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声闻涅槃
第一章 声闻涅槃之内涵与修证前提
第一节 绪论
如来出现世间,演说涅槃。释迦如来出现于人间之前,本有许多外道各各自称已证涅槃、已得阿罗汉果,然而皆是错说错证,例如后来成为佛门圣弟子的迦叶三兄弟中的大迦叶,向来认为自己已得解脱之道,已得出离三界生死之果;即使 世尊多日现诸神通以摄受之,大迦叶多日亲见 世尊大神通境界时,依旧认为自己的神通虽不如 世尊,而自己所修的解脱之道是正真无误的。如是外道,当时充斥人间,每多自称已得阿罗汉果;直到 释迦如来出现于人间以后,方有真实涅槃的修证及真实证得阿罗汉果的圣弟子,大迦叶、二迦叶、三迦叶等三兄弟归投 佛陀座下之前,即是最现成的事例。这一类事例,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也因此 世尊来人间 示现广度众生的因缘才能成熟。
亦如《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卷上所说:
时,帝释天主承佛教勅,宣说世尊八希有法:“诸天子!随有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出现世间,决定损减阿修罗众,增益天众,能令多人利益安乐。如是利乐,是为希有。复次,诸天子!如来大师出现世间,我不见于过去及今现在而有别异,是故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出现世间,宣说法教,利益天人。所谓破诸见法、离染污法、顺观法、洁白法、了知诸受法、除憍慢法、调伏渴流法、破无明法、断依止法、离贪爱法、寂灭法、涅槃法。如是宣说诸法,是为希有。”1
注1《大正藏》册1,页208,中12-22。
涅槃之法极难宣示,于正觉同修会开始弘法之前,近代佛教诸师所说涅槃,率皆意识情解想象之说,难见有人实证而作实说者。如是之事古已有之,非唯现今;往昔诸佛示现之前亦是如此,非唯 释迦如来示现之前,是故我佛 释迦世尊开示往昔 毗婆尸佛成佛之时所见,以为自身所见之明证。
譬如《长阿含经》卷1 世尊说:
毗婆尸佛于闲静处复作是念:“我今已得此无上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息灭、清净,智者所知,非是凡、愚所能及也。斯由众生异忍、异见、异受、异学,依彼异见,各乐所求,各务所习,是故于此甚深因缘不能解了。然爱尽涅槃,倍复难知;我若为说,彼必不解,更生触扰。”作是念已,即便默然不复说法。2
注2《大正藏》册1,页8,中15-22。
此谓涅槃解脱之法甚深难解,大背世俗所知、所欲,是故众人难以信之,当知更难实证。释迦如来亦曾如是开示:“佛之明法与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贱;清浊异流,明愚异趣;忠侫相讐,邪常嫉正。”3 观察诸方大师率以识阴六识生灭之妄心,欲求入住无生无死之涅槃境界中,是则同于以生死法欲住不生死境界中之愚人,反而极力以言语私下妄评平实所说正法,至今无人肯出面认同之,岂非 世尊所说“清浊异流,明愚异趣;忠侫相讐,邪常嫉正”之具体事例?以是缘故,平实二十年来所说涅槃之理,虽诸大师无法依理或据教反驳,然亦不乐信之、受之,私下每以言语抵制,遑论学而实证之,皆因爱乐生灭有为之识阴六识自我所致。
注3《罗云忍辱经》,《大正藏》册14,页769,下22-23。
