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某师对无始无明之误解
第一则 某师云︰《可见见闻觉知全是脑筋作用,与佛性相离甚远,纵见闻觉知不著妄念,只到无始无明境界。》(月溪法师讲无始无明42页、月溪法师讲:金刚经心经释要6页)
辨正︰
见闻觉知确实是脑筋意识的作用,但是它与佛性不即不离,不是相离甚远。在《大般涅槃经》卷32里面,世尊云:“说佛性者亦复如是,非即六法不离六法。善男子,是故我说众生佛性,非色不离色,乃至非我不离我。”卷35中,世尊云:“众生佛性非内六入,非外六入,内外合故名为中道。”所以我们从世尊的开示就知道,佛性不离六入见闻觉知,佛性必须在一切见闻觉知中见的缘故。
卷七︰“佛告迦叶︰‘实有杀生,何以故:善男子,众生佛性住五蕴中,若坏五蕴名曰杀生。’”所以佛性不离五蕴。因此佛性与见闻觉知是不即,但是也不离,不是相离甚远。从眼见佛性的体验来说,佛性是不离见闻觉知的,不是相离甚远,不见性者才会说是相离甚远。
见闻觉知不著妄念的时候,不但未到无始无明的境界,也没有离开一念无明境界。设使见闻觉知不著妄念而入定的话,定中如果仍然有个知的话,虽然没有妄念,至多也不过是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的浅定而已。即使在定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时候,仍然只是未到地定的深定而已,尚未到达初禅。即使修得四禅八定,也还没有破一念无明,更不能说已到无始无明境界。何况是粗浅的无念境界,如何能到无始无明境界呢?所以声闻人必须断尽一念无明后才能到达无始无明境界。
菩萨种性的佛子,不须要断尽一念无明,便直接破无始无明。此师不明白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境界,又不懂得定学,所以有这种错误知见,详细的情形请诸位参照我们以前发的影印表就知道了。
…………………………………………
第二则
某师云︰《我是一念无明,涅槃是无始无明。我是一念无明,是我执法执,而无始无明是空执。由一念无明入于无始无明,则一切皆空,状若平等矣。》(月溪法师著︰维摩诘所说经疏全集120页)
辨正︰我们分为三点加以辨正。
第一点、他说“我是一念无明,涅槃是无始无明。”我们说︰“我不是一念无明,一念无明也不是我。乃是四住地的一念无明烦恼没有断尽,染著三界诸法,而生起一念执著去执取五阴。“我”是因为一念无明的烦恼种子而生,但是“我”不是一念无明。譬如光从灯而生,但光不是灯。所以《金刚三昧经》本觉利品第四云:“一念心动,五阴俱生。”既是此意。
第二点、他说︰“我是一念无明,是我执法执,而无始无明是空执。”我们说︰未破一念无明的人,仍然还在我执法执蒙蔽之内,但是不可以说我是一念无明,也不可以说一念无明是我执法执。因为一念无明是四种住地烦恼,由四住地烦恼而生我执法执,例如金矿沙石能生黄金,黄金能成为首饰。首饰虽然由金矿沙石来,但不可以说首饰就是金矿沙石。p301
无始无明不是空执,无始无明是不明白真如之体性。这个无始无明从无始以来不与见闻觉知心相应,一直到第一次明心见性后方才相应,所以称为无始无明。
《菩萨璎珞本业经》云:“四住地前更无法起故,名无始无明住地。”也是这个意思,所以无始无明不是指空执。空执是声闻缘觉证知五蕴空,而执著所证五蕴空境界而取涅槃。阿罗汉辟支佛必须舍弃空执,才能回小向大,求觅真如佛性。所以空执是断尽一念无明而起空执,并不是像他所列出来的表所说是无始无明。
他的表说一念无明是法执和刚才他的这个说法都错误了。法执是八地以上菩萨或阿罗汉、辟支佛断尽一念无明后 未断尽尘沙惑,于佛一切种智未能证得,于佛所应证过恒河沙等法未能证得,而产生法执。所以法执是断尽一念无明以后之境界。断尽一念无明之后,起心寻觅真如佛性,想要修行成佛才知有法执。所以不可说一念无明就是法执。
第三点、他说“由一念无明入于无始无明,则一切皆空,状若平等矣。”但是《胜鬘经》说︰“无明住地有五︰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及无明住地。”而前四种合称为一念无明,后一种即是无始无明。这五种住地同时并存,无始无明不在一念无明之上,一念无明也不在无始无明之上,它们是同时并存。
十住以上菩萨虽然分破无始无明,如果没有断尽一念无明,仍然成不了阿罗汉,进不了第八地。声闻种性的菩萨断尽一念无明而修到第九地,若 未见性而进破一分无始无明,也不能进入第十地。就好像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这一念无明、无始无明,就好像车子二轮,是二轮并排,不是前后各一。一念无明跟无始无明也是同时并存,不是前后境界。所以不可说一念无明断尽以后才能与无始无明相应。
