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乘起信论法义真伪之辨正
第一则
某师云︰《倘真如而可变易,则是生减法矣。大乘起信论所阐明者为“真如缘起”,只此四字,可以判定此论乃外道伪作,假托马鸣之名以行世,否则真如无有缘起不受熏染,倘有缘起,定有生灭,生灭之法定非佛法也。》(月溪法师语录158页、159页、258页)
又云:《然李翱实为伪经所误,即误于“净明圆觉本心(佛性)能起无明烦恼”一语是也。此话出大乘起信论,所谓“真如缘起”之说。大乘起信论是外道所作,托马鸣之名以传者,乃生灭法,非佛法也。何以言之?真如佛性不受熏染,恒守本性,无有变易,出华严经回向品。无明本无体性,如空花梦影,非由真如而起也。》(月溪法师语录258页、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89页、月溪法师著︰禅宗源流与修持法84页)
又云:《单只“真如缘起”四个字,便可判定起信论是伪造者,何也?凡有缘起者皆生灭法也。真如不生不灭故无缘起。真如不变不动故无所缘起。若有缘起则有生灭、有变易。有生灭变易则同轮转矣;故华严经云:“譬如真如无有变易;譬如真如恒守本性;譬如真如不受熏染。》(月溪法师著︰大乘绝对论348页)
辨正︰
自古以来有许多假名善知识,质疑《大乘起信论》是伪论。此师则直接说是外道所作,假托马鸣菩萨的名义在世间流通。古来有许多大知识写文章质疑《大乘起信论》所说真 如缘起的说法为不如法。归纳这一些假名善知识的全部质疑共有三大类…第一、真妄别体之难;第二、真前妄后之难:第三、悟后却迷之难。对于这一些质疑,在《圆觉经》中,金刚藏菩萨已经为末世众生事先请问世尊。
金刚藏菩萨云:“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此即真前妄后之难)。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此即妄真别体之难)。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这是悟后却迷之难)”
凡此疑难,皆因古今诸大知识不明白阿赖耶识断尽一念无明而成为庵摩罗识(异熟识)证入声闻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八地、菩萨阿罗汉境界的道理;也不明白异熟识断尽无始无明而成为无垢识(真如)证入究竟佛地的道理。
诸大知识之所以会有种种的疑难,乃至毁谤《大乘起信论》为伪论者,皆因没有悟明真心,复 未深入贯通经藏而导致此类错误。似此类人,不离十信凡夫之位,乃竟敢毁谤马鸣菩萨所造《大乘起信论》为伪论,殊堪浩叹。但是也有许多融会经教的真正善知识,为护法故,起而为《大乘起信论》辨正。
《大乘起信论》云:“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大乘起信论》所说的心真如门,是属于横面的、剖面的说明生命本体的本质。心生灭门则是说阿赖耶识转化为异熟识再转化为真如的过程与内容;也说明凡夫心的识种生灭不住。然后说明真心的内涵,乃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这不是说妄心没有念就是真如,而是说真如一向不起念,于不起念中有无量无数念在不断的运作,不是见闻觉知的心之所能知,唯有证悟者方能知此念,唯有证悟者才能如此说。这就是《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证知此法而使妄心自然不起念,于觉观中远离觉观,名为得入。
广说真心的体性以后就讲心生灭门,那就是说真妄和合的意思:“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然后就说这阿黎耶识的境界和内涵,以及悟后起修等四个阶位---所谓不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四位:然后说“依阿黎耶识说有无明”。也就是说真如在还没有进入佛地之前有无明;便叫人要断一念无明;一念无明断尽,又叫人应破无始无明,乃至断尽无始无明。故云:“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初证法身,得少分知,就是禅宗的开悟---找到因地真如(阿赖耶识)。
这个阿赖耶识虽然本性清净、离觉观、离能所分别而名为真心,但是因为尚未断尽一念无明,也没有断尽无始无明,仍然还有烦恼熏染。悟的时候虽然已经破无始无明,但是还没有断尽,仍然还有修道所生过恒河沙数上烦恼存在阿赖耶识中。故经云:“是心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为修除一念无明中的修所断烦恼及无始无明上烦恼,悟后必须修道,故《胜鬘经》云:“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唯佛世尊如实知见。”
此师不明白阿赖耶识、异熟识、真如名异体同的道理,不明白阿赖耶识与真如非一非异的道理,所以就引述《华严经十回向品》云:“譬如真如无有变易,譬如真如恒守本性,譬如真如不受熏染。”等经文来驳斥真如缘起之说。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无垢识、清净识的果地真如,并不是一悟便得,必须开悟而断除见一处住地及打破无始无明,悟后起修而分断无始无明及断尽一念无明之修所断住地烦恼,进入异熟识(庵摩罗识)的境界,然后再继续分断无始无明,直到无始无明断尽才能成为无垢识---真如,并非一悟就是真如。分断无始无明而分证法身的过程,请大家详细阅读《十地经》或《华严经》的十地品中所说初地菩萨渐修至等觉的过程就可以知道。《深密解脱经》和《解深密经》也有详细说明,我们这里不做引述。
我们深入阅读《圆觉经、楞伽经、楞严经》时也会发觉世尊早已详细为我们开示,应该要断尽事障---一念无明,及断尽理障---无始无明。两者全部断尽才能成佛。所以《圆觉经》云:“若此二障 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从上面提示的经文可知真如缘起的说法完全正确。简而言之,想要到达真如成佛境界的人,必须先明心见性---找到阿赖耶识而破无始无明及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之后再断尽一念无明的修所断惑(欲爱、色爱、有爱住地),继续断尽无始无明才能成佛,才能到达佛地真如境界。
