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中观(连载33)----游正光老师
第五节 三乘菩提之间的关系
本节将前面第一节到第四节之所说,再简单地加以摘要说明及汇总,来证明三转法轮其实已经隐说、明说一切有情的真心——第八识。初转法轮的声闻菩提是教导声闻行者,以四圣谛等法来观察蕴处界虚妄,待观察蕴处界虚妄并心得决定之后,断了我见、我执、我所执,也就是断了分段生死,舍寿时可以入无余涅槃。由于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无有蕴处界任何一法存在,解脱道行者惟恐入涅槃会成为断灭空,因而向 世尊请法,佛陀告知: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本际、我、如、真如、本识、如来藏等种种异名的真心存在;阿罗汉信受 佛语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还有涅槃本际存在,所以于内无恐惧、于外无恐惧,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唯独第八识如来藏处于没有任何蕴处界存在的绝对的寂静中。初转法轮的缘觉菩提则是缘觉行者藉由思惟观察十因缘及十二因缘,了知蕴处界虚妄,舍寿时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因为缘觉透过十因缘法的思惟观行,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识,也就是“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名色缘”的根本心入胎识存在,知道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所以于内无恐惧、于外无恐惧而能于舍寿时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诸法而入无余涅槃,唯存真心第八识独处于绝对的寂静中。
佛菩提道的入门乃明心开悟,是菩萨于参禅过程中一念相应慧真见道时,找到自心如来第八识,证悟本心之后不仅有了法身德,而且也发起了般若智慧的般若德,然后以此般若智慧来观待自心如来所出生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虚妄无常,因此也有了解脱德;也就是说,菩萨悟后开始有了少分的大乘人无我智及法无我智。然后菩萨以所证得的根本无分别智,发起了以下的智慧功德:一者、去观待四阿含诸经所说的内涵,证明 佛在四阿含诸经已隐说有真心存在,那就是初转法轮所说的本际、我、如、真如、如来藏、“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识、“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名色缘”的识、入胎识等等。
二者、菩萨依于总相智,然后去逐渐圆满相见道的后得无分别智,了知 佛在二转法轮时已经明说有第八识如来藏——又称无住心、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不念心等真实存在,祂是一切有情的真心。
三者、菩萨在真善知识教导之下,了知 佛在三转法轮时所阐述而演说的心,就是阿陀那识、所知依、种子识、阿赖耶识、异熟识等种种异名的第八识,乃是一切有情因地的真心,也是未来果地的无垢识。
四者、菩萨如是一一了知初转、二转、三转法轮所说种种心的异名,其实都是指同一个真心,只是佛从不同角度,或是在不同的修行阶位所施设出不同的名相,让众生可以了知自己目前的修行阶位为何?所应断的烦恼是什么?以及其果证的功德为何?诸如等等,可以作为菩萨自我检验的标准,才不会走上佛法修行的歧路,而与佛道越走越远。
此外,佛在初转法轮时主要是宣讲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因此只说到真心的名相等粗浅的内容而已,并没有详细谈到真心的种种内涵,所以 佛在初转法轮对真心只是隐说,并没有明说。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 佛初转法轮只隐说真心,而没有将真心的种种内涵作详细说明?最主要的原因,乃是声闻、缘觉所修的解脱道不需要亲证此心,他们只要信受有涅槃本际真实存在而将我见、我执、我所执断尽,舍寿时就可以入无余涅槃;也就是说,声闻人确实信受 世尊开示,知道无余涅槃还有本际存在,知道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所以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缘觉则是依于 佛的开示而思惟观察十因缘,知道确实有个“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根本识存在,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因为此缘故,声闻、缘觉只要将见惑、思惑所含摄的分段生死断除,舍寿时就可以入无余涅槃,只有第八识独处于无有三界任何一法存在的绝对寂静中。