断尽一念无明的人,无始无明仍然不断不破:无始无明已经断尽的人,一念无明必定断尽。无始无明破而未断尽的人,能够同时断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其余的三种住地烦恼也必定会渐渐断。短者一生,长者七次人天往来。所以《胜鬘经》云:“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其力最胜,恒沙等数上烦恼依,亦令四种烦恼久住。”
此外,无始无明所蒙蔽的时候,那个境界并不是一切皆空。阿罗汉、辟支佛断尽一念无明之后,证得五蕴皆空而除去一切起烦恼,所以永无妄想妄念而证得涅槃;但是还有恒河沙数上烦恼 未断,因此并不是一切皆空,状若平等。所以《胜鬘经》云:“阿罗汉辟支佛度生死畏,次第得解脱乐。作是念︰我离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世尊!阿罗汉辟支佛观察时,得不受后有,观第一苏息处涅槃地。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于法,不由于他,亦自知得有余地。”
又云:“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不究竟。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故,过恒沙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是故无明住地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彼生心上烦恼、上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如是过恒沙等上烦恼,如来菩提智所断,一切皆依无明住地之所建立。一切上烦恼起,皆因无明住地、缘无明住地。”所以依照上开经文,就知道无始无明之中并不是一切皆空,状若平等;而是其中有尘沙数之修道所应断烦恼及上烦恼,显见此师并不明白无始无明真义,何能破无始无明而见佛性?
…………………………………………
第三则 某师云︰《法界体性智即佛性,庵末罗识即无始无明,阿赖耶识即见闻觉知,末那识即一念无明,前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月溪法师讲楞伽经102页)
又云:《既明因缘所作虚妄,然后直追向前看,便到无始无明境界,即第九庵摩罗识境界,此为最紧要关头,众生所以不能见佛性者,皆此识所蔽也。》(月溪法师讲楞伽经82页)
我们分为六点来辨正:
第一点、法界体性智是大圆镜智等四种佛地智慧的总名,不是佛性,前面已经说明。
第二点、庵摩罗识不是无始无明。阿赖耶识不是见闻觉知。庵摩罗识是断除一念无明等四住地烦恼后的阿赖耶识,改个名称叫做庵摩罗识或异熟识,是同体二名,不是在阿赖耶识之外或在阿赖耶识之内另外有一个庵摩罗识。如果依照此师所说︰“庵摩罗识即无始无明,阿赖耶识即见闻觉知。”的话,那是同时有阿赖耶识与庵摩罗识,二个识并存。这样的说法,违背一切了义经典,与世尊所说的法正好相反。
无始无明不是庵摩罗识,而是《胜鬘经》所说的无明住地。无明住地就是因为不明白阿赖耶识、庵摩罗识、真如的内容的不同和不明三阶段的演变而产生心上烦恼、上上烦恼……等恒河沙数修所断烦恼,以致过恒沙数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这些上烦恼与修所断烦恼和所应证之法,从无始劫以来与心不相应的缘故,所以称为无始无明。因此庵摩罗识不是无始无明,阿赖耶识不是见闻觉知。阿赖耶识本身也不会有见闻觉知,有见闻觉知的心不是阿赖耶识,是妄心--七转识。
第三点、依照上述的说法,我们就知道末那识不是一念无明。一念无明是阿赖耶识从无始劫以来累积留存下来之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四种烦恼的总称。这四种烦恼能生一切起烦恼,所以没有断尽一念无明的人,时时会产生妄想妄念。这妄想妄念就是起烦恼,明心见性的人,已经断除见一处住地烦恼和一部分的无明住地烦恼,所以妄想妄念比一般人少。悟后精进修行的人,欲爱、色爱、有爱等三种住地烦恼渐渐淡薄,所以妄想妄念又比初悟的人少。修到完全没有欲爱、色爱、有爱住地烦恼的时候,就是断尽一念无明,称为菩萨阿罗汉。声闻阿罗汉断尽一念无明而不破无始无明,菩萨阿罗汉断尽一念无明,也分破无始无明。如果曾经详细阅读《胜鬘经、大宝积经、大集经、楞伽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便会知道末那识不是一念无明,此师显然不明白上述经典之意旨,佛子应明辨之,勿受其误导。
