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入地之时还必须有增上意乐
前一节中说,菩萨欲入地时必须具足三个条件:一、入地时所应具备的长劫之中救护众生、住持正法、利乐有情所积集的大福德。二、永伏性障如阿罗汉(含超越欲界而证得圆满不退的初禅)。三、初分无生法忍(通达百法明门)。这三个条件具足时,还必须心得决定,就是对十无尽愿生起了增上的意乐,愿意尽未来际不取无余涅槃,永远在三界受生度化众生、利乐有情,永无穷尽。若对十无尽愿没有具足极强烈的永远奉行的意愿,也就是对十个无尽的大愿没有增上意乐,纵使已经具足这三个条件了,仍然不是已入地的菩萨,不能自称“生如来家、成如来子”。或者虽已发起增上意乐,但仍有暂时舍弃增上意乐的情况,这是增上意乐不清净,也不能自称是“生如来家、成如来子”。
例如《解深密经》卷4〈地波罗蜜多品 第7〉说:
尔时世尊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诸地四种清净,十一分摄。云何名为四种清净能摄诸地?谓增上意乐清净,摄于初地;增上戒清净,摄第二地;增上心清净,摄第三地;增上慧清净,于后后地转胜妙故,当知能摄从第四地乃至佛地。”1
显然对十无尽愿的增上意乐是入地的必须要件。所以说,入地的三个条件具足时仍不一定能入地,得要对十无尽愿的所有内涵已经如实理解了,并且心得决定而无丝毫犹豫时,才能说是已入初地心的菩萨。换句话说,入地前所必须发起的增上意乐,是指具足入地的三个条件时,菩萨对十无尽愿的受持内涵已具足了解,并对十无尽愿生起殷重心,愿意尽未来际受持不弃,已能决定永远不移而不会有时舍弃;并确认自己未来世亦将如此,对于无生之法如实得忍,确定自己永远不会对十无尽愿再有行退之事了,才能说是具足了增上意乐,才能说增上意乐已得清净;这时才能确定自己已经入地,否则不免落入大妄语业中。
但增上意乐的发起与具足清净,都是缘于对众生的悲心而生,不是缘于对自己道业的关切而生起;因为增上意乐所意乐的内容是十无尽愿,而十无尽愿的最重要内涵是愿度一切有情永不止息。在菩萨道的行道过程中,要以供养奉侍一切诸佛为首;继之以摄受一切佛法,由是转而恭请诸佛常转法轮,自身尽力护持正法长远流传令不断灭;但这些都必须依于精进实修而不懈怠,于法次第增上而有胜妙智慧,得以广度有缘众生入于佛法中亲证;举凡实证之缘犹未成熟者,则须巧设方便令其进入佛门之中,令其发起菩萨性而得渐修渐证佛法。于如是次第成就佛法的智慧与果德之中,进而有能力游于十方世界,次第进展而渐渐有能力游于十方世界海,并能加以穷究。具备如是功德之后,则应开始广修方便而庄严诸佛刹土;为达此目标,则须进求大智与神通,永不中止利益一切有情而行于佛道。最后则是发愿:成佛之后继续度化一切有情,永不止息,唯除有情已经度尽;然而有情之数不可度尽,是故此愿亦无止尽。
观察十大愿的永无止尽受持,其内容可以归结在一项上面,就是利益众生永无穷尽,是故《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1 说: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断生死流,不能数数受生世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诸菩萨摩诃萨,于初地中见实谛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失因故摄得深心,以般若波罗蜜如实摄取修戒行等,不著身命,唯为利益众生。2
为了利益众生,菩萨入地之后不顾身命安危,要救众生远离邪见、灭除三恶道种子,这正是初地心增上意乐的根源。但菩萨增上意乐的发起,容有各种不同的情况;所以菩萨于不同情况发起增上意乐的史实记载,在经中其实是处处可见的。有许多菩萨并不是由于 世尊演说了深妙法而生起增上意乐,往往是 世尊说法时那些显示出诸佛菩萨的大悲、大愿、大功德……等事相上的诸事,而使许多已具备入地三个条件,却还在犹豫要不要真的永远受持十无尽愿的菩萨们,在那一刻心得决定而生起了增上意乐;于是在听闻上上地的胜妙法之后,心得决定而得入地。或者已具备入地时应有的无生法忍,但因心中尚未决定接受十无尽愿而仍犹豫不决,不能入地;此时如果听闻 世尊演说诸佛菩萨的胜妙果德,心得决定而生起了增上意乐,而使所发十大愿的增上意乐清净了,就可以凭原有的无生法忍及其他条件,于闻法时成为初地菩萨,一时心得决定故。
