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德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这个单元是:智者布施的心态。
到这里我们要来略说一下“布施得福之因果原理”。菩萨修行菩萨道,最重要的是要成就佛道;成就佛道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证般若;实证般若的基础,就是一定要开悟,找到自己的自心如来;找到自己的自心如来以后,才能够生起般若智慧。生起般若智慧,以自己所证的般若智慧,来看待施主、受施者乃至未来世受快乐的果报者,都是无常、缘起性空的五阴。而能够出生五阴的第八识实相心如来藏,本来就是自在解脱、无我与我所;虽然与所出生的五阴和合运行而成就布施的善业,乃至去未来世再出生新的五阴,来受可爱的异熟果报;但是第八识如来藏,却从来不分别与觉知自我的存在。因此从五阴的实相第八识来看:没有施主、受施者以及未来世受快乐果报者。
这样说的前提,是以般若智慧来观照诸法而说。就像《金刚经》中佛陀所说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一切法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这里菩萨所说的“法”,指的是什么呢?这里所说的“法”指的是:以金刚心如来藏出生五阴十八界诸法为前提而说,金刚心如来藏与所出生的五阴十八界同时同处运行的般若实相而说。也就是这个菩萨他开悟以后,转依自己的实相的法而来行布施;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面,可以说无我——就是无布施者,无受施者——也就是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以及没有未来世受可爱异熟果报的这一位新的五阴身。
这种情况之下,有人呢,也就是外道,以及这个佛法中的学人,他没有信受佛陀所说的“一切有情皆有如来藏”的正法,不信受一切有情皆是具有八识心王如来藏正法,误解了《金刚经》的所说。他们仅是以现象界五阴缘生缘灭的无常法六识论,来想象佛陀所说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一切法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他们认为说:一切法都是缘生缘灭、无常、空,最后终归坏灭;所以,把这个一切法是缘生缘灭、无常、空,来解读成为这是“般若空”;来解读成为这样的话,就没有施主、没有受施者以及没有未来世受快乐果报者。结果这样的概念、这样的一个这种邪见、错误的见解,就对于因果不能生起正信;乃至于佛陀所说的法要,也不能生起正信;乃至于疑根不断而增长邪见,那么就会从五阴的表相上,来怀疑布施的因果。
这个部分我们先举一下《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中有一段,来为大家解说。这论里面这么讲:【以见富人悭惜,贫者能舍,此人起如是心:若实有施者,悭人不应富,何以故?以其先世习悭来久故。复生疑心:此能施主不应贫穷,何以故?以其先世习施来久故。彼人虽生如是邪见,而义不如是。】“《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五”我们先看这一段:就有看见很有钱的人,他对于自己的钱财很爱惜,舍不得拿出来用,舍不得布施给别人;也看到很贫穷的人,可是他却能够布施。那这个人就心里面起这样的疑心说:“假如说真正有这种布施能够得这个福报的话,这一位这么贪悭的人,不应该富有;因为这个贪悭的人,他每一世每一世都在熏习这种贪悭的法,这么久以来,他不可能布施;他没有布施,为什么会富有呢?”在这里他心中就有疑问,同时他也生起疑心认为说:“这一位能布施的人,不应该这么贫穷啊!因为他能够这样子一直布施,应该是他在过去世就一直经常布施,那经常布施,为什么他会贫穷呢?”所以他就认为没有布施能够受福报这件事情。这样的想法,虽然有这种邪见,可是却不是这样的道理,这为什么呢?论里面继续这样子讲:【问曰:若尔此义云何?答曰:彼人过去虽久习悭,而忽值遇清净福田,于彼田中少行布施,是故获得今身富报,以习成性,悭犹不舍。】“《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五”就问到:“要不然是什么意思啊?为什么我的这个道理不是呢?”弥勒菩萨就告诉他说:这个人,过去虽然说一世一世的都是很悭吝,熏习成性。有一次刚好遇到一位有德行的,真正的能够实证解脱法的这种清净福田,他因为善友的牵引,他说:“好啦!”就跟着去布施;在这个清净福田中,就稍稍的布施供养。因为这个因缘,所以这一世能够获得这样的财富来受用;因为那个福田是属于布施者,是福田殊胜嘛!布施者虽然是悭吝,可是受施者,他是福田殊胜,所以他虽然只是一点点布施,也能够得这样的财富这个果报。因为过去世他都是悭吝的,都是舍不得拿钱出来用,也舍不得去布施,所以这一世仍然呈现出来:虽然说很有钱,可是还是没有舍掉他的悭吝的这个习性。
