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之平议─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平议
正雄居士
(连载十九)
第五章《广论》中士道之平议
《广论》说有三心:下士道的皈依心、中士道的出离心、上士道的菩提心。前章说过,因《广论》否认众生有真实存在、真实所归的如来藏,主张六识论,同于常见外道,所以密教所归依的三宝只是表相的、意识层面的三宝,无法深入第一义谛,也因此中士道的所谓出离心,最多只能在小乘法解脱道上打转;但是二乘解脱道虽然不证法界实相心,所证却又不是断灭空,需要在接受有一个法界实相心涅槃的本际下,而去断除蕴处界的见思惑,灭尽五阴十八界而入无余涅槃,如此出离三界的实证,才是解脱道。然宗喀巴是六识论者,否定涅槃的本际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去执取意识心为贯通三世的根本心,同于常见外道;宗喀巴更以实证欲界最低境界的男女淫欲双身法第四喜为宗,p.58不但背离出离三界的原则,甚至连欲界都无法出离;所造作的一切业行,全都是沦堕欲界的异生法,连基本的声闻解脱道断我见之解脱功德都不能沾到边,更不能趣入大乘解脱道,因为不知、不解、不证空性心如来藏故。这也就是说,小乘与大乘虽然都有解脱的功德,但在解脱的智慧上终究是不同的,小乘罗汉唯断现行却不知不证法界实相,故佛法中称之为愚人──虽圣而愚;大乘菩萨永断二障随眠,能渐次趣入究竟佛道,具足了知解脱道与实相法界而实证佛菩提道,是为智者。然而《广论》所说却完全背离三乘菩提,堕入常见外道见解中,以意识为根本中心而求证最大的男女淫乐触觉。
宗喀巴的《广论》中士道出离心,说是要从苦集门及十二因缘法中思惟,从表面上看来这样的主张也算没错,集种种烦恼确实是众苦之因;但是集烦恼的因又是什么?又十二因缘之首是“无明”,但无明之因是什么?缘起生灭法的无明又是如何能够贯穿三世而存在的?关于这些问题,《广论》在否定根本因──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之后,却始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当宗喀巴在《广论》中主张意识是不生灭心时,事实上却现见意识觉知心无法去到后世,一入胎就永灭了,后世则是另一个全新的意识,必须从头再学习,那么意识显然无法受持此世所学一切种子,又如何能够受偿此世所造善恶业种?如此,无因而有果的邪见,违背了佛所说的因缘法则,故《广论》所说实为无因论的断灭见。所以,稍有知见之学佛人如果想要依从《广论》来修出离心,终究会沦于害怕恐惧的,因为一旦证入无余依涅槃,p.59五蕴十八界尽灭,“我”也消失了,根本没有一个“我”在涅槃之中“享受”涅槃寂静、究竟清凉!那“我”要实证涅槃作甚么?像这样一世又一世努力精勤修学佛法,到头来竟然是要把这个辛苦修习佛法的“我”给灭掉舍掉以后,才能入无余涅槃,而涅槃之中却根本没有意识这个“我”在!那涅槃对“我”来说,根本就是一点用处都没有!既然如此,意识“我”抛弃世欲享受、勤守戒律、辛苦学佛,到底又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呢?学佛学到最后成了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根本就是甚么都没有,就是断灭,就是一场空……!一个学佛人,如果纯粹只是如同一般宗教,因于盲信、迷信而说是在学佛者,姑且不论;如果是学佛已经稍微有些岁月与知见了,经过这样一番分析与思考,因此对解脱道“无我”涅槃产生恐慌畏惧,甚至因而对佛法丧失信心而退转他求者,那也不是甚么令人意外的事了;而若不退转于佛法者,怕也只好效法宗喀巴一般,为怕落入断灭空外道中,因此又再回到生灭蕴处界中,把十八界法中的意识界建立为常住不坏法,又退回常见中,不离萨迦耶见而缘木求鱼地去求证藏传佛教版的“无余依涅槃”乃至藏传佛教版的佛地“无住涅槃”了!讽刺的是,《广论》〈中士道?思惟集谛〉中,以意识为“我”而使我见深厚的宗喀巴,却又是处处教导弟子们说应该灭除萨迦耶见(我见),才能断除无明、才能趣向解脱!两相对照之下,形同自己掌嘴。如斯自语相违,关键错处正是在于宗喀巴不仅不解小乘“无蕴处界我”的有余、无余涅槃,于大乘乃至佛地“常乐我净”等四种涅槃真意,p.60亦且全然不解不证,才会如斯违于大小乘佛经真义,虽抄袭《瑜伽师地论》而造《广论》,到头来所说却不仅相违于 世尊本意,就连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的论意也都被他给妄臆曲解了!所以新竹凤山寺教授《广论》的在上位者,或者其他弘扬《广论》的佛弟子,如果真正认同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就应当教导四众弟子们,纵然不修、不知、不解、不证空性如来藏,但是最起码也应当要信受佛语“有一个如来藏真我常住不灭”;而证入无余依涅槃所灭的是众生我,是五蕴十八界的我,不是不生不灭、能生五蕴十八界的如来藏真我,所以大可以放心的断烦恼、断意识我见,证得出离三界生死的果报,不必担心证入涅槃之后会一切尽成断灭空;甚至如果有回小向大的机缘,说不定未来世都还有重出世间修证成佛的一天。