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距离上一次举办三皈依的时间,已快二年了。请问是否有计划何时再举办三皈依呢?
答:明年(二○○六年)上半年应该会举办,届时会再公告周知。
问二、平实居士的《起信论讲记第三辑》275页,有这样一段话:“我在禅堂里面绕来绕去,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观察:这一回大概多少人可以明心,大概有哪些人可以见性。这样走上两、三圈下来,就知道得差不多了。”
请问,平实居士通过什么来观察,是用天眼看学员头上的光吗?还是用其它方法?
答:这个观察,据 平实老师的说法,不是用现象界的方法观察,而是在学员很专心时,可以如来藏直接去相应而觉察到学员的因缘。要靠深厚的无生智慧直接感应,据说是如同提起心念要享受初禅乐那样的起心,就可以感觉出来。如果心很散乱的人,就无法被感觉出来,就会被列为因缘不够的人。我们也只能听说,很难了知其中的道理。
问三、末学接触萧老师的法时日不久,每周二旁听萧老师讲经完毕、回向后,张老师均会唱念: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请问“三障”是指理障、事障及性障吗?又性障与业障的主要差异为何?另外,同修会出版的书籍,在书末均附有“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其中指出六地满心菩萨即已证灭尽定、断分段生死。末学读萧老师的其它书得知:若是修解脱道的二乘人,当其证灭尽定后(四果罗汉),其第八识应仅留“异熟识”名,而菩萨的第八识则在七地满心后(进入八地时)方改称异熟识。同样是证灭尽定、断分段生死(断烦恼障现行),何以菩萨的第八识在七地满心前还称为阿赖耶识?恳请师兄不吝释疑,非常感谢!阿弥陀佛!
答:1.三障是烦恼障、所知障、业障。如果把业障用性障来取代,就会漏掉了业障一法的障碍,而性障又正是烦恼障所摄的内容,所以二障之外的另一障应该是业障才合正理。烦恼障又称为见思惑,所知障又称为无明惑,事障即是性障。分述如下:烦恼障就是障碍学人出离分段生死的烦恼,也就是见惑与思惑;由于这二种惑不能断尽,就由这二惑的障碍,使得学人无法出离三界生死苦,这就是烦恼障。所知障是因为对法界实相正理的无知,导致无法证知法界的真实相,无法证知一切法的根源,因此而无法成就佛道,这就是所知障;说的是对于法界实相的所知不足,所以成为佛道上的障碍,故名所知障。业障则是因为往世迷理、迷事而造作了恶业,业种会障碍菩萨行道,也会障碍初学菩萨修学佛法;这都是因为往世所造恶业种子的现行,而使得新学菩萨学佛时处处产生了障碍,这就是业障。性障是指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这五法会障碍学人证得四禅八定,或是障碍学人修证解脱道,所以称为五盖。这五盖原则上不与所知障相应,因为所知障是属于迷理无明,而性障五盖属于迷事无明,是烦恼障所摄的,所以三障应该说是理障、事障、业障,不宜把业障用性障来取代。
2.六地满心菩萨既已证得灭尽定,为何他们的第八识仍然称为阿赖耶识?这是因为菩萨的大悲愿,故意生起一分思惑以润未来世生,名为留惑润生,所以断尽思惑以后仍然可以故意生起一分思惑,或是以方便、愿力而留一分思惑不断,继续行菩萨道。初地满心证得犹如镜像的现观时,了知一切皆是自心现量,无可贪恋,舍寿时就可以断尽最后一分思惑而取涅槃,但这并不是初地满心菩萨所乐的境界,他们认为这样不能利乐有情,也不能使正法久住,觉得无意义,所以都不会灭尽最后一分思惑。三地满心菩萨,四禅八定具足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断了我见就可以取证灭尽定的,但是都不取证灭尽定,这也是留惑润生的缘故;所有的凡夫与外道,当他们在外道法中证得非非想定时,听到五蕴空的正理,当场灭除我见,就可以立时取证灭尽定或无余涅槃,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三地满心菩萨在一大无量数劫的七住位中就已经断了我见,现在有了三地的无生法忍,也有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当然更有能力取证灭尽定,但也都不取证,所以阿赖耶识仍然不改名为异熟识。六地满心菩萨是因为不证灭尽定,就无法进入七地,所以不得不取证,但仍然留惑润生,故意保留一分思惑不断,所以仍名阿赖耶识。甚至于七地满心菩萨念念入灭尽定,更有能力取证无余涅槃,但他们都有方便波罗蜜多,所以都留惑润生,不入涅槃,所以仍然称为阿赖耶识。想要转入八地时,才不得不灭除最后一分思惑,改名为异熟识,但是却以大愿力而继续受生在三界中。这些都是大菩萨们的般若方便智慧力,也是基于七住时所证得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智慧,才能渐渐达到的境界,不是二乘圣人所能知道的。这也是我们正觉学人应该学习与效法的。这些道理,在 导师的《楞伽经详解》中,都有开示,您可以直接阅读思惟。
