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中观(连载一)----游正光老师
第一章 佛法二主要道次第——解脱道及佛菩提道
第一节 概说
本书所说的般若中观,乃是明心以后,三贤位菩萨对第八识真如与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及其他诸法之间所作种种不落空有两边的中道观行;也就是说,七住菩萨明心证真如以后,一直到初地之前所作种种转依真如而不落空的一边,或者不落有的一边,或者不落于空有二边的观行。这样不落两边永远处于中道的观行,才是真正的中道观行,名为般若中道观,简称为般若中观,也是本书命名之所在。这样的般若中观,乃是第七住以后的三贤位菩萨所作的般若观行。
然而,菩萨要有般若中道的观行,必须先求明心证得真如后才能成就,否则永远处于虚无飘渺的想象中,永远对 佛所说的般若中观有诸多臆测,他所认知的中观与 佛所说的般若中观,在名言表相上看似很相像、很接近,只能名为相似中观,但终究不是 佛所说的般若中观,乃是用自己意识思惟想象而得的中道观,只是一个闻慧、思慧、修慧阶段的知见,存在于自己的意识中的一个概念而已,不是自己亲证真心如来藏所能现前观察的般若中道观。因此,本书所说的内涵,是以三贤位菩萨亲证般若的立场,来叙述真心如来藏─真如─的种种中道法,也是以实证般若的立场,住于中道来观待蕴处界、诸法及三乘菩提 1,来叙述蕴处界、诸法、三乘菩提与真如种种的中道内涵,更是三贤位菩萨明心甚至见性证得总相智(亦名根本无分别智)后,以此为基础,来观待如来藏与蕴处界及诸法之间,有种种中道的诸法法相存在,以及观待真心如来藏与三乘菩提间种种中道的关连性存在。
注1、 三乘菩提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将于第一章中分节加以说明,但不论是哪一种菩提,最后都汇归于佛菩提,也就是三乘汇归于唯一佛乘的佛菩提,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由于明心的菩萨对第八识真如种种中道的内涵渐渐了知,因而发起了少分的别相智(亦名后得无分别智),继续进修而于具足圆满别相智后,同时具备断除分段生死的能力而成为初地菩萨,并于修道位进修道种智,地地增上而于无生法忍能作种种现观,使得菩萨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十度万行不断增上,最后得以断尽变易生死而圆成一切种智的究竟佛果。所以,本书所要谈的范围,主要是以证真如后的三贤位菩萨所作种种中道观行为主,有时也会牵涉到圣位菩萨道种智的知见,但那是以三贤位菩萨所证的总相智、别相智为基础,并以经典为依据来思量、比量圣位菩萨的证境及智慧,则是意识思惟所得的知见,并不是三贤位菩萨自己亲证地上菩萨之现量境而发起的智慧以及见地,与地上菩萨的智慧及见地仍然有很大的距离,不可等量齐观,更不可以此自满而障碍自己的佛菩提道修行。
既然菩萨想要有般若中道的观行,必须先明心证真如以后才有可能成就,因此,应该先要探究什么是明心乃至见性?它含摄哪些范围等等?知道以后,学人在佛菩提道上,才能如实修行、如实亲证,才不会走向修行歧路,而与佛菩提越来越远。所谓明心见性,乃是明自本心,见自本性,也是禅宗证悟祖师所说“亲证真心如来藏之所在”。菩萨于亲证如来藏后,可以现前观察自他有情第八识心的真如性,这就是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9 所说的真见道:
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初地)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然此见道略说有二:
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
二、相见道,此复有二……真见道后方得生故……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2
注2、《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册31,页50,上4 -中17。由于笔者经常引用经文、论文,乃至引用他人说法,为了让读者很快了知重点之所在,所以在关键字上用粗体字来表示。同样的道理,笔者一整套书都是运用此原则来加以阐述,读者以此来类推即可了知,以避免赘叙而扩大篇幅。