从这里可以了知:声闻人听闻 佛语开示,知道无余涅槃还有本际存在,不是断灭空,再经由四谛八正等法来观察蕴处界虚妄,断除三缚结乃至五上分结而取证四果阿罗汉。缘觉则是思惟观察因缘法而取证无余涅槃,也是因为确知还有“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本识存在,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缘觉是经由因缘法的观行而取证解脱果,所以缘觉的智慧一般而言比声闻人好,这也是声闻被称为小乘,缘觉称为中乘的原由。
佛在二转法轮、三转法轮时所说的法,乃是为菩萨详细解说佛菩提道的次第与内涵,让菩萨在因缘成熟时可以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然后依照 佛所说的佛菩提道次第与内涵依序进修,在入地前能证阿罗汉果——证得大乘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舍寿时有能力入无余涅槃而不入,起惑润生而世世行菩萨道;如是菩萨从初发心经过三大无量数劫后,不仅断除分段生死所含摄的烦恼现行,而且也断除二乘所不能断除的习气种子随眠,以及变易生死所含摄的所知障随眠,乃至最后福德智慧究竟圆满而证得佛地的无住处涅槃。
由此可知:佛菩提所含摄的法比二乘解脱道的法更为广大深细而且胜妙,这是因为菩萨法大、心大、愿大,所以成就大,二乘法小、心小、愿小,因此成就小,这也是菩萨法被称为大乘,而解脱道被称为二乘的缘故,也证成本书第一章第五节所说的真实道理:“二乘法要以大乘法为依归,大乘法是二乘法的基础;唯有大乘菩萨方能住持二乘法,让二乘法得以继续流传而不断绝。”这就告诉大众:大乘法真的很殊胜,所以 佛才会在《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 中开示:【若满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普令安住阿罗汉果,……以是因缘得福虽多,不如有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发信解心、发菩提心、住菩萨法。】1 在在证明:佛陀所看重的就是菩萨而不是二乘人,这也是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方便施设而广说为三乘菩提,其实最后都汇归于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的道理。
 
第六节 世俗谛与胜义谛(第一义谛)之间的关系
许多佛弟子于修学佛法时,常因为看到各种佛法名相却不了知其中的定义及内涵,往往被这些名相所困;如果连名相本身的义涵都弄不懂,就更不用说能进一步了知与这些名相相关的法义了。其实要理解佛法的名相并不困难,在有基础正知见的前提下,只要你进行以下三个步骤就容易懂了。
第一、先直接依照字面如理解释。
第二、再思惟与它相关的法义有哪些?
第三、在现象界或经论的开示中,有哪些相关案例可以举证?经过这三步骤深入的思惟整理以后,不仅能够了解这些佛法名相的真正内涵而心领神会,再也不会因为不懂这些名相而裹足或退怯,而且你也不必强记死背,因为有了胜解自然就会铭记不忘。譬如以佛陀十力中之宿住随念智力(又名随念宿住智力)这个名相来说,第一、照字面解释:任何一位众生过去某一世所住的情形,诸佛皆有随念就能了知的智慧力量;也就是说,佛陀观察任何一位众生过去某一世的情形时,具有只要随应一念就能完全知道的智慧力。第二、再思惟与它相关法义有哪些?譬如它包括:这一位众生过去某一世姓名为何?属于哪一种种姓?是王公贵族之刹帝利种姓?是在家修行之婆罗门种姓?是平民百姓之吠舍种姓?还是贱民之首陀罗种姓?那一世父母是谁?父母名字为何?这位众生平常的饮食如何?生活过得好不好?那一世寿算多少等等。第三、在现象界或经论的开示中,有哪些与它相关例证可以列举出来?譬如:在佛世,有一老人想出家,到精舍遇见舍利弗,舍利弗运起神通,观看老人过去八万大劫以来都没有能够出家乃至证道的因缘,所以不让老人出家。可是 佛随应一念即知此人过去超过八万大劫的无量劫以前,曾经种下可以出家证道的因缘,遂让老人出家,后来他也证得阿罗汉果。诸如此类,关于某一位众生在过去任何一世的种种情形,佛陀具足随应一念就能知其因缘果报为何的智慧力量,这就叫作宿住随念智力,这样的智慧力真的很不可思议,所以才会说佛的宿住随念智力等等十力的功德不可思议。熟悉这三个步骤以后,用此方式来类推理解其他种种佛法名相,你会发现,不仅许多佛法名相已不再会很艰涩难懂,而且还可以引生出更多相关的法出现,让你可以一一安置每一个法的相关位置而无所差池,那不是就融会贯通了吗?