此外,已入地的菩萨摩诃萨必须同时能教导有情实证无余涅槃,不是只教导有情证得佛菩提果;若自未实证故尚未了知而说能教人者,无有是处!由此证明入地时必须有二乘涅槃之实证。但菩萨实证入地之前所应实证的二乘涅槃,不可因此便取无余涅槃,必须发起大悲心、大愿心,愿世世常住人间利乐有情永无穷尽,由此大悲与大愿而作意起惑润生,世世常住于人间利乐有情同证菩提;直到法已灭尽,方才往生兜率天的弥勒内院,或者求生诸佛净土,这才是懂得修学方便善巧的菩萨摩诃萨。但这种方便善巧是与增上意乐有关的,若无增上意乐就不会有这种方便善巧,便无法远离二乘涅槃贪,例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9〈般若行相品 第10〉中善现告舍利子言:
若菩萨摩诃萨无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若于声闻及于彼法住想胜解,便于声闻及于彼法作加行。若于独觉、菩萨、如来及于彼法住想胜解,便于独觉、菩萨、如来及于彼法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及当来苦。舍利子!如是菩萨摩诃萨尚不能证声闻、独觉般涅槃地,若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等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当知此名无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3
语译如下:
(须菩提告诉舍利子说):【如果菩萨摩诃萨没有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假使于声闻涅槃以及于声闻涅槃的法住作意产生了胜解,他便会在声闻涅槃以及声闻彼法上面去作各种加行。如果是于辟支佛、菩萨、如来所证涅槃,以及于辟支佛、菩萨、如来等涅槃的法住作意产生了胜解,便会在辟支佛、菩萨、如来的涅槃以及于这些涅槃法上面去作加行;由于如是加行而没有方便善巧的缘故,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及当来苦。舍利子!如是菩萨摩诃萨尚不能证声闻、独觉般涅槃地,若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等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当知此名无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摩诃萨。】
同样的道理,若无方便善巧,虽然很努力在佛菩提道上用功加行,想要证得佛菩提果是遥遥无期的,因为一定会在证得二乘涅槃时舍弃了菩萨道,舍寿时便取无余涅槃,永失佛菩提种。所以必须先把菩萨性培养具足,将来入地因缘成熟时才能发起增上意乐,乃至使增上意乐清净而能顺利入地,不会在入地前证得二乘涅槃时退回二乘解脱道中。所以增上意乐是入地的必要条件之一。
又,《瑜伽师地论》卷第47 云:【云何菩萨胜解行住?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未得清净意乐,所有一切诸菩萨行,当知皆名胜解行住。】4 胜解的意思是对真如唯识的法性已经实证,可以现观而无所怀疑,所以有了胜解;依此胜解而修学六度波罗蜜多,就是胜解行住的菩萨,从三贤位的第七住位开始,尚未入地。在这一段论文中,圣 弥勒菩萨说未得清净意乐的菩萨,皆名胜解行住菩萨;意思是说,虽然已证真如,并且也在相见道位中对真如总相、真如别相全部了解了,也精进修习三品心(内遣有情假缘智、内遣诸法假缘智、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圆满,完成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心的修行;进而观修安立谛大乘四圣谛十六品心、九品心而得永伏性障如阿罗汉,令能取、所取相不复现行了(此并非六住满心位令能取、所取见不复现行),仍然是尚未入地的三贤位菩萨,仍在胜解行位中住心。
这就是说,纵使三贤位修学圆满而具足入地时应有的无生法忍智,也具足入地所需的广大福德,并且也是永伏性障如阿罗汉了,若是还没有发起增上意乐,或是增上意乐已经发起然而尚未清净,有时仍会暂时弃舍十无尽愿,那么他就是尚未入地的第十回向位圆满的菩萨,仍然不是已入地的初地心菩萨。所以前面的相见道位非安立谛及安立谛的观行完成时,仍然要等增上意乐发起及圆满时,才算是真的入地了,才能说是“生如来家、成如来子”的初地入地心菩萨。
增上意乐的具足与清净,不是单从无生法忍上面来获得,但是一定要依无生法忍才能入地,或依上一层次的无生法忍才能转进上一地。虽然一般只说增上意乐是对十无尽愿的极强烈而决不退缩的意乐,但并不是单纯对十无尽愿的意乐增上而已,而是得要在真如法性是否具足胜解,以及是否心得决定来判定(前面所说永伏性障如阿罗汉而不惧生死等已说明过了,此处不论)。例如,有许多菩萨亲自听闻诸佛世尊说法时,所说的上一地之法其实是自己已曾触证领受过,但是心中未得决定;如今再闻 世尊宣说此法,心中已然决定不移,因此而使自己的无生法忍决定无疑,据此得以进入上一地中,如是亦名得无生法忍。