初开悟的时候虽然已经明心见性,可是所明的真心只是阿赖耶识--如来藏而已。这个如来藏虽然本性清净,但是仍然还有污染。所以《胜鬘经》云:“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真心),心(真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唯佛世尊,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为正法依,如实知见。”胜鬘夫人说是难解之法问于佛时,佛即随喜︰“如是如是,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诸余声闻唯信佛语。”
凡此皆因不明因地真如阿赖耶识体虽清净而离能所分别、远离觉知观照、随缘自在而不作主,直至成佛皆是祂,但未成佛前,其清净体中含藏无量无数之上烦恼及起烦恼种子,须赖开悟及悟后修道而变易其内容,故必须是可熏,能变易,非恒守染污本性。由《楞伽、楞严……》等诸了义经典,皆可证知佛已多方开示此理。是故“因地真如同于果地真如,因地真如不受熏染、永不变异、恒守本性”的主张,进退失据,不能成立。是故《大乘起信论》真如缘起说及心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之说,乃是正说,是宗教俱通者所说。
所以契经中金刚藏菩萨承佛威神之力,向大众云︰“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位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习气,乃至成佛,常所宝持。”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此意,乃说偈曰:“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常住无始终,离四句言说。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如是赖耶识,出于习气泥,转依得清净,佛菩萨所重。”
所以真如在因地有杂染习气,是杂染真如,《解深密经》世尊名之为邪行真如、流转真如,即是阿赖耶识。佛子证悟阿赖耶识以后,悟后起修,除却一切杂染习气,断尽一念无明的人我执,及无始无明中的人我、法我二执,才能称为真如。此时才能成佛,世尊在《金刚三昧经》中也有详细开示。所以《大乘起信论》的“心生灭门与心真如缘起门”是正说,是证悟者所说,完全符合佛陀的开示。此师不解了义经而又否定《大乘起信论》正法,可证他不明第一义经典,不是证悟之说,明为弘扬佛法,实则违背佛意,暗中破坏如来正法。
在《解深密经》卷三云:“菩萨从是已后,于七真如有七各别自内所证通达智生,名为见道。由得此故,名入菩萨正性离生,生如来家,证得初地。”所以明心见性的人,慧解虽然和初地菩萨相同,但是还 未引发菩萨广大威德之时,不可以就说自己是初地菩萨。还没有引发七真如七种各别自内所证的通达智,也不能自命为初地菩萨。必须要悟后起修,善知六处,能够引发菩萨广大威德之后才算进入初地。而多数菩萨,譬如十住菩萨还没有修得四禅八定及观、链、熏、修、四种三昧,还没有获得天眼宿命通的人,悟后虽然不迷,舍报中阴也不迷,但是正知入胎之后,仍然还会有隔阴之迷。需要加学四禅八定,以及天眼宿命通,或得阿赖耶三昧以后才能远离隔阴之迷,这就需要三地满地心以上的菩萨才能做到。
尚未进入三地满地心之前,来生大多还需要重新再参再悟再修;三地满地心之后永远就没有“悟后却迷”的困扰。最后身菩萨故意示现与众生凡夫无别,所以要示现悟后却迷的现象。但这是佛世尊度众之方便,不可一概而论。因为修到三地满心以后就永远没有悟后再迷的事情。所以《圆觉经》云:“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悟后却迷之疑,也就烟消云散。p365
综合以上明确的引述与说明,就知道《大乘起信论》的“心生灭门、 真如缘起”之说乃是正说,非不正说。学者如果想要详细了解的话,应当要被初参,找到《解深密经》所说的流转真如---阿赖耶识,详细体验流转真如---阿赖耶识,再深入全部了义经,融会贯通之后,便知真如缘起之说正确,便会知道“心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之说正确。为什么这样说呢?《楞伽经》中世尊早有开示:“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可见《大乘起信论》中“心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之说契合佛意。
流注灭及相灭的时候,就是真如已经离开异熟识和阿赖耶识的境界,即是《解深密经》所说的清净 真如、正行真如,从此以后永无起烦恼的生灭及流注生灭,从此以后就永远“恒守本性,不受熏染,永无变异。”由此可知真如缘起之说,以及真如杂染生灭之说正确无讹。但是这个真如之杂染生灭,真如的真与非真,不是一般凡夫和未开悟的聪明博学之人所能知道。佛子们想要知道这个境界,应当精进参禅,悟后广阅了义经之后,才能知道。如果不念佛观行或参禅,而作佛学研究,终究没有什么利益。千万不要学这位知识悟得不真,反而诽谤某些经典是伪经,诽谤某些论典是伪论,诽谤0云和尚悟得不真,那就不免谤佛、谤法、谤僧的大因果了。
………………………………………
第二则
某师云︰《大乘起信论以真如比水,以生灭比波,此乃错误。真如乃佛性作用,生灭乃脑筋妄想作用,两不相干。真如乃如如不动,无有变易,不起妄念。华严经回向品言之极详,倘真如能起生灭妄念,如水之起波,则真如亦有生灭轮回,非最究极之实性矣。楞伽经则以海水比阿赖耶识,以波澜比七识乃正理也,人谓大乘起信论是外道伪造者,不为无因也。》(月溪法师语录166页)
辨正︰
《大乘起信论》以真如比水,以生灭比波浪,确实没有错误。真如就是阿赖耶识,还没有到佛地时,有流注的缘故,名为阿赖耶识或异熟识或庵摩罗识。为众生方便辨别七转识的虚妄,而说阿赖耶识是真如,这是方便说,不是果地真如。犹如《楞伽经》说阿赖耶识比如海水,境界风比如猛风,七识比如海浪,起信论亦如是说,并无二致。
所以起信论说︰“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此意(末那)云何?以依阿黎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意(末那)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现在前故。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