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4集 文殊师利问疾品(二) 正翰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很高兴再次相见共叙法缘,也欢迎你继续来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副标题是“空性中道真实义”。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题目,就是《维摩诘经讲记》当中的〈文殊师利问疾品〉。
今天的经文是这个样子:“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维摩诘所说经》卷2)一般的学佛人修行,是以断烦恼、舍五欲为主要内涵和方法,所以要乐远离杂染,看见五欲----财、色、名、食、睡,害怕得不得了,怕被这些五欲烦恼束缚,然后不能够解脱,所以时时警戒深怕掉入;因为这样的关系,就要求家人、眷属要跟自己一样乐远离,如果家人不认同或是反对就生起了瞋心,轻的话会引起家人对学佛产生反感而断送学法的因缘,严重的舍弃了家人,逃避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躲到寺院、或是自己在深山静处搭个茅棚自修,美其名是精进修行,其实是贪求寂静,是自了汉的心态;假使有一天他把我见断了,就会想要赶快尽速地断尽我执,然后就急著要入无余涅槃,这就是依身心尽来修的人。这种人是依于身心尽的境界而修的人,总是害怕生死,处处只考虑到自己,漠视在生死苦海中载浮载沉的众生;对于如何救拔、然后能够利益众生的事情,总是漠不关心;他不能尽未来际行菩萨道,就不能够利乐无量无边的众生,这种人是永远也成不了佛的。
所以,菩萨虽然不贪著一切的法,乐于远离而不攀缘,却不会一天到晚想要灭尽身心,然后去入涅槃;因为菩萨不是自了汉,不是自私自利的人,远离了世间诸法以后,都是为了要度众生;而重新投入世间法当中──乐于远离,但是却不依身心尽,要生生世世和众生同在一起,不厌离生死;在这样的烦恼当中,渐渐地去除去习气种子,而这种境界是众生无法想象的。但是无法想象的境界,才能说是菩萨所行的境界,生生世世不断在摄受众生庄严佛土,最后才能成就佛道。因此菩萨所发的大心,是非常地不可思议的,乐于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接下来的经文是这样:“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维摩诘所说经》卷2)也就是说二乘人修行的方式是断烦恼而证菩提的;所以要毁坏法性,现观现象界诸法,都是依缘而生、依缘而灭,都是因缘所生之法,必须要一一舍离断尽,对蕴处界、阴界入,这些会束缚他在三界中的一切法,都必须断尽,使烦恼障的这些种子不再现行,所以他们依于寂灭的境界而住;断了我见、我执以后,他还要求证灭尽定,这样成就慧解脱或是俱解脱以后,他每天用过斋,经行一会儿之后,就一定要入灭尽定中,灭尽一切的法性,不让一切的法性现前。但是菩萨不是这样,菩萨行化度众要在三界当中,因为三界外无法,如果离开了三界,就没有菩萨行可修了;因此菩萨生生世世都是在人间,很少在天上,纵使在天上,也是在兜率陀天的兜率内院,亲临弥勒菩萨座下来听法,或是到色究竟天,得报身佛慈悲的加持,但那都还是在三界中的境界。所以,菩萨道还是得要在三界中行,运作于三界中却不坏法性,菩萨在三界中修行,固然要和二乘人一样现观一切法虚妄。菩萨在三地时,主修忍波罗蜜多,及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能成就俱解脱果而不取证,留惑润生,也就是留一分思惑不断而润未来际生,继续地利乐有情;三地满心就能取证灭尽定,但却一直不去取证,一直到六地成就非有似有现观,不由加行而自然证得灭尽定,也就是说六地满心的时候,他不得不证灭尽定,却仍然不坏法性,在不得不证灭尽定的状况下,却不乐于常常入灭尽定当中,只在要圆满六地心的时候,不得不取证灭尽定;但是转入七地以后就不再入灭尽定,都是在无生法忍上面来努力修行,依于方便波罗蜜多的缘故,最后却能够念念入灭尽定,可是他的念念入灭尽定,诸法仍然现前而没有一法灭除,因为七地满心的时候念念入灭尽定,却不是在阿罗汉或六地的灭尽定当中,而是诸法继续现行,一法都不灭,这是二乘人再怎么样想也想不通的,无法理解。所以菩萨行于三界中,能灭尽一切的法性,却仍然不坏任何一法性,继续在三界游戏与贪瞋等诸法为邻,与众生在一起而不舍离,这样不灭除一切法性而行于菩萨行,才是真正的菩萨道。
接下来的经文是:“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维摩诘所说经》卷2)佛法所说的“空”有两种意涵,一种是蕴处界万法的空相,另一种是般若空性。蕴处界万法空相所指的是现象界,也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及其所生的万法,都是缘起而幻有、缘散则幻灭,刹那刹那地变异,因缘和合而生,最后一定会坏灭而归于空无,没有真实不灭的自体性存在,这种法叫作缘起性空,也就是缘起诸法其性本空,这种空称为诸法空相的空。另一种空是般若实相的空,在般若实相界的自心真如之如来藏,祂有真实的自体性存在,祂不生不灭,不被出生但能出生万法,而万法灭了祂却永远不灭,真实与如如地存在与运作著;祂的体相却是无形无色,犹如虚空一般,祂是能出生万法的根源,万法依祂而来出生。在诸法空相中,有这一个空性显现出来,与诸法空相不一不异。