接下来,回到本节所要讨论的世俗谛与胜义谛的关系,也是依照上述的三个步骤来加以阐释。首先说明世俗谛:第一、照字面解释,就是指世俗的真实道理;“谛”就是无法改变的真实道理。第二、再思惟与世俗的真实道理有哪些相关的法义?原来就是 佛在初转法轮的阿含时期宣说解脱道的法理——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空相,它包括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界一切法,全部都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没有任何一个世间法能超过这个真实道理。第三、在现象界或经论中,有哪些相关案例可以举作证明?譬如:佛在四阿含诸经中,有很多为二乘人一一详细解说蕴处界及诸法等法为虚妄不实的例子,而使得声闻人可以断三缚结得法眼净,乃至断五上分结证四果阿罗汉,能于舍寿后入无余涅槃。
接下来谈胜义谛:
第一、照字面解释,就是指殊胜了义的真实道理。
第二、接著再思惟,什么是殊胜了义的真实道理?那就是 佛所直指一切有情的真心,能够藉缘出生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空相;这个真心也就是 佛在初转法轮隐说的无余涅槃本际、我、如、真如、本识、如来藏、入胎识……;二转法轮明说的无住心、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不念心……;三转法轮所说的心、阿陀那识、所知依、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等。同时也是 世尊教外别传——禅宗祖师明心开悟亲证真如法门的证悟标的,祂是真实存在而且如如不动;二乘人知道入无余涅槃仍有本际—涅槃心—存在不是断灭空,然而菩萨更可以亲证并转依此心,而成为真实义菩萨。
第三、在现象界或经论中,有哪些相关例证可以举出?譬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1 开示“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禅宗证悟祖师的公案等等。
从上面的说明再来作比较,可知:一者、如果纯粹以世俗谛及胜义谛的字面解释来看,世俗谛显然不是究竟了义法,胜义谛才是真正究竟了义之法。这是因为世俗谛乃是世间不变的真理,所观行的内涵都是缘起缘灭的现象界诸法,本身都是生灭法,不是真实法。胜义谛乃是含摄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的不变真理,祂是常住法,不是生灭法。
二者、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空相之世俗谛,必须以胜义谛空性心为因,再藉著种种缘,从胜义谛空性心出生,不能外于胜义谛而有世俗谛,所以胜义谛函盖世俗谛在内,世俗谛与胜义谛的关系非一非异。三者、如果将世俗谛摄归于胜义谛,世俗谛实为胜义谛的一部分,是为胜义谛的局部体性,则亦名为第一义谛,这样的道理,如同二转法轮中《心经》的开示一样:“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就是说,将空相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之世俗谛摄归于胜义谛的空性心来看时,世俗谛其实是胜义谛所函盖,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非一非异。
或许有人会质疑:“世俗谛及胜义谛真的如你所说,是指蕴处界及诸法等法之空相及空性心吗?”既然有人会提出质疑,在此当然要进一步加以解释;如 龙树菩萨《中论》卷4 开示: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诸佛依是二谛而为众生说法,若人不能如实分别二谛,则于甚深佛法不知实义;若谓一切法不生是第一义谛,不须第二俗谛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第一义皆因言说,言说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若不得第一义,云何得至涅槃?是故诸法虽无生,而有二谛。2
