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明:
什么是无明?无明就是对无我的真理以及法界实相不了解、不知道,没有智慧的光明。
一念无明,就是不了解、不知道小乘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即一切万法,刹那变化,没有不变的自我;唯有涅槃,永无烦恼。
无始无明,就是不了解、不知道大乘的一实相印,又名诸法实相印,即一切万法,之所以能生生灭灭,是因为有一个一切万法得以产生的总根源不生不灭,那就是第八识。第八识含藏着无量无边的种子——潜在的功能,所以在因缘和合的时候就能出生并住持一切法。众生无始以来,对此懵然无知,故谓之无始无明。但无始无明并不障碍解脱,只障碍成佛。所以说到十二因缘,就有大小乘之区别。
二、行:就是身口意三业,或善恶无记三业。由于无明,就不可避免地造作种种业行。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就是这样的。活得很盲目、很无奈,全都被无明所推动。无明是造业轮回的原动力,所以断除了无明就能解脱。
三、识:对这个识,我们要分开来讲。
1、先说小乘,这个识指六识。上一世种种业行,汇集成一种强大的惯性,死的时候也不甘心死亡,由此出现了中阴身。中阴身的六识延续强大的无明业力,去寻找未来世之父母。一旦投胎,中阴身即灭,六识随之亦灭。引生了一个新的生命,下一世开始了,又有一个全新的六识。
2、再说大乘,这个识指第八识。上一世种种业行所汇集成的强大的惯性保存在哪里?只有一个地方,就是第八识。因为只有第八识有这个功能,即持种的功能。故第八识也叫持种识。只有这个第八识带着种子入住胎中,才会受孕,形成受精卵。当然,第八识入胎,是因为执行了第七识的入胎指令,跟随第七识而入胎的;而第七识的入胎指令,不仅是因为审查了第六识对未来父母的识别,更因为第七识受制于上一世种种业行所汇集成的强大的惯性——业力。
四、名色:名,指精神;色,指物质。名色,即身心的和合体,生命最初形成的时候,就指受精卵。受精卵位的心,只有七、八两个识。小乘不说第七识、第八识,说到第七识时,都说意根,所以受精卵位名色之名,就只有意根。在胎中渐渐长成五根,名色之色就具足了。为什么叫名色?因为从入胎到出胎,胎儿经历了一个迅速长成的过程,五蕴或十八界的功能虽然具足了,但并不完善。为区别于出胎以后的五蕴或十八界,所以在胎中,就称其为名色。
五、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已经有了触尘生识的作用,也就是六尘能够入根、入识,十二处、十八界已经基本具足了。这是胎儿大约四个月左右的时候。由于六根触六尘生六识,名色中之名,这时也具足了。虽然具足了,然还非常稚弱,胎儿常处睡眠之中,然亦有睡醒之时,故开始有胎动现象。
六、触:胎中虽已有触,但所触的六尘境界极其有限,所以这里的触,主要指初出胎以及出胎以后六根对六尘的接触,这个触,贯穿出胎到死之前的全过程。当然也包括无遍行心所的触心所。因为七、八两个识恒存,此触心所也恒存,前六识的触心所,则随其识之生灭而生灭。
触之三义:
1、根触尘之义,六根之触六尘而生六识。
2、无遍行心所之触心所,指识触所缘境。
3、六尘中之触尘,即冷、热、滑、涩、轻、重。
七、受:也主要是指出胎以后的受心所。有苦乐舍三受,或苦乐忧喜舍五受之别。
八、爱:所有的众生皆避苦求乐,对乐受的追求,就是贪爱。贪爱觉知心、作主心之自我,贪爱了知六尘万法之境界。
九、取:对自己乐受的追求和贪爱,是众生生存的强大动力,由此而努力执取一切六尘境界,为此不辞千辛万苦,可以付出任何代价,甚至生命。
十、有:有和行,其实是说同一件事,就是指造业。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行支强调过程,而有支强调结果。过程是指造作身口意之善恶业(十二因缘不说无记业,因为无记业不感果),结果是说造业以后,业种就完好地被保存了下来,形成了一种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感果力量,就一定会“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因缘际遇时,果报还自受”,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实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