平实此言,证之于现今仍无任何一位大师公开承认意识虚妄,仍认定意识为常住法,或认定识阴六识全部都为常住法,于是亦有大师深乐识阴我所之密宗乐空双运境界,于实修男女相交淫触法后必属严重犯戒、来世下堕之事都无所惧,肇因于误信密宗四大派之双身法邪说、邪戒所致。由此事实以观,证知二乘涅槃否定蕴处界之理,以及实证无余涅槃必须灭除蕴处界之明确内涵,对于末法时期之佛门四众而言,不论大师或凡夫,都属难以信受之事。唯有妄说而仍坚持识蕴假我为常住法之凡夫大师所说,倡言识蕴我或意识我可以入住无余涅槃而出三界生死之世俗境界谬说涅槃,方为世俗心重之大师与一般学人所乐;以之印证 释迦如来自身以及所述古昔 毗婆尸佛,同因涅槃难以言宣、难被众生信受而欲默然不言之圣教,诚属真实而不虚谬之事实。二乘涅槃已是如此,若进而更论菩萨所证大乘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则更难以信受,外道、佛门凡夫大师及二乘圣者皆未能知故,末法时代佛门大师往往诬谤为自性见外道涅槃。以是缘故,凡欲实证涅槃之人,必须先于次法用心广修,长时熏习正知正见,如实了知三界境界及蕴处界之具足内涵,并转易心中对于蕴处界自我爱乐与贪著之世俗知见,学而时习之,久时方能转易邪见而有实证涅槃之日;故说次法之修习圆满,于实证三乘菩提涅槃之人,诚为不可欠缺之条件。
至于修集次法功德之前,所应具备之正知见则是:凡属末法之大师与佛门四众异口同声而一致认同的涅槃道理,则属“与俗相契、俗之所珍”者,则非真实涅槃之理及修证内涵。若有善知识所说超越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六入等境界之涅槃道理,非末法大师及佛门四众共皆认同之道理,却完全符合三乘诸经,成为“与俗相背、俗之所贱”者,方能契合 释迦如来与往昔诸佛之所开示;如是非属一般假名大师及初机学佛人所爱乐者,方为正理,可以三乘菩提一切经典、论典互为印证故。如是知见确立已,方能远离以往熏习之既有邪见,信入三乘涅槃真实修证之正知见及实证境界中。具备如是正见者,随后勤读、思惟本书,方能如实精修而有取证涅槃之日;若非如此,悉无论矣!以是缘故,应当先说次法与证涅槃间之关系如下。
次法者,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4。凡是想要修证二乘涅槃者,必须先了解布施之因果论、持戒之因果论、修十善业及禅定之因果论;如是了知施、戒之因果,再闻熏修习十善业得受生于欲界天,闻熏修习四禅、四空定得生于色界、无色界天之道理,方能了知生天之论。了知生天之论以后,已知三界境界,方能了知出离三界境界之理,不会再将三界中的境界错认为出三界的涅槃境界。这些道理就是解释“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的正理,先有这些基本的正见,然后才有可能信受正真无误的解脱涅槃正理,方有可能实修而亲证二乘涅槃,否则不免落入三界境界而误以为已出三界。换言之,若不肯先修次法而直接修证二乘涅槃者,都不免错会而成就大妄语业;纵使真善知识令其实证之后,仍将退转于世间境界,必不能信故。以此缘故,说次法的修习是实证二乘涅槃的必要条件。
注4《长阿含经》卷1,《大正藏》册1,页9,上7-9。
举凡落入五阴之中而说为涅槃的人,都是因为对于三界境界还没有具足理解,这种人都是尚未修学“生天之论”的愚人,才会把欲界五阴或色界五阴、无色界四阴的生死境界,错认为已离三界生死的涅槃境界;佛说这种人不是佛门里的法师,因为已经落入常见外道法中而不自知。
例如《杂阿含经》卷1:
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法师,云何名为法师?”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5
注5《大正藏》册2,页5,下10-18。
换言之,教导众生求证涅槃解脱之时,若是落入五阴中的任何一阴,而非教导大众认清五阴全部内容,又不能教导大众认清五阴都是虚妄而应该灭尽的人,都是未断除我见的凡夫,那么他就不是佛门中的真正法师。即使身披僧衣,仍然不是 佛陀所定义的法师,只是落在世间法中的出家人。所以,三界中不同层次的五阴或四阴,都应该了解而说应该生厌、应该远离五欲(特别是淫欲)、应该灭尽而无五阴成为绝对寂静境界,才是能证二乘涅槃的人,才是 世尊所说的法师。由此可见,修学“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离为要”等次法,是实证二乘涅槃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外道涅槃略说
