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3集 菩萨如何行慈?(二) 正才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空性中道真实义”。
上一集我们讲到维摩诘菩萨回答文殊师利菩萨的提问:“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我们已经讲解了前面一小段,讲到“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
接下来维摩诘菩萨说:“行无边慈,如虚空故;”(《维摩诘所说经》卷2)有形色的法才有边际;如来藏无形无色,当然是没有边际的,没有边际就可以像虚空一样广大,也因此才施设因地真如,说祂叫作虚空无为。这是依如来藏的真如法性来施设,因为祂不会在六尘上面起有漏有为的心行;因为祂不净不染、不贪不厌,所以祂是无为性的,而祂的心体犹如虚空,所以叫作虚空无为。
再来,因为如来藏没有边,所以你在这里诚心发愿死后要往生极乐世界,那里的七宝池中就会出生一朵属于你的莲花,就在那边等你。那朵莲花是谁造的?主要还是你的如来藏啊!那你的如来藏到底在哪里?又譬如说,当一个世界快要毁坏时,这些共业众生的如来藏,就共同在另一处虚空中慢慢再形成另一个世界,这个时候,如来藏到底是在这个世界?还是在那个世界?所以不能说祂有边。那么当你证得这个犹如虚空没有边际的如来藏心以后,要转依这个心;转依了之后,就不需要再限制自己来世一定要跟这一世的眷属在一起了,因为你有无量的过去世,当然就有无量的父母、师长、兄弟姊妹等等,这些众生遍布十方世界,所以你行慈心时不必坚持说只要在地球行慈心,别的世界我都不去,不可以这样,因为别的星球的人们,也曾是你过去世的眷属。所以说心如虚空,菩萨转依祂以后,十方世界都可以去,这样去行慈心才是无边慈。
再来下一句:“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维摩诘所说经》卷2)“结”的功能就是系缚、绑住众生。那我们修行人要断什么结呢?首要之务就是见惑,是因为错误的见解而产生的迷惑,因此就使得有情不断地轮转生死;见惑是指三缚结,也就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这是第一个结。接下来,还有另一个结叫思惑,这也是绑住众生轮转三界生死的结;思惑需要经由思惟观来断除,断了见惑、思惑就可以出离三界生死,就成为阿罗汉。可是对一个已经证悟的三贤位菩萨来说,虽然他还没有断尽思惑,但他可以说:“我既是阿罗汉,也不是阿罗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意识心无妨不是阿罗汉,可是你的如来藏本来就是阿罗汉,因为祂本来就在无余涅槃里面不生也不灭,怎么不是阿罗汉?祂比阿罗汉更有资格说是阿罗汉,因为阿罗汉都还没有住入无余涅槃呢!阿罗汉是谁当的?是五阴当的,可是五阴入不了无余涅槃,入了涅槃时五阴就灭了,他哪里是阿罗汉?但是菩萨悟了以后,虽然思惑还没有断尽,他却可以说:“我是真正的阿罗汉。”这个“我”不是讲五阴我,因为他是站在如来藏的立场来说的。
这意思是说,妄心才会有结,被这个结所系缚而损失法财,所以说这个结叫作“贼”,是专门窃盗众生的解脱法财、佛菩提法财。可是当众生开悟证得如来藏后,会发觉:如来藏从来就没有被结所系缚,即使被众生拖著在三界中不断轮转六道,祂也没有生死,祂也不曾被任何一个结所绑住,所以祂才是阿罗汉。菩萨证实这个道理以后,要去告诉众生这个道理,所以菩萨对众生行于慈心时,不会被结贼所拘束,除非他没有转依成功,没有转变自己来依止如来藏的真如法性。所以菩萨行阿罗汉慈,一般人是无法想象的。而行阿罗汉慈,也不是凡夫所能做到的,必须是证悟了,然后才会发觉:原来一切有情身中都有个阿罗汉,永远都是没有期待众生任何回报的,祂总是无私无我地行慈心。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破结贼的缘故,所以菩萨才能行阿罗汉慈。
