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来继续说明“以不二法门中道智慧观如来”。要观如来是“不施不悭,不戒不犯,”(《维摩诘所说经》卷3)
从过去当菩萨时,乃至成佛以来,如来一直在布施佛法。佛世时,如来三转法轮,说法四十九年,对众生慈悲至极,不断开示悟入佛法智慧,只要众生来请法,佛陀总是欢喜而不厌其烦为大家说法,希望更多的人能得证解脱、证菩提。这样看来,佛陀的确是不断地在布施佛法;若有人极为困顿,佛陀也把身边仅有的别人供养的财物、食物转送给他。
阿那律尊者眼盲,因要缝补衣服,请别人帮他穿针线可植福,是 如来为阿那律穿针。
《优婆塞戒经》说︰“若见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优婆塞戒经》卷5)为所需者让他免去不便,这也是一种布施。佛陀功德已圆满,没有所需,但深知福德的力量最为殊胜,由于布施福德等六种如来所行的法才能够成佛;如来成佛之后,也势必继续称赞福德、实行福事。因此如来怎会成佛之后,反而把布施福德的福事舍弃了呢?更何况这样示现,也是佛陀为了教导弟子的缘故。
无论是财施、法施、无畏施,所有的布施以及其他种种的福业要能够成就,都需要透过身口意行的造作才能够成就。《大智度论》说︰
【阿毘昙言︰“福者,善有漏身、口、意业。”】(《大智度论》卷3并说︰“福略说三种︰布施、持戒、修定。”
布施都是 佛陀应现在世间的五蕴,透过身、口、意行来作的,而佛的第八识无垢识没有五阴的我,所以就没有我所拥有财物等事。佛法及财物都是由佛陀的色身、觉知心所拥有,自心如来并没有拥有这一些,因此说自心如来没有在作布施,要有意识心配合身根才能布施,但如来藏却离六尘的分别,离开言说相、没有语言文字。不为人说法,便不能说有法布施,既然说没有布施,那么是否意味著就是因为心有悭贪,死守财物、或者胜妙法,自己独享而不愿意放舍呢?龙树菩萨说明布施时提到︰
有信、有福田、有财物,三事和合时,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名为檀。(《大智度论》卷11)
但这是依著有情五蕴取相来说的。布施不能离开布施者五阴对布施因果功德的信乐、不能离开受施者五阴的福田,也要有布施的财物,并且布施者要能在布施时心有舍离悭贪的心,这样才是布施。
悭贪的烦恼是有情五阴的意识心才有的烦恼心所有法,但舍离悭贪也是有情五阴的意识心才有的,如来藏没有五阴身心行布施,但同时也没有意识相应的悭贪烦恼或者不悭贪的舍心可言,所以说“自心如来不施、不悭”。如来既无悭贪,不断地在布施,因此有时经典中说,佛无时无刻在作法施,法布施没有一刻停过。既然有法布施,表示一定在口说法时才有法布施,但事实上 如来在没有上座说法时,也是不停地在说佛法,一直在法布施,一切时施。从凡夫或二乘圣人的智慧来看,佛陀是只在上座宣演佛法时才算是在说法布施,而他们所理解、所能见到的如来,无论是应身或者化身、甚至报身其实只是释迦牟尼佛从法身出生的五蕴,真正的佛其实是自心如来法身佛。因为没有菩萨的智慧,所以无法听懂,看不到如来一直都在布施,为他说法。如来的法身看起来从来没有在作佛法布施,但其实每天都在作法布施,所以当然说祂是不悭--没有丝毫保留不舍。维摩诘居士随顺凡夫及二乘人的立场,就说 佛陀本际无垢识不堕在五阴之中,确实从来都是离语言文字----言语道断,因此从来不说法,所以说如来没有法布施。但是如果进一步从证悟菩萨的所见来观察,其实佛的无垢识本际又是无时无刻不在说法的,所以说祂是不施也不悭。所以还要观如来是“不戒不犯,”(《维摩诘所说经》卷3)
一般人而言,戒律是取相为戒的,以戒相当作依据持守戒律。但菩萨明心之后,由于证悟空性如来藏开启了般若中道的智慧,便能够于一切法与邪见住平等相,从此不著有戒、亦不取佛戒,不非戒取戒、非取相戒。所谓的非戒取戒,就是因为没有智慧,因为信受外道法可以证解脱的邪见而随从受外道戒。但证悟之后,可以透彻明白外道所施设的戒,是与解脱、开悟、证涅槃、成究竟佛道无关连的,因此佛弟子对外道的非戒确实应当不可以非戒取戒。
不取佛戒的道理,是以实相境界智慧来说的。因为凡是受戒、持戒,都是有情的五阴身心来受持,而受戒、持戒也是对一切有情的五阴身心来持守,因为一切有情的五阴身心的存在才有可能被侵犯。菩萨持戒的目的是不犯一切有情、不伤害一切众生,但如果从不生不灭的清净法身来对待众生的法身、或者众生的五阴,都是没有戒可持的;因为清净法身如来藏是永远不会想要去侵犯众生、也侵犯不到众生的如来藏以及五阴,没有犯戒的根本、方便与成已;因为能造作恶行犯戒的根本,是五阴的意识及烦恼的恶心所,而造作恶行的有情五阴的身口意行,才有方便及成已,都是五阴的事。依清净法身如来藏来说,不会有持戒的根本、方便、成已等事相,有什么戒可持呢!
