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心念的转折都很重要!
接下来我们再往下看,这个部分请大家翻到第151页,这个部分的内容有一点多,所以我们也一样,把它分开来几段来讲,首先我们先念一部分:【善男子!除十善业及十恶业、善戒恶戒已,更有业戒所不摄者,谓善恶法。如是善恶、有作无作,有人具足作及无作;若现在作善,未舍之顷,具作、无作。第二念中,成就过去作、无作;作已过去,唯有无作,无“有作”也。若人得戒,虽作不善,是人现世成就二法:恶法有作,善法无作。是作、无作二因缘舍:一者所施物尽,二者心舍善作;二世成就,过去、现在无作。】(《优婆塞戒经》卷7)我们就先到这里。
 
佛在这一段里面跟我们讲,佛说:“除了十善业、十恶业的善戒、恶戒之外,更有其他的行为,是业戒所不摄者,不在十善业也不在十恶业,或者说不在善戒、恶戒的这个规范的范围里面。”其实十善跟十恶所描述的范围,其实都是我们人生所碰到的,所有一切的善恶法里面的大的项目,除了十个大的项目之外,其实都还有一些善恶法,并没有在这十个里面规范的范围里面。这些没有在十个善或恶业的规范范围里面的善恶法,当然也都具有它后续的因果的效应。
 
佛在这一段经文里面谈到的,最主要是作跟无作的观念,我们先给大家规范就是:“作”意思就是说,行为本身有了作。“无作”指的是说,跟行为本身当下的这个行为,不是直接相关,而是透过这个行为完成之后,种子落谢在我们的如来藏里面之后,形成了业种,这个业种会在后时,因为特殊的因缘的引发,而开始发芽成长,这个就是无作的范围。像我们在前几个讲次里面讲到的无作戒,佛在讲无作戒的时候,很明显的就给大家说:这个无作戒谈到的事情,就是我们在后世的时候,这个戒的力量仍然能够生起,即便我们没有去特别受戒,特别听闻戒的教导,仍然能够自然而然的远离这些恶的事情,这叫无作戒。放在这里来讲的时候,佛其实是进一步在讲说无作的精神,所以我们就继续往下看。
 
佛说:“有人具足作及无作。”什么样状况是具足了作跟无作呢?可想而知,作的话,一定是要有作业了。所以 佛说如果现在作了善事,现在作善事的话,那么未舍之前,也就是说善事还没有完成,或者是说还没有舍弃之前,这个作的本身,仍然是一个现在进行式的时候,我们从这个方式来看的时候,就知道说,因为是现在进行式,所以当然这个时刻,它是具有作这个因素在的。佛为什么会讲说未舍之前,除了作之外也具有无作呢?因为我们如果说现在作善,前题当然就是说,作善的这个层次,并不是像我们之前讲的“要作不作,心不坚定。”然后一直在反覆的质疑后悔,不是这些状况。假使我们就很单纯的,现在就单单纯纯的,心里面全心地去作了这个善,那么我们作的当下,不仅有作善的作法,同时我们也因为熏习业种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当下,就已经把这个善的种子把它熏习进去了,所以才会说未舍之前具作跟无作。
 
接下来 佛讲说:“第二念中,成就过去作、无作。”这意思是说:第二念中是在作善之后,善完成之后的次念。这个第二念,第二念为什么说,成就过去的作跟无作呢?因为我们刚才看到的是在作善的时候,当下就已经成就作跟无作了,到了第二念去之后,当然这些作跟无作本身,就已经是变成了过去了,所以说第二念中,成就过去作、无作。可是这个时候,这个时候是在过去来说,是有作跟无作两者都有,可是在第二念中开始的时候,我们说已经完成了,所以作这一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剩下来的是不是就只有留在我们如来藏中的业种呢?所以说“作已过去,唯有无作,无‘有作’也。”因为从第二念起,就是善事成就的第二念起,这件事情就已经完成了,所以当然就已经只有剩下无作的业种。
 
