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集 声闻缘觉皆入大乘 正龄老师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节目,今天我们要讲的主题是“声闻缘觉皆入大乘”。
上一集节目中,我们说明了阿罗汉、辟支佛“离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的不受后有智,是因为断除了对三界法的贪爱,并且至少有初禅以上定力,而能够自知自作证“不受后有”。但是这样的解脱生死的境界,并不是究竟的,仍然是有余地的境界—还有所余诸法应证、所余烦恼应断—这个苏息地只是 佛施设的一个化城,他们将来仍然需要再修行才能成为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胜鬘夫人会这么说呢?我们等一下接着来看。另外,我们也说明了解脱道的断烦恼与证果,并非依着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的次第断与证,而是随着各人修证的情况有所不同:有人悟了是慧解脱,有人则是俱解脱,也有人则是初果到三果。但是应具足修证的内容不可遗漏,才不会误解而证不了解脱果。
接着看下一段经文:【阿罗汉、辟支佛观察时,得不受后有,观第一苏息处涅槃地。】(《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经文意思是说:当阿罗汉、辟支佛观察“我离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的时候,可以得到不受后有的解脱;但是他们所观察的,只是到达第一个可以苏息的涅槃境界而已,那还不是最究竟的。我们上次说的那位法师,是如何注解这段经文的,他说:【得解脱乐时,“作是念:我离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离生死恐怖,约现法心得安乐说;不受生死苦,约当来不感苦果说。又前句明尽智,次句明无生智。二乘于金刚喻定断四住烦恼,于下一念得尽智,知生死已了。次念得无生智,知后不再生。】(《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186~187)
针对这位法师的注解,书中 平实导师有两点评论说:
“连等觉菩萨之证境都不可说是金刚喻定,何况是二乘人?但这位法师处处以己意说金刚喻定的究竟法无我是三乘所共,可见他对大乘佛果的看法了!只因为本经正说二乘无金刚喻定,这位法师便只能随顺而说二乘无此定。”(《胜鬘经讲记》第三辑,正智出版社,页247)
从 平实导师的评论可以看出,这位法师连二乘法的尽智与无生智都误会了!尽智是“我生已尽”的智慧,不是“离生死恐怖”的意思;因为凡夫如果心性刚强而乐着于三界法的话,都不会生起生死恐怖之想,死都不惧怕了,生也就无所恐惧,反而是乐于生而不喜欢无生;心性怯懦的人则惧死而不畏生,因此从小就是在学生而不学死,所以才有爱、乐、欣、喜阿赖耶。
实际上阿罗汉们都怕再有生死,而众生从来没有对生死真的恐怖过。如果真的要说有恐怖,只是对死有恐怖,因为不知死往何处,因此都是喜欢生;就像一般我们向来都只会庆生,不会庆死。由此可以知道“离生死恐怖”并不是尽智,是要具有我生已尽的智慧才名为尽智,显见这位法师误会了。所以尽智的“尽”是说后有永尽,以后不会再有出生了,因此尽智是说后有永尽的智慧。可是尽智只是声闻十智中的第九个,这时还没有无生智,他只知道把自己灭尽了就出“生死苦”:反正他就是不去投胎,什么境界都不去,就是要把自己灭掉,是后有永尽,永远不再受生。
但是有尽智不一定能为人说法,因为没有解脱知见。譬如很有名的一位阿罗汉—周利盘特伽—受供之后,转请舍利弗尊者为施主说法,自己不能说,因为周利盘特伽在受供当时只有尽智而没有无生智;他只知道怎么样不再去受生,是后有永尽,所以有尽智。而“不受生死苦”,既是尽智境界,也是无生智境界,不可以像这位法师单单定位为无生智。那么什么是无生智?无生智是说能够以不再受生的智慧为人宣说,也就是已经通达二乘无生的智慧而发起他受用功德,可以为人如实宣说了。就像上面说的周利盘特伽阿罗汉,早期唯有自受用功德,而没有为人宣说生死已尽的智慧,那时只能说他具有尽智而非无生智,虽然生死已尽,也已离生死恐怖,然而仍缺无生智。
那怎么样可以有无生智?必须先亲证“无生”。要证无生,就必须要先了解我执断尽的原理,以及免除一切后有种子现行的道理,才能够有无生智,不再受生死苦。这样的阿罗汉就不一样,不但有尽智的智慧境界,同时也有无生智的智慧,因为他不是只证解脱而已,他也有解脱知见的智慧。因此得尽智的人只证解脱,没有解脱知见;但是得无生智的人,既证解脱也具足解脱知见,所以能够为人宣说解脱之道。因此不可以像这位法师那样,单单把它定位为无生智。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如果二乘圣人说“我不受后有”,那要看他是不是有无生智;如果他只有尽智,而说“我生已尽,不受后有”,这样就还不能为人解说解脱的原理,那么就是只有“尽智”的人。可见这位法师对这部分的差别,是还没有分清楚的。