第一目 外道五现涅槃
正式修学二乘涅槃之前,必须先了解外道涅槃,方能远离之,而后始有真正的二乘涅槃得能实证。换言之,证无余涅槃之最大障碍即是不具足正确的解脱知见。
《杂阿含经》卷47 说: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恭敬住,常当系心,常当畏慎,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所以者何?若有比丘不恭敬住,不系心,不畏慎,不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欲令威仪足者,无有是处!不备威仪,欲令学法满者,无有是处!学法不满,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无有是处!解脱知见不满足,欲令得无余涅槃者,无有是处!”“如是,比丘!当勤恭敬、系心、畏慎,随他德力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威仪具足者,斯有是处!威仪具足已,而学法具足者,斯有是处;学法备足已,而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斯有是处。解脱知见身具足已,得无余涅槃者,斯有是处。是故,比丘!当勤恭敬、系心、畏慎,随他德力诸修梵行上、中、下座,威仪满足,乃至无余涅槃,当如是学。”6
注6《大正藏》册2,页340,下4-20。
“而且住在金刚三昧中的诸善男子,已经证知金刚心而凝聚澄明正住其心,十类天魔已不能在他身上找到扰乱他的方便,他已穷究众生出生于三界中的各个不同种类的本元;当他观察那些不同种类众生幽隐清净而经常不断扰动的本元就是行阴,于是对无量后世的三界有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而执著,这一类人就会坠入外道的五种涅槃议论中:或者以欲界境界作为真正应转依的境界,因为他观见意识等六识觉知心,在五欲中可以圆满而光明地领受,对这种受欲的境界产生了爱慕的缘故;或者认为初禅境界中的自性,对于五欲是否会失去都无忧愁而得自在的缘故;或者因为二禅定境中已经远离初禅快乐的执著,心中无苦而自以为离苦的缘故;或者因为三禅境界中有极悦相随就是离苦而执为究竟快乐的缘故;或者因为第四禅中苦与乐二法都已亡失,自认为意识心此时已经常住而不受轮回生灭性的缘故。这五种人都是迷惑于有漏天的境界中,错将有漏境界当作是无为的境界而作了这样的解释:‘这五种处所是安隐不灭的,即是殊胜而清净的依处。’像这样子循环于这五处而认为是究竟无生灭的境界,由于这样错误的认知而执著这五种现前能知的涅槃,堕落于外道知见中,迷惑了真觉的自性;这就称为第十类外道建立五阴境界中的五种现见涅槃,成为心颠倒论的外道。”
接著讲第十种邪见,悟得金刚三昧而般若慧仍然不深妙,住在“行阴区宇”的欲界定或四禅以下定境中的善男子们,“坚凝正心,魔不得便”,同样也是穷究众生十二种类有情的生死根本时,认为幽隐清明的“扰动元”──“同生基”行阴就是生死的根本,不知道应该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时“于后后有”产生了错误认知和执著,这种人就会坠入外道的五种涅槃论中。“后后有”是说,此世死后的未来世中的三界有,是持续不断的。这类外道认为行阴虽然念念生灭,可是行阴的这些妄念前后相续不断,因此连续不绝而可以不断地出生三界有,永不断灭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即是涅槃。这就是外道计著永远都会有“后后有”持续不断,所以名为不生不灭的涅槃;因此就依五阴永不断灭的现象,产生了外道的五种现前可见涅槃的议论,叫作“五现涅槃”。
