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纯由定力说明单有定力仍看不见佛性
在最后一章的结论中,末学分为六节来总结本书的要点。第一节要咐嘱已经开悟明心,在正法中努力,想要眼见佛性而正在用功的人:单有定力看不见佛性。为什么说单有定力还是看不见佛性呢?因为定力有很多的层次与种类,不一定能与眼见佛性相应,所以有定力的人不一定会看话头。譬如有许多人修得定力,可以进入未到地定中很久,都不会动心;但还是无法看话头,因为他的定力是静坐中修得的;到了动态中去看话头时,就渐渐无法跟定力相应,在动态中会渐渐离开定力与看话头的功夫。而他所修的定力,是与定境相应的,是不知道看话头内涵的,所以依然看不见话头。看不见话头,就无法与眼见佛性的悟境相应,于是当他参出佛性的内涵时,就看不见佛性。
修练定力时,要选择能够与眼见佛性相应的定力;平实导师曾开示说,眼见佛性如果不想退失,或者不想看不清楚,应该修学动中的定力:
当你的定力不够的时候,你的意识心是很粗糙的;心粗糙的时候,你要找到那个行相很微细的真如就很困难,所以说第二个条件要定力。锻炼定力的方法,并不是每天盘腿打坐就可以成功,因为那是静中的定力,下座后没几分钟就渐渐的消失了,然而参禅却是在日常活动中参究,不是靠打坐来参。所以要有一个实际上的次第、一个方便善巧,让你可以锻炼动态中的长时间的定力。而锻炼定力最重要的事,就是动中的锻炼;因为将来要破参也是在动中容易,将来要看见佛性,还是要在动中看。如果你只是静中有定力,一下座,定力就渐渐散掉了,那你将来就算能看见佛性,大概也只能看个几秒钟、几分钟,一下座,动一动,马上又看不见了,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的功德受用。[注20]
而且看话头的功夫,会随著长时期继续不断的看下去,产生了看话头时状况的改变,并不是从始至终一成不变。必须修到能够与佛性的眼见状况相应的阶段时,才参究出佛性内涵,才能够看得见佛性。这是 平实导师指导看话头的过程中,末学亲自经验的过程;因此,会看话头时,若是还没有深入到达某一种层次时,即使参出佛性内容,还是看不见佛性,就只好抱憾终生了。因为,根据 平实导师书中及平常授课中的开示,都说:参出佛性内容时如果看不见,这一生大概就看不见了,要等待未来世重新再来一次,又要从头开始,才有机会看见佛性。
而且,修定时也应该锻炼动中定,应该修学动中定;等动中定成功坚固以后,才可以转而看话头;不是一开始就学看话头,因为都会把话头误会而落入话尾中。如果是从静坐中锻炼定力,而定力修得很好,修成很深厚未到地定功夫;那时纵使有真善知识教导而正确知道话头,也能在静坐的定境中看得见话头,当他参出佛性内容时,只有在静坐中才能看得见。下座后四处走一走去看佛性时,就会渐渐散失定力,最后看不见佛性;因为他的定力是从静坐中修来的,在动态中就与眼见佛性的境界不大相应。因此,末学劝告一切想要眼见佛性分明的人,一定要从无相念佛的动中定力修起;并且要在无相念佛功夫很好以后,才转而看话头,否则话头还是会常常丢掉,看不住。
单有定力看不见佛性,必须动中修来的定力才能眼见佛性。但无相念佛的定力虽然也是动中定,想要用无相念佛的功夫看见佛性,还是不容易,还要进一步转修看话头的功夫;刚开始转为看话头时,话头常常会失掉,因为没有所忆念的佛菩萨被自己依止,常常失掉话头;得要更努力看话头,看久了才不会失掉。但是会看话头而不会失掉了,还是看不见佛性,还要继续深入无相拜佛;在每天一小时拜佛中,把无相念佛的净念向内收,不能与外境相应,才能更深入锻炼动中定力;拜完以后,再去看话头,那时要向外看,不能向内收进来。而且还要看到某一种层次,那时参出佛性内容,或者由善知识引导而知道佛性内容时,才会看得到佛性。这时看到的佛性,不是如来藏具有可以使人成佛的自性,而是如来藏的另一种自性,这种自性可以使五阴、十八界运作;还有其他的功能,末学智慧不够,无法说明。这样就是十住菩萨眼见众生所有佛性,可以在所有众生身上看见众生们的佛性,不论是蚂蚁或人类、天人、天主。