佛继续说:“若人得戒,虽作不善,是人现世成就二法:恶法有作,善法无作。”这里面我们先跟大家看,佛再继续举说:如果一个人得戒了,虽作不善,那他有成就两个法。这一部分这个经文,可以有两种的这个看法:一种看法是说,这个人得戒了,可是他继续去作了不善的事情,所以他现在这一世,他就成就两个法,因为就是恶法有作,因为他虽然受戒了,可是却作了不善的法,所以恶法有作;善法,他就没有去作善法,这是一种的解释。
 
那另外一种的解释,我们可以从这一部分这一段,若人得戒那个部分开始看,如果我们看到若人得戒,这个“得戒”这个意思,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说,这个人本身在受戒的时候,确实他有至心受戒,也有用心去持戒,所以才说他得戒了。可是他得戒,就如同我们前面讲的,在这个菩萨道的过程中,总是会难免有一些因缘使然,所以我们还是会不小心的作了不善法,像这种状况下就叫作,就是说他已经得戒了,那这种得戒状况下,可是他虽然因为因缘的关系作了不善,这个时候,就不善的这件事情来讲,他确实在现行来说的话,恶法就是有作,可是因为他得戒的关系,如果能够后头再加上,他是如法忏悔的话,那么戒的这个本身,还是有相当程度完整的熏习。所以说这种状况下,若人得戒,他即使在不经意的状况下,作了恶事的话,虽然恶法这件事情是有作,可是就戒的本身来说,戒的这个善法来说的话,他还是有成就他的无作的部分,也就是他的戒体的熏习的部分。所以这个部分这一段,两种说法都可以。
 
接下来“是作、无作二因缘舍。”佛接下来就是说关于作、无作这件事情的话,二因缘舍。这个部分 佛说:“一者所施物尽,二者心舍善作;二世成就,过去、现在无作。”这里讲的就是说,以布施当作一个例子来跟大家说作跟无作二因缘舍,其中一个所谓的所施物尽,这个举的当然就是我们说,比方说:就是财施的状况,当我们在财施的时候,当我们布施的物尽的时候,这个时候当然就是布施的这个行为已经完成了,当它已经完成的时候,这个部分我们说,对于“作”这个部分来讲,它当然就已经整个就完成了;不过在“无作”的这个部分,真正在舍这个无作的时候,其实它的重点是在后面的“心舍善作”。这个心舍善作,因为这个两个是连在一起说,心舍善作就是说,我们的心已经舍弃了善的作为,以这一段举布施的例子来说,你不仅在前头,这个布施的行为已经完成了,而且接着你的心,又把这个善作的这个念,整个来舍弃。
 
如何舍弃善作的念呢?比方说:我们前面讲的无作戒舍的这个状况,心不坚、心后悔、心放逸等等。像这个状况,如果你把这些状况推到作完布施之后,心就开始放逸、心就开始后悔或者心就开始整个对于这个善行不认同,像这样的状况下的话,很自然的,您就舍了这个无作的部分。所以前面的一的所施物尽,是让我们舍了作;后面心舍善作,就让我们舍了无作。这个心舍在后面讲的“二世成就,过去现在无作”,因为到此为止,因为心舍所以到此为止;所以你过去现在,但是这个无作就没有办法到未来了。
 
这个部分谈到了,佛用这个例子,其实我们如果看 佛在这个部分经文的开示的话,其实是呼应前面 佛在强调“无作”的部分。因为前面讲到的无作戒,佛谈到的都是这一世如何到下一世,可是在这一段的经文里面,诸位可以看到 佛所讲的,已经把它放在念头的部分来讲。比方说:现在作善,然后接下来作善完毕之后的下一个念头是怎么样。又比方说:布施之后,布施完成之后,下面一个心念是如何。
 
也就是说从这样一个开示,佛的开示的过程里面,我们应该也可以体会到,佛在强调这个无作的熏习的力量;也就是说,佛就藉这个方式,让我们了解到无作戒的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在持戒的这个过程,要特别的注意,特别注意这个持戒,我们怎么样让戒法好好地熏习到我们的心里面去;这样子的话,无作戒成就的结果,会使得我们未来很自然不会接近恶法;这样子的话,遮障也会少了许多许多。这个是我们认为,佛在这一连串的关于无作的解释里面,我们认为说,大家需要进一步去体会的地方。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  <第117集优婆塞戒助戒之舍戒(二)>  正纬老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