始从入地,末至等觉地,都是无生法忍;因此说,发起增上意乐而入地时的无生法忍,不得与向上诸地的无生法忍─特别是八地的无生法忍─混为一谭等视同观。诸经中也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往往 世尊说完某一菩萨的证境时,当场有许多菩萨证得无生法忍;然而该处经文中并未说到那位菩萨所证的无生法忍内涵,也没说到那些闻法菩萨发起无生法忍前究竟是听到 世尊说了什么妙法,竟也能得无生法忍;其实是那个无生法忍智慧早已证得,只是心中仍然有疑,以致未能心得决定而没有定心所,因此不能获得该层次的无生法忍;现在闻 佛说法以后,当场心得决定,于是那个层次的无生法忍果就现前了,这也属于增上意乐的一种。
又,三地满心以下的地上菩萨再来时,虽然仍有胎昧,但有无师智,是故无妨此世被邪师误导以后,还能远离邪师所传授的邪见而自修自悟;这时所悟只是往世的见道、修道所得,在这一世中又重新发起,所以他在证悟之后不久,将会渐渐与往世的实证内涵相应,在几年或十几年之后,就重新通达初地的智慧与证境,便得入地。这个现象一并讲给读者大众参考;也由于这个缘故,《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4〈十地品 第26〉说:
悲先慧为主,方便共相应,信解清净心,如来无量力,无碍智现前,自悟不由他;具足同如来,发此最胜心。佛子始发生,如是妙宝心,则超凡夫位,入佛所行处,生在如来家,种族无瑕玷;与佛共平等,决成无上觉;才生如是心,即得入初地。5
第三节 关于大乘见道疑讹的辨正
关于大乘见道,向来都有尚未通达的三贤位菩萨,由于是新学菩萨,学佛以来不超过一万大劫,但因喜欢自行依文解义,在证量尚浅之时便想要一悟而得入地,不愿接受善知识的教导而自行寻经觅论依文解义,因此误会经论真义而产生谬见,企图一悟即能入初地;或是由于迷信某些有大名声的古人,导致被误导而误认为一悟之时即是初地菩萨,皆不免犯大妄语业。事实上,古时造论写疏之祖师们,已入地者可谓少数中之少数,多属尚未通达初地入地心的三贤位菩萨;更多的是尚未明心而不证真如的凡夫论师,全然不懂何为真见道、何为相见道、何为通达位,对于这三位阶的见道内涵都无所知,为求名闻利养而造论写疏,于是错谬之处极多,每言真见道时即入初地;因此导致后人希求地上菩萨之名位、身分者引为佐证,便于“悟后”自称已入初地,于是摘取出来指责如实说法而无错谬的平实。故说古时这类造论写疏的凡夫祖师或浅悟祖师可谓害人非浅,亦导致平实为欲尊崇大乘而对彼等古人之推崇,于今不得不撤除而据实辨析之。
言归正传,若是已证真如之三贤位菩萨,误信这些祖师之谬说而误犯大妄语业之后,肯接受善知识摄受、教导,随即改正,对众忏悔大妄语业,亦可消灭过愆;然而若是增上之慢心已生,不肯接受善知识摄受,硬要主张自己一悟之下已是初地菩萨,异生性既已现行,未来世不免沉沦三恶道中;出离之期极为久远而致世世受苦无量,再回人间往往已是百余劫之后。更难堪者,则是回到人间重新修学时,又因如是邪见障道种子未灭,纵使再有因缘得遇善知识,异生性重新现行之后,仍将难免又再误犯同一过失,再次沉沦三恶道中;第二次回头再生于人间之时,又是另一个百劫之后,思之令人悲悯。
以是缘故,必须将大乘见道的疑讹加以解析,以求今人、后人同得远离如是恶缘,故有此节之辨正内涵供养一切读者;这也是因为此类事情在正觉同修会的解悟者中曾经发生过,而且不只发生过一次,更是今年(2013)方始第四次发生者。以下便检证曾经发生过的事例,依他们所举出的一悟即是初地菩萨(认为真见道时即入初地)的依据文字(主要是唐朝窥基大师的错误注释),于本节中加以解析。本节中所解析的文字,曾以〈窥基所说见道疑讹略辨〉之文件名称,于2013 年9 月发给会中的所有亲教师、助教老师们,以释会中某师之疑,欲杜未来再有后人同此生疑;今于此书中,予以列入并略加演绎,供养读者,以防万一。
又,窥基大师的《成唯识论述记》,古来即有“奘师口述,基师手记”的传说;这个传说是否属实,有待检验。若是已经通达般若而入初地的明眼人,读之即知;若是仍未入地者,即使确认已经证真如了,读后还是会有淆讹等待厘清。今将平实不久前对窥基大师《述记》中的错误注解,所简拟的〈窥基所说见道疑讹〉一文之中以“注解”方式所解析窥基所说错谬的文字,隐去现代人名,取消“注解”而改为逐段解析的方式重新列在本书中,并加上比较详细的辨析,冀望今世、后世所有佛弟子证真如、真正开悟之后,都不会再被窥基少数的错谬注解所误而生疑退转,或是解悟之后自称入地而犯下大妄语业,能令大乘见道位所应断之极宽广难断的异生性,不致于在大乘见道方面现起。
今先举《十住毘婆沙论》卷1〈入初地品 第2〉的论文作为此节之序曲:
问曰:初地何故名为欢喜?