再来这位法师说“二乘于金刚喻定断四住烦恼”。二乘圣者虽然有断四住地烦恼,但二乘圣者其实不得金刚喻定,因为他们尚未证得金刚法性的如来藏。不但理证上如此,在本经后面的〈无边圣谛章〉中,也如是说:【世尊!金刚喻者,是第一义智;世尊!非声闻、缘觉不断无明住地初圣谛智是第一义智。】(《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以金刚为譬喻的智慧,是实证本识如来藏而发起的实相智慧,这个才是实相第一义智,并不是声闻、缘觉不断无明住地(也就是无始无明)的初圣谛智是第一义智。初圣谛是指四圣谛,因为四谛智是修学佛法最基础应修的四圣谛的智慧,故说初圣谛;之后还有菩萨所证的第二种般若智,以及诸地菩萨所证的道种智。从四阿含诸经中也可以看出声闻、缘觉圣者,由于信受佛语的缘故,可以在对五蕴十八界等法的虚妄观行完成后,断除对五蕴十八界诸法是真实有的错误见解,而断三缚结、五下分结、五上分结等,并发起禅定,甚至具足修而证得解脱道极果,这所显示的是证阿罗汉者,并不需要证得入胎识。由此也可以显示这位法师是有意地高抬二乘证境,有意让人以为二乘所证与大乘一样。
而这位法师会这么说:“二乘于金刚喻定断四住烦恼。”是因为他对三乘法教的错误判教所导致的,他一贯的说法是“成佛之道等于声闻解脱道”。那么成佛时既然有金刚喻定,当然二乘人成为阿罗汉时,就是证得金刚喻定,所以就认为俱解脱阿罗汉得灭尽定时,就是发起了金刚喻定。这就是这位法师处心积虑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位法师绝不承认有佛菩提道,他只承认有解脱道,而解脱道就是成佛之道,因此他说二乘也有金刚喻定。而这位法师的二乘金刚喻定是断什么烦恼呢?就是断四住地烦恼。换句话说,就是断见惑与思惑,这就是这位法师对金刚喻定的定义。
然而问题是:二乘圣人并没有得金刚喻定,阿罗汉也不是佛。因为他们都没有证得金刚法性的如来藏,怎能说有证得金刚喻定?如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9如此说:
“此地于法虽得自在而有余障,未名最极。谓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运烦恼障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彼皆顿断,入如来地。由斯佛地说断二愚及彼麁重:一、于一切所知境极微细着愚,即是此中微所知障;二、极微细碍愚,即是此中一切任运烦恼障种。故集论说得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成如来证大涅槃大菩提故。”
从论中很清楚知道: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俱生微细所知障及任运的烦恼障种子一时顿断,入如来地。所以金刚喻定是如来所证的境界,是须要断除极微细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极微细的所知障随眠,才能成佛;金刚喻定犹如金刚般的智慧现前了,才入如来地,所以成佛了才有金刚喻定,这不是阿罗汉与辟支佛不断微细所知障与烦恼障种子的智慧所有的。
接下来一段经文:
【彼先所得地,不愚于法,不由于他;亦自知得有余地,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这是说声闻、缘觉他们以前所证得的境界,是不会愚痴于诸法的,也就是不会被诸法所影响,继续流转于生死中,而这个智慧是透过自己闻法之后去观察而获得的。阿罗汉与辟支佛确实知道他们所获得的生死解脱的境界,仍然是有余地的境界,也就是还有所余诸法应证、所余烦恼应断,因此他们将来还必须再继续修学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胜鬘夫人如此说呢?这是因为声闻乘与缘觉乘的一切修行者,最终都会进入大乘法中,而大乘法其实就是成佛的法要,就是成佛之道。由于这个缘故,胜鬘夫人说三乘其实就是一乘,也就是佛乘。
声闻、缘觉虽然不受后有智,不如诸佛,甚至诸地菩萨,但是他们在解脱道实修实证所得的解脱境界,是基于智慧而证的,并不是单以禅定伏除烦恼而证,因此说对于解脱道应断、应证的种种法,他们是有智慧,不愚于这些法。由于是亲修实证的,虽然是听闻 佛陀说法开示加以思惟、观察、确认而证,但还是自己亲身经历走过来的,所以说不由于他,他们可以自知自作证。
我们来看舍梨子尊者的例子:
【世尊问曰:“舍梨子!若诸梵行来问汝言:‘尊者舍梨子!云何知、云何见,自称说得智,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耶?’舍梨子!汝闻此已当云何答?”尊者舍梨子白曰:“世尊!若诸梵行来问我言:‘尊者舍梨子!云何知、云何见,自称说得智,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世尊!我闻此已,当如是答:‘诸贤!生者有因,此生因尽,知生因尽已,我自称说得智,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世尊!若诸梵行来问如此,我当如是答。”】(《中阿含经》卷5)