佛法中说的二乘菩提无余涅槃境界,是不可见的,因为无余涅槃境界中已经灭除了五阴十八界,无一法继续存在,所以二乘无余涅槃境界是不可现见的。菩萨所证的却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其实就是如来藏的自住境界,不牵涉五阴十八界在内;是单以如来藏自住境界来说,离六尘中的见闻觉知,不是意识所住的境界;这是唯有菩萨才能看见的涅槃境界,非二乘圣人所知;而菩萨们就以现前所见的如来藏自住境界,观察五阴十八界全部销灭后的如来藏独住境界,来观察二乘圣者所入的无余涅槃境界,同样了知无余涅槃中是不可以眼见耳闻的;因为进入无余涅槃时,是要把五阴十八界全都灭尽的。但外道“五现湼盘”,是以五种现前觉知心存在的当下,就可以亲见的五阴境界作为不生不灭的涅槃,不离五阴境界,所以名为“外道五现涅槃”。这是因为觉知心还在,可以现前观察所谓的涅槃中的境界相,所以称为“现”。而这种外道所谓现前可见的涅槃共有五种,所以称为“五现涅槃”。有哪五种呢?第一种是以欲界的境界作为“正转依”:
【讲记:“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这一类外道认为觉知心住在一念不生的境界中,虽然欲界境界是前后念念相续不断;但是就在这种自认为是恒常不断的享受五欲境界念念相续状态中,众生就这样安住下来,永远都不会灭失,永远存在三界中,这就是不生不灭,符合涅槃不生不灭的定义;就以这样的认知,将欲界中的觉知心住在五欲中享乐时,由于行阴常恒不断而认定为不生不灭的涅槃,就这样安住于所谓的涅槃中。这就是“五现涅槃”外道中的第一种涅槃,是以欲界享乐境界“为正转依”;就在欲界中将觉知性所住的欲界所有境界圆满具足观察,确认欲界中这种领受五欲快乐的境界中,有一个自己的觉知心是恒常不断的,认为五欲中能观能见的功能是圆满光明的,就以此作为涅槃。特别是将欲界中正在享受五欲乐时的一念不生境界,作为正转依,认为这就是涅槃境界。
上焉者犹如徐恒志、元音老人、上平居士、刘东亮等人(编案:讲经当时上平与刘东亮等人依元音与徐恒志的心中心法离念灵知境界,在网络上大力攻击正觉所弘扬的如来藏妙义),以识阴觉知心的见闻知觉性,住在一念不生之中,错认为是常住的涅槃,所以就认定是真如佛性。下焉者即是藏传假佛教的密宗,以男女双身交合时,专心领受淫乐的一念不生境界,观察乐触不是物质而说为证悟空性,观察领受乐触时的觉知心不是物质而说为证悟空性,随同宗喀巴认定这时的觉知心与乐触都是俱生而有的,不是生起五阴以后才出生的,所以认定乐空双运中的知觉性与乐触都是不生不灭的,因此而提出“乐空不二、轮涅不二”的说法,这就是 佛所说第一种外道“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也就是正在淫乐中的能观与能见的功能,是圆满而光明的,所以密宗就将这种乐空双运中的快乐境界认定为涅槃境界,必须永生永世而且尽未来际永远享受淫乐不许中断。由此确定密宗其实就是外道“五现涅槃”中的第一种,而密宗的所有喇嘛们,也都对这样的涅槃“爱慕”到极点而全都不肯放舍,所以落入外道见中;因此不但不离“行阴区宇”,连“色阴、受阴、想阴”三种“区宇”都具足了。如果有人修得四空定以后,因为邪见而转向这种境界中,其实是因为邪见而从无色界定中下坠了。
“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第二种到第五种外道稍微好一些。第二种人知道欲界五欲污秽不净,也是生灭法,所以远离欲界爱而证得初禅。他们因为听闻 佛说“涅槃寂灭”,也是究竟乐。所以认为涅槃中也有快乐,而他们在初禅中离欲界生,是“离生喜乐”,而且远离欲爱染污的境界,又已不再生于欲界染污法中流转了,所以心中无忧而有妙乐;并且又是一心无念而寂静的,比欲界中的离念灵知更加“观见圆明”,应该就是涅槃境界了;就以初禅的知觉性作为涅槃的实体,这是第二种外道涅槃见,仍不离“行阴区宇”。