那贫穷能布施又是什么道理呢?论中继续这样讲:【贫能施者,此复云何?彼人过去于非福田无信心故;不至心故;为名称故;为求事故;求尊重故;彼人能施。以是义故不得富报。习施来故,今犹能舍。】“《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五”这里面告诉我们,这个贫穷的人虽然能够布施,为什么呢?为什么能够布施,这一世又贫穷呢?因为这个人在过去世,对于三恶道有情、对一般的凡夫、对于凡夫贫穷者,这个可怜的人,这些非福田,心中没有信心,认为对这些人布施,能够得到什么回报吗?所以他不会布施给他们。如果布施的时候,他又不至心,都不会拿出最好的东西,是拿这个粗糙的,他可能自己不要的东西,拿出来布施;可能是为了名称,为了让人家赞叹而布施;或者说为了自己的世间的事情,希望这个有权贵的人能够帮他,让他顺利进行而去布施;或者说为了让人家尊重他,而去布施。这些理由去布施,都不是真正能够让他的财物去让众生得到利益;因为不是让众生真正得到利益,所以那个福报就很差。所以虽然这个人,过去世有这种布施的习惯,但是因为布施都是心态不对,所以不能得到财富的果报。因为经常布施,所以这一世,还是能够有布施的习惯。
所以布施不能只看一时的表相,来判断布施的因果;因为这种情况之下,所以外道不免要怀疑:“一切都是无常,那到底有没有布施者、受施者、受果报者呢?”所以在经典中,就有这样的一个佛陀与外道的对话过程,佛陀怎样来教导外道?外道又怎么样来质疑这个布施的果报呢?我们来看《优婆塞戒经》这一段经文:【善男子!若有说言:“施主、受者及受乐者,皆是五阴,如是五阴即是无常。舍、施五阴,谁于彼受?虽无受者,善果不灭,是故无有施者、受者。”应反问言:“有施、受不?”若言:“施即是施,受即我”者。复应语言:“我亦如是,施即是施,我即五阴。”】“《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就是有个外道这样质疑:这个施主以及接受布施的人,以及能够去受快乐果报的,都是五阴。那因为这个外道,所持的理论是六识论,对他们的知见里面,没有第八识的存在,以世间所看到这个现象来看,这个五阴确实是无常;这样的五阴是无常、布施的五阴是无常、受布施的五阴是无常,又有谁在这里面接受布施?虽然说没有受布施的人,但是这个施主他布施这个事情,善果不会灭;因此他认为没有所谓施者以及接受布施者。这个理论讲起来好像是般若里面说:“没有施主、受者以及受乐者。”
以般若的实相的智慧来看待:是因为这个金刚心如来藏,祂所出生的五阴身是无常、它会坏灭、它不是常住的,所以这样无常的法,不能说它是一个能够去到未来世的法。可是这一世的五阴,以及未来世的五阴,都是金刚心如来藏所生;金刚心能够持续过去世到这一世,以及这一世到未来世,都是同一个金刚心如来藏。可是这个如来藏,自己从来不反观自我,不觉知自我的存在,所以没有觉知:祂是谁?祂今天做什么事?祂跟着祂所出生的五阴做什么事?是以这样的一个般若实相的智慧,来看待菩萨在布施的过程里面,没有施主、受者以及受乐者。
可是这个外道,当他听闻到菩萨在讲“以般若实相的观点,来说布施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也认为他这样的一个“六识的理论”来看待:“一切都是五阴、都是无常;所以也没有布施者,也没有受施者;虽然是这样子,那么善果不灭。”这种理论的前提就是变成:没有一个不坏的心,没有一个不坏的法,能够来接受这些善果、善业的熏习,然后到未来世去成就果报。虽然说,说所有善果不灭,可是这样的是属于无常的情况之下来说善果不灭,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没有根据。以六识论的前提来说,一切都是无常;既然都是无常,那就属于是断灭,断灭的法,又有什么法能够到未来世去成就善果呢?所以外道的理论说:“因为这样子,没有施者、受者。”是不对的!
