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些等觉与佛地的境界,有许多的状况我们都是依照佛陀所开示的内容整理之后来跟大家说,当然对于里面许多非常微细的项目,我们是很难去思议的,所以只能说我们是依照佛陀所留下来经典的开示来跟大家说明。
首先,十地菩萨在修行要入十地满心的时候,会断两种无明:当祂断除了大神通的随眠及无明,以及微细秘密的无明跟随眠的这两种状况之后,把它断了之后就入十地满心。这个时候入十地满心,十方世界的诸佛就来遥灌其顶,这个时候这位十地满心的菩萨就入了等觉位。为什么叫作等觉位呢?因为等觉菩萨祂的功德等法,其实跟佛地这个状况已经非常接近了;而妙觉菩萨叫作一生补处,这个一生补处意思就是说,未来要成佛的时候,就是在将来的下一生成佛,所以祂叫一生补处(这已是成佛前最后一次依异熟果而受生,故又名为最后身菩萨;以后在各个小世界中的受生成佛度众生,都只是示现而不是依异熟果来受生)。
等觉菩萨的修行,其中有三个大的修行。这三个大的修行其中一项最显着的修行,就是在百劫之内要不断的累积福德。如何累积福德呢?等觉菩萨这个时候累积的福德是用广大的布施,也就是祂“无一时非舍命时,无一处非舍命处”,(在人间受生而取得色身之目的,只是为了布施内财而修集广大福德。)别人如果要眼睛,那就随时把眼睛布施给别人;别人如果要身上的什么东西,也都是随时把身上的东西都布施给人家。所以是“无一处非舍命处,无一时非舍命时”,用这样的方式经历了百劫的修行布施之后,累积了广大的福德,才能够成就到佛地时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随形好,这些广大的福德之相。
那么等觉菩萨另外的两种法行,都是在(下生人间)成佛的时候一并来施行、来断的,所以这个部分我们等一下在成佛的时候再来讲。那么等觉菩萨等到百劫累积广大、广大的福德之后,接下来就要进入妙觉位,就是(准备)成佛了。成佛的阶段我们一般来讲,按照《起信论》的说法,有所谓的八相成道,这个八相是哪八相呢?也就是生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一共有八相,显现出八相。这个八相如果是成佛选择跟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一样,在五浊恶世成佛的话,那么这个成佛刚好就是具足这个八相,可以用佛陀成道的经历来讲。
首先我们说“生兜率”是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说,当等觉菩萨百劫修相好已经完成之后,祂就会上生在兜率天,在兜率天的内院里面等待着人间的时机成熟。如果人间的时机成熟的话,祂就会从兜率天道直接下生人间,这个也是所谓的诸佛常法,也就是历来的诸佛都是会在兜率天里面观察人间的因缘状况,再来决定降生的时机。
接下来降兜率、观察人间因缘适合之后,接下来就是入胎、住胎、出胎,关于这个部分我们要特别说:一般的凡夫生生世世在六道里面轮回,可以说对于入胎、住胎跟出胎是完全一无所知的。入胎来讲,一般凡夫的入胎必然是关键到入胎的境界现前之后,必然充满着欲界的心行,会现起,以这个心行去入胎;一旦入胎之后就浑然无知了,所以住胎位当然也是一无所知。到最后出胎之后(是全新的识阴觉知心,不是从前世移转过来的同一个识阴觉知心),当然也就对于之前所经历的前生所经历的事情一无记忆,所以凡夫对于入胎、住胎、出胎都是完全昏昧无知的。
在三地以前的菩萨─特别是在三地以前、七住以后的菩萨─通常这一类型的菩萨对于入胎来讲,我们把祂叫作正知入胎。这是因为这一类型的菩萨在入胎的时候,并不是跟世间的凡夫一样,在面对入胎时机的时候,现起了种种欲界的心行,不是的!祂其实是很冷静的在旁边看着入胎的时机,然后就跟着入胎了。但是在三地满心以前的菩萨,祂入胎之后,住胎跟出胎就一无所知了。一直要到三地满心了之后,不但正知入胎并且正知住胎;换句话说,祂住在母腹中的时候,对于住在母腹中的境界是完全了知的;并且出胎之后,三地满心的菩萨已经远离了隔阴之迷,所以往世修行的种种并没有丝毫遗忘的地方;也就是说,出胎之后就已经带着往世修行的所有记忆出胎了(这是因为他已经有意生身了)。所以我们说三地满心的菩萨是正知入胎、正知住胎并且正知出胎。
三地满心已然如此,四地、五地乃至于佛地必然也都有这种正知入、住、出胎的功夫,只不过非常特别的就是我们刚才讲:如果在五浊恶世示现如同释迦牟尼佛这样示现成佛,那么祂在正知入胎、正知住胎之后,祂接下来会示现不正知出胎。这个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从佛陀降生之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走了七步示现之后,然后接下来开始完全把之前的一切都忘记,状似人间的婴儿一样。从我们刚才讲三地满心以后的菩萨就具有了正知出胎的能力之后,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诸佛之所以要示现如同人类的婴孩一样,其实就是要告诉世间的人们,适当地唤醒人们的同理心,让大家感受到佛陀其实一开始也跟我们一样,是从什么都不懂的婴儿开始学习、开始修行,然后开始成道以至于成佛的。有了这样的同理心,才会让大家更愿意去跟随佛陀修行。这个是佛陀的方便示现,所以,以上就是我们讲的入胎、住胎、出胎的状况。