第三种人认为,以初禅境界为涅槃,还是不正确;因为初禅有乐触,而且也还有五尘中的三尘,恐怕将来会失去初禅乐,所以心中有苦,不可能是寂静的涅槃境界。又因为初禅位的胸腔中的乐触,会产生八种变化,也就是冷触、暖触、猗触、软触……等八种变化,所以也是很丛闹而不是寂静境界,也不符合涅槃寂静的通说。而且初禅境界中还会与色尘、声尘、触尘接触才会有身乐,还是担心可能会失去而有苦受,怎么可以称为涅槃呢?所以当他们进入二禅中,住在二禅等至位而不触五尘,已经能够安住于自心内境时,不再有初禅中忧心失去初禅乐的忧苦,认为这样就符合涅槃寂灭的定义,所以心中欢喜而认定二禅等至位中即是涅槃境界。这就是外道“五现涅槃”中的第三种现见涅槃。也因为证得二禅时心喜踊动,因为久修之后才终于能够住于自心内境,不缘外境、不触五尘,心中欢喜,所以也说为“心无苦故”。二禅等至位中一念不生而且心中无苦,无苦才是涅槃。这就是“五现涅槃”中的第三种外道涅槃。
第四种外道涅槃是证得第三禅时,由于三禅等持位中享受身心俱乐,有非常悦意的境界相随不散,就认定为涅槃境界。当然,三禅的实证者,若是不住在等持位中,而是住于等至位中,一样也是离五尘而住在自心内境的定境中,表相上符合涅槃寂灭的通说。若是转入等持位又可以获得身心俱乐,这时身中有乐触而觉知心中有大欢喜,成就“极悦”境界而称为“极悦随故”,因此认定三禅的等至位中就是涅槃,这就是“五现涅槃”中的第四种外道涅槃。
还有人认为从初禅到三禅中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涅槃,因为是生灭法。既然有乐就会忧心失去禅定快乐的苦,心中总是会恐惧这种禅定之乐何时会失去?而且三禅中的等至位若算是涅槃,那其实也不坚固;因为潜伏在心中恐怕失去三禅的恐惧,有时会突然现前。因为三禅等至位并不坚固,往往有时会一念生起:“我常常住在等至位中,我的三禅身心俱乐境界,有没有失去?”于是又会转入等持位中再受身心之乐,这也是无常变异之法,不符涅槃常住不变的通说。所以他认为三禅不是真正的涅槃,应该离乐也离苦;当乐与苦全部都离了,才是真正的涅槃。四禅境界中的外道们,认为住在第四禅中“苦乐二亡”,是“不受轮回生灭性”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涅槃。这就是“五现涅槃”中的第五种外道涅槃。退转于金刚三昧而自以为获得极大增上的三贤菩萨,都会落入这五种外道的假涅槃中。
因为外道不懂佛菩提,他们想:涅槃应该是离苦也离乐的,错误的涅槃中才会有苦乐等生灭现象;既然如此,当然应该转入第四禅中。在第四禅中舍清净、念清净时,根本就不可能有苦有乐,苦乐变易的生灭现象就灭除了。因为那时息脉俱断,根本不入等持位中,一切觉受、一切念想都灭,那时只有舍受存在而无苦无乐,“苦乐二亡”,于是认为是真正究竟的涅槃。这一类人认为三禅以下都有生灭,也都在轮回;只有四禅天无苦无乐境界,才是不受轮回。因为从四禅天的境界来看初禅、二禅、三禅天时,当火灾来时就烧坏初禅天,水灾来时就淹掉二禅天,风灾来时就吹坏三禅天,所以三禅以下都不是究竟涅槃,都是有生有灭而会毁坏的境界,当然不是涅槃。既然如此,现在自己证得第四禅,死后住在四禅天中,即是究竟安乐;因为水、火、风三灾都坏不到四禅天来;而四禅天人看到三禅以下诸天都会毁坏,也都不寂静;只有四禅天不会被三灾所坏,不生不灭,而且也是寂静境界,那么这就是常住不死了;常住不死就离开生死,成为不生不死,当然就是涅槃。这就是“五现涅槃”中的第五种外道涅槃。
