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二)
第二章 《广论》传承之平议
第一节 《广论》之传承
第一目 概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以下简称《广论》)一开始就把圣教分成二大系统,是依阿底峡所作的统合为基准。如《广论》首页说:是无等师最胜子,荷佛一切事业担,现化游戏无量土,礼阿逸多及妙音。如极难量胜者教,造势密意赡部严,名称 扬于三地,我礼龙猛无著足。摄二大车善传流,深见广行无错谬,圆满道心教授藏,敬礼持彼然灯智。
宗喀巴把佛教分成两派:一是深见派,代表智慧,由妙音菩萨传龙猛菩萨为首;一是广行派,代表福德,由圣 弥勒菩萨传无著菩萨为首。其实 释迦世尊以及十方世界诸佛皆号“两足尊”,具足圆满福德及智慧,福德与智慧不该分割;圣文殊菩萨由于已具备应有的福德及智慧,才成为等觉菩萨;同理,圣
弥勒菩萨一样是已具备应有的福德与智慧,才成为等觉菩萨。宗喀巴把 佛陀圣教强行分割为二大车轨:深见与广行──智慧与福德。其目的只是为了要显示阿底峡(别号然灯智)的证量高于等觉菩萨,所以他说阿底峡的证量函盖圣 文殊菩萨的深见及圣 弥勒菩萨的广行,集二大菩萨的修证于阿底峡一身,认为阿底峡没有错误的把深见、广行二大车轨传下来,所以阿底峡已圆满 佛的教导传授。换句话说,宗喀巴把左道密教的阿底峡推举高过等觉菩萨的证量,让后世学人对阿底峡产生绝对信心,未来对左道密宗的藏密外道无上瑜伽双身法,就不会排斥了,因为阿底峡也是暗传双身法。
只可惜现代教界正如同宗喀巴说的:“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辩教义力。”现今的学佛人,只要法师名气大、山头高、信众多、排场大、道场富丽堂皇,就认为是名师,就以为是正法;不去分析:名师所讲的法是否真的能让学人实证菩提?是否真的能让学人实证解脱果而从三界生死轮回中解脱?是否让学人能真正修证佛菩提的法?是否假借佛法之名而行贪欲淫秽的外道法?是否违背 佛陀正法事业而行商业赚钱的世间法?是否如同藏密与鬼神打交道,显现怪力乱神的民间鬼神法?……末学写作此书的目的,套一句宗喀巴讲的:“具辨善恶妙慧力,谕令暇身不唐捐。”冀使学人不被大名声的假名知识所误导,了解真正正法之所在,具正见之妙慧力来简择善恶,终不唐捐暇满人身,〔编案:现在这个人身很难获得,因此要随时随地把握空暇来修学佛法〕。
第二目 《广论》之根源
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从西藏后弘期开始影响深远,宗喀巴即以此书为蓝本而有《广论》之作。宗喀巴在《广论》中说:总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现观庄严》所有教授。别则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彼复即是大阿阇黎胜然灯智,别讳共称胜阿底峡。(《广论》第2 页)
从文字上看来,《广论》显的部分似乎来自圣 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但是整本《广论》却很少引用《现观庄严论》,反而抄录《瑜伽师地论》比较多。而《瑜伽师地论》的内涵,是以八识心王为中心,衍生出一切万法为主,这又与宗喀巴主张“意识是万法的根源,无自性缘起有的六识心王”理论不符,所以宗喀巴举《瑜伽师地论》作证时,往往都是依文抄录而作引证附和,或是文不对题的抄录引证附和,或以篇概全,或误解论意而抄录附和,都与论的原意相违。
又因宗喀巴否认有阿赖耶识(将于本书毗钵舍那章详论之),所举证之二、三转法轮经典,例如《解深密经》等,往往掐头去尾、截首砍足,使经文变成支离破碎,不堪卒读。所以宗喀巴《广论》显的部分说是依止诸大乘经论,是不符事实的谎言。倒不如说《广论》是依止天竺左道密宗月称论师之《入中论》、《明显句论》比较贴切,因为月称之论著,否认有七、八识,主张“一切法无自性生,所以缘起有”,是道道地地的断见无因论,同以意识为万法的根源,正好符合宗喀巴的胃口。又藏密信徒一向“依人不依法”,月称又是左道密宗共认的“祖师”,只要依样画葫芦,引出月称之言,密宗大众也就相信了;至于这样的“祖师”说法是否正确?就不重要了。
第三目 略述《现观庄严论》