接下来讲的就是“出家”的这个部分,佛陀在人间要示现成佛,必然要经过出家这个程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示现,让世人看我们走解脱道或者走佛菩提道,最后的成就必然是有别于世间法(而弃舍一切世间法),必然是有别于世间人追逐五欲的成就,所以必然是要以(弃舍五欲的)出家相来示现,所以必然会有出家的过程。
那么接下来就是“成道”的过程。如果以我们的世尊来说,祂在成道之前还历经了苦行:六年的苦行,日食一麻一麦,非常非常的辛苦。我们也知道世尊做这样的示现,其实是为了要告诉当时在古印度许多的修行人(苦行不能解脱、不能成佛)。因为当时非常非常多的修行人,都以苦行作为(求得)解脱的方法,所以佛陀之所以以祂的这个万金之躯,要来经历这些苦行,其实就是要示现、要告诉我们说:苦行是没有办法成就解脱的(而我是经过大家所无法修习的大苦行,然后放弃苦行,藉智慧才能成佛)!
在苦行之后接下来佛陀就真的要进入“成佛”的最后阶段。在成佛的最后阶段,我们如果略去了祂成佛的时候,所谓的受牧羊女供养的这些情节不说,单只来谈佛陀成佛的简单的内容上来讲的话,我们可以说佛陀是(先思惟四圣谛、八正道、因缘法而降伏欲界魔,而证得解脱果以后,接着)在初夜分的时候,因为祂坐在菩提树下思惟整理所有一切,祂无量世以来修行的这些道理。那么在初夜分的时候佛陀是用手按地,用手按地之后接下来就等于是到了明心的位阶了,明心就是开悟明心。我们要强调佛陀这个开悟明心,是最后身菩萨的开悟明心,这个所悟的境界绝对不是我们在菩萨位阶里面,七住位的开悟明心的那种开悟明心。实际上那个开悟明心是属于大彻大悟、完全了悟的那个状况!当祂开悟明心的时候,这个时候祂就会发起“大圆镜智”,并且同时会圆满具足上品的“妙观察智”跟上品的“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很显然就是对应到甚么呢?对应到第八识如来藏;上品的“妙观察智”是对应到意识;上品的“平等性智”是对应到意根。所以这个三品智慧发起具足的同时,佛陀也把从七地入八地的时候,所刻意生起的一分俱生微细烦恼障,也就是(最后一分)习气种子把它断尽,在那个时间会有这个成就在。
那最主要是由我们说“成佛”那个部分最后一分的微细的烦恼障,这个主要是因为实际上菩萨的修行从六地的时候,就已经证入灭尽定,就已经可以如同阿罗汉一样入无余涅槃!但是,就是因为菩萨有生生世世的受生愿,所以不会入无余涅槃,所以不愿意去把它断尽(而特地保留着)。但是一旦到了七地要念念入灭尽定的时候,这个时候既然要念念入灭尽定的时候,不断尽也很难了,所以这时候又必须要把它断尽。但是为了要避免断尽之后入了无余涅槃,所以这个时候需要诸佛的加持,那经过诸佛的加持之后,再刻意生起一分极为微细的习气种子,用这个习气种子才能够使七地入八地以后的菩萨,持续的受生、持续的修行。这部分在初夜手按地明心的时候,就会把这最后一分的习气给断尽。那么在初夜分开悟明心发起“大圆镜智”、上品的“平等性智”跟上品的“妙观察智”之后,这个时候在后夜分的时候,目睹东方明星而眼见佛性;同样的这个眼见佛性的境界,也不是十住菩萨所看到的佛性的境界;当这眼见佛性成就的时候,同时也就成就了所谓的“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就是对应到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个识,换句话说,在佛地的这五个识在“成所作智”的境界之下,这五个识可以独立去运作、独立去成就(度众的功德),这个叫“成所作智”。“成所作智”的这个境界是非常非常的广大胜妙的!并且在成就“成所作智”的当下,也把最后一分的所知障给断除了。把最后一分的所知障断除之后,就能够成就了“处非处智力”。“处非处智力”简单来讲就是他可以去细观、可以去了知三界所有一切众生的所有心行,并且知道用怎么样的善巧方便来度化一切的众生。并且这个“成所作智”我们在经文上尚且还看到这个“成所作智”的广大胜妙之处,甚至是说我们说十方世界所下的雨到底下了多少的雨滴,佛的“成所作智”也可以了知无余!这个境界实在不是我们所能想像的,我们就只能按照经典所开示的,略微告诉大家佛地的“成所作智”的状况。那么这是所谓(八相中)的“成道”的状况,当然就是说成道的部分,也有包含所谓的降魔的部分,这个部分我们就先略去了。