那么二乘人也行于空、菩萨也行于空,可是二乘圣人行于空,不肯努力修集福德,他的想法是这样:“我这一世舍报了就入无余涅槃,来世又不用再来,我修福德要作什么?”另外他们也认为:“福德也是缘起性空的,福德是依什么而有?依五阴而有的,入了涅槃五阴都空掉了,那我修福还要作什么?”所以他们就不去努力地来修集福德,不努力地来度众,只是随缘而修、随缘而度。但是菩萨就不一样,非常努力地来修集福德,不但是努力地去修集,修到成佛了还是乐修福德;就像是有一天,这个阿那律尊者因为袈裟破了,他想要缝衣服,可是他的眼睛看不到----坏了,虽然他用天眼也可以看、也可以缝,可是那个针眼实在太小了、线又粗,用天眼来穿针太辛苦了,所以他就开口来问道:“有哪一位阿罗汉想要修福,来帮我穿针?”那时候旁边没有人,佛在远处以天耳听见了,就说:“我来帮你穿针吧!”阿那律尊者听到这个声音是佛的声音,他觉得很奇怪,就向佛禀白:“佛啊!您还需要修福吗?”佛就回答他:“这个修福还嫌多吗?我无量劫以来都努力在修集福德,从来也不嫌福德多。”所以修福是不嫌多的,佛陀都仍然乐于修福,何况是我们呢?尚未具足修集成佛的福德,为什么要拒绝修福呢?所以菩萨不一样,菩萨虽然现观五阴皆空,福德依五阴而有,所以福德也空,现观空相而行于空;但是菩萨的空不一样,菩萨的蕴处界空,是同时现观如来藏的空性,而如来藏这个空性真实不空,因为祂蕴藏了一切法的种子,由于在空中含藏有性,所以叫作空性;具足空与不空,那么依于中道观而行,然后再来仰望成佛之时,所应修集的广大福德,我们哪敢稍作停顿不去收集福德呢?所以菩萨植众德本从不停息,培植未来世的福德资粮,才能走菩萨道利乐有情。所以菩萨世世修集福德、植众德本,但每一世都只取出一个小部分的福德来生活就好,每一世都修集很多、留下很多,如同滚雪球一般,福德越滚越大,福德累积越来越多;菩萨因为这个缘故,舍报以后能生欲界天享福,但是他不去,能生色界天享福,他也不去受生,永远都是选择在人间,因为生到欲界天、色界天中,想要修福是很困难的,几乎是没有福德可修,在人间修福德较容易。所以菩萨每一世修集很多的福德,每一世都只用掉一点点,每一世修集一百份的福德,以后却都只用掉一份,不断地累积下去,那成佛就快,每一世的道粮都用不完,用这些福德的道粮才能够修成佛菩提道,才能够摄取众生,摄取众生就是成就自己未来成佛时的佛土。因此菩萨行于空与声闻不同,声闻圣人不再植众德本,菩萨行于空却更努力地植众德本,这才是菩萨行。
那么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看一下经文:“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维摩诘所说经》卷2)证悟般若以后,亲证了无相法,能够行于空与不空之中,这种中道观并不是像阿罗汉一样-心境枯槁-急于想要灰身泯智入涅槃;菩萨并不是悟了以后要灭掉一切法,反而悟了以后可以如实地看待一切法,那何妨万法同时现前;但是如来藏祂依旧如如不动,但又何妨万象森罗、万象峥嵘,所以如来藏这个实相虽然是无相,但祂却又具足一切法,使您可以因此渐渐地圆满一切种智;因为祂的种子流注能出生一切的万法,由于这个缘故,菩萨行于无相却在无相中度众,无妨在无相当中具足万象来度众生,这样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好!接下来我们再往下来看这段经文:“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维摩诘所说经》卷2)凡是有作用的──有作的都是菩萨法,不能够离有作来行这个菩萨道。世俗谛是一切世俗法中的真谛,所以叫世俗谛,那世俗法的真谛,就是说蕴处界都是缘起性空的,那么世界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有情众生不管多么的有智慧,都无法推翻这个事实,因为不论三恶道或是三善道,下从地狱上至无色界,所有一切众生所现行的一切法,都是有作有为之法;有作之法它的意思是说:它们都是属于五阴所摄的,五阴不管是哪一阴,六入不论是哪一入,十二处、十八界,不管是哪一处、哪一界,都是有作有为之法,有作有为之法会导致生死轮回,所以二乘人都急著要去灭除它们。可是菩萨不这样想,菩萨照样作这样的现观,现观完成以后,还要现前观察到,另外有一个无作之法──也就是我们的如来藏,这一个如来藏的无作之法,因为祂离六尘的见闻觉知,所以从来不分别、从来不思量,所以祂真实无作;但祂虽然真实无作,却又能够为有情作一切法、一切事,使有情众生能在三界六道当中,不断地轮回而不断灭,祂这个作有许多方面的差别。在这一句经文里面说到“而现受身”,众生受身也是祂的作,可是祂作了众生的身子以后,祂自己却又无作性,从来不于六尘诸法起任何的贪著,菩萨就依这个亲证的现量境界,而行于无作之心行,示现世世在人间接受人身来自度度他,这样才是菩萨行;所以菩萨都不会想要证阿罗汉果,不会想要入涅槃,这就是行于无作而现受身,示现有作,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好!我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边。
阿弥陀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