说明如下:十方诸佛都是用这二种真实道理来为众生说法,是哪二种真实道理?那就是世俗谛及第一义谛(亦名胜义谛)。如果众生不能了知、不能分别这二谛的真实内涵及其关系,对于 佛所说甚深微妙的佛法就无法了知。所谓的世俗谛,就是指一切有情的蕴处界及所领受的诸法等法,皆是依因藉缘的所生法,都是有生有灭之法,其性本空,不是常住法,但是世间人妄生颠倒见,以为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真实有,因而妄造种种善业与恶业,导致众生在三界中不断生死流转。诸贤圣则不如是,因为知道它们都是虚妄法、是空相,都是本来无生的第一义谛如来藏所生,故而将它们摄归于第一义谛,都是本来无生的第一义谛之局部体性,也就是说,不能外于第一义谛而有一切有情的蕴处界以及所领受的诸法。如果众生无法了知或不能分辨二谛的内涵及其关系,就无法如实了知这二谛的真实义理。然而,如果众生听到佛菩萨说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本不生灭就是第一义谛的真实道理,于是旁生误解,认为只要有“一切法不生”的第一义谛,并不需要再为众生建立世俗谛来说明蕴处界诸法因缘生灭虚妄不实的道理,这样的见解是不正确的。为什么?首先,因为第一义的实际理地是离于言说的非境界,但若不依循世俗谛所摄的世间言说来为众生说法,众生就不可能了解第一义谛的真实道理,也就无法证得第一义谛。再者,虚妄的世俗谛必须依第一义谛而有,否则根本不会有世俗谛的现行及存在,更不用说能让众生领受;然而却也必须藉由因缘生灭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世俗谛才能来显示第一义谛的真实存在及如如不动。所以,如果没有虚妄的蕴处界世俗谛诸法,众生又如何能了解及证得非世俗谛的第一义谛呢?如果连第一义谛都无法证得,菩萨又如何能够亲自现前观察及领受第一义谛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乃至未来能证得大菩提果呢?因此,如果不是真善知识以自身所亲证的现量境,用语言文字对第一义谛如来藏的种种功德加以诠释及说明,众生就不可能建立佛法正知见,何况能够证得第一义谛?所以,佛菩萨对第一义谛一定要用语言文字来加以诠释及说明,让众生可以了知祂有哪些体性,由此建立佛法正知见,未来才有机会证得第一义谛,乃至于三大无量数劫以后,可以证得佛地的无住处涅槃。所以说,蕴处界及诸法等法,以及用语言文字来诠释蕴处界及诸法等法,乃至对第一义谛如来藏的种种阐述,这些语言文字也都是世俗谛所摄,并不是第一义谛如来藏本身;但是如果没有第一义谛如来藏,那么世俗谛的三界一切法根本无法存在。又,如果不以世俗谛来说明及彰显第一义谛的真实存在,众生对第一义谛根本无从了知,既然连第一义谛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用说能亲证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了。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虽然都是因缘所生法,是生灭的虚妄法,可是将它们摄归于不生不灭的第一义谛时,当然要说蕴处界及诸法等法也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世俗谛本来就是第一义谛的一部分,不能外于第一义谛而有世俗谛。所以说,诸法虽然本来无生无灭,摄属于第一义谛离于言说的自性,然而诸佛为了度化众生亦能同证此涅槃心如来藏,因此才会施设方便为众生开示说有世俗谛及第一义谛这二谛存在。
从 龙树菩萨上述开示可得到下列三个重点:第一点、世俗谛是指一切有情的蕴处界及其所领受的诸法,皆是因缘所生之法、是生灭法、是空相。第一义谛则是指毕竟空的空性心,能生一切有情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本住法。第二点、世俗谛与第一义谛的关系非一非异。第三点、因为诸佛以世俗谛及第一义谛来为众生说法,让众生透过对世俗谛及第一义谛的如实了知,未来可以证得第一义谛。以下针对这三点详细加以说明。
第一点、世俗谛是指一切有情的蕴处界及其所领受的诸法,凡此皆是因缘所生之法、是生灭法、是空相。胜义谛(第一义谛)则是指毕竟空的空性心,祂能生一切有情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本住法,如《大般涅槃经》卷13开示: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所说世谛第一义谛,其义云何?世尊!第一义中有世谛不?世谛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谛;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善男子!世谛者,即第一义谛。”“世尊!若尔者,则无二谛。”
