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今天我们这个单元要继续说:“释迦如来如何随宜说法摄受众生?”
释迦佛得要对娑婆五浊恶世刚强众生作种种苦切的教化,才能让听闻受教的弟子们入于清净法的规范中;相较于众香国香积如来,仅以种种香就能让所有天人,入于清净法的律行中。众香国的菩萨们听了教化的差别以后,感慨良深地说:
【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维摩诘所说经》卷3)
对众香国的菩萨来说,那样的苦切教化是未曾见过的,是很稀有的。像世尊释迦牟尼佛这样地隐藏起祂无量自在的威德力,为了度化缺乏善根、缺乏大乘殊胜善法的众生,以他们所喜乐的解脱道小法来度脱他们。娑婆世界的菩萨们也能够刻苦耐劳用谦虚的心态,以无量的大悲心出生到这个佛土中来。释迦佛与十方净土佛国的如来一样,具足了十号、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等等,福慧圆满的无上功德,能如意地示现种种净土,如意地示现种种相好;一切诸法名字及种种言教文句都能了知如意地正说,证得平等智,而对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取一切法如意无碍。
但是在娑婆却将这些无量自在力都隐藏起来,好像《法华经》中所说的:
【长者于牖常见其子,念子愚劣,乐为鄙事;于是长者著弊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方便附近语令勤作:……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又以软语若如我子,长者有智渐令入出;经二十年执作家事……。】(《妙法莲华经》卷2)
那位长者从门窗的空间,经常见到从小走失又找回来的儿子,正在做著除粪的工作,他心里面念著这个儿子,愚痴又心志低劣,只是乐于作这些粗俗的事情。于是长者换掉他富贵奢华的衣服,穿上了简陋污垢的衣装,手上拿著除粪的器具来到他儿子工作的处所,对著一起工作的人说:“要勤快的工作,不要懈怠。”以这样的方便来接近他的儿子。又说著:“你应当勤快工作!”这样苦切刚强的言语以后,又用柔软语气告诉他:“我就像你的父亲,不要忧虑!你若常常勤快的工作,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没有看见你有这些恶习,从今以后,你就像我的儿子一样了。”长者有大智慧,渐渐地诱引这位贫穷心志下劣的儿子能够接受,勤快工作,出离懈怠、瞋恨等恶习。家里的金银珠宝,财物的入出也都让他知道。经过了20年,他持续安住自己贫穷的本分,做著家里的事务。长者就是在譬喻 佛陀,长者的儿子就是譬喻娑婆世界在佛陀座下修学解脱道的声闻阿罗汉,不知道自己也是能够续佛法脉,荷担起佛陀家业,最后能够成就佛道的这个菩萨众,以为自己仅是声闻阿罗汉而已。
在《法华经》中,将阿罗汉的修道方便,譬喻为除粪的工作,而对于自家里的如来藏珍宝,虽然经由 佛陀解说展示,听闻了却不经意,也不认为自己能够成就那些菩萨的功德与果证。也就是说,所谓的贫所乐法,指的就是求自我解脱的法而已,而殊胜妙好的大乘般若一切种智妙法,这些能够修学成佛的珍宝----珍贵法宝,不属于刚强苦切之语,听在菩萨的耳里是微妙语、甚深语、甘美语、可爱语、巧妙语、柔软语。菩萨在获得大法宝藏以后,却能够刻苦耐劳,谦虚地生到娑婆世间,护持著并协助著释迦佛,以刚强苦切的法摄受众生。这种情况,对于同样得到大乘法宝藏的众香国菩萨来说,真的是不可思议的事。
维摩诘菩萨接著对众香国菩萨说:
【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维摩诘所说经》卷3)