所以,单有定力仍看不见佛性,因此俱解脱的声闻圣人一样看不见佛性。单有无相念佛功夫,也看不见佛性,所以会无相念佛时还是看不见佛性。单有看话头功夫也看不见佛性,因为看话头的功夫也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必须看到某一个阶段,显示出某一种情况时再参出佛性的内涵,才能看得见佛性。往前推的顺序,就是看话头到达某一种阶段;在此阶段之前是会看话头,再往前推是无相念佛功夫很深厚,再往前推是会无相念佛,再往前推是知道无相念佛之中,没有语言文字的念佛净念。这样说明,读者就可以知道眼见佛性不是很容易,才不会贸然以为自己粗浅的定力已经足够看见佛性,就自己先去参究佛性,免得耽误了这一世眼见佛性的因缘。
第二节 眼见佛性的实证必须具足三个庄严
在求见佛性以前,必须先相信佛性是可以看见的,否则不可能眼见佛性。想要建立这个信心,必须先阅读《大般涅槃经》(正觉同修会有印制《如来藏系经律汇编》,其中就有此经)。读后真的相信佛性可以眼见了,对这种智慧境界有信心了,再来建立自己对眼见佛性的信心;也要相信自己有因缘知道佛性可以眼见这件事,一定是往世曾经在了义正法中种过福田,这一世只要继续努力,也有可能眼见佛性。
有这二种信心以后,再依照善知识的教导,去修集见性所需要的各种庄严条件,不要只在修练看话头的定力上用功,因为单有定力是看不见佛性的,所以应该同时在福德庄严、慧力庄严上面用功;而福德庄严是要在修除性障及护持了义正法上面用心的,看话头的动中定力,其实也是福德中的一种,但因为直接与眼见佛性有关,世尊才会直接提出定力庄严单独为大家说明,真是太慈悲了。
只有已经修成动中看话头功夫的人,而且这个功夫已经成熟到某一个阶段时,再配合福德庄严、智慧庄严,因缘具足时才能看见佛性。这个因缘具足,是指眼见佛性前有善知识指导,眼见佛性时有适合的环境(如果当时有许多人在场,善知识不可能给与参究方向的引导或其他指导),而自己的身心状态也正好适合被引导时,就是因缘具足时。如果那时体力不继、昏昏沉沉,也不可能看得见佛性。但如果是看见佛性以后,即使体力不继、昏昏沉沉,也一样可以看得见佛性,重要的是定力要继续保持。这个境界很难描述,末学写了一年多,挤破脑袋,也蒐寻了 平实导师及其他老师的书中说明,也只能这样说,已经将所知道的,经过长时间来想办法说明了。但是,如果要末学来指导别人,恐怕还是没有办法帮得上忙;请有心见性的人,多读 平实导师的书中开示,也要直接请 平实导师指导,才有 可能见性;末学这本书,是将 平实导师与其他见性老师所开示的内容综合整理起来,让大家可以比较容易理解眼见佛性的前后应该注意的次第与事项。而见性之前也必须具备三种福德,如同前面所说,请读者自己检查。如果这些因缘都具足了,真正看见佛性时,一定会在山河大地上亲眼看见全部都虚幻,所见五蕴身心亦然;当时即已成就世界身心如幻的现观,具足十住菩萨的果位。至于更详细的条件,请读者直接阅读 平实导师的《大乘无我观》,会得到更详细、更全面的了解。
第三节 再谈看话头与眼见佛性的关系
平实导师说:
看话头的方法,有很多道场都在讲,但是大部分都说错了。我们问他说:“你看话头是怎么看啊?”他说:“我就是在那边打坐,打坐的时候我就是这样问自己啊:‘到底打坐的是谁啊?’我这样一直问下去!这样叫作看话头、参话头。”好!我请问你:你在心里面自问自答“打坐的是谁?”这一句话在觉知心里面出现,然后过去了;过去了以后,你这个觉知心是住在这一句话的前头?还是话的尾巴?是这句话的尾巴嘛!你这个叫作看话尾、参话尾啦!这叫作照顾话尾,不叫照顾话头。话头是一句话的前头才叫作话头。但是这个得要有功夫啊!话头要时时刻刻不断;我跟你们说话时我也可以看话头,我跟你们说法时,我也可以无相念佛。广钦老和尚就是有这个功夫啊!