《现观庄严论》为藏密所必修的 弥勒五大论之一,《广论》既然提到《现观庄严论》,我们就以《现观庄严论》来作约略的探讨。《广论》第二页说:总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现观庄严论》所有教授。也就是说 弥勒菩萨之《现观庄严论》就是《广论》显部法义之所依。真实情形是否如此?首先引凤山寺日常法师的一段话佐证,日常法师是目前台湾公认讲说《广论》的权威专家,在《广论手抄稿》中说:《现观庄严论》是什么呀?我简单的介绍一下,里面一共说八样东西,叫:第一个三智,什么是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智智。第二个四加行,后面的一果,佛果。……一切智是了解一切法总相的,一切法总相,空。然后呢?道种智指一切法的差别相的,然后呢,一切种智,就是把所有的这个通达总别一切的这个智,这三样圆满就是佛;那么要想得到这个东西,那么内涵等等,修行的次第所谓四个加行,经过这样
以后,最后圆成一个佛果。
这是错误的说法,因为日常法师把“三智”搞错了:一切智不是一切法的总相,一切法的总相也不是空;道种智也不是一切法的差别相。又日常法师所说的四个加行,是修行的内涵与次第,他没有进一步解释,所以也就不予置评。
末学将《现观庄严论》略述如下:《现观庄严论》(以下简称为《论》)的内容,主要说明三智、四种现观、法身,共八法。
《论》说:般若波罗蜜,以八事正说,徧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一切相现观,至顶及渐次,刹那证菩提,及法身为八。(《现观庄严论》18 页)
般若波罗蜜即是佛菩提道,内容有:遍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一切相现观、至顶现观、渐次现观、刹那证菩提现观、法身,共八法。
遍相智〔编案:“遍”同于“徧”〕就是一切种智,乃是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的智慧,无所不遍,是菩萨圆满道种智而成为一切种智。《论》说:发心与教授,四种决择分,正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诸所缘所为,甲铠趣入事,资粮及出生,是佛徧相智。(《现观庄严论》18 页)
颂中所叙述的一切种智,包括世、出世间法的一切智慧,或说从初发心到成佛的一切智慧。“发心”:想要求证菩提之心。“教授”:谓修习种种能成办般若波罗蜜之各种教法经论等等。“四种决择分”:即是透过四加行的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的修习,作为菩萨大乘见道的准备,此为修习般若波罗蜜之前行。“正行之所依”:证得空性如来藏后,转依如来藏来修内门六波罗蜜多,因此说空性如来藏是一切修法及证法之所依。“法界自性”:即是如来藏的体性,能生一切万法。“诸所缘”:由如来藏所出生之种种缘起法。“诸所为”:谓如来藏及五蕴十八界诸有为法的运作,成就一切万法。“甲铠”:身被精进甲胄趣入六度、十度波罗蜜多。“资粮”:由于精进不退,能很快速
聚集福智二资粮。“出生”:福智资粮圆满,最后成就佛位果德。以此次第渐进而圆满佛智,此智函盖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一切法界体性具足通达,具足人无我、法无我;能断分段生死之一切智,能断变异生死之道种智,二者悉皆具足了知,故名一切种智。佛以一切种智故,函盖四智,名为一切智者。
道智是说诸地菩萨的道种智,《论》说:令其隐暗等,弟子麟喻道,此及他功德,大胜利见道。作用及胜解,赞事并称扬,回向与随喜,无上作意等。引发最清净,是名为修道,诸聪智菩萨,如是说道智。(《现观庄严论》19 页)
此颂说明诸地菩萨道种智,因为菩萨法函盖二乘菩提。菩萨了知三界凡夫、二乘愚人的世俗智慧非究竟法,是幽隐黯淡的。但是,要透过世俗智慧的增长才能自度度他,于自度度他过程中累积福德、功德,才有因缘证得空性如来藏;证得空性如来藏,般若总相智才能显现,才有佛菩提见道位之殊胜利益。菩萨悟后起修,于胜解行位中反复验证了知如来藏种种体性与作用,因而证得如来藏的般若别相智,菩萨即因别相智圆满而满足三贤位,进入地上修道位;于修道位中,见 佛种种功德及殊胜利益,因而发起赞美、称扬、随喜 佛功德,并回向大菩提。地上菩萨如是将有漏的世间有为法,转为最清净的世、出世间无漏智,以及不可思议的无漏有为法而成佛,是为修道。诸地菩萨因修道而得的智慧,是为菩萨道种智。