生到娑婆世界的菩萨,面对五浊恶世中的众生,想要拔除他们生死苦的大悲心,非常的坚固,就像众香国的菩萨所说的那样。但是在娑婆的菩萨,一生中饶益摄受众生所造作的菩萨行,比起众香国的菩萨在众香国百千劫中所成就的菩萨行功德还多。因为如果行善的人多,造恶业的人少,需要被饶益摄受的人就不多,那么功德与福德就不容易成就,因为福德是要从如何让众生获得实质上的利益中去成就的。例如贫穷的人需要饮食或者金钱来看病,因为有了饮食让色身获得力气能够安隐,然后能转劝他人布施向善;或者色身病痛得到了药物治疗,免于恐惧断除命根中夭而能够延续寿量。这些众生所获得的实质利益,才是成就布施者的福德依据。这些福德,还会因为布施者的无所得心量,或者说受施者在佛法中的解脱证量,而成为无量无边的福德。
娑婆世界中的菩萨,所造作的一切饶益众生的福德与功德是非常殊胜的,在《佛说无量寿经》中曾经说到:
【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殆,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怱务未甞宁息。】
佛说在娑婆世界修布施等善法十日十夜,胜于在他方诸佛国中造作善业一千年。因为他方佛国中,造作善业的多,造作恶业的少;他方佛国中的果报、福德都能自然享用,不需要去多求、强求,所以五欲自然能够满足,没有让人造恶业的因缘存在。而在娑婆世间造恶业的人多,也没有自然受用的福德,世间中的有情要受用五欲,都必须勤苦的去追求,还会互相欺诈伤害,心境非常的劳累,身形被所追求的五欲困住了。吃众生肉,破坏山河大地,过度的追求五欲、受用五欲,形成了饮苦食毒戕害身心的情况,在短暂的一生中没有停息过。
所以娑婆的众生容易在追求受用五欲中,与贪瞋痴烦恼相应,造作互相欺骗伤害的恶业。在这种环境中,能够端心正意,忍辱精进,辗转教化,为德为善,减少伤害众生的恶业,增进善根、善法的长养,同时又能教化他人;比起净土佛国有自然福德,国中的天人没有造恶业的境界,缺乏修行布施或者忍辱的对象,在自身的功德与饶益他人所获得的福德方面,当然会出现说,在娑婆的菩萨修善业,殊胜于他方佛国的情况了。
而在娑婆修十善的情况呢,其他净土佛国却没有那个境界可以修。维摩诘菩萨说:
【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瞋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维摩诘所说经》卷3)
在娑婆世界所修的十种善法,其他的净土佛国是没有这些事情可以修善法的。有哪十种呢?首先说的是“以布施摄贫穷,”(《维摩诘所说经》卷3)在娑婆世界五欲上的受用,没有自然而有的果报福德,众生随著个人过去生是否有布施的因缘,在世间通过劳力获得相对应的贫富差别来受用,所以菩萨在世间能够运用布施的方便,在生活所需方面,以资财帮助贫穷的有情。菩萨布施通常都是不求回报的,并且会以方便来摄受众生信受三宝,相信因果。获得布施受到利益的众生身心得到欢喜与安隐,因为感恩菩萨无私无我的布施,也因为菩萨的身口意行与佛法的清净解脱相符合,对于菩萨所引荐的佛法,就会生起信心。这是娑婆世界能以布施摄受贫穷的善法因缘。在净土佛国,因为所有的五欲受用在果报上都属于自然的福德,国土中的天人只要起念就能够受用,不需要去追求,每一位有情对五欲都没有贪爱心,所以不会出现五欲缺乏的贫穷人,当然就没有布施摄贫穷的事情可以行善了。
