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集 优婆塞戒之助戒(上)
叶正纬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继续收看《菩萨正行》,我们接下来就继续来跟大家讲《优婆塞戒经讲记》的第八辑第125页的内容,我们还是一样再念一下:【舍戒有六:一者断善根时、二者得二根时、三者舍寿命时、四者受恶戒时、五者舍戒时、六者舍欲界身时。或复说言:“佛法灭时便失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受已不失,未受不得。】(《优婆塞戒经》卷7)
我们在上一个讲次里面跟大家说明了第一项到第六项的条件,那这里有一个前提在,就是这六个条件是你要舍弃了优婆塞戒的戒体。我们说上一次有跟大家讲说关于戒体呢?不必把它想成多么神妙的东西,而是戒体本身就是我们这个如来藏阿赖耶识的熏习的作用。如果这个熏习够完整的话,那么它很自然我们在行住坐卧之间,靠着这个熏习的种子储藏在我们的如来藏里面的话,我们在许多面临考验的时候,它很自然就会生起一个遮止的力量,这个都是由于我们熏习而得到的。所以如果你了解了这个如来藏,信受如来藏,并且了解到如来藏有执持这些种子的功能的话,那么关于戒体这件事情,就不必再花力气用其他神妙的方式想要去解释它。那么我们说这个六样呢,都是针对优婆塞戒来说的,它是舍戒的状况;至于跟各位菩萨很有关系的菩萨戒的舍戒,倒是值得再跟大家说一下。
我们说菩萨戒的这个舍戒,除了受恶戒,如果你受了佛所制订的菩萨戒,可是你又决定要去受其他的外道所制的戒的时候,这个时候很显然的,你对于菩萨戒是如何的尊重、如何珍贵这件事情便要大打折扣、大打疑问。也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说一旦你真的宣示受了外道的戒的话,那你的菩萨戒就算是舍戒了。另外一个状况也跟优婆塞戒一样,就是说如果你决定要自己舍戒的时候,你那个时候在佛前有多数人作为证明,然后自己说三次:“我某某某从今天以后,决定舍弃了菩萨戒。”这样讲三次之后,你的戒自然就算舍了。像这种状况,我们说像这种状况的话,我们是万万不希望各位会发生这个状况。除了刚才讲的状况之外,菩萨戒还有一个舍戒的状况。当然菩萨戒尊贵的地方在三宝,如果谤三宝的话,当然菩萨戒的本身也是一样会形成严重,如果是严重谤三宝的话,这个菩萨戒的状况,恐怕他的戒体就会大受影响了。未来际呢?恐怕这个菩萨戒应有的功德就很难再生起。菩萨戒呢讲的一个明确的舍掉的条件是所谓的七逆,七逆跟刚才优婆塞戒讲的这个五逆有所不同是在于说,除了杀父、杀母、出佛身血这些状况一样之外,另外原来在五逆罪里面的这个杀阿罗汉到了菩萨戒之后,就变成所谓的杀圣人;这个意思就是说,凡是他已经是入流的圣人的话,哪怕他不是阿罗汉,你今天动了这样邪恶的念头,取了他的性命的话,这个时候你的菩萨戒也是一样就是会舍戒了。
除了这个之外,菩萨戒还特别强调,就是说对于和尚、对于阿阇黎,一个是你的亲教师,一个是你的轨范师;像这个和尚跟阿阇黎这两类我们都要极尽尊重,因为不说别的,光是他是僧宝,我们就应该要非常的尊重,更何况和尚跟阿阇黎都是在法上面有恩于我们,对于这样子的人如果一个人不思恩图报,反而去杀害他们的话,我们就怀疑这个人根本就不具格,根本就不应该,不应该被称为是一个菩萨。所以像这种状况下杀和尚、杀阿阇黎,你的菩萨戒也都自然舍戒了。最后一个状况呢?跟一般的优婆塞戒乃至于说一般的出家戒不一样的地方,是在于说一般的出家或是优婆塞戒呢舍戒的时候,如果你破和合僧,比方说你为了自己的私心,结果分裂了僧团,这个时候你犯的罪就极其的严重,所以你的出家戒的戒体,或是优婆塞戒的戒体就整个丧失了。对于菩萨戒来讲,菩萨戒这里面讲到的是破羯磨转法轮僧。破羯磨转法轮僧,我们想想看,羯磨这件事情,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作业,实际上应该指的就是僧团在一起议事、决定事情,并且主要的内容仍然是以诵戒为主,所以如果我们说羯磨僧,代表的就是说某一个僧人他来主持羯磨,比方说主持诵戒等,这个是羯磨僧。转法轮僧,当然就像是坐在法座上面说法的这个僧宝。所以我们说羯磨跟转法轮这是两种的僧,都是放在我们必须要极其敬重的范围。如果我们说破羯磨僧的话,这个意思就是说,用任何的方式去毁坏了羯磨僧主持羯磨的威德行仪,也就是导致了整个羯磨他在这个众人信服的立场上面大打折扣了,这个就是所谓的破羯磨僧。这个部分呢跟出家戒里面的破和合僧两个比较起来的结果,其实破羯磨僧可以说函盖的范围更大。