答曰:如得于初果,究竟至涅槃;菩萨得是地,心常多欢喜。自然得增长,诸佛如来种;是故如此人,得名贤善者。6
语译如下:
【犹如声闻解脱道中证得初果的人即将转入二果等修道位中,不久必将究竟无余涅槃而使得心中有欢喜一样;菩萨得到这个初地的果德时,将会正式进入修道位开始佛道修学的过程,心中恒常拥有很多的欢喜。从欢喜地开始就是行不退的进程了,道业就会自然而然增长,这是生如来家成如来子的菩萨,真正是诸佛如来的种姓;由于这个缘故,凡是初地心圣人都可以名为贤善的人。】
这是说,过了大乘见道的通达位以后,成为初地的住地心时,就是佛菩提道开始正式修道的人,已在修道位中,不是初地的入地心或三贤位的证真如者,已不在见道位中。仍在见道位者有三种人:或者处于真见道位,或者处于相见道位,俱在三贤位中;或者处于见道通达位,是初入地的摩诃萨,住初地的入地心中。这意思是说,证真如之后必须继续进修,直到已经超过三界生死境界了,也就是悟后依所证真如观行非安立谛而修三品心,过完三贤位;并且在最后阶段再依真如心而观修安立谛—大乘四圣谛—十六品心、九品心,依真如的观修而证得阿罗汉果时,已经有能力取无余涅槃而超过三界境界了;这时起惑润生而不取涅槃,进入初地的入地心中,才是大乘无碍道。因为真如永远不被三界任何一法所障碍,于十方三世一切净秽土中都能无碍的缘故;所以初地心就可以通达世间、出世间、世出世间上上法的见地,他的智慧是通达三乘菩提的,不会被三乘菩提中任何一乘智慧未证前的无明所障碍。
然而这个大乘见道的义理甚深极甚深、难解极难解,真见道的证悟者,在三贤位中都能依止大善知识继续受学;但若是解悟者,往往不肯接受大善知识的摄受,自心生慢而自以为是,凭自己粗浅的般若总相智,便想要从经论中自行通达佛道次第,或者想自己阅读《成唯识论》而求通达见道次第之内涵,则不免陷入依文解义或错解经论的窠窟中,最后成就邪见及大妄语业。这是正觉同修会成立以来,已历三次法难事件中所显示出来的事实;今时(2013/9/15)会中某师亦复如是,逆料未来世中仍不免有人解悟之后亦复如是。是故,为免除现在世及未来世中解悟真如者不接受大善知识摄受时,同样再犯如是过失,对于大乘见道的三个层次内涵,以及古时误会经论或谬注经论者对大乘见道内涵的错误注释,都有加以辨正之必要;以免崇古贱今之愚人,轻视现前之大善知识,继续援引古人的错误注释作为根据,犯下大妄语业及弘扬“相似像法”的大恶业。以下针对近来发生于正觉同修会中解悟之人,依文解义而对大乘见道的次第与内涵所作质疑辩难,给予分段提出辨析,期能灭除今世、后世新学菩萨解悟后,对大乘见道次第内涵继续产生同样疑惑;更期望藉此而使真见道者悟后如实了知见道次第之内涵,期能增益道业。
换句话说,未离胎昧之人,若不是往世已经入地的乘愿再来者(位在三地之内),佛菩提道中并无真见道时即能入地的事情。即使是往世已入地之菩萨,此世悟后也得要再经过几年或十年时间心心无间、中无犹豫(刹那无间)的观行,方能一一发起往世相见道位的智慧与功德,才能重回往世入地后的智慧与功德境界。所以必须先有真见道的真如总相智(根本无分别智),然后缘于真如的别相智(后得无分别智),继续进修而全部通达以后,才能说是具有入地所必须的无生法忍智。
