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除大妄语业
─从一封信谈起(中)─
正雯居士
─许大至(一西行者)错误印证学人明心见性之始末─
另一个更重大的意外发现是,我们向来视为珍宝,小心翼翼珍藏著,由静老菩萨所写出来,由许师影印给大家的开示文章〔按:当初只是影印的一篇文章,后来才结集成《静老说的话》一书〕,其中的一大段,竟是从常见外道徐恒志的《般若花》这本书里抄来的;今将《静老说的话》其中一段文字与《般若花》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静老云:
学佛至见性以后,并非就算功行圆满,仍需仗慧照力量,逐步扫荡习气,因为种种烦恼皆我练心之处,种种艰巨皆我练智练力之处。也只有在尘劳忧患之中,方能提高警愓〔编按:应为“惕”之错字。〕,激发志气。要坚毅奋发,自强不息,一心化除自己习气。见惑为我执,解而空之;思惑为我爱,转而疏之。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常与自己逆,于有碍中忍得过,方能进功。在修而得力时,中途必将发生心思格外纷乱现象或欲念横发,或心生烦恼,这是由于第八识中所含藏的过去许多习气种子,被功夫迫急翻动出来,这正是进步的时候,切勿怀疑。只要知道它是本空,不取不舍,沉著应付,翻动愈烈,则去泥愈多,经过百千次的翻腾上下,自然证入不动。
因为我们的烦恼习气,根深柢固,仗自力是不够的,须靠佛力。唯有一个最简捷,最圆顿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摄心专注而念,欢喜也念,烦恼也念,作不用心事也念。初行不免打失,要记得即念,不劳分别考究,只贵净念相继,老实行持,久久念头澄澈,证入一心不乱。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为迷信,那里知道一句佛号,正是念念打破自己贪、瞋、痴、迷妄的有效办法。迷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非局外人所能想像。在已学佛的人们中,又往往以念佛为浅近,不知佛法本来平等圆融,就在极平常处见功。若好高骛远,正是知见未忘。实际上,真能念佛念念无住,即是精进;一心不乱,即是禅定;明明历历,即是智慧。一句佛号不是大彻大悟的人,不能全提。但能蓦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大集经》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况且参禅修观,全仗自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断尽见思烦恼,方能解脱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而且在修持过程中,常有种种境界发生,变化莫测,若不是真具道眼,难免不被调弄,而枉用功夫。念佛则因自力、佛力配合,只要一句顶一句,执持不失,妄念无处潜身,自然一路平稳,没有障难。念佛的妙用确是不可思议,各部经论一致赞扬,希望初学者能加注意。若能因此生信,将终身受用不尽。
以上是我的一知半解,扰乱学者的净心,罪过、罪过![注1]
─────────────────────────
[注1]李明雪笔记,《静老说的话》,九版一刷,神才印刷公司(桃园),
2007年11月,p.108~110。
徐恒志云:
学佛至见性以后,并非就算功行圆满,譬如枪法纯熟之后,正需破敌,假如遇敌而不抵抗,那么贼兵纵横,天下无太平之日。因此这时正需仗慧照的力量,逐步扫荡习气;并需借一切人事来锻链打磨,因为种种烦恼,皆我练心之处,种种艰钜,皆我练智练力之处,而且也只有在尘劳忧患之中,方能提高警惕,激发志气,正先哲所谓:“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在观心过程中,要坚毅奋发,自强不息,常与自己习气斗争,见(见惑)为我执,解而空之,情(思惑)为我爱,转而疏之,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常与自己逆,于有碍中忍得过,方能进功。当观而得力时,中途必将发生心思格外纷乱的现象,或欲念横发,或心生烦闷,这是由于第八识中所含藏的过去许多习气种子,被功夫迫急而翻动出来,正是进步的时候,切勿怀疑,只要知道它是本空,不取不舍,沉著应付(圆觉经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愈动愈烈,则去泥愈多,经过千百次的翻腾上下,自然证入不动。
(六)另一个妙法——念佛
学佛的方法虽多,但有当机与否,并无高下之别。由于我们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全仗自力,每觉不够;因此在这里再介绍一种最简捷、最圆顿的“持名念佛法门”。
念佛的方法,是以深信切愿,执持“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在行住坐卧中,绵绵密密,摄心专注而念,欢喜时也念,烦恼时也念,无事时也念,做不用心事时也念。初行不免打失,要记得即念。不劳分别考究,只贵净念相继,老实行持。久久念头澄澈,证入一心不乱。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为迷信,哪里知道一句佛号,是念念打破自己贪瞋痴迷信的有效办法,迷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绝非局外人所能想像。在已学佛的同仁中,又往往以念佛为浅近,不知佛法本来平等圆融,就在极平常处见功,若好高骛远,正是知见未忘。实际上,真能念佛,念念无住,即是布施;不起贪瞋,即是持戒;不计人我,即是忍辱;不稍夹杂,即是精进;一心不乱,即是禅定;明明历历,即是智慧。一句弥陀,不是大彻大悟的人,不能全提,而钝根下愚,也无少欠。但能蓦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大集经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况且参禅修观,全仗自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断尽见思烦恼,方能解脱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而且在修持过程中,常有种种境界发生,譬如浓云将散,日光忽露忽藏,倏忽之间,变化莫测,若不是真具道眼,难免不被调弄而枉用功夫。念佛则因自力他力配合,只要一句顶一句,执持不失,妄念无处潜身,自然一路平稳,没有障难。由于信真愿切,报尽横超三界,直往安养。这个法门的妙用,确是超情离见,不可思议,各部经论一致赞扬,希望读者们能加注意。[注2]
─────────────────────────
[注2]徐恒志,《般若花》,国顺印刷厂(台北),1999年8月,p.55~58。
由上引文,只要您详加互相比对,自可了解末学所言抄袭一事绝非虚假。静老以明明历历的意识心即是般若智慧,堕于常见外道见,可知静老并非如许师所言,是证悟而且能来往西方极乐世界自如的大菩萨。更何况此文还是抄袭而来,在一知半解、不具眼目的情况下,抄袭引用外道常见,扰乱学者净心,此乃静老的罪过;而许师在盲目崇拜下,枉顾真善知识平实导师之谆谆教诲,以夸大不实的神通境界,不断诳惑不知情的学人,扰乱学者清净心,这又是许师的过失了。
─────────────────────────
[注3]《大正藏》(CBETA,T48,no.2008,p.358,a26-b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