道种智是地上菩萨必须修证的智慧,大乘菩萨证得空性如来藏后,般若智慧才开始显现,这时菩萨只得到大乘无生智忍;此时只了知般若空性之总相,不知别相。《大般若经》六百卷所说,是依般若空性之总相而说种种别相,般若别相智又称为后得无分别智,此时菩萨尚未登地,因此不能说为道种智,必须悟后转入相见道位,进修别相智圆满了,才能获得初地道种智的初分,才算是道种智。菩萨证得空性如来藏后,以证得如来藏而发起的般若总相智及别相智作为基础,才能修学道种智。菩萨所修的道种智,即是 佛陀第三转法轮方广唯识诸经的内容,也就是大乘法中的增上慧学。如果是没有证悟空性如来藏的人,无法发起实相般若智慧,只能依般若及方广诸经的名相来依文解义,乃至错解经义;如是之人,即是历代祖师说的“依文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宗喀巴、日常法师即是此类之人。
一切智是世间的智慧,《论》说: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非方便则远,方便即非遥。
所治能治品,加行平等性,声闻等见道,一切智如是。(《现观庄严论》19 页)
此颂在说明菩萨的一切智。一切智是指证得解脱而出离三界的智慧,是三乘解脱的共法,也是三乘无学通有。二乘证得一切智,解脱而入涅槃;然大乘证悟之菩萨,在证得一切智时,因初地所发十无尽愿之广大悲愿慈愍所持故,以及方便慧而能在断尽思惑、具足十智时,仍然可以不入无余涅槃。如果是没有解脱智慧的人,离解脱道极果(第四果)圆满之路就很遥远,反之则非遥;如果菩萨没有方便波罗蜜,离佛果就会极遥远。一切智是能对治与所对治烦恼的智慧,是证得解脱道极果的智慧,是二乘解脱道圆满的智慧,但菩萨也必须具备一切智才能成佛。一切智共有十种:“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此十智函盖有漏法与无漏法,世俗智通三界四禅八定等有漏法。二乘圣人八解脱钝根者只有前九智,利根者慧解脱、俱解脱才具足十智。大乘法中已明心之菩萨若证得慧解脱时,必与阿罗汉一样具有声闻圣人这十智:因智慧深利故,大乘证悟之菩萨若证慧解脱无学,必具十智,慧强根利故。
又《论》中所说一切相现观,就是现前观察一切智相、道种智相及一切种智相。三智相的体性、修证过程、功德与过失等等,是为声闻缘觉、菩萨圆满证得无余涅槃或佛地一切相的善巧方便。
至顶现观,就是现行观察加行道位至顶、见道位至顶、修道位至顶及无间道至顶的修证。加行道位又分四个阶段:暖、顶、忍、世第一,此四加行于后当再细说。见道位至顶,在解脱道中,是说二乘初果;在佛菩提道中,是说大乘七住菩萨证空性如来藏以后,进修相见道位智慧至初地入地心,名见道圆满之顶。修道位至顶,若从二乘菩提解脱道的修证来说,是从二果至四果的修证;若从大乘菩提解脱的修证来说,乃是指初地菩萨进修至最后身菩萨的修证。无间道至顶即是最后身菩萨究竟成佛,八识心王究竟清净,灭尽尘沙无明之究竟佛。
渐次现观,如《论》说:布施至般若,随念于佛等,法无性自性,许为渐次行。
(《现观庄严论》77 页)
菩萨修六波罗蜜、三十七菩提分……等,证得诸法无自性或有自性等之观行,如次渐次修集证知……等,即是为渐次加行。
刹那证菩提现观,是说菩萨于见道、修道各位阶,都是历经长时间渐次修学以后,于一刹那相应而证。譬如第六住加行道位菩萨,于加行渐次圆满后,一念相应证得空性如来藏,现观如实不二的真如法性,心得决定,即圆满七住位成为大乘证悟之贤位菩萨;亦如历经多劫渐次修行,进入第十住位之菩萨渐次修集别相智、大福德、定力后之眼见佛性,亦是于最后刹那间一念相应慧而得眼见分明,顿时现观世界、身心如幻。诸如此类,于上地之各位阶皆有该位阶所证之刹那现前菩提现观之一念相应慧相应,但都必须有渐次修行的前行过程。
最后《论》说:自性圆满报,如是余化身,法身并事业,四相正宣说。(《现观庄严论》21 页)
此颂是说明佛之三身及佛之果德。诸佛皆圆满所作事业,成就三身,谓:自性圆满报身、自性圆满化身、自性圆满法身及成就圆满所作事业,是最后的佛果。自性圆满报身者,谓佛已圆满佛地所须福智二资粮庄严,而显示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随形好的庄严报身,如 释迦牟尼佛之庄严报身,即是正在色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