因此《解深密经》卷3〈分别瑜伽品 第6〉如是云:或补特伽罗无我相、或法无我相,于彼现行,心能弃舍;彼既多住如是行故,于时时间从其一切系盖散动善修治心。从是已后,于七真如,有七各别自内所证通达智生,名为见道。由得此故,名入菩萨正性离生,生如来家,证得初地。7
既然已说是“通达智生”,这个见道显然不只是真见道,也不只是相见道,而是“有七各别自内所证通达智生”,是真见道以后再现观非安立谛七真如,并以大乘四圣谛安立谛观十六品心、九品心而发起阿罗汉的解脱证境,以出三界果的证境来通达真如,由这个“通达智”的出生才能证得大乘阿罗汉果而说为“正性离生”,方能名为具足大乘“见道”的智慧,才能说是大乘法中的“菩萨正性离生”,才能说是“生如来家,证得初地”。然而往世学法以来不过万劫之新学菩萨,于善知识指授太快而得真见道时,往往只是解悟,仍非真见道;因为他的转依并不成功,也因尚未以修习五停心观来发起未到地定故,未能心得轻安导致无法成功转依真如。
又因在资粮位修行时并未努力修伏性障,不服善知识教导,自己误会此段经文意旨而自认为一见道就入初地了;又误信古今未悟之师或已悟而未通达见道内涵者的注释,便援引为自己已经入地的教证,不免误犯大妄语业,殊堪怜悯。以此缘故,针对正觉同修会中对于真见道内涵确属落入解悟者,就见道内涵依文解义而提出的古人错谬注释,争执彼于真见道时已入初地的说法一一加以辨析,欲令大乘见道三位差别之义理分明易知。以下都是唐朝窥基法师所造的注释,每举出一段之后随即加以辨析,令大乘见道真义得以明白显示于一切人。
窥基原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上):
若入五位所修无边胜善法种,名习所得。五位者何?
一、资粮位:从初发起大菩提心,乃至始修四寻思观,住四十心,皆此位摄;一、信等十心:一信,二精进,三念,四慧,五定;六施,亦名不退;七戒,八护,九愿,十回向。二、十住:一发心,二治地,三修行,四生贵,五方便,六正心,七不退,八童真,九法王子,十灌顶。三、十行:一欢喜,二饶益,三无恚,四无尽,五离痴,六善现,七无著,八尊重,九善法,十真实。四、十回向:一救护众生,二不怀(坏),三等一切佛,四至一切处,五无尽功德藏,六随顺平等善根,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八如相, 九无缚无著,十法界无量。
二、加行位:从资粮后四种等持:一明得定,二明增定,三印顺定,四无间定。
三、通达位:从四定后,初地初心,真、相见道。
四、修习位:从见道后,至金刚定十地修道。十地者:一极喜,二离垢,三发光, 四焰慧,五极难胜,六现前,七远行,八不动,九善慧,十法云。
五、究竟位:金刚定后解脱道中三种佛身,四妙圆寂,圆满佛果。8
窥基说:“一、资粮位:从初发起大菩提心,乃至始修四寻思观,住四十心,皆此位摄;……”
辨析:窥基把初信位到第六住位未满心,对真如尚无实证而无胜解的人,以及对真如已经实证而有胜解的第七住位到第十回向位,都归类为未证真如的资粮位,那么真见道位以后相见道位的非安立谛三品心等三贤位观行,究竟应该放在哪个位次?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中判般若正观现前的证真如菩萨为第七住,难道判错了?