佛言:“善男子!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善男子!若随言说,则有二种: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人知者,名为世谛。善男子!五阴和合称言某甲,凡夫众生随其所称,是名世谛;解阴无有某甲名字,离阴亦无某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一义谛。”3
说明如下:尔时 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向 佛禀白:“世尊!世尊所说的世俗谛及第一义谛的真实义理是什么?世尊!第一义谛当中有世俗谛吗?世俗谛当中有第一义谛吗?如果有的话,世俗谛其实就是第一义谛;如果没有的话,如来所说二谛的道理,不就成为虚妄说吗?”佛言:“世俗谛就是第一义谛。”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再次向 佛禀白:“世尊!如世尊您所开示,则根本没有二谛的差别。”佛言:“善男子!如来有种种善巧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善男子!如果随顺世间语言来说,则有二种法:一是世间法,另一则是出世间法。善男子!出世间人所知道的法,就是第一义谛,因为出世间法都是从第一义谛出生,不异于第一义谛。世间人所知道的法,就是世俗谛,因为他们所知的,都是事相上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不知道有第一义谛真实存在的道理。善男子!五阴和合名为众生,凡夫随其所称名为某甲,只是为了让其他众生分辨此人是某甲,属于名言施设,是世俗谛不是第一义谛。真实了解五阴之中并没有某甲的名字,而离开这个五阴也没有某甲的名字存在,出世间人所见,不是在五阴的世俗谛上,而是如实了知能够出生五阴的第一义谛。”由 佛与 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之间问答的开示可知:一者、世俗谛就是指众生的五阴世间,也就是众生的蕴处界及依蕴处界所辗转出生的诸法,它们都是本无今有终将坏灭的法,本身是有生有灭之法,不是常住法。二者、能够出生众生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就是第一义谛,世尊为了让众生能如实了知及亲证法界实相的真实义,所以才随顺世间的语言文字来宣说教导众生有二谛,那就是世俗谛及第一义谛。
既然已经知道世俗谛就是指众生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接下来探讨,什么是胜义谛(第一义谛)?胜义谛(第一义谛)所说的,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如 佛在《入楞伽经》卷3 开示:大慧!何者第一义谛法体相?谓诸佛如来离名字相境界相事相相,圣智修行境界行处;大慧!是名第一义谛相诸佛如来藏心。4
经中开示:大慧菩萨!什么是第一义谛法体的法相?那就是诸佛如来──也就是一切有情的自心如来,祂离一切名字相、境界相、事相等等的法相,乃是亲证第八识真心的菩萨发起圣智现观所行的智慧境界。大慧菩萨!第一义谛法相就是自心如来──三世诸佛如来藏心。佛已经很清楚开示:第一义谛就是如来藏心,祂是一切有情的真心,也是未来果地的无垢识,本身离一切相。
从上面的说法可以了知:所谓的世俗谛,就是一切有情的蕴处界及其所领受的诸法;而所谓的第一义谛、胜义谛,就是指一切有情的真心,也就是如来藏心,祂能藉缘出生有情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世俗谛。了知这二谛的真实道理后,也就知道原来佛法所说的种种内涵,都脱离不了世俗谛及第一义谛所含摄的范围,而第一义谛如来藏心即是一切法的根本。就如同本章第一节到第五节所说,世尊从初转法轮到三转法轮所开示种种真心的异名,其实都是指同一个第八识心,那就是胜义谛、第一义谛的如来藏心,祂是一切有情因地的真心,也是未来果地的无垢识,祂藉缘出生了有情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世俗谛。(待续)
---------------------------------------------------
 
注1《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正福品 第5〉,《大正藏》册8,页606,下8-18。
注2《中论》卷4〈观四谛品 第24〉,《大正藏》册30,页32,下16-页33,上7。
注3《大般涅槃经》卷13〈圣行品 第7〉,《大正藏》册12,页443,上7-19。
注4《入楞伽经》卷3〈集一切佛法品 第3〉,《大正藏》册16,页527,下12-15。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