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持戒、生天之论是修学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的基础!
诸佛度众的次第就是先讲布施、持戒和生天之论。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卷14 中说:【又有三种为诸乐欲增上生者所说真实增上生道:一者、布施得大财富,二者、持戒得往善趣,三者修定远离苦受,得生一向无有恼害乐世界中。】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卷13〈1 序品〉中也说:【佛言三事必得报果不虚:布施得大富,持戒生好处,修定得解脱。】
由此可知布施、持戒、生天之论是很重要的,这是正修佛道的次法基础,若于此三论能够信受奉行,接著才有机会修学实证二乘的解脱道乃至进修大乘的佛菩提道,所谓断我见、我执,开悟明心、眼见佛性,乃至般若唯识种智等菩萨大法!而佛陀度众生的次第就是从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开始;假使闻法者听到施论、戒论以后就不能接受,佛陀就不再继续说法,只讲到戒论便不再演说生天之论。假使讲到生天之论,闻者不能信受,佛陀便不再继续讲解脱道的苦、空、无常、无我之理,更不会再讲佛菩提道。
平实导师也在《金刚经宗通》第一辑第183-184 页中说:
菩萨因为世世修福,才能遇见真正的大善知识,才能证得“法”而亲见万法的缘起;所以新学菩萨如果想要修证般若慧,一定得要先多修护持正法之福;不具备这个福德,就遇不到善知识,假使遇见了也还会错过。如果善知识特别慈悲,一把将他抓住,所以他没有错过;但他证悟以后将来还是会诬谤善知识,还是会退转。所以新学菩萨想要证悟而进入菩萨数中,一定得要同时修福。可是修二乘法就不需要福德吗?亦不尽然。在阿含中 佛度人证初果时是怎么度的?佛陀都是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如果某人来到佛前,听到 佛陀说要先学布施,他听进耳朵就觉得很刺耳了;佛看到这个人听不进去,那就只讲到布施为止,不再往下讲了。如果布施说了,他能听得进去,再为他讲戒法,以及持戒的因果,让他下一世可以保住人身,不会下堕三恶道。如果戒也能听得进去,真的领受了,再为他解说要如何行十善生欲界天,以及如何修四禅八定而往生色界、无色界天。假使这些还能听得进去,才会告诉他五蕴虚妄而让他证得初果。二乘菩提小法尚且要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大乘的菩萨正法当然更是如此。所以即使是讲真实理的《金刚经》,佛陀也要为大众讲布施。为什么连讲理的经中都要说布施?为什么要这么讲?因为 佛要看你有没有菩萨性。如果你听了布施就生起烦恼,就会把《金刚经》执以为虚而不是执以为实,然后就说一切法空,全都是缘起性空;心中认为五阴死后全都没有了,成为断灭空了,全都是缘起性空。那就不用布施了,也不用修行了,所以 佛还是故意要讲布施。
佛在《阿含经》中的确有非常多的经文提到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例如《长阿含经》卷2:
时,庵婆婆梨女取一小牀于佛前坐,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大患,秽污不净,上漏为碍,出要为上。尔时,世尊知彼女意柔软和悦,荫盖微薄,易可开化,如诸佛法;即为彼女说苦圣谛,苦集、苦灭、苦出要谛。
时,庵婆婆梨女信心清净,譬如净洁白毡易为受色,即于座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见法得法,决定正住,不堕恶道,成就无畏,而白佛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再三,唯愿如来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自今已后,尽寿不杀、不盗、不邪婬、不欺、不饮酒。”时,彼女从佛受五戒已,舍本所习,秽垢消除,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佛陀遇到初次前来学佛的众生,不论对方是男众与女众、在家或出家,佛陀都先为他们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然后才进一步教导他们离开欲望和得解脱;不仅我们的本师 释迦世尊是这样子度众生,甚至十方过去诸佛、现在诸佛也都是如此的教导众生。
如《增壹阿含经》卷13〈23 地主品〉:
时,王将四十亿众,男女围绕,便诣灯光如来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及四十亿众,各共礼足,在一面坐。是时,如来与父王及四十亿众渐说妙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秽污,漏不净行,出家为要,获清净报。尔时,如来观众生意,心性柔和,诸佛如来常所说法,苦、习、尽、道,尽与彼四十亿众广说其义,即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时,四十亿众白灯光如来曰:“我等意愿剃除须发,出家学道,大王当知。”尔时,四十亿众尽得出家学道,即以其日成阿罗汉。
从这两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佛陀不论面对哪一位众生,都先教导对方“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大患,秽污不净,上漏为碍,出要为上。”
也就是布施、持戒、修十善生欲界天之理论;然后告诉众生欲望是有许多过失的,是污秽不清净的,因此要出离欲界爱的系缚得证禅定;并且要远离色界爱,乃至以出离三界为首要目标。如果众生心性很柔和都能够接受,这样善根成熟的众生,接著 佛陀才会为对方说苦集灭道等四圣谛之法,让对方断我见成为初果的“法眼净”。接著 佛陀再为对方作三归依和受持五戒,因此我们也要这样度众生。所以接著我们先来讲布施之论。
 
-----正觉电子报第98期《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3)第一章第四节 诸佛度众的次第:施论、戒论、生天之论》 张善思 居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