第四点、前六识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依照《解深密经、楞伽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等所记载世尊的开示:前六识是因为我们内六根接触外六尘,配合阿赖耶识中的六识种子,三事和合因缘而生六识。如果六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那就是六根之中自己 具备有六识,那么世尊所说三事和合因缘生眼识,乃至三事和合因缘生意识的法就是错误罗!如果六根自然而然就具备六识的话,那么人死了应该六识还会继续运作,那就应该死后仍有见闻觉知,因为六根还在呀!六根不必阿赖耶识,自己就有六识呀!但我们知道佛世尊是实语说、如语说、不诳语说、不妄语说,所以我们就知道此师是妄说,不如法说。是故前六识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是六识,六根是六根,不相同。
第五点、他说︰“明白因缘所作虚妄而向前直看,就可以到无始无明境界,就到庵摩罗识境界。”但是我们说,虽然明白因缘所作虚妄而向前直看,仍然未与无始无明相应。因为这个向前直看的心,仍然不离妄想意识心。一切众生无始劫来不与无明住地相应,一直到明心见性的时候才第一次与无始无明相应。
尚未明心见性前都没有到达无始无明境界。明心见性以后分断无始无明,仍然还有过恒沙数修所断上烦恼 未断,名为尘沙惑未断,到这个时候才能称为到无始无明境界。未明心见性前,即使妄想不生,即使八万大劫不生一念,乃至证得阿罗汉、辟支佛果位,仍然还没有到达无始无明境界。此师因为没有明心见性,不明白道的次第,也不明白《胜鬘经》的旨意,错以为心中无想无念,直向前看,一念不生处就是无始无明,他错会了。
第六点、第九庵摩罗识一向不曾蒙蔽众生见性。我们不应学此师诬赖第九庵摩罗识蒙蔽众生。因为第九庵摩罗识就是净除人我执以后的第八阿赖耶识,同体二名。这个识一向恒而不审,不是像第七末那识我见我慢我贪我痴恒共相随而障碍见性,所以第八、第九识都不曾蒙蔽众生见佛性。又:未见性之八地以上菩萨及菩萨阿罗汉,其佛性是由庵摩罗识而生,欲见佛性不得离庵摩罗识而求,故不可说庵摩罗识蒙蔽众生见性。
此外欲见佛性,不须先断除一念无明,所以不须先修到第九庵摩罗识境界。修到第九庵摩罗识境界的人,已经离开阿赖耶识的名字,诸经诸论都说这是阿罗汉、辟支佛、或者菩萨阿罗汉、菩萨八地的境界。
此师说︰“欲见佛性必须找到第九庵摩罗识以后,一锤捣碎才能见性。”这样的说法和经论相违背,例如《大般涅槃经》卷27、28、29、世尊都说十住菩萨眼见佛性,我们知道十住、十行、十回向、初地乃至七地菩萨都没有断尽一念无明,尚未离开阿赖耶识境界,未到庵摩罗识境界,就可以眼见佛性了。所以他说要到达第九庵摩罗识境界,然后把它找出来捣碎才能见性,这样的说法是虚妄之说。庵摩罗识也不可捣碎,捣碎了这个本识如来藏,就成为断灭,哪有佛性可见呢?
…………………………………………
第四则
某师云︰《有众生然后有无明,故无明应同众生的根尘识中来。众生非无始便有,故无明亦非无始便有。》(月溪法师著︰大乘绝对论309页)
辨正︰
《胜鬘经》云:“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有四种,何等四?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依照上开经文的说明,我们知道有两种无明︰一者一念无明,二者无始无明。这两种无明都不是从众生的根尘识中来,而是从阿赖耶识来。也不离众生的根尘识,七转识是见分故,六转识须依六根六尘而转故。
众生是无始劫以来便有,不是因为有这个世界然后有众生。还没有这个世界之前,众生于四禅天以上或者他方世界生活。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于十方世界流浪生死,是从无始便有。世尊讲世界悉檀的时候,常常开示这个道理,我们不可以学此师说众生不是无始便有,一神教的信徒才会如此说。众生既然无始以来就有,那么无明必然无始劫以来就伴同众生存在,不可以说有先有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