又:若依窥基此判,则应三贤位真见道后的非安立谛三品心及入地前的安立谛十六品心加行,都在入地前而且是真见道前的资粮位,那么证真如前的煖等四加行,又应放在哪个位次?全都错乱了。亦成为第七住菩萨般若正观现前时仍未证真如、未证第八识,则又何来般若正观现前之可言?佛法中岂有不证第八识真如而能有般若正观现前者?显然,窥基把五十二阶位的前四十心都判为资粮位,把真见道、相见道、通达位,合并而断为极短时间内(几天或几年)可以全部完成者,是违背圣教及实证正理之说。
又:不论是经中或根本论中说的相见道位三品心,都说属于“非安立谛”而不是安立谛。因为是依真如而现观有情假,然后再依真如自住境界而遣除此智,名为“内遣有情假缘智”,令所证真如与智平等平等而无所分别,满足十住位解脱,此则必须先证真如才能观修,故名非安立谛。接著再依真如而现观有情身心的诸法假,然后依真如境界而遣除所观的五蕴身心诸法假等智慧,证得“内遣诸法假缘智”,令所证真如与该智慧平等平等而无所分别,满足十行位解脱,而此仍属非安立谛。最后仍依真如而现观一切有情、诸法假,再依真如境界而普遍遣除所观的一切有情假、诸法假的智慧,成就“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令所证真如与该智慧平等平等而无所分别,满足第十回向位的解脱。这三品心历经第七住位到第十回向位的现观,都不是安立谛,因为都是依真如境界而作观行;既然全都名为非安立谛,是已证真如者方有智慧能作的观行及遣除,当然是已证真如的真见道位后进入相见道位的菩萨。若把真见道位移入初地心中,则三贤位中的这三种非安立谛的相见道位观行便无法实行了,只能依世俗法蕴处界而作观行,尚且不属于依真如所作的安立谛观行,又如何能涉及依真如所作的非安立谛观行?
由此可见窥基对于《成唯识论》所说“无间”之意有所误会,错把悟后多劫之中心心无间而无怀疑(多刹那无间),依文解义认定为短短几个刹那或几天、几个月,他这个误会真的很大。观乎 世尊为悟后的菩萨们宣演般若二十九年之久,方令大阿罗汉们入地,并非证悟后几个刹那或几个月的短时间。而且为证悟真如而回心为菩萨的大阿罗汉们讲了二十九年以后,尚有大多数人(大阿罗汉们座下各有极多阿罗汉弟子们)仍未能入地,何况往世修学未久,今世才刚明心几年并且尚未证得阿罗汉果的新学菩萨,便妄想一悟入地而得成功?
又,明心后多年仍然未能深入别相智中,仍在第七住位原地踏步而继续依文解义者,所在多有,亦是正觉同修会中现前可见之事实,新学菩萨又如何能在几刹那、几天、几月、几年之间就完成三品心非安立谛的观行?又如何能在几刹那间就完成三品心后才能修行的十六品心观行证得阿罗汉果而阶于初地?由此证知窥基的这个说法荒诞不经。
窥基说:“二、加行位:从资粮后四种等持:一明得定,二明增定,三印顺定,四无间定。三、通达位:从四定后,初地初心,真、相见道。”
辨析:窥基在这里把真见道、相见道、通达位合在一起,直接说为通达位,认定是初地初心(入地心)真见道时在几个刹那间或几天之间便能具足亲证,非如《成唯识论》以真见道为主来说见道位函盖真见、相见、通达,要历经久劫才能完成。而且,《成唯识论》中说加行位这四定心,只是断除能取所取见,不同于通达位的断除能取所取相,但窥基的说法却等于硬将二者判为同时完成,非如《成唯识论》所说在二个相距遥远的时程中才能完成者,显然严重抵触《成唯识论》所说,亦悖于根本论中的所说。
窥基所说是真见道的证真如发起根本无分别智、相见道位依真如发起的后得无分别智,以及相见道位后已经通达的初地真如智,都归入“初地初心”中,是将第七住位真见道般若正观现前之前的第六住心中应该修学的四加行等观行,后移到初地入地心之前的第十回向位末心,认定第七住位后到第十回向位都是尚未见道的凡夫,那么这些位次的菩萨们岂非都成了未证真如者?如是,这些菩萨们又何来真如智的胜解而说为胜解行位?经中所说第七住位后出现的般若正观又何从发起?非安立谛三品心中对于七真如的观行也随之无法现观,又何能证得非安立谛的三品心?(待续)
--------------------------------------------------------------
注1《大正藏》册16,页703,中19-24。
注2《大正藏》册26,页235,下7-12。
注3《大正藏》册5,页220,下16-25。
注4《大正藏》册30,页553,中3-5。
注5《大正藏》册10,页184,上4-12。
注6《大正藏》册26,页25,下18-23。
注7《大正藏》册16,页702,上29-中5。
注8《大正藏》册33,页525,中13-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