玄奘菩萨所说的见道,可分为二种:真见道及相见道。真见道就是指大乘行者于定力、慧力、福德等因缘具足圆满,一念慧相应而亲证真如,也是 玄奘菩萨所说的证唯识性——亲证二空(人我空、法我空)所显示的真如体第八识心,如实现观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如性 3、如实现观自他有情真如心体所显现的真实如如法性无二无别,因而发起般若的总相智,名为根本无分别智。这样的智慧,是菩萨真见道后所能粗观的实相境界;因此而发起的般若智慧,不共二乘圣者。菩萨以此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进修相见道位之现观真如心有种种不同的中道法相,现观别别有情与自己的真如心所显示的种种中道法相无二无别,名为“证唯识相”,因而发起了一分后得无分别智,乃至继续进修具足圆满后得无分别智而入圣位、阶于初地。由此可知:一者、于真见道证得法身真如心,也就是菩萨“证唯识性”,现观自他有情的法身真如心真实存在,都是唯我独尊能生万法,也都是平等平等,因而发起了根本无分别智;然后以此智慧为基础,如实现观自他有情的如来藏有种种中道法相,因而发起了相见道的别相智;依此别相智继续深观而具足了知诸法空相,皆属八识心王所生、所显,如实转依真如而断尽思惑终得入地。菩萨如果没有真见道的根本无分别智作为基础,必然不会有后来的别相智可证、可得。如果没有证得别相智而进修圆满般若别相智,更不可能有后来的道种智可证、可得,更何况能证得一切种智?以此缘故,玄奘菩萨才开示:相见道的后得无分别智是“真见道后方得生故”。可以证明:菩萨先要明心证真如而发起般若智慧,于后才能作真如心所显示的“万法唯识”及种种中道法相的般若观行。二者、见道位就是真见道及相见道,两者具足圆满后才能成为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9 所说通达位的初地菩萨: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4
注3、 指真心有真如性——真实存在与如如不动的体性,分明显现,没有不显现的,能为明心的菩萨所觑见。
注4、《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册31,页50,下14-17。
玄奘菩萨已经很清楚告知:不是明心证真如的真见道时就是初地菩萨,菩萨明心时只不过是真见道而已,只是在佛菩提道上刚刚注册、刚刚入门而已,还有很多法尚未了知及通达,还没有圆满具足别相智,见地仍未满足,犹待真见道菩萨对如来藏中道法相的种种别相,一一深入了知以后才能对诸法真如通达而无所障碍,乃至可以了知地上菩萨的修道次第及内涵;并于定力、智慧、福德等圆满具足后,才能成为通达位的初地入地心菩萨。所以菩萨悟后有了根本无分别智,在佛菩提道中,仅是真见道的菩萨而已,还有相见道的后得无分别智需要熏习及亲证。待相见道位中的所有别相智圆满具足,于诸法真如通达后,才能成为初地入地心菩萨;若不是双具真见道及相见道之见道位圆满者就不是初地菩萨,更不是悟了就是佛,唯除最后身菩萨证悟。以此缘故,在佛门中,如果有人主张:“悟了就是初地菩萨”、“明心见性即是成佛”,将会有很多过失存在,不仅异于 佛所施设菩萨五十二阶位的次第及内涵,而且也走上修行的歧路,因而障碍及延迟自己修行佛菩提道之时程,也难免由于大妄语而下坠三涂,不但不能入地、不能成佛,更将导致戒法中说的“三位十地一切皆失”的恐怖后果,不能不慎!
如前面所说的真见道,就是证真如——亲证如来藏的真如性,有智慧能够现观万法皆因第八识真如连同所生七转识而有,名为证唯识性——祂真实存在,能生万法而且如如不动。相见道就是菩萨现观如来藏有种种不同中道的法相,如实转依真如,名为“证唯识相”,祂永远不落空、有之一边而同时含摄两边,祂本来就是处于中道。因此,菩萨于真见道后,才能了知 龙树菩萨所说的八不中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5,乃至有无量双不的中道义。
注5、《中论》卷1〈1 观因缘品〉,《大正藏》册30,页1,中14-16。
又 玄奘菩萨曾开示:“二中初胜,故颂偏说”,所谓的“二”,就是指真见道及相见道,以这二者所发起的智慧来作比较,真见道的根本无分别智较相见道的后得无分别智来得殊胜。为什么?一者、菩萨如果没有先明心证唯识性,根本不可能有后来证唯识相可得,因为菩萨于真见道证唯识性发起根本无分别智以后,才有相见道的后得无分别智可得,所以后得无分别智不能离开根本无分别智而有、而存在,故说根本无分别智较后得无分别智殊胜。二者、以真见道的功德力为基础,才可以圆成相见道的后得无分别智,乃至未来可以进修地上菩萨的道种智,最后圆成一切种智成为究竟佛;所以说,后得无分别智不能离开根本无分别智而有,故根本无分别智较后得无分别智殊胜。