十一、生:由于强大的业力——有,就无可避免地又要投胎,又有了下一生,如此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无有穷尽。唯有两条道路可以彻底了断生死,不再出生。一条就是小乘的解脱道,证得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另一条就是成佛之道,证得菩萨八地,现世证得无余涅槃而不入无余涅槃;有意生身,有大神通故,永断分段生死,随缘化现,利益众生,无有穷尽。
十二、老死:有生就有老,有老必有死。众生就这样循环往复,在六道中头出头没,受苦无穷。究其总根源,端在无明。故欲拔其苦根,必先断其我见。我见一断,便可进断我执,长者最多七次人天往返,短者勇猛精进,当生便可证得阿罗汉,永脱分段生死。
惑业苦:惑,也是烦恼的异名。佛说十二因缘,主要显示有情流转生死,并没有主宰、自在、常住的我体,没有外道所说的作者、受者,唯是烦恼、业行、苦果的相依、循环的因缘相续而已。因惑造业,因业受苦。佛在缘起经中说:“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明纯大苦蕴集。”
十二因缘(十二有支)有顺观、逆观两种观法。
我们先来看逆观十二因缘:
“生死何从、何缘而有?”即以智慧观察所由:“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生从有起,有是生缘;有从取起,取是有缘;取从爱起,爱是取缘;爱从受起,受是爱缘;受从触起,触是受缘;触从六入起,六入是触缘;六入从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缘;名色从识起,识是名色缘;识从行起,行是识缘;行从痴起,痴是行缘;是为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病死忧悲苦恼。此苦盛阴,缘生而有,是为苦集。”(注:痴,即无明)
略释:
1、老死缘生:既有生死,则知必有一能令有情生死之根由,是故毗婆尸菩萨如是探究:“随于儿时出生之缘故,后来便有老与死;若无出生,则无后来之老与死,是故出生即是老死之因缘。”
2、生缘有:出生则是由于前世搜集了许多后有种子而引起的,是故前世所搜集之后有种子即是此世出生之因缘;既无前世所搜集之后有种子,则无此世之出生。
3、有缘取:前世之后有种子,则是因为觉知心对六尘法了了分明,即是摄取种种法;若前世之觉知心不时时了知及执取种种六尘法认以为实,则不至于搜集种种后有种子。是故,取六尘——于六尘境了了分明的了知——即是取受后有种子的因缘;取自己——欲使灵知心自己了了分明的存在不灭——即是取受后有种子之无明因缘。
4、取缘爱:取之现象产生的原因,则是由于爱乐了知六尘中之种种法,也爱乐觉知心、作主心之自己,希望自己可以永续恒存,是故生起取六尘、取我之现象与心态;若不爱乐了了分明而知六尘万法之境界,若不爱乐觉知心、作主心之自己,则不会有取;若对六尘及自我无所爱贪之时,则取不生,是故,爱是取之因缘。
5、爱缘受:爱乐自己、爱乐六尘之情则是从受而起,由有顺境之受,故生贪着;乃至由于苦受与不苦不乐受之爱乐与贪着,取随之而生。若无受者,则爱乐不生,取亦随之而灭。然而众生愚痴,不知受之虚妄,是故因受而生爱乐,不愿弃舍三受、五受,是故意识的受心所有法即是爱之出生因缘。
6、受缘触:苦、乐、舍等三受之出生,则是由触而起,因眼识之触美色、耳识之触美声……身识之触细滑柔软,乃至意识之触顺境而生乐受等,莫不由六识之触六尘而生;若无意识之触心所有法,则亦无受;是故,触是受之因缘。
7、触缘六入:触之现象出生,则是因于六入而起;若无六尘入于心中与六识相触,则无触之一法,是故六入为触之因缘。若欲灭触者,则当灭除六尘之入,已灭六尘之入,则无六识之触心所存在,触则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俱灭,成就二乘涅槃。
8、六入缘名色:六入则是由名与色而生起者,由有眼根摄取色尘,故有色入……由有身根摄取触尘、乃至由有意根摄取法尘,故有六入。由有六入故有六识心之触六尘,如是引生来世的名色,由有六入,是故流转生死。若无六入者,则无触、受、爱等法,则无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色者谓五色根及五尘;名者谓以色身五根为缘,辗转而有意识之受心所一定会产生的受阴(三受或五受)、想阴(一念未生时之了知性)、行阴(觉知心了知之过程)、识阴(意根与眼等六识)。若无名与色,则六尘不入于心中;六尘既不入心中,则六入不复存在;故知名与色即是六入出生之因缘。
五蕴也叫五阴,蕴是集聚义,因缘和合而有蕴集;阴是覆盖义,不知蕴集就是生,有生必有灭,不常住,执以为实,因而覆盖小乘所说的无常、苦、空、无我以及大乘所说的真如佛性的真理,使众生迷惑颠倒,轮回生死,不能解脱和成佛。