第二,“以净戒摄毁禁,”(《维摩诘所说经》卷3)在娑婆的众生,因为对五欲的受用贪欲很重,所以杀生、偷盗、邪淫、饮酒、妄语的恶业无所不造,也因此要承受三恶道的苦果。倘若再回到人间了,除了增长贪欲以外,恶业的余报,以及往昔造恶业所结的恶因缘,福报缺乏也不容易获得,让众生在人间处处受到障碍,极为不自在。所以释迦佛在人间所制定的在家五戒、出家声闻戒、在家出家菩萨戒,让众生对于造恶业受三恶道的果报产生畏惧,对善因善果、恶因恶果信受了,愿意接受清净的佛戒,忏悔责备,改过所犯的不善业过失。而受了清净佛戒的菩萨,他远离杀盗淫妄的这些慈悲身口意行,清净的戒德能够让众生无所畏惧,因此能够摄受造作不善业的人乐意求受佛戒、遵守佛戒。但是净土佛国的天人,因为不需要去追求五欲而能够自然的受用福德,在国土中不会因为贪求五欲而产生杀生、偷盗、邪淫的恶业;同时,净土佛国的天人都有报得的五通,所以只要起了心念,其他天人就会知道,因此没有造作妄语的机会与环境存在。既然没有人会造作不善业,当然就不需要制定戒律了,所以才说,以净戒摄毁禁这件事情,在其他净土佛国是没有因缘可以行善的。
第三,“以忍辱摄瞋恚,”(《维摩诘所说经》卷3)娑婆世界的众生在五欲上贪求,互相欺骗伤害,容易有怨家憎恨的恶因缘产生;那瞋恨、嫉妒、恼害的烦恼在境界中现起,造作熏习长养,又会造作更多恶业与恶因缘。释迦佛教导菩萨,要以慈悯心来饶益怨家与恶缘。由于慈悯它是以让众生得到安乐的利益为根本,能够对治因为在违逆境界中所产生的怨怼报复众生的瞋恚烦恼;由于修慈悯成就忍辱,就能够摄受瞋恚的众生消除怨怼,消除恶因缘,减少瞋恚的众生造作恶业。在娑婆修忍辱还有一项特别的因缘,就是众生崇尚大名声、大排场以及神通境界。众生总是喜好求意识境界有所得的法,因此容易信受贪爱名闻利养的邪师,对于无所得、本来解脱、没有境界的大乘法不能信忍,所以若遭遇到菩萨依照自己实证的智慧,引用经论宣说断我见,开悟证般若的无我、无所得法,影射了众生所追随推崇的是邪师、假名善知识,那众生就会生起极大的瞋恚烦恼。而这个时候的菩萨真善知识,他必定能以他实证佛法的慈悯心,将经论的意涵,运用譬喻解说得更清楚了,摄受那些因为不能信忍佛陀正法而起瞋恚烦恼的众生。而这种以忍辱摄瞋恚的情况,在净土佛国是不会出现的,因为生到净土佛国的天人都是被那一佛国的如来所摄受才往生去的,所以必定信受如来所说的正法;同时也没有违逆的境界,没有怨家、没有恶因缘可以修忍辱的。
第四,“以精进摄懈怠,”(《维摩诘所说经》卷3)娑婆世界的众生,因为都被五欲的受用所系缚,所以多数的人尽其一生都在追求五欲的满足,而对于五欲爱乐不舍,所以对于受戒修身养性、修练禅定,或者发起断我见的智慧,或者般若实相的佛菩提智慧,相对的就懈怠放逸了。那么释迦佛怜悯娑婆世间的众生懈怠放逸于财色名食睡的五欲受用中,经常沦落三恶道中不能出离,因此说布施的殊胜福报因缘,持戒生天的人天善法,受到善神与天人的拥护爱戴。接著再说三界的生死过患,出离生死的法要;以人天善法及出离生死苦诱引众生发起精进,对治懈怠;再以究竟的出世间、入于世间得自在的佛菩提殊胜功德,来对治懈怠于求证佛菩提的二乘声闻。但是在净土佛国环境中,香、光或者宫殿、花、鸟、树木都在说法,每一位佛国中的天人时时刻刻都能听闻到佛法,所以没有懈怠的事情需要运用精进去对治的。
第五,“以禅定摄乱意,”(《维摩诘所说经》卷3)娑婆世间的众生,由于在五欲中贪爱、追求、攀缘,容易与贪瞋等烦恼相应,所以心意都散乱在外五尘境界以及外我所的攀缘上了。如果要发起智慧断我见,或者参禅证般若,散乱的心意绝对无法胜任,无法发起这个功能与功德。因此,释迦佛教导弟子们五停心观的方法,对治攀缘散乱的心意,修学禅定作为助道法。但是在净土佛国的天人,没有生活上五欲受用的烦恼,心意都纯粹专注在佛道上的菩提分法上用功,所以不会有散乱意需要对治、摄受的这个事情出现。
第六,说“以智慧摄愚痴,”(《维摩诘所说经》卷3)娑婆世界的众生对于造成生死轮回的因,他是愚痴不知的,所以就不知道要如何脱离生死轮回之苦,那当释迦佛以苦切之法度脱二乘人解脱了生死之苦;二乘人他却不知道证得解脱果仅是佛道上的方便而已,不是究竟的无上解脱。对于涅槃本际、诸法实相的内容不知、不证、不解,因此需要释迦佛以及所有地上的菩萨运用究竟解脱的佛菩提智慧,来摄受愚痴无明的凡夫众生,以及对佛菩提愚痴的二乘声闻。生在净土佛国的天人,譬如极乐世界,最少得要破除我见的无明以后,才能在净土佛国中见佛、见菩萨,听闻佛法,所听闻的多是一佛乘的法,因此就没有像娑婆一样,以智慧摄愚痴的事情出现了。
