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5集 化妆的比丘尼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的电视弘法节目。在此先问候大家:少病、少恼否?色身康泰否?道业精进否?
目前正在演述的单元是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是《法句譬喻经》卷1中的〈放逸品〉所记载的,有关于因为懂得忏悔的缘故,最后证得阿罗汉果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说:往昔有 佛在世,有五百个商人,他们渡过了大海,想要把经商买卖所获得的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颇黎等这大量的七宝财物带回到家乡中。但是他们在回乡的路途中,经过了一个深山,却在这个深山中被恶鬼所惑乱,因此迷失在深山中;而在找寻回家路途的过程中,又因为粮食用尽,缺乏了新的粮食补充,最后都饿死在深山里;而这五百商人所带回来的大量的金、银、琉璃等七宝财物,也因此就留在深山中。有一个沙门在这五百商人饿死的深山中独自修学,当他看到五百商人死后所遗留下来的大量的金、银、水晶、琉璃等七宝财物,这时他心中就生起了这样的念头:我在深山中精勤又困苦地修学佛法,已经过了七年,但还是不能够得到解脱;自己又是这么的贫穷,连生活都有问题,现在深山中这大量的七宝财物,它们都是无主之物,不如我就把这些无主的七宝财物收集起来,然后还俗回家,用这些无主的七宝财物来过生活吧!
当山中沙门生起了这个弃道还俗的想法后,于是他就开始拾取山中商人们所遗留下来的大量七宝财物,并且把收集到的这些财物,藏匿在山中的某一个地方。当藏匿财物完成后,这山中沙门就离开了这个深山,想要回到家中,招呼家中之前的兄弟亲人等一同前来,将他藏匿在深山中这大量的七宝财物一起拿回家。只是当山中沙门回家的路途走到一半时,佛知道这个比丘,他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了,于是 佛就以大神通力,变化成一个比丘尼的样貌,只是这个 佛所变化成的比丘尼,虽然看起来一样是剃光头发,而且身穿比丘尼的法服,但是她的脸上却化著浓浓的妆,身上也佩戴著装饰用的璎珞等种种的饰物,并且从山谷外慢慢地走向山中,于是在途中这个比丘,就碰到了这个化妆的比丘尼,当他碰到这个化妆的比丘尼的时候,这个比丘尼就向比丘头面作礼,并问讯起居,此时准备要出山返家的比丘道人,看到这个化妆的比丘尼,如此地浓妆艳抹后,就诃责她说:“你是个修道之人!应该可以这样作吗?既然你已经剃除了头发,并且身穿出家人的法服,那为什么脸上还要浓妆艳抹,甚至于还佩戴著妆扮用的璎珞等种种饰物呢?”化妆的比丘尼就回答说:“出家的人的法道,是否应该这样作呢?你既然已经辞别了世俗家中的父母、亲眷,在深山中安静的居住,专心一意的思虑观行,而想要求证解脱,你为什么又要拿取这些本来不属于你的财物呢?让自己的心畅快地在这些七宝财物等五欲上生起了种种贪爱执著,而忘记了你当初辞亲学道的本意呢?你今世的这个五阴人身,它是无常的,就好像是寄托在这个人世间一样,你因为贪爱这些财物的缘故,让你在未来世,因为贪欲不断的缘故,就从贪爱五欲所获得的罪报,因此就会不断地延长。”
化妆的比丘尼,这时就为比丘说了一首偈颂:“比丘你应该谨慎地持守戒律,若是你在五欲上生起了种种的放逸,这会让你生起了忧苦悲伤以及种种的愁恼;你的心若是往放逸的方向改变,你将会被他人直接说出你的过错并叫你改正,这类的事情慢慢地也会由小过失变成大恶业,这也会让你的恶心、恶行不断地积聚,在未来世堕入地狱等三恶道中受报。如果你能够清净地持守戒律,自然有种种的福德生起,让你心生欢喜。对于犯戒的事,你应当谨慎并怀有恐惧心,这样你才能断除对于这些三界有漏法的贪爱、执著,才能让你趣近于涅槃啊!”
当化妆的比丘尼为比丘说完这首偈颂时,祂就显现出佛身的相好光明。这时,比丘看到 佛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于是惊骇到连毛发都耸立了起来,于是他就赶紧顶礼并俯首于 佛前,忏悔自己的过失而说:“我因为愚痴而被财、色、名、食、睡等五欲所迷惑,所以犯下了盗取不属于自己的财物,想要据为己有这样的错误,违背了 世尊您所教示的应该持守清净戒律的正确教导;并且还因此生起了想要下山还俗,不再回到山中继续地清净持戒修道这样的作意,请 世尊您为我开示,到底我应该如何作呢?”