9、名色缘识:名与色之现起运作,则是依于意根意识而生起;若无意根意识所统领之识别性、了知性、思量作主性,则受、想、行阴悉皆消失不存;则意识等心永远不能现行,则色身便将坏灭,则受想行阴亦将随识阴而坏(植物人之意识并非消灭,唯是不能表示意思而已。是故植物人亦有睡眠及非睡眠时之差别不同;若意识永不能现起,则意根必会舍受而入中阴阶段,则应无植物人生活于人间受苦)。是故,色身之生起与存在,是以意识意根能现行运作为其所缘;若意识意根不能再行现起,则不能有受想行阴,则必导致舍报而坏名色;是故说意识等六识之觉知与了别等熏习,即是名与色之因缘,故说名色从识起,说识阴是名色之因缘。
10、识缘行:此世意根与意识则以往世之行支为因缘,若无往世之身行、口行、意行等行阴所造作之善恶业而成立行支,以及好乐世法之熏习,则无此世之名与色,则此世六识不至于再出生;此世六识不再出生者,则无后世之名与色,则无六入、触、受等,则无生死轮转。是故,往世造作的一切善恶业行之有支,乃是此世五阴名色生起之因缘,故有此世之六识身。
11、行缘无明:行支生起之因缘,则是无明(即痴);由无明故,不能令意识意根自愿永远消失,不能令意识意根不执着我所,是故意识意根生起之后便有种种善恶行支之造作;是故意识等心有行支之造作者,乃是由于无明所致。
12、无明者,谓众生不能理解了知意根与意识觉知心之虚妄不实,不能了解六尘万法之虚妄不实,执为实有;为众生不能解知处处作主之意根虚妄不实,以为意根实有不坏;为众生不能解知想阴虚妄,以为无念而能了知六尘之觉知心真实不虚,不知道了知性、直觉性就是想阴,都是由众缘和合而有者;亦谓众生不能解了三受五受虚妄,不能解了身行、口行、意行之虚妄,以为实有不虚,是故生执;更谓众生对五阴中之十八界法,不能如实解了其虚妄,以为十八界法中之某一法、某二法真实不虚,以为五阴之自己实有不坏。如是种种误认而执著者,皆是无明。
下面再看顺观十二因缘(十二有支):
1、无明缘行:由有如是无明故,缘于如是无明,而有六识心造作种种善、恶等有记业之行支。
2、行缘识:缘于行支之善恶业故,便有业种必须转入来世报偿,亦有不愿六识灭失之心行不断,便致中阴阶段之六识觉知心不愿使自己灭失,便致重新受生而有来世之六识心复现。
3、识缘名色:由意识等六识希望来世复现之势力而入胎故,便有恒审思量之意根,促使来世之名与色从如来藏识中再度出生;色身之五色根具足时,来世之意识等六心便又出生现行运作,具足了名与色,便有六识之心行,便有六识心之想阴——觉知性——现前,便有识阴出现,是名缘识有名色。
4、名色缘六入:由有七识心的名与五色根的色,则色入、声入……乃至法入便又出现,故说缘于名色故而有六入。
5、六入缘触:由有六入故,则有触;六入是触之因缘故。
6、触缘受:由有触故则有受,苦乐舍受随即出生。
7、受缘爱:由有受故,便有爱贪。
8、爱缘取:由有爱贪故,便有取,便时时而欲了别万法,不欲处于无所了别之境界中,是名取支。
9、取缘有:缘于取支故,便产生后有之种子,死后再因后有之种子而入胎之势力便增长焉。
10、有缘生:缘于后有种子势力故,则复受生入胎,则有生。
11、生缘老死:缘于生故,则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
12、如是谓为苦盛阴缘于生而有。如是受生之因缘,即是苦集谛之正义,此即是顺观十二因缘观也。
如上所说因缘观,纯依二乘解脱道而说,非依大乘解脱道而说十二因缘之正观——不是依十因缘本识的内容而作十二因缘观——非依成佛前所修一切种智而观。
天:共有二十八重,其中欲界六重,色界十八重,无色界四重。
一、欲界天(共六重):
四天王天、忉力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二、色界天(共十八重):
1、初禅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2、二禅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3、三禅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4、四禅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想天在四禅中是一个错误的岔道,误认为灭了意识就能证无余涅槃)、(下面五重也叫五净居天,是已经证了果的圣人所居住的地方)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释迦牟尼佛在人间示现涅槃后,仍在此色界的最高顶——色究竟天,以圆满报身为地上菩萨讲一切种智的成佛之道)。
三、无色界天(共四重):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