那成道之后接下来就是“转法轮”。“转法轮”一般我们从教理上以及从我们自己的实证经验上来讲,比较可信、比较正确的分类,是所谓的五时三教的分类。也就是说,在第一时,佛演说的是《华严经》,第一时的部分说的是华严;第二时的部分说的是阿含;第三时说的部分是般若;第四时说的是(方广)唯识;第五时说的是法华。中间的阿含、般若、唯识这三个,因为它的地位也特别的重要,我们又把它独立出来当成是三教(三种特别施设的针对不同众生根器的教导),所以成就了五时三教。这个是佛转法轮的整个过程。
那么最后转法轮之后,佛虽然具有明行足的功夫,可以住世一劫,可是最终还是得要示现给众生看,要示同众生一般,最后要“入涅槃”给众生看(是八相成道中的最后一种法相)。所以从刚才讲的八种相里面,就是我们讲的八相成道。那么佛地有这个八相成道,八相这部分我们讲完了之后,接下来要略为看一下佛的境界。
佛的境界除了我们刚才讲的成佛的时候具足发起了上品“妙观察智”、具足发起了上品的“平等性智”、也发起了“成所作智”、“大圆镜智”这些智慧之外,我们其实也可以从佛的十号、十力的这些名称里面去约略知道说,佛的境界的胜妙。比方说佛的十号里面,有一个叫作明行足,比方说佛的十号里面也有一个代表了佛能够知晓无量劫以来所有的事情,这个状况都是阿罗汉的境界所无法想像的;那,再来佛的十力里面,其中的“处非处智力”里面这个部分,更是阿罗汉所无法想像的;这个部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略去不讲。如果各位菩萨有兴趣关于佛地的境界的话,请各位参酌《佛地经》,详细参阅便可知道一二。
(大略讲完佛地的境界)接下来我们讲阿罗汉。我们特别要讲阿罗汉到底跟佛有没有差别,或者差别在哪里?我们之所以要特别在最后,要特别讲这个章节,最主要是因为我们常常听到有一些人,根据佛在刚开始初转法轮的时候, 佛曾经说过:“我也是阿罗汉。”那有许多人就根据佛所说的“我也是阿罗汉”这个字眼,就认定说佛陀就只是等于阿罗汉(没有别的证量),可是各位菩萨如果愿意仔仔细细去看佛所留下来的三藏经典的话,可以发现佛地的境界远非阿罗汉所能比拟的!不说别的,光我们刚刚讲说十方世界下了雨之后,到底下了多少雨滴,佛的“成所作智”都能够尽知,这一点是哪一个阿罗汉都做不到的事情!
并且各位还可以仔细去观察,从福德上面来讲,那么菩萨从初住位开始,就开始修布施,开始累积福德;这个福德的修行从来都没有停止,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一直到等觉、成佛。等觉菩萨尚且要修百劫的广大的福德!这个部分由于时间修行是这么长久,累积的福德是何等广大,就可想而知了。那么阿罗汉在证初果之后,最多七返人天就会证阿罗汉果了,那么从初果之后,到这个阿罗汉果也不过(最多最多也不过)七返人天,那么七返人天的福德怎么能够跟三大阿僧只劫成佛(修集)的这个福德来相比呢?
最后我们也看到佛典上面的记载:最后身菩萨成佛的时候是断尽一切的习气种子,就如同我们刚才讲的初夜明心的时候这个状况一样,佛是断尽了所有的习气种子。(第八识中)所有的种子从此之后就不再变易了,不再受熏了。可是阿罗汉只断现行,不断种子;换句话说,所有贪嗔痴的习气种子,阿罗汉是仍然还有的,只是说在阿罗汉的当世不再现行。如果─我们是说如果─阿罗汉不入涅槃的话,由于习气种子仍然在,所以当他在入胎、在出胎之后,他就很有可能因为仍带种子的关系,会现起昔日的贪嗔痴的这些种子还在;这些的种子,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阿罗汉都惧怕着重新受生,务必要在他把三界一切的烦恼现行都降伏的那一生,就急着要入涅槃;避免将来受生之后,再来现起贪嗔痴的心行,又再到三界去轮回!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说(从)福德方面来看,阿罗汉连菩萨都比不上,何况是佛!那从(三界爱的)习气种子来讲,阿罗汉也一样,阿罗汉只断现行,不断习气,佛是习气全部断尽了!再从所知障来讲,佛了知一切法!阿罗汉呢,光是能够看到八万大劫(以来的往事)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何况要看到无量劫?所以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知道,阿罗汉跟佛实在是天差地别的!不能因为佛善巧方便说自己也成就阿罗汉的境界,就说阿罗汉等同于佛(上地能证下地境界,下地不证上地境界,所以阿罗汉所有的功德,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当然也可能称为阿罗汉,但不等于阿罗汉)。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