接下来说:“行菩萨慈,安众生故;”(《维摩诘所说经》卷2)刚刚有说阿罗汉是五阴在当,那么菩萨呢,是谁在当?当然也是五阴在当。可是菩萨悟了以后有时却说:“菩萨是如来藏在当。”因为如果不是由如来藏出生了五阴,哪还有什么五阴?原来令众生得安的还是如来藏,因为菩萨想要安众生,是要靠他的如来藏;而众生各自得安,也是靠众生自己的如来藏,原来都是要如来藏才能安众生。假使没有如来藏,众生根本没有可得安的地方,因为如来藏不在,众生都死掉了,还有谁能得安呢?因此菩萨证实了这个道理以后,转依如来藏来利乐众生,并且教导众生能亲证如来藏,这样才能使众生真实安隐。
在阿含部经典里说过两种观;出离观及安隐观,可是在《阿含经》里面只详细说明了出离观该怎么修----也就是如何出离生死;但是却对安隐观都没有解说,因为那是第二、三转法轮时期的事情,不在初转法轮的阿含时期说。而这也表示出离不是安隐,因为出离了三界生死是纯然的无我,五阴十八界灭尽,灭尽以后是谁得安?没有人得安。可是证如来藏的菩萨却不一样,证悟了以后,虽然还没有入无余涅槃,还没有断尽思惑,却已经看见无余涅槃里面是如来藏了,祂是如何的绝对寂静,是如何的安隐不坏。菩萨证如来藏以后,现前观察到这样本来安隐的境界,实证无余涅槃中仍有本际,也就是住胎识如来藏常住不坏。菩萨是活著时就可以现观这个境界,既然现在生死当中的本际已经是涅槃,那又何必刻意要去断思惑、要去入涅槃呢?因此菩萨就不再急著断尽思惑,也不再畏惧胎昧;既然实证了如来藏,而如来藏中所收藏证悟后的般若智慧种子还在,未来世就一定会重新再悟啊!怕什么呢?所以证得如来藏以后,他就有了这种现观,心中就安隐了,这就是安隐观。
但是阿罗汉还没有远离胎昧以前都害怕再受生,恐怕来世会忘了解脱果的修证,也怕万一又造了恶业而下堕;所以阿罗汉是因为怕生死才要入涅槃,所以证得出离观以后,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安隐。但是菩萨证得如来藏以后,就能心得安隐。所以如来藏不管是在事相上或是在理上,都能令众生得安。菩萨证悟了这个,当然就要行菩萨慈了,因为他发觉:原来菩萨还是要靠如来藏才能当,阿罗汉的五阴其实也是靠如来藏在当,但是阿罗汉们却都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如来藏才能安众生,菩萨证得如来藏以后可以行菩萨慈,原因就在这里。
那么接著又说:“行如来慈,得如相故;”(《维摩诘所说经》卷2)菩萨为什么悟后能行如来慈呢?因为已经证得如如不动的实相,于一切法中都如;如果于六尘万法中会动心,那就不能如了。一般人是人家骂他,他就动心了;但是有的人不论你怎么动口骂他,他总是不动心,可是你如果动手他就动心了,还是动心了。可是如来藏不一样,不管你动口、动手、动心,祂都不动心,祂就是如如不动,祂永远不会生气也不会喜欢,永远如如不动,这才是“如”相,只有菩萨所证的如来藏才能如此。知道了这个道理,看见如来藏如来亦如去,就是不来也不去,转依了祂就可以像如来藏这样,生生世世对无量众生行大慈之心,这就是从如相的证德而来的。