所以佛陀说应该要反问他:“到底有没有布施者以及受施者呢?有没有呢?”若外道说施主、受施者、受乐者,都没有的话,都是无常!这样的话,我们就要问他,举个例问他:“九二一大地震、四川大地震、日本海啸、菲律宾的海燕风灾,到底有没有布施的人?有没有接受布施的人呢?”他们一定会讲说:“那这样子就是有。”就说:“布施就是布施,接受布施的就是这个觉知心我。”因为他们没有办法来否定事实,那这样的情况之下,还要再问他:“我们佛法中也是一样,布施就是布施,有这个布施、也有这个施主、有这个受施者,这个‘我’就是指的‘五阴’。”
所以这样的情况之下,对外道而言,因为他不懂得般若到底是什么意涵?然后他纯粹是堕在六识论;这样的情况,心里他就没有法可以依止,没有办法可以安住。因为对他来讲:一切都是空、一切都会毁坏;因为五阴都是无常,死了就坏,那么是到底有谁能去受布施的快乐果报呢?因此外道他要提出一个问题,经文中这么说:【若言:“施阴此处无常,谁于彼受?”】“《优婆塞戒经》卷四”所以外道提出来说:“能够布施的这个施主的五阴,他是无常;这个五阴这一世就坏了,又有什么法,能够到未来世去受快乐果报呢?”这个就是六识论者,心里中没办法安住的道理。就他而言:“这个色身会坏掉,这个觉知心也会坏掉,一切都是无常,既然你说有布施、有施主、有受施者,那一定有果报;那么又是谁去受这个快乐的果报呢?”
佛陀当然这个情况之下,就能够来教导这个外道,佛陀这么说:【谛听谛听!当为汝说:种子常耶?是无常乎?若言常者,云何子灭而生于芽?若见是过,复言无常,复当语言:“若无常者,子时与粪、水、土等功,云何而令芽得增长?”】“《优婆塞戒经》卷四”佛陀就找到机会为他说,举个例跟他问说:“种子是常呢?还是无常呢?”外道如果说:“是常。”外道的理论如果都是断灭的话,他也是不能接受,所以他认为说:“这种子应该是常。”如果说它是常的话,就要告诉他说:“这个种子如果是常的话,那么怎么说能够生芽呢?因为种子是常,就没有办法变化啊!种子是常,在土里面去浇水、施肥,就不能够长芽啦!”外道一听就觉得说,那这样不对,所以就赶快说:“是无常。”如果是无常,就要再问他:“如果说是无常的话,怎么样能够在土里面,一刹那一刹那去接受这个水、施肥这些功用呢?因为无常的法没有办法常住啊!因为这些浇水、施肥,每一刹那都是无常,就不相干了嘛!这一段时间的变化,都是无常的法,怎么会长芽呢?”这个道理外道又没办法了,所以他又觉得说,说种子是无常又不符合道理了,外道又开始说,经文中这么说:【若言:“子虽无常,以功业故而得芽果。”应言:“五阴亦复如是。”】“《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对话里面就是说,外道他说种子是常也不对,种子是无常也不对,接着他又说:“种子虽然是无常,因为可以给它水、土壤、施肥这些功用,所以它还会长芽出来,所以才能够结果。”这是外道的所说。可是佛陀说,我们应该告诉他:“五阴也是这样的道理,因为五阴是无常,也是需要有这些功用而得芽果的。”这里道理比较深,也就是说外道所想的是很简单,看到表相就说:“这个种子你给它浇水、施肥,它就会长芽。”可是这个五阴的道理是很深的,因为五阴为什么会在未来世继续出生呢?并不是这一世不相干,而是这一世就已经在让五阴的芽种子慢慢在滋长了。以什么样道理来说呢?就是一切众生所造的业,就好像是土地一样,这些事就好像种子一样——六识的种子,六识的种子就种在一切众生所造这些善恶业上面;受到无明所覆盖,因为无明的关系,所以众生就可能有的人追求善业,有的人就是烦恼熏习相应而造作恶业,有的人不知道又造作无记业;所以贪爱他自己当时的情况,贪爱的水就来滋润这个种子,然后处处执着为我来灌溉,最后这个过程里面,就出生这个名色的芽。