或许新竹凤山寺《广论》团体的学员会说:“我们学的是大乘法,对小乘无余依涅槃不屑一顾。”有此菩提大愿、成佛大心当然很好,值得赞叹!但是,诸位岂不见《坛经》之中早已明白记载,当六祖三更听闻《金刚经》而大悟之时,五祖随即为他谆谆教诲:“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本心者,一切生灭万法出生之本源,亦即能出生五蕴十八界之如来藏──不生不灭常住真心!祖师告诫同于佛语,昭昭不违,俱在眼前!既然如此,诸位若是不修、不知、不解、不证真我──如来藏,又怎能修得般若智慧?怎能证得大乘解脱道?怎能获得道种智?怎能行般若波罗蜜多?怎能度一切苦厄?又怎能自称是大乘人呢?更别说是想要到达究竟佛地,成就一切智智了。说句老实话,
p.61如果像宗喀巴那样否定第七、八识,只承认有六识,不论再怎么修行,不论修行几大阿僧只劫以后,仍然是无法断除萨迦耶见的,永远只能当一个凡夫修行人,所修永远唐捐其功,连声闻涅槃都不可得,何况能证得如来藏而成为大乘真见道菩萨?说一句世俗话:门儿都没有。
第一节 蕴处界
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但是集的因又是什么?是谁造作苦?又是谁在受苦?这就要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世间法,以及阿赖耶识的出世间法来了解,才能知道了。从蕴处界的虚妄,听闻思惟如实观察,并确实依止于现观内容之后便可断除我见,我见断了就是证得声闻初果;证初果已,再进而断除我执,当我执断尽了以后,就证得二乘解脱果,而可以出三界了,这就是决定性的声闻、缘觉所证的解脱果。不过,虽然二乘圣人已得解脱能出离三界,却还是未能证得三界万法之本际──阿赖耶识,不知道法界的真实相,故说二乘圣人只有解脱的智慧,虽称慧解脱、俱解脱,然于法界真实相不知不解故,所以还是称为愚人。大乘菩萨不但同样有慧解脱,同时也已证得法界真实相,就可以深入般若,就可以如《心经》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如此渐次成就大乘行,最后圆满道种智,成就一切智智,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
然而五蕴的制造者,却是众生本有的阿赖耶识,正是宗喀巴所否定的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前世寿终时,于舍离旧有的色身后,由中阴身中的染污末那识与意识牵引,入新母胎,执取受精卵为来世的自我色身,再藉由母体提供的四大为缘,由如来藏逐渐成长五色根而渐渐具足新的五蕴身。而原本含藏在阿赖耶识内的有漏业种,继续保存在阿赖耶识中,除非透过修行改染为净,否则永远不会改变。关于上面所说法义,不妨再举前面已经引用过的《心经》为例再作进一步说明,《心经》开首即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五阴)之定义已略说如前,然而何谓一切苦厄?五蕴与一切苦厄是甚么关系?为何又要说“照见五蕴皆空”便能“度一切苦厄”呢?所谓苦厄即是指众生被苦所困不得自在,而众生被苦所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执著五蕴为真实我,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故七转识与烦恼相应而无法解脱;因此众生若要度一切苦厄──不被苦所困而得解脱,则需先破除意根意识本具之无明,再把含藏在阿赖耶识中的七转识有漏业种转变汰换成无漏清净法种,如此才能解脱于苦,并渐次迈向成佛之道;所以众生若要破除烦恼,以大乘法来说,就必须先突破无始无明,从生灭无常的五蕴身中找出恒常的金刚心阿赖耶识所在;找到这个不生不灭、自性清净的涅槃本心以后,再转依祂的清净性、真如性、无漏性……等诸多法性,历缘对境修除祂所含藏之相应七识心的诸染污习气种子,这才是正途。若是以二乘法来说,则只要现观七识心都是虚妄的缘生缘灭法p.76,只要现观五蕴十八界一一法全都是生灭法,就能断我见及我执,便能成就小乘极果阿罗汉,不必亲证或了解如来藏阿赖耶识。但是这得要有一个前提,也就是信受《阿含经》中的佛语,知道无余涅槃位有一个涅槃的本际,而非断灭空。至于如何才能找出阿赖耶识──明心?这已是大乘人所修的佛菩提道了。对大乘人来说,必须要先断我见;对小乘的证道者来说,则须回小向大转入大乘法中,一样要以断我见为基础;当这个基础如实完成,以及前面所说的各种因缘条件也都具备了以后,在参究的过程中一念相应,自然就能找到阿赖耶识心,从此才算真正进入佛法内门修行,成佛有望。反观宗喀巴于《广论》所说完全不循如此正途,不肯断我见、我执,不肯承认有实相心体的存在,专在生灭法的意识上用心,甚至坚固地执著识阴的我所──乐空双运的触觉境界;对于佛道的因地知见与行门完全无知,并且狂妄地在佛地果相上扪空摸索,盲说瞎画,绝非是真实学佛之人也。(待续)p.7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