从这段经文可以很清楚看到,舍梨子尊者对自己此生为最后生,梵行已经建立了,该修行的也修行完成了,可不再受后有,是有智慧可以自己了知,不须 佛陀为他印证。由于这种境界的亲证了知,对于 世尊的询问,他是如此回答,甚至以后如果有人再质问是如何知、如何见的,而自称已得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慧,还是会如此回答;显示阿罗汉是清楚知道自己是不是阿罗汉,能不能不再受后有的出生。所以说不愚于法,而且自知自作证能不受后有。
接着来看:【亦自知得有余地,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声闻、缘觉圣者们自知虽然已证第一苏息涅槃境界,可是之后如果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有所应修证诸法、所应断的烦恼。这就是说,只要不是决定性的声闻、缘觉圣者,都会回小向大,都会回入大乘法继续修学,最后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什么是三乘?就是声闻小乘、缘觉中乘以及菩萨大乘,或说唯一佛乘。
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妙法莲华经》卷2如来如此开示: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懃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懃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大、中、小三乘都经由 佛世尊闻法、信受、精勤修行,都可以出离三界火宅。但所求不一:求速出三界者,为自求涅槃,叫作声闻乘,如经中只要羊车的小孩;而求自然慧,乐于独善其身,处于寂灭境界,且深入了知因缘法的人,叫作辟支佛乘,如经中喜好鹿车的小孩;另外求一切智、佛智等等,利益、安乐无量众生与天人者是大乘,就是经中喜欢牛车能有大作用的小孩。佛所说三乘法,都可以令众生出离三界火宅,因为 如来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十力、四无所畏等诸法的宝藏;而三界众生都是 如来的孩子,因此如来平等给孩子们诸佛佛法宝藏的大乘法,不会让有些众生独得灭度,而其他众生不能得灭度,而且都是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如《法华经》中的一段经文说:【如来尔时便作是念:“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妙法莲华经》卷2)所谓如来灭度是说:如来让众生得度的方式,不像二乘的灭度是将五阴、十八界全部灭尽而说度到解脱彼岸,而是不仅让众生度到生死的彼岸,而且还可以世世受生,有每一世的五蕴十八界继续在三界中,以大悲愿力及方便善巧,断尽思惑的现行与习气种子,永远不中止地利乐众生。因此,如来灭度与声闻、缘觉的灭度是不一样的。
从这里可以很清楚看出来,佛所说法是唯一佛乘的大乘法,唯有大乘法才能令人成佛,声闻乘与缘觉乘是 如来为了心志比较薄弱的众生所施设的法教,让众生可以在中途稍事休息的化城,这就是胜鬘夫人所说声闻、缘觉所得的初圣谛——第一苏息涅槃地,但不究竟,之后还是要声闻、缘觉行者再转入大乘法中,求得无上正等正觉。声闻乘与缘觉乘是大乘法中的一部分,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四圣谛的智慧只是初圣谛智,接着还有般若智与道种智,这三者具足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但是只要证得初圣谛智,就能出离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而出离三界不再受生,这是不必证得般若实相心、不必发起般若慧,也不必修足圆满道种智成就一切种智。
因此 佛说法虽有三乘之别,实际上只有一佛乘析分为三,所以二乘皆入大乘,其实是因为二乘法只是大乘法的一部分,所证智慧只能出离三界生死,所证解脱境界也只是暂时的苏息处,不是究竟的苏息处。二乘圣者如果不入涅槃,必留在三界继续受生,有朝一日一定会发起菩萨性而往大乘成佛之道迈进。再说佛有无边慧、十力、四无畏诸法之藏,能够给予一切众生大乘之法,由于众生根性不同,有的能接受声闻解脱道法,有人爱乐缘觉法,有人则一开始就爱乐大乘法;因此佛以方便力,将一佛乘法分开来说有三乘佛法,其实真正能成佛的只有大乘法,因为大乘菩萨虽亲证第一苏息处的本际,但永远不会入无余涅槃,永远在三界中以方便善巧与大悲愿力利乐众生。佛初始弘法时,虽然以三乘法引导众生,终究还是会以大乘法度所有众生,不论是三乘皆归一乘,或者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实际上三乘就是一乘,就是大乘成佛之道法。由二乘皆入大乘也可以知道,只要不是决定性的声闻行者,终将回小向大留在三界中继续自度度他。这也是 佛的悲心与方便善巧。
时间的关系,说明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色身康泰、一切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