这个道理,我们再用十二因缘来说一下。为什么说:“五阴也是一样是无常,然后受到灌溉能够长芽呢?”因为无明的关系,所以造作一切善、恶业以及无记诸行,引生了六识以及名色、六入、触、受,都是苦芽。也就是刚刚所说的,无明所造作一切行都是土地,然后引生的这个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这个芽慢慢增长。为什么叫苦芽呢?因为是要在三界中受生死。因为受的关系,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所以就引起了贪爱、执取,以及未来世的有;这三个法就是一直在守养,守养这个苦芽,导致能够出生——这一世的出生以及未来世的出生,以及这一世的出生有老死,未来世的出生也有老死;这一世的出生就是这个苦树。所以经过这样十二因缘的说明,我们就知道:无明所引身口意业为基础,然后贪爱、希望、追求,来长养“名色”的苦芽,而有这个五阴来出生受报;那这个就是“五阴也是这样”的道理,这个是外道所不能知道的。所以外道又继续说,因为他听了以后认为说:“你的五阴是跟我一样。”那么他的道理就拿出来,他说,经典中有一段对话是这样子:【若言:“子中先已有芽,人功、水、粪为作了因。”是义不然。何以故?了因所了,物无增减,多则多住,少则少住;而今水、粪,芽则增长,是故本无今有。】“《优婆塞戒经》卷四”也就是外道认为说:“这个种子是无常,可是种子里面是先有芽的,经过这个人功、水、粪来帮它,让它能够长出来。”佛陀说:“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了因——了因所了,这个物是不能增减的。”“了因”的意思是什么呢?也就是说本来有的这个因,被了结启发出来,所呈现的结果它是不会改变的。所以佛陀说:“了因所了,物无增减。”这个取决于说,了结那个因所投入的多寡。外道认为说:这个种子里面就有芽。所以,这里面是不一样的,外道所看到的是从结果来看待因,等于说没有看到这个因是怎么成就的;可是佛陀在这里很有耐心地告诉他:“不对!要来看到你是怎么样来了因、来了结?这个了结所出来的物无增减,多则多住,少则少住。”我们要来作个譬喻就说:就好像说蜡烛点了火,它能够启发这个亮度照明,如果这个蜡烛是又粗又长的话,使用比较久;又细又短的蜡烛,点了火使用不久,你不能改变的。这就是说了因所成就的结果。所以佛陀说“了因所了,物无增减,多则多住,少则少住”的道理。所以佛陀告诉外道:“你现在的所谓浇水、施肥,芽才增长,并不是说这个芽本来就已经在里头了。”因此佛陀告诉他说:“你这个是本无今有的。”因为如果说种子种在土里面,如果说没有给它水分的话,芽就不会增长,所以水分让这个芽增长,这个芽是本来没有的,而不是说在种子里面,它本来就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