问四、问候台湾正觉同修会导师各位菩萨摩诃萨!兹因有人于“无尽灯禅”论坛转贴《佛说大乘金刚经论》http://www.yxun.net/dvbbs/ShowPost.asp?id=21884〔按,经查该贴文为《金刚心总持论》〕。我观此经言语浅薄,不似世尊金口宣说,加之所示修证之佛法并非了义究竟,有的地方似有错讹。故此,不揣冒昧,大胆求证,祈请真善知识为我简择此经,分判真伪,以释我之疑怀。
答:学术界判别伪经的方法,大多是以佛典目录为主要的方法。以您所问的《金刚心总持论》来说,从中国现存最早的佛典目录《出三藏记集》,一直到历代所编纂的佛典目录中,并没有记载曾有这样的一部论。香光尼众佛学图书馆“藏经目录整合查询系统”(http://www.gaya.org.tw/library/aspdata/search/search.htm,其中包括大正大藏经、卍续藏经、佛教大藏经、高丽藏经、嘉兴大藏经、大藏经补篇、乾隆大藏经、中华大藏经、卍正藏、碛砂藏、敦煌大藏经、卍续藏白马寺版等十二种藏经目录),也查不到这部论。换句话说,从古到今的佛典目录和藏经编纂者,都不承认有这部论。
又,在《中华电子佛典》中,也找不到有佛图澄所译的经典。再者,是它的译者佛图澄,依照梁朝慧皎《高僧传》的分类,佛图澄是被放在“神异”类的人物,而不是放在“译经”类中。不但如此,《高僧传》佛图澄的传,也没有他曾经译经的记载。古时的译经,在佛教史上,一向被视为很重要的国家大事,也是耗费极大金钱的事,慧皎写佛图澄的传,却没有提到他曾经译经,那就表示慧皎不曾听过佛图澄译经的事。
又,《佛说大乘金刚经论》在“藏经目录整合查询系统”中,也一样查不到。
以后,我们将会编纂佛典目录,以义理探讨的方法,说明理由,将疑、伪经论清理出来,但是我们的人力有限,不被藏经编纂者所承认的经论,多数人不会相信其权威性,原则上不会列入清理的范围,将会只在已被列入大藏经中的经论来作清理的范围。
问五、菩提达摩《无心论》是否为禅宗达摩祖师的著作?《无心论》的观点是否正确?
答:《无心论》系敦煌写卷,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经人整理出来,刊在《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的“古逸部、疑似部”中,除此之外,未见于中国所编的大藏经中,亦未见于近代日本所编的其它藏经中。
此论主张无心,落于断灭见,与禅宗谓真实证悟者,为“知有底人”的说法,恰恰相反,亦违背“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宗旨,与达摩大师教人亲证阿赖耶识而且要以《楞伽经》印证的宗旨完全相反,违背大师传来中国的禅宗宗旨,不可能是达摩祖师所作。所以《无心论》可能是唐人所伪作,因其义理错谬,未见流通,却藏于敦煌石室,而保存下来。
问六、萧先生是否将能观者的意识觉知心当成离念灵知?假如是的话,难怪萧平实先生会错将离念灵知当成欲界心,乃至定中之心。恳请萧平实先生再仔细的深研何谓禅宗的离念灵知心的定义之后,再下定论好吗?如果离念灵知心是错误的,那么从禅宗三祖至后来所传的荷泽禅师等都是错误的。如禅宗四祖道信禅师传给牛头法融禅师的禅法就是真心任遍知的离念灵知,如传心法要的黄蘖禅师传给斐休国师斐休国师〔编案:应系裴休相国〕的就是离念灵知,斐休国师还为圭峰宗密之著述撰写序文。既然离念灵知是错误的,那么为何从禅宗三祖乃至四祖道信禅师都会故意犯下这个错误?(这件事假如是真的,出家人犯误导众生的罪是很严重的。)为何黄蘖禅师会故意误传斐休国师为离念灵知?若黄蘖禅师知道斐休国师错悟,为何他仍不制止?由此可知,这根本都是不合理的一件事。唯一可证明的,历代祖师对于离念灵知的定义,的确是跟萧平实先生对于离念灵知的定义完全是不同的。
答:这世界上荒谬、不合理的事情何其多,不能因为它不合理,就以为绝对不会发生,所以您现在用佛教史的若干不合理的事例(那也是您自己的认定)加以推测,并不是可靠的方法,以致所得到的结论“历代祖师对于离念灵知的定义,的确是跟萧平实先生对于离念灵知的定义完全是不同的”,亦非正确。若您因为这样,便无视于我们在诸书中的举证,就不是聪明的作法。因为第八识心王的体性,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极严肃的问题,所以,应该以实证经验和经教为依归,不应该依赖想当然尔的推测。
离念灵知这几个字,本身并没有什么过患,要注意的是它所传达的意义。如果您亲证第八识心,验证祂“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参见《佛藏经》〈念佛品第二〉)的体性,然后您把祂取名叫做“离念灵知心”,我们会欢喜赞叹,因为这是名符其实“离念灵知”,但却是离于六尘一切念的灵知心。但是,现在人家是把第六识离于语言文字相的心(我们所破斥的“离念灵知心”,是这个意义的“离念灵知心”,祂只能短暂的离开语言文字相,不是第八识“乃至小念,尚不可得”的离念),当做是第八识,这样不管他用什么名相,我们都会有意见,因为这是很大的误会,若不加以导正,修行人永无见道的可能。
我们很多著作,都在破斥这样的离念灵知心,所举的教证与理证,恐怕已经多到令人生烦的地步,所以我们不打算在此重述这些语句,请您自行参考本会诸多书籍与刊物,特别是最近出版的《真假禅和》。
问七、想问是什么因果会有自闭儿的产生呢?如果这一世老是恐惧人群,会是什么原因?这跟来世会变成自闭儿有关连吗?