我一面跟你说话,一面也在念佛啊!你知道吗?你不知道!这就是无相念佛的好处。那么你的心要住在那一句话的前头去看住它,这个看话头的功夫如果没有作好,你将来就算是参出来什么叫佛性?你还是看不见佛性;一定要有这个功夫,要很纯熟,参出来时你才能看得见佛性。然后,这种定力退失了以后,你就算是已经看见了佛性,所看见的佛性也会渐渐的模糊消失,最后看不见了。要重新再把动中的定力练回来以后,才能够再看见佛性。
那么要锻炼这一种功夫,让自己时时刻刻都住在那一句话的前头。譬如说:“参禅的是谁?”或者“念佛是谁?”这四个字在心里面都没有出现,它还没有出现时,你就把它看住,让这一句语言文字出不来,你要看住它,这才叫看话头嘛!可是看话头这个功夫,一百个人有九十九个做不到,那要怎么锻炼?有办法:无相念佛是最好的办法。[注21]
但是看话头的功夫,必须从无相念佛的动中定来锻炼,才会成功。平实导师开示说:“未能修成无相念佛功夫,何况能看话头?不具备看话头功夫者,虽知佛性义,亦无可能眼见佛性,此是余自身之体验及度众之体验。无相念佛及看话头功夫,须实际体会,并每日礼佛锻炼,长时方成。”[注22]
------------------------------------------
注20:摘录自平实导师,《大乘无我观》,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九刷,2008年 6月。
注21: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大乘无我观》,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九刷,2008年 6月。
注22: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平实书笺》,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七刷,2007年 12月。以下皆同一书。
------------------------------------------
在学习看话头功夫时,必须同时把障道的业种除掉,否则这一世很努力修学,结果还是看不见。因此 平实导师开示说:
若尚未知晓佛性总相义之人,只需具足动中定力及慧力,而又无毕竟障碍佛法之种子者,善知识只须明告佛性名义,禅者当下便得眼见佛性,了了分明,如观掌中苹果。若已知晓佛性答案而不能眼见者,应将实况明告善知识,否则善知识必将只对此人引导悟得佛性答案,而不作勘验,直接认定为已见佛性。善知识若知此人已晓佛性名义而不能见,则必另作其他诸种方便善巧,而后详细勘验已否眼见?若仍不具看话头功夫者,当知其人尚无眼见佛性因缘,何以故?已见性之人皆知看话头与看佛性无二故,若具看话头功夫,能于动乱之中而不散失者,只须令知佛性名义,当下便能眼见分明,而无碍于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之运作及觉受。是故,累积多年之度众经验,发觉聪明伶俐之人较易明心(如果有善知识指示正确之方向),而较难见性;未曾作好定力及看话头功夫,便已先知佛性名义故。依多年度众之经验得知:凡已先知佛性名义而后补修动中功夫者,后来虽有部分人能渐渐眼见分明,但已无有大部分之见性功德,其余部分人终不能眼见;故余常语诸同修云:“聪明人大多自认为较他人占便宜,却往往是:得便宜处失便宜。”兹藉略答来函,顺便向诸佛子忠告:聪明伶俐及多闻善辩,不足可恃,反成修道学法之障碍,务必切实做好看话头功夫,来日方有眼见佛性了了分明之因缘。万勿多方求索佛性答案,以免功夫未成,先知答案而不能眼见,丧失眼见佛性之诸多功德正受。
已入地菩萨的眼见佛性,能引发一种功德,就是有时可以跟众生的种子相应,知道众生这一世有没有因缘眼见佛性;这不是十住菩萨所需要的境界,也是求不到的境界。这种实证,就须要很深厚的看话头功夫,但不是十住菩萨所必须锻炼的功夫。末学在此举出 平实导师自己的体验过程,与大家分享;也是告诉大家,我们不必要像 平实导师修成那样深厚的定力,因此不必因为修不成那种功夫,就气馁而放弃眼见佛性的努力。
平实导师开示说:
余于一九八九年即已因看话头而常入见山非山境界;彼年夏日亦曾于某寺大殿禅坐共修时,因看话头而入见山非山境界;顿忘眨眼达二十余分钟。于彼境中唯一话头,眼虽睁而不见色,耳未闭而不闻声……乃至身居暑而不触热;闻磬声而后方知闻磬刹那之前悉不见色等,于彼刹那起,回复五尘相,觉眼干涩而不能闭,眼球已干燥故,须拉眼皮使泪水润湿方能开合。彼时有五六人眼见余之久未闭眼,而不知余于其中离诸五尘。此境中唯有话头正念,不触外境;然坐忘则不唯离五尘,亦失正念,谓之未到地定过暗,不能发慧。
这也同时告诉我们,不要坐到忘了自己,而是要净念相继分明了知,不是要一念不生的功夫,更不是要坐到忘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