那么接下来说:“行佛之慈,觉众生故;”(《维摩诘所说经》卷2)诸佛的慈悲主要就是觉悟众生。《法华经》说:佛到人间来,无非就是一个大事因缘,也就是开、示、悟、入。把 佛的所知所见打开,如果还看不见,就用语言文字详细说明来显示,目的就是要让众生可以证悟 佛的所知所见,之后再教他进入佛的所知所见中,这就是诸佛在三界中行慈,所以觉悟众生才是真正的行于慈心。如果对众生作种种财施、无畏施,但是不觉悟祂,那就与天魔专教人修福一样,叫作天魔徒众。天魔之所以能当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就是不断地在世间法上利乐众生,修集极大的福;如果有人想求证解脱道或佛菩提道,他就不断地送很多五欲给那个众生,使他因为享受五欲就忘了精进修学,永远都是他的徒众。但是 佛的利乐众生是在觉悟众生,让众生出离生死,乃至究竟成佛,因为这个才是究竟的利乐。被天魔教导而行无量的善事,生他化自在天享福,可是当福报享完时,终究还是要受生死轮回之苦;所以那种慈不是真正的慈,反而是害人轮转生死。可是诸佛来人间觉悟众生,众生觉悟了以后,或者能出离分段生死、或者能究竟成就佛道,才是真正的行佛之慈。可是菩萨为什么能行佛之慈呢?是因为他已经有能力来觉悟众生。
接着又说:“行自然慈,无因得故;”(摩诘所说经》卷2)如来藏对你的慈心是自然的,不需要有任何原因。你需要如来藏帮你做什么,祂自然就帮你处理得好好的;这当然要悟了才能知道,但是知道了也不必感谢祂,因为祂根本不需要你感谢,祂也听不懂感谢的话;如来藏是这样对待五阴众生,也这样对待菩萨的五阴。菩萨现前观察到确实如此,所以菩萨转依了如来藏以后,对待众生不会特地起心动念要去慈爱众生,只是自然而然这样作,转依成功后心性就是这样,这就是行自然慈。所以要能够转依成功才算证悟,不是知道密意就算证悟。如果没有断我见的观行过程,也没有参禅的确认过程,转依就不会成功,即使知道了如来藏的密意,也不会有功德受用,因为三缚结还没有断,仍然被我见绑住;并且如果没有参禅过程中确认如来藏的种种体性,般若智慧就无法发起,那仍然是没有开悟的人,所以不是知道密意就叫作开悟。有如实地转依如来藏了,才叫作开悟,才能自然而然有这个慈心,所以这个慈心到后来也真的是无因而得。
最后说:“行菩提慈,等一味故;”(摩诘所说经》卷2)菩提名为觉悟,佛法中讲的菩提只有三种: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声闻法的觉悟是断三缚结证初果,这只是大乘法的基础,不是究竟;缘觉菩提是要从因缘法去断除我见及我执,也是以断三缚结为基础;而佛菩提除了证法界实相以外,二乘菩提所断的三缚结一样要断,所以这种菩提慈,不是凡夫所能作到。因此行菩提慈之前,要先亲证一个境界、一个现观,就是等一味:所有众生的如来藏都同一味,是常住而无覆无记性;证得这个现观才有智慧能行菩提慈。
“无覆”是说,祂从来不会有自我执著、或者对我所的执著,祂也从来没有无明可说,所以不遮障一切众生出离生死、也不遮障一切众生成就佛道,祂是真实的无覆性。祂也是无记性,祂从来不行善、也不造恶;祂虽然行种种慈,但祂从来没有善恶的观念,所有的善恶业也都不是由祂的意愿去做的。造善业是心中有善恶的观念,才会造善业,那么善业是谁在造?是觉知心、是意根,如来藏从来不造善业;当妄心在造善业时,祂不会在善业上面起心动念,祂就这样自然显现出清净性,而能使觉知心修善造恶。正因为祂的无覆性、无记性,所以众生能证三乘菩提;正因为祂的常住性,所以众生能成就佛道。不论哪一个人、不论身分,一切有情的如来藏都同样是这一种法味,永远都是等同一味,乃至十恶不赦的恶徒,他的如来藏还是同一味的无覆无记性,只要因缘成熟了,即使是恶人也能使他出离生死,祂从来不遮障,对善人、恶人都一样,所以说祂平等一味。
菩萨现观如来藏是如此,转依了祂,所以能够行菩提慈,行菩提慈就是要以觉悟众生同证菩提作为工作。而菩萨能这样作的动力就是因为现观一切有情的如来藏平等一味,祂的平等一味是法界中的实相,是本来就如此的。
那么今天这个单元就为各位说明到这里,谢谢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