要有五根身才能够打人、骂人。如来藏是心,不能够造作犯戒的身口意行;如来藏心也没有犯意,因为是非心相心,没有识阴六识的心相,不分别六尘境界,也不与贪瞋痴等种种烦恼心所相应,所以没有犯戒的根本。所以转依如来藏清净性的菩萨,当可不取佛戒、不取戒相。佛戒是对凡夫菩萨或者声闻弟子所施设的,不是对自心如来----如来藏----所施设的;菩萨戒是传给受戒菩萨的五阴,不是传给如来藏,一切戒相并不能约束你的如来藏,只能约束你的五阴。因此从如来藏的立场来看待戒法,其实是没有戒可持的,也没有戒可犯。
不论是外道的非戒取戒或者佛施设的佛戒,实际理地所说的不持戒的道理都是一样的。而凡夫时的如来藏不持戒,佛地如来藏同样没有戒可说,所以菩萨悟后不取相戒、不取佛戒。禅门中说: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所说的佛不持戒便是自心如来,只有持戒的人才会犯戒,不持戒的不会犯戒,所以自心如来是不持戒、是不犯戒的。戒律中说:“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持戒而有犯的是菩萨的五阴身心,而如来藏从不持戒,也都不犯戒,因此也可方便说如来藏就是外道。
因为佛教修行的有情众生住于佛法内法的知见之中,修证内法如来藏,实证内明之学,才是内道的菩萨。可是内法的如来藏自己本身又不修这个内道,祂从来不曾修行,也不会修行;既然如来藏从来没有修过内明之法,当然也可方便说是外道。虽然如来藏从来不受佛戒、从来无戒可犯,但祂又是一切佛法内明之学所证悟的目标,又从来不缘六尘外法而出生无明、贪、瞋的烦恼,常住内法之中,所以祂同时又是内道。
常常有外道也批评佛教界的法师持戒不清净,但这些外道连受佛戒都没有,也就是连佛戒都不敢受,连持戒都不敢的人,那怎么有资格批评持戒的人犯戒与否;不曾检点自己----虽不受持佛戒,仍在身口意行有种种的过失,竟也宣称无戒可犯。但不因为外道不受持佛戒,就表示不会有相应于佛戒当中所施设的性罪,若造作了伤害众生、染污心性、违背人天善法的行为,虽不受戒,仍要承受真实的因果业报,并不是不受戒就可以免脱于因果酬偿。不管出家、在家的佛门修行者,在事相上若是偶尔犯戒,才是真实菩萨,因为菩萨确实在持戒啊!但从实际理地来看,外道的如来藏本体也不持戒,从都不学内明之学;外道的如来藏也是外道,我们学佛的菩萨的如来藏也是外道,也是从来不修内明之学,所以同样都是无道人,也都不持佛戒。正因如来藏不持戒,所以不会犯戒,犯戒的都是五阴,如来藏从来不持戒,怎么可能犯戒!证悟真心的菩萨看待佛时,应当如是观自性如来不戒、不犯,现前观察自己的如来藏,从没有持过戒、也从不犯戒。
还要观如来是“不忍不恚,”(《维摩诘所说经》卷3)忍辱有好几种层次差别,其中生忍主要是说对众生种种不良的心性及行为能够安忍,不生起嫌恶、瞋恨的心。龙树菩萨说︰
【生忍,名众生中忍,如恒河沙劫等,众生种种加恶,心不瞋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大智度论》卷6)
需要修忍的对象,不但有让自己不欢喜的有情及境界,会因为现前引起顺心的境界也能够忍住不随之欢喜;五阴众生才会有忍与不能忍。而自心如来不是五阴,便没有因为有众生所引发的种种境界的觉受而有安忍或不安忍的心行。
法忍是对于佛法的种种道理的接受、安忍,于甚深法中心无罣碍。二乘解脱的声闻法,是对五阴的虚妄无常性能够接受;五阴、十二处、六入、十八界,这一些都是缘生缘灭法,本身都没有常住不坏性,若是有这种现观的见地而心得决定,就是声闻菩提的见道,成初果人。见道后再进一步的修道过程当中把我所、自我的贪著减少,薄贪瞋痴就是二果人。再断五下分结成三果,断五上分结成四果阿罗汉,这就是二乘声闻菩提的忍。二乘的无生忍,就是能忍于无我,忍于现观五阴十八界的一切法中都是无常、苦、空、没有真实我,而愿意灭掉五阴自己,不再出生;大乘的无生忍,要从明心开悟,亲证现观心真如第八识后觉悟心真如本来无生,再以心真如本来无生的智慧照见蕴处界的自我是虚妄、无常、苦、空、无我。当众生有情的五阴身心不断出生时,另外还有一个本来无生的法同时与有情五阴存在;若是能现证本来无生的自心如来,有现观的智慧而心得决定,便是大乘无生忍。