在比丘的至心求法下,世尊就为比丘说了一首偈颂:“若是你因为放逸的缘故,所以让盗心生起了!因此而盗取了别人的财物,后来你能够生起悔过的心,并禁止自己再造作这样的窃盗恶行;这就是用智慧的光明来照耀你的五阴世间,对于这样清净持戒的善法,你应该心得决定!若是你因为心放逸的过失,造作了窃盗等恶法,后来又因为至心地发露忏悔,并且自誓后不复作,以这样清净如法忏悔的善法,来覆盖并遮止恶法的现行;这就是用智慧的光明来照耀你的五阴世间,你应该忆念这清净忏悔的善法,这才是你应该作的!你年少盛壮的时候,懂得辞别父母、亲人,舍离世俗的家庭,懂得以这个壮盛的五阴色身,来修学佛法中的种种深广微妙之法,这些能够让人获得真实解脱的佛法,这样就是用智慧的光明来照耀你的五阴世间;这就好像月亮出来后,在云朶的遮盖下所形成的阴影,会因为月光的光明照耀就消除了一样啊!你不能从三界的生死轮回中离开,而得到真正的解脱,是因为你被五阴所遮盖、迷惑住了,所以不能证得涅槃。这种因为五阴所建的我见、我执、我所执的阴盖,也会在佛法解脱道的真正智慧光明照耀下,得到了真实的解脱;这就如同月亮,在月光的光明照耀下,让云所形成的遮盖阴影,因此就得以消除了!
若是在人前曾经造作过种种的恶事,之后懂得如法忏悔,并且改正过去造作恶事时,所依凭的贪爱、执著五欲,乃至执五阴自我是真、是常,这种种的我见、我执、我所执上的种种无明与邪见,转变自己的知见,而依止于一切法都是依于真实心如来藏,才能够有今世的我;这个人身五阴能够借种种的缘,而从真实心如来藏中生起;所以今世的五阴我、我所的一切法,都是无常而借著种种缘,才能够从真实心如来藏中出生;如来藏真心才是涅槃本际的正知见,这样你才能够真正地制止因为执著于五阴自我是真、是常的无明邪见,因此就会不断地造作种种的恶业、恶行。能够这样子的转依于如来藏真心,祂才是涅槃本际的正知见,来修学佛法的解脱道,这就是用佛法解脱道上的智慧光明来照耀你的五阴世间,就如同月亮出来后,在云朶的遮盖下所形成的阴影,就会因为月光的照耀,而消除一样啊!你因为执著于五阴自我是真、是常,被这样的我见、我执无明所遮障的缘故,所以你无法证得涅槃,解脱于三界中的生死轮回。但是当你依止于佛法解脱道上的正知见,而离开这我见、我执的无明时,就会如同在月光的照耀下,佛法解脱道上的智慧光明,就会让我见、我执的无明所形成的阴盖因此就消失了,最后你就能够因此证得涅槃,获得真实解脱的光明!”
比丘当再一次地听闻到 佛所开示的这个偈颂后,心中对于自己修行一直无法获得解脱的疑惑也就解开了;对于贪爱五阴自我,以及五欲上种种的贪求心,也因此就止息下来了。于是比丘重新稽首佛足后,就回到他之前所安止的树下,以数、随、止、观、还、净的六妙门,来安止自己的心。并且依止 佛说有一个真实心如来藏,祂才是涅槃的本际,祂也是一切法的根本因,而来详细地观察;借著种种缘,才能够从如来藏真心所出生的五阴我、我所,这蕴处界的一切法,都是无常、苦、空、无我的。以这样的佛法解脱道上的正知见来修学,最后终于证得了二乘解脱,成为了阿罗汉。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这个比丘因为愿意持受 佛所说的清净戒律,因此而愿意忏悔的缘故,最后他才能证得阿罗汉果。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持戒的功德是亲证三乘菩提的基础,而一个愿意持戒,乐于持戒的人,不仅能够报父母恩。譬如《佛说骂意经》卷1:【人持戒乃孝顺,报父母恩耳。何以故?不杀万物得长生,不盗物皆富,不淫、不乱、不欺皆信,不饮酒皆净,父母有时堕是中便安隐。】(《佛说骂意经》)