第七,“说除难法度八难者,”(《维摩诘所说经》卷3)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容易生到地狱道、鬼道、畜生道,或者生到长寿天人中;生到人间也因为福德烦恼遮障的关系,容易生到边地,毁谤贤圣,或者盲聋瘖哑,或者世智辩聪成就邪见,或者不能值遇佛法。因此,释迦佛教导众生要勤劳的修学八圣道,远离邪见;要求受佛戒,修十善业道,远离恶法;依止能真说清净解脱善法的师长,发起正愿,远离学法之难;要修持对三宝的正信这些善根,远离邪见,以帮助生于八难中的众生除掉修学佛道的八难障碍。但是在净土佛国中没有三恶道,每一个处所都有如来说法的施设方便,因此没有八难的众生,净土佛国的如来与菩萨也就不需要为众生说除八难的所谓的法了。
第八,“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维摩诘所说经》卷3)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除了生老病死苦以外,还有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等苦。这些苦苦的领受,就算是在五欲上追求乐受,本质上也是无常的坏苦;修一念不生放空的无记法,也仍然属于诸行无常的行苦所含摄。所以解脱道的小乘法,很容易让想要脱离种种苦的众生爱乐修学。但是解脱道它并不是佛道的终极目标,也不是佛法的核心价值,而仅是让众生信受佛法,能够实证的方便道而已。因此,释迦佛将一佛乘的大乘法分为菩萨道、缘觉道、声闻道,以三乘菩提在娑婆度化众生,本质上其实是一佛乘的大乘法,这是为了度化娑婆刚强难化的众生所施设的方便,而净土佛国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第九,“以诸善根济无德者,”(《维摩诘所说经》卷3)娑婆世界的众生,由于烦恼炽盛、毁犯禁戒,心性弊恶、刚强难化,在家没有品德,出家没有戒德,所以缺乏福德,缺乏惭愧心、恭敬心、信因果等功德。释迦佛在娑婆世间托钵乞食,祂接受众生的种种供养,并且让修证清净解脱法戒德清净的僧团来接受众生供养,祂其实是让无德的众生来培植善根与福德的。但在净土佛国中,福德自然而有,国中的天人他皆具有善根,诸佛如来僧众就没有所谓托钵乞食,让众生植福的事情了。
第十,“常以四摄成就众生。”(《维摩诘所说经》卷3)释迦佛说:“娑婆世间假如没有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种摄受众生的事情存在的话,那么对于母亲的恩惠,子女他会因此忘了要孝养报恩的,也会失去对父亲、兄长、师长的尊敬,不懂得要以谦下的心来奉事左右。因为孝养报恩即是布施,谦下尊敬即是爱语,利行就是奉事,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世间的伦理道德不会失坏。”因为四摄法的事项是随顺于世间善的缘故,所以菩萨能够以四摄法入于世间的各种角色、社会各种层面,以世间的四摄事为基础来摄受众生;再增上以出世间的四摄事来成就众生的善根,入于佛法中成为实义菩萨。以极乐世界为例,极乐世界中的天人都是中性身,没有男女差别,所以没有欲界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角色,也就没有世间伦理道德、孝养报恩的现象,所以不需要以四摄法来成就众生。
那么以上的十法,释迦佛为了悲悯我们娑婆世间的众生,所运用的这些方便善巧,都是其他净土佛国所不可思议的。因此菩萨在娑婆一生饶益众生的功德,确实是多于众香国等净土佛国中百千劫所行的功德。
好!这个单元就到这里了。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