答:自闭儿只是逃避现实下的现象,不肯面对现实;如同精神病患不肯面对事实,不愿承受此世、往世所造种种业的果报,或是精神太脆弱,无法承受打击,觉得以后全无希望了,就自暴自弃起来,时间久了也就习惯精神病的状态,这都不是健康的作法,也是不利此世后世道业的想法与作法,种子不断的熏习,越来越坚固,未来世可能不容易再出生于人间了。这是令人很难过的事,所以对于努力在帮助他们的医师和善心人士,我们都在心中对他们生起很崇高的敬意。
问八、《真实如来藏》一书中,页22讲到以诸中道体性,故能持异熟习气因及等流习气因而随之受生,故有今生之异熟果及等流果,烦请开示“等流习气因”及“等流果”。另于页32讲到六转识是有覆有记性,……末那识妄心恒内执我,是有覆无记性。烦请开示“有覆”及“无记”的意思,及六转识“有覆有记”的意思及末那识“有覆无记性”的意思。谢谢,阿弥陀佛!
答:关于等流习气因及异熟习气因,在明心后进入增上班学习时,听了 平实老师的开示以后,都还有人听不懂;所以在这里公开的说明,同样的花费了许多的篇幅时间来说明之后,可能对您还是帮助不大,所以暂时不在这里说明。但是 平实老师曾在《楞伽经详解》中详细的说明过了,请您直接从书中阅读。
现在无记一词,常被一般人沿用为打坐时,心中不清楚明白的状态,称为无记状态。此处所说的无记,乃指非关善恶性,不会造作未来世生死相续之因者。因执著善恶性,覆藏住本来清净之第八识法性;前五识与第六识配合运作,而于五尘境或法尘境中生起贪染,此“有覆有记”也。而第七识遍能了别五尘上之法尘境,然了别慧极劣,不在善恶上起贪染,故名无记,但随意识而于六尘中起思量性,故亦有覆。前五识本身是无覆无记性的,但因为一定会随同意识而运作,所以就通有覆有记性了。
有覆的意思,是说这个心体的心性,在未受学正法、或者所学之法偏斜时,都会处于覆障解脱果证的自性下,这就是有覆性。有覆性简单的解释,就是心体常有我见、我执、我慢、我爱、贪求五欲……等等,因此而障碍了解脱的修证,遮覆了解脱的光明,所以称为有覆性。意识与意根都是如此,所以都是有覆性。有覆性的意识与意根中,一个是有记性、一个是无记性:意识会思索、分析、计划、实行,并且了知实行以后的结果是善、是恶,所以是有记性的心;意根不会思索、分析、计划、实行,并且不知道实行以后的结果是善、是恶,大多听从意识思惟的结果而采信之,如果因为习气而不听从意识的建议,则是依照熏习来的习气去作,不是有思惟的作事,所以是无记性。原则上来说,只要是有执著性的心,都是有覆性的心;知道善恶的心,都是有记性的心,这样比较容易理解覆与记的意思。另外,记的意思是说,与来世的果报有关;八识心王所造的事业,会与来世的果报有关的心,就是有记心,不是无记心,这样您思惟以后可以比较了解记与覆的意思了。这是比较浅白而容易理解的说明,希望您得到受用。末那识恒内执我,是说祂把阿赖耶识的功德性都执著为意根自己的功德;阿赖耶识从来不会对此有意见,所以祂是无覆性;祂也不知道所造的一切事业是善、是恶,祂也从来不会起心动念去作善恶事,所以祂也是无记性,所以合称无覆无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