知善戒与善业的关联,这个人持戒就一定如法。所以 佛说:“若复有人因于善业思惟力故不造诸恶,名如法戒。”(《优婆塞戒经》卷七)
什么叫作得戒呢?从他而得名为受戒,所以受戒一定有传、有受。因此戒法一般而言都是要从人而受的,特别是声闻戒,一定从人受;除非 佛仍然在世,从 佛而受,否则都是世世传承,从人而受。菩萨戒原则上也是从人而受,但有例外。比丘、比丘尼戒不得从在家菩萨得戒,要从出家菩萨或二乘声闻僧得戒,所以在家菩萨不能传出家戒。如果是受菩萨戒,佛在世时应该从 佛得戒;如今 佛已不在人间,应当从一切已受菩萨戒的菩萨得戒,不管这位菩萨是在家或出家,都可以从他而得戒。所以传菩萨戒时,可以由出家菩萨传给四众弟子,也可以由在家菩萨传给四众弟子,这是菩萨戒与声闻戒特别不同的地方。另外还有一个小不同,如果千里之内无戒师可以传授菩萨戒,也就是说,没有已经受过菩萨戒的人住在千里之内,这时候也可以自己在佛像前自誓受戒;但是出家人的声闻戒绝对不行,一定要从人而受,不许直接在佛像前自誓受戒。所以 佛说:“若从他得,名为受戒。”(《优婆塞戒经》卷七)
如果有人说:“离开戒法的受持,而仍然能有功德。”那么一切的恶兽、狮子、虎、狼等,也都应该有戒法的功德,但是其实它们都得不到戒法的功德。所以一定是要持戒才会有戒法的功德,也因为持戒有功德,所以受善戒者可以得到无量的福德,受恶戒者当然也会得到无量的罪。受善戒既然得无量福,犯戒就会比平常人所造的罪更重,这是相对的。权力大时义务也就增大,因此持戒以后必须要很小心、很严谨地受持,千万不要毁犯。所以佛说:【若离戒受有功德者,一切恶兽狮子虎狼应得功德,然实不得。以是因缘,受善戒者得无量福,受恶戒者得无量罪。】(《优婆塞戒经》卷七)正由于这个缘故,佛在别的经中说出许多种不该犯的恶律仪。律仪是指心意在身口上表现出来的威仪,律是针对身口的行为加以规范,而依戒律的规范而显现出来的仪态就叫作律仪,所以受恶戒的人有恶律仪,善人则有善律仪,圣人有圣人的律仪,三种是大不同的。什么样的佛弟子造了什么样的罪会成为恶律仪呢?比如说身为佛弟子受了菩萨戒,却去开牧场畜牧牛、羊,目的是要养大以后卖给别人杀了取肉,居心不良所以是恶律仪,是因为心地不善而显示出身行的律仪不善。开农场而养鸡、养猪,也是一样的道理,都是恶律仪。
因为时间的关系,《菩萨正行》“作罪、无作罪、得戒之释疑”的第三个单元,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到这边。有关恶律仪的定义,及还有哪些是恶律仪呢?我们将在下一集中再详细介绍。
谢谢大家!也敬祝大家色身康泰,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