以此缘故,明心真见道的证真如确实很重要,也很殊胜,它是菩萨在佛菩提道上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可以内门广修六度,或永远停在外门广修六度,正是于此分野。明心证真如不仅可以让菩萨发起根本无分别智,而且未来可以让学人获得后得无分别智、道种智,乃至一切种智,所以 玄奘菩萨才会在《成唯识论》颂中,特别提出真见道较相见道殊胜之道理。从上面的说明可知:一者、想要有般若中道观的证量,先要亲证真心如来藏的真如性才有可能成就,才能从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转入内门广修六度万行,否则永远在外门广修六度万行,永远处于凡夫位,不名真见道菩萨,无法进入真见道位开始内门修行六度,更不用说未来可以成为初地菩萨乃至成为究竟佛。所以说,菩萨明心见性真的很重要,它可以让凡夫菩萨成为真实义菩萨、菩萨僧、胜义僧,不论身是在家、出家。二者、既然明心见性真的很重要,当然要探求明心见性到底含摄哪些范围,这也是本书所要探讨的重点之一,将会于后面章节中分别加以说明。菩萨在佛菩提道的修行中,如果对明心见性的内涵没有正确认知,乃至悟错了,都将会使自己的修行走偏,因而走上与佛菩提道完全悖离的常见外道、断见外道,乃至邪淫外道法中,再回头已经是很久以后的事了。三者、菩萨亲证真如心如来藏后,其所处的菩萨位阶,以及与二乘声闻、缘觉或者独觉 6 有何关联与差异,也是本书所要探讨的重点之一。如果不加以探讨及详细说明此中关联与差异,不仅学人在佛菩提道的修行上仍将窒碍难行,无法前进,而且也会因为误会解脱道就是佛菩提道,将错误的解脱道知见来误导众生,危害众生大矣!
注6、 独觉生于无佛之世,常乐寂静,独自修行,自己觉悟因缘法,于舍寿后,入无余涅槃。
基于上面三点所说,有必要将整个佛菩提道的次第与内涵详细说明,使得学人得以清楚了知:佛法到底有哪些次第与内涵?它的实证对象是什么?佛教为什么会与其他宗教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到底是什么?……等。以此缘故,本节将略为说明,并于后面三节一一详细说明,避免众生因为误会三乘菩提的内容,产生似是而非的知见,将佛法浅化、窄化、世俗化、外道化,使得世间人认为佛教与其他宗教一样,都只是劝人为善,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佛在《央掘魔罗经》曾开示:
我说道者,说何等道?道有二种:谓声闻道及菩萨道。
彼声闻道者谓八圣道,菩萨道者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7
注7、《央掘魔罗经》卷4,《大正藏》册2,页539,下5-7。
佛已经很清楚开示:整个道次第与内涵可分为二个主要道——二乘声闻、缘觉的解脱道及菩萨修学的佛菩提道,这就是一般佛弟子所认知的三乘菩提,却是坚持六识论邪见的声闻凡夫所不懂的正理。声闻道所说的是四圣谛等法之法道,缘觉道所说的是十因缘、十二因缘等法之法道,菩萨道所说的是一切众生都有真心如来藏之法道。虽然佛已经开示有二个主要道,这二个主要道,到底各有哪些内涵?各有什么关联性?各断了哪些结使?各证了哪些果位?等等,也是佛弟子们所必须知道的内涵,才不会因为误会这二个主要道之内涵,而使自己在三乘菩提之任何一个菩提的修证多走了许多冤枉路。
然而在目前的佛教界,能够将佛法的二个主要道很详细加以铺陈,除了经典及正觉同修会出版的著作以外,没有别人及著作有如此详细记载,因此,本书将援引经典及正觉同修会所楷定的二主要道来加以叙述及说明,让学人能够很清楚知道二主要道、三乘菩提次第、三乘菩提内涵、三乘菩提关联性,为佛弟子们建立佛法的正知见,以减少摸索时间,未来可以迅速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
在详述二主要道、三乘菩提之前,先对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定义加以解说,让学人能够很清楚知道什么是解脱道?什么是佛菩提道?以及这二个主要道所函盖的范围有哪些?有哪些是修行上所必须闻思修证的?然后学人可以依自己的根器及种性,选择自己所要走的菩提道:是声闻菩提?是缘觉菩提?还是佛菩提?当学人有了正确抉择之后,才能在自己所选的菩提道路中,正确地闻熏、断结、证果,才不会在三乘菩提的任何一个菩提当中多走了冤枉路,乃至走上岔路,成为 佛所说的常见外道、断见外道,乃至宗喀巴应成派假中观的邪淫外道,还自以为走的是正确的解脱道、佛菩提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