佛说:“人如果能够持守戒律,这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因为这是报答往世及今世的父母恩缘故。为什么这样说呢?佛说:因为不杀生的缘故,一切有情便能够活命,得到长久的生命;不盗众生种种资财的缘故,自己与众生都能够得到富乐;不作邪淫业行,也不以邪见来惑乱众生,更不欺骗一切有情,让众生都能够相信自己并没有伤害他们的恶心;不饮酒就不会让自己落入无惭、无愧的不净心行里,而常行于有惭、有愧的心行中。往世或是今世的父母,有时因缘的关系,碰到了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等种种恶缘时,因为自己持受清净戒律的缘故,所以就不会对于自己往世的父母,造作这类恶业啊!往世及今世的父母,便会因此而得到了真正的安隐。所以 佛说一个愿意持戒、乐于持戒的人,他才能够报答今世及往世的父母恩德;而且对于持戒有这样意乐的人,他的道业也一定会进步得比别人快。”
譬如《法句譬喻经》卷1〈护戒品〉中 佛说:【昔佛在舍卫国只桓精舍,为诸天人宣演经法。时罗阅只国有二新学比丘,欲往见佛。二国中间,旷无人民,于时旱热,泉水枯竭,二人饥渴,热暍呼吸,故泉之中,有升余水,而有细虫,不可得饮。二人相对曰:“故从远来,欲望见佛,不图今日,没命于此也。”一人言曰:“且当饮水,以济吾命,进前见佛,焉知其余也。”一人答曰:“佛之明戒,仁慈为首,残生自活,见佛无益;宁守戒而死,不犯戒而生也。”一人即起极意快饮,于是进路。一人不饮,遂致殒命,即生第二忉利天上,思维自省,即识宿命持戒不犯,今来生此。信哉福报其不远矣。即持华香,下到佛所,为佛作礼,却住一面。其饮水者,道路疲顿,经日乃达,见佛神德至尊巍巍,稽首礼毕,涕泣自陈:“我伴一人,于彼命终,感其不达,愿佛知之。”佛言:“吾已明矣。”佛以手指曰:“今此天人,则汝伴也,全戒生天,又先至矣。”于是世尊披胸示之。“汝观我形,不奉我戒,虽云见我,我不见汝也;去我万里,奉行经戒,此人则为在我目前。”于是,世尊即说偈言:“学而多闻,持戒不失,两世见誉,所愿者得;学而寡闻,持戒不完,两世受痛,丧其本愿。夫学有二,常亲多闻,安谛解义,虽困不耶。”于是比丘闻偈惭怖,稽首悔过,嘿思所行。天人闻偈,心意欣悦,逮得法眼,天人众会,莫不奉行。】(《法句譬喻经》卷1)
佛在《法句譬喻经》中所说的,这两个罗阅只国的新学比丘在前往见 佛的途中,遇到旱热而泉水枯竭,在这两人都饥渴缺水的情况下,终于找到了一个还没有完全干枯,但是水中却有细虫的水泉。其中一个比丘,选择喝下了这个有细虫的泉水,因此犯下了不杀生的戒律;另一个比丘却是宁愿守戒而死,也不愿意犯戒而生,最后虽然真的因为守戒而身死,却因此而生于忉利天上。当守戒的比丘出生在忉利天时,他思维自己为什么会出生在这个忉利天中呢?他立刻就知道这是因为前世持戒不犯的缘故,所以今世才会出生到忉利天中,因此守戒的比丘,就相信持戒的福报是很快就可以实现的。同时他还想到前世要见 佛的心愿还没有完成,于是他就手持华香来到 佛的面前,头面礼足后,就进入大众中闻 佛说法。至于犯戒的比丘在饮水后,沿途还是很疲倦困顿,并且是经过了一段时日后,才到达了佛所。见到了 佛,他稽首礼毕后,虽然请 佛慈悲怜悯守戒的比丘,因为守戒而死,所以无法前来见 佛的心愿。佛便借此因缘为犯戒的比丘指出,会中的忉利天人,就是那位身死的守戒比丘,并同时开示说:他因持守戒律的缘故,所以生于忉利天,又比你先到礼佛,而你虽然见到我的五蕴佛身,却不奉持我所制定的比丘戒律。虽然说你是见到了我,我却是不见你,若是有人距离我有万里之遥,他却是奉行经戒,我看见这个人,就如同是在我面前一样啊!这时世尊就为犯戒的比丘,开示了一个偈颂:“学而多闻,持戒不失,两世见誉,所愿者得;学而寡闻,持戒不完,两世受痛,丧其本愿。夫学有二,常亲多闻,安谛解义,虽困不耶。”
于是犯戒比丘了解到自己对于戒律学习上,因为少闻寡慧的缘故,所以无法如同守戒的比丘一样,宁愿做到守戒而死,而不犯戒偷生,因此心生惭愧恐怖,而向 佛稽首悔过自己所犯的戒行,并且赞叹、思忆守戒比丘们的所行。这时参与法会的天人及大众们,对于受持戒律也有了更深入完整的了解,而都乐于奉行。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就先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郭正昌老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