函盖的范围更大,也就是告诉菩萨们,当一站在菩萨道里面的时候,关于羯磨僧诵戒的这些僧宝,我们更应该要小心尊重的维护,不应该因为一些事相的事情而予以诽谤损坏。这个当然如果谈到了传法的转法轮僧,那更是如此啊!所以菩萨戒的七逆罪,菩萨这个七逆罪的最后一项——破羯磨转法轮僧,是说你对羯磨僧或是对转法轮僧,只要你不实的诽谤了,破了他在僧团里面主持或是讲法的这些威德的话,那么这个时候恐怕后面负的因果就非常非常的大;所以这个状况是跟前面的优婆塞戒不太一样。但是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菩萨身为菩萨,如果犯了这个七项的内容的话,菩萨的格就失去了,菩萨戒的戒体也就自然的不存在了。所以这里特别跟随平实导师所写的内容,跟大家讲菩萨戒舍戒的状况。
接下来又有说:一旦佛法灭了之后,这个戒是不是还存在呢?是不是佛的这个戒不是都跟着佛法而来吗?佛说:“不然,受已不失,未受不得。”平实导师在讲记里面举的例子就是说,未来月光童子最后弘法五十二年之后,佛法在人间完全消失殆尽了,假设您在佛法消失殆尽的这个时候的前一年,您受了优婆塞戒的话,那么这个戒在佛法已经灭尽,不在世间能够听闻的状况下,您受的戒是不是还在呢?这个其实您可以自己来想一想判断看看:受戒的话最主要在或不在,就要看说戒体有没有完整?有没有在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生起遮止的力量?请问您在佛法灭之前的前一年,如果慎重的受了优婆塞戒,并且至心持守优婆塞戒的话,您所持的戒本身就已经有形成了良好完整的戒体在您身上,那么这个时候即使隔年了,佛法在世间不再听闻得到佛法了,佛法彻底消灭的时候,这个时候您还是会基于您存在心中的种子,会有熏习的力量,所以您仍然会感受到戒会遮止您作一些不好的事情,这个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状况,所以我们说佛法灭了,戒不会跟着灭。你受了这个戒,只要你是至心持受,至心持受,随便念一念的那当然不作数;但是如果一个人发心了,发露了在这个佛前至心的说他受了哪些戒的话,这个戒的熏习很完整,那么即使佛法灭了,这个戒还是一样会存在的。
好!继续我们就往下看,同样是第八辑第125页剩下的内容,我们把剩下内容念一次:【断身口意恶,故名戒戒;根本四禅、四未到禅,是名定戒;根本四禅、初禅未到,名无漏戒;舍身后世更不作恶,名无作戒;守摄诸根,修正念心,见闻觉知色声香味触法,不生放逸,名摄根戒。】(《优婆塞戒经》卷7)好!那这一段呢,佛在这一段的经文讲的是说,因为现在讲的是优婆塞戒,所以讲到的优婆塞戒之外呢,顺带也提到了跟戒相关的有遮止力量的一些状况。比方说佛第一个讲说“断身口意恶,故名戒戒”,这个意思就是说,戒——凡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戒,不管是出家戒,不管是优婆塞戒,乃至于菩萨戒也好,它的最终的目标就是希望我们能够断身口意的恶:不管是身行作了哪些的恶行,口出了哪些的恶言,或者意念上面打了什么样的坏主意。那么这些身口意的恶行,透过戒的力量能够遮止从此不再犯,这个就是叫作戒的意思。所以戒戒,第一个戒就是算是说是一个动词,第二个戒可以把它当名词看,所以是:第一个表示是遮止的意思,第二个是戒条的意思,所以叫作戒戒。那接下来继续看到佛又说“根本四禅、四未到禅,是名定戒。”好!这里面菩萨们在看的时候,如果您有顺着平实导师所写的讲记仔细去看的话,你会发现平实导师一开始就强调了“根本”这两个字,这的确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我们要说的是一般外道修四禅八定大有人在,可是外道修四禅八定,如果没有注意到像佛门里面修除性障这些事情的话,即便是他这个禅定的功夫很好,可是他一旦从坐中修定完了,出定之后在日常生活之间往往会起了许许多多不恰当的身口意行。比方说有一些的人修禅定之后,因为禅定有了一些境界,这些境界当然一般的凡夫众生是从来都没有体验过的,所以当他得到了这些禅定的境界之后,有些人心里面就会生起了傲慢,看不起一般的凡夫众生,认为他们根本就没办法体会这个境界;所以正因为有这些慢心的存在,所以他在行住坐卧中跟众生在互动的时候,有许多的时候都有很多的因缘容易引生他的不好的身口意行出来。所以这种状况就是我们说:外道在修禅定这个状况下,当他出定的时候必然会面对的窘境。可是平实导师说:“如果是‘根本’禅定的话”,我们说加上“根本”这两个字,谈到的就是必须要辅以佛法的正知正见。当然这样子的话一出,大家、菩萨们应该就知道说,如果是佛法的正知正见的话,那即使是出定了,也应该要努力去修除性障。