跟随真悟善知识努力参禅,而终于开悟后会有两种现象发生︰一种人是善根福德深厚的菩萨种性,便能安忍,知道所悟的阿赖耶识确实是如来藏、是人人身中皆有的法身佛、是未出生时的本来面目,因此般若智慧就开始生起,并且知道开悟后,仍有许多更深妙的法尚未明了通达,需要在佛菩萨、善知识的摄受下,继续进修般若的别相智慧,这就是大乘的无生之忍;而另外一种人悟后不能安忍,相对来说,就显得善根福德以及菩萨种性较为不足。因为不能安忍所悟的内容,也就是不能够接受甚深的法,于是便会毁谤、诬谤阿赖耶识,说这不是如来藏;或者有些人因为善知识的帮助而开悟,却不能够安忍禅门的开悟,只是别教七住位的菩萨,一心只妄想著自己一悟成佛、或者以为一悟即是初地,因此生起了增上慢;或者怀疑自己所证是否为真,心中对法的圣教量、对所证的现量有疑,而又不能接受善知识的教导摄受,心不得决定,便不得大乘无生之忍,于是退失了菩提。
但无论是不忍或者能忍,都是有情众生的五阴,自心如来从来不理会这些事,因为祂什么都不管,所以如来藏永远都是自在的。虽然众生每天烦恼不断,数不清的苦痛,住在众生身中的如来藏却都不苦痛、也没有烦恼,所以如来藏不需要安忍,只有众生五阴十八界才需要安忍。
凡夫大师惯用意识心作为中心,当作佛法智慧的觉悟,想要把意识心转成没有妄念的状态当作是开悟。但这样的修行方式,基本的思惟:还是因为不能够接受意识的虚妄性,不肯灭去意识,只有在打坐时心能暂时不起瞋,下座后仍然烦恼不断;当意识心忍久了,无法再继续忍下去,自然瞋就现起,因此便常常犯瞋,脾气越来越大。真正佛法智慧不用强忍,所以就不必犯瞋,因为佛法不是这样以意识相应的境界当作证悟的智慧;佛法的修行是在讲“理”,以法界实相的理作为佛法修行的核心。
理就是指实际理地的如来藏,祂从来不忍一切法,不忍一切法就不必隐忍而心中有气,因此就不会再起瞋。菩萨因如此现观自身亦瞋亦不瞋,瞋中有不瞋的,不瞋中有瞋的,渐渐地转依不忍、不恚的自心如来藏,因此烦恼越来越少,心性越来越好。凡是需要忍的心,同样也都是会起瞋的心,都是意识心,面对逆境都必须要压制自己、或者是用种种世俗想法去疏导自己,而藉此可以安忍下来,永远都是会起瞋的心,因为都是意识心。如果因盛怒下造作了恶业,在恶道受苦,不得不要忍耐,但受苦有情的如来藏照样是没有忍。忍受苦的也还会再生气,这都还是有情的意识,而他的如来藏从来不必忍,现在不必忍,所以都不用生气,一切有情自性如来,莫非如是不忍、不患恚。
还要观如来“不进不怠”,(《维摩诘所说经》卷3)法身佛自性如来也是不进、不怠,绝对不会落到两边之中。精进与懈怠是两个相对待的法,一个是善法、一个是恶法。精进是心所有法当中十一种善心所有法之一,而懈怠是心所有法中二十种随烦恼心所法之一;既然精进与懈怠都属于意识心相应的心所有法,都是恒依心起,与六识心相应,系属于六识心,因此精进与懈怠,是五阴的识阴意识心才会有的法。三界中一切法都是一体两面,没有单单只有一个面向的,只要是会生欢喜的心,就一定会生起厌恶;与恶法相应的心,也一定会有时与善法相应。因为与善恶相应的就是识阴六识,如懈怠的随烦恼心所及相对的精进的善心所。
主张努力精进而不打妄想的觉知心就是真心,这说法不正确;因为需要每天努力才能够达到精进境界,是从较不精进渐渐变成精进的状态。如有人将知觉性保持住而不暂断----不睡觉修不倒单----结果经过不断地努力精进,还是不能够永久地维持,这种精进的心一定有懈怠的时候,不会常住在精进的状态,既是如此,便不是常住的真心;必须不属于三界法的才可能离开两边,所以真正离精进与懈怠两边的心,只有无为法----人人身中的自心如来,意识觉知心----无论是有念灵知或者离念灵知----都是无法离三界而存在的。另一个角度来看,有情需要什么种子,如来藏就无私无怨马上供应给有情----真正的从来没有懈怠过;过去世所造作的善、恶、无记业而成就后世的异熟果的果报种子,只要缘熟便会流注出现;如来藏这样的不懈怠,从来也都没有停止过,如来藏才是真实的不进、不怠,我们应当这样的智慧来观如来。
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以不二法门中道智慧观如来”的说明到这里。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