“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外道所证的这五种涅槃,其实全都是迷惑于有漏天的境界,都是错把有漏天的色界以内境界当作是无为法,所以产生了错误的无为见解:或者将欲界人间及欲界天中享受五欲的离念灵知认作涅槃心,或者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有漏天的境界认作是安隐的涅槃境界,都是将有漏天境界错认为殊胜而清净的涅槃所依境界。已经证得第四禅的外道或佛门凡夫,像这样具足观察从欲界到第四禅等五处境界,或者不具足而落入四禅以下的有漏天境界中,全都是错会涅槃的外道或凡夫。已经实证第四禅的人往往“循环”观察“五处究竟”,也就是来回反覆观察这五种欲界及色界天中的有漏天境界,但是在循环观察时,因为邪见而退转于金刚三昧,返堕于识阴、行阴境界中,没有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智慧,所以错认四禅为三界中的究竟境界。“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由于邪见而这样“循环五处”观察错认为究竟时,或者单单证得其一的欲界中欲乐境界,或者证得其中的二种、三种、四种境界时,认为自己所证的其中一处是究竟的涅槃境界,因此落入这五种外道涅槃中,成为外道“五现涅槃”,落入外道见中,一定会成为“惑菩提性”的外道见。这就是第十种外道建立的五阴中的“五现涅槃,心颠倒论”。为什么 世尊特地强调是“五阴中”的“五现涅槃”呢?因为这五种境界全都没有破除五阴,全都落在“五阴”境界中,都还谈不上五阴的区宇,所以是“五阴中”的“五现涅槃,心颠倒论”。】8
(以上录自拙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五辑)
注8 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五辑,正智出版社(台北),2012.3初版首刷。
以上五种外道所认为无生无死的涅槃,都只是妄想所得,其实都落入“后后有”之中,不能自外于三界生死轮回之久续不断状况,将永远无法脱离生老病死等苦;这样的外道涅槃与真正解脱生死轮回苦的佛教所说涅槃,全然不同,因为死后全都不离“后后有”,即是永远无法脱离三界境界,未来将继续不断地受生而有无量世的“后后有”,世尊说此等人名为“于后后有妄生计度者”,也就是对于自己仍然存在的“后后有”妄自计度,误认为已证涅槃、已得解脱。佛法中说的二乘涅槃,是我见已断、我执已尽而出离于三界境界之外,以后再也无生无死的无境界境界,名为“后有永尽”或“不受后有”;所以阿罗汉们都声称“我生已尽,不受后有”,世尊则称阿罗汉们对于自己的“不受后有”都是“知如真”。
在四大部阿含诸经中同样都说阿罗汉是“我生已尽,不受后有”的,例如《大集法门经》卷下云:“如实观故,即离尘离贪,得解脱智;解脱智起,即得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9 亦如《中阿含经》卷24〈4 因品〉说:“彼如是不见已,则不受此世间;彼不受已,则不疲劳;不疲劳已,便般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10
注9 《大正藏》册1,页230,下16-18。
注10《大正藏》册1,页580,中19-22。
然而外道那五种所谓的现前可见的涅槃,全都是主张要再受其中的一种后有,也必然会在死后重新再受生而取得其中的一种后有,即不免轮回生死而不得涅槃。所以,二乘涅槃是无生无死的,也是不受后有的——不可能再有后世的意识心存在,更不可能再有后世的色阴存在而享受双身法的淫触境界。大乘涅槃则是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第八识独住的无生无死究竟寂静境界,绝非外道所住的如是识阴或意识生死境界。如是大小乘贤圣的涅槃,容于后面章节中再行叙述。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