所以这个部分通常后面佛也有说,这个部分往往又会称作定共戒。为什么是共呢?共就是共同存在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说,它除了跟佛所说的优婆塞戒,或是菩萨戒这些戒法之外,另外还有定的力量协助这个戒法然后增益大家,能够防止身口意的恶行,所以这样的状况才能叫作定共戒。所以意思就是说,所谓的根本四禅这些事情,谈到根本禅定这件事情,是跟定共戒这个事情,是一体的两面,大家千万不要忽略了。佛说根本四禅、四未到禅,就是这个具体的禅定的境界。那你要达到这个禅定的境界之后,你必定都会有禅定的定力会有生起;一旦有了这个定力之后,当你出了禅定的等至位的时候,在其他的时候,比方说在平常的行住坐卧的时候,如果你在等持位之中的话,你就能够靠这个定力,可以在你的行住坐卧之间发挥了遮止第一时间的起心动念。这个样子讲起来,我们不妨想想看,举一个例子来让大家想想看,比方说我们常常碰到很多的事情会起瞋的时候,一般凡夫众生往往是很生气、很生气,到最后这个气呢?气回过头来伤了自己的时候才会检讨说:“为什么我要生这么大的气?”可是修行人对于这些瞋行的断除,应该是渐次深入去断除的;那要渐次深入去断除,其中有一项得力之处,就是要有基础的定力。也就是说,你在具有相当的定力之后,在这个定力的作用之下,你在面对境界的第一刻、第一个刹那,不容易迷失了自己;你会碰到境界的时候,心不会在第一个刹那就被境界转去了,然后你接下来才有第二个刹那,按照正念、正见,这些平常的功行,然后在第二刹那把这些足以导致瞋念的这些因素,一一地把它化开。所以对于修行人来讲的话,定力这件事情确实它对于我们守戒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助力,所以我们才会说,修解脱道的这个行人来讲,除了要了解解脱道的这些观行义理之外,一定还要锻链基础的定力。
这些基础的定力如果按照佛现在所开示的这个状况的话,我们说从根本四禅、四未到禅,四未到禅就是我们说四禅、三禅、二禅、初禅这个四个禅定的境界,凡是未到这四个禅定的时候,那个境界叫作未到禅。比方说初禅有初禅的未到地定,初禅到二禅之前有二禅的未到地定,二禅到三禅之前也有一个三禅的未到地定,三禅到四禅之前也有四禅的未到地定,也就是每一个禅定,当还没有到那个禅定之前,中间会有一个过渡的定境,这个叫作未到地定。按照佛的开示:根本四禅,然后加上四未到禅,这个定境就是定义了我们所谓的定共戒的内涵。所以如果我们是解脱道的行者的话,我们从这里把这个条件放到最宽松来看的话,那就表示我们如果要修解脱道要得力的话,最起码应该要期许自己要有初禅前的未到地定的定力。有了这个定力之后,才能够构成了定共戒的力量,这个是关于这句话给大家的补充。下面一句话谈到,其实跟前面一句话,它的意思、对于它的境界的界定是相同的。佛谈到说:“根本四禅、初禅未到,名无漏戒。”这个里面重点还是在根本这两个字,因为这些所谓的无漏,我们讲的无漏基本上就是在佛教里面,谈到了就是不要有这些贪瞋痴,会障碍自己道业的心行。一旦有这些心行的时候,就好像说人家把这个圣水灌注在你身上,结果你因为贪瞋痴这些心行,就一个一个把这些佛菩萨灌注的这些圣水,一个一个都给漏掉了,到最后还是剩下凡夫众生一个。所以我们谈到无漏这件事情的话,一定会跟我们所谓的解脱紧紧地扣在一起来谈。所以说这里面谈到的四禅、初禅未到这个事情,其实如果谈到根本的话,那也是一样,要跟我们在解脱道里面谈到的正知正见,要能够互相的唿应,才叫作根本的四禅。乃至于说根本的初禅未到这些境界,那么这些境界既然是跟根本的知见相应的时候,那么你透过这些禅定的力量,除了说遮止了我们要作恶的身口意行的状况遮止之外,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透过这样禅定力量的熏习,可以让你更清楚的观见心识的流转的过程,以致于说你在于无漏的修习的这个部分来讲,可以增益你的解脱的功德,并且是相当程度的加强解脱的功德。所以这个部分来讲,我们也把根本四禅一直到初禅未到的这个部分,把它叫作无漏戒。接下来“舍身后世更不作恶,名无作戒”,这个无作戒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谈到在后世它所发挥的影响力。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在这里停住,下一次再继续跟大家来谈。
阿弥陀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