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集 佛对声闻人的最后遗教 正珍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
这一集我们继续要为大家依平实导师所著《阿含正义》第四辑有关慧解脱的知见来为探讨。今天略谈的题目是:“佛对声闻人的最后遗教”。
在佛陀快入灭时,身边有许多的弟子们围绕着,而且都非常的悲泣,佛陀就说:“我要离开了。你们还有什么在法上的或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赶快问我。”当时身边的弟子们都只顾着伤心,大家默然无语。这时候佛陀就主动的开示: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般涅槃经》卷3)
佛陀说完这句偈颂后,就跟这些弟子们说:“你们应当知道,一切诸行都是无常的。我今天虽然是个金刚之体,也没有办法避免为无常所迁。生死之中极为可畏,你们应当要勤行精进,追求离开这个生死火坑,这是我对你们最后的教导。”佛陀虽然要离开了弟子,化缘已了,但是祂对于弟子们能不能出离三界这件事情,到要舍寿时都还挂念在心。
出离生死----离开这个生死的火坑,那要去哪里呢?就是要能够入住于无余涅槃,因为只有无余涅槃的境界里是寂灭的、是无生灭的、是离诸行的,只要有行在就一定有生灭,不能说是寂灭。也因此在无余涅槃的境界中,当然不能有法尘的存在,有法尘的存在就不可能是寂灭;没有法尘的存在,当然就不会有意识心觉知心的存在,所以佛陀开示诸行无常时,弟子们应该要如实地去观照,所谓的诸行是什么诸行?也就是说三界内的一切法,其实都是在诸行当中,譬如说器世间,不论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有成、住、坏、空的变异,这不离行苦。再说这个有情世间,以我们人身来说,一期当中不离生老病死的辛苦,而一期一期的轮转,又无法避免于惑业苦的迁流;在人生当中之所以有着生老病死、之所以有着惑业苦的迁流,就是因为无明的关系,而有了五取蕴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轮转;有了这个五取蕴以后,就会有身行、口行、意行,想要解脱生死,就必须对于自我的身行、口行、意行,要能够如实地现观。
对于身行所起的种种法,例如说内身的种种四大的法要,以及一切的动转等等,都要一一法去如实地现观。不但是要对现在的这一个身行的一一法如实现观,乃至于这个身行落在什么样的境界中,在不同的层次修道位阶中,它有什么样的法要变化,都要能够一一地观行出来;而口行的部分,只要心中有念、有觉知,就不离口行,语言文字相出来的时候已经是粗相了;有关于意行的部分,是最难让人家突破的,因为意识有太多的变相,而且众生都会以这个意识心为我。
一般来说,对于身行的无常、口行的无常,只要能够依善知识的教导,自己去思维后,应该可以证知它的无常性,而能解脱于其中的系缚。但是对于意行自身境界的变化,往往很难以正知正见来对照出来;因此有关于意行的部分,一定要能够依止有实修实证经验的善知识,并且对于我们的意识,在三界中有哪一些的差异性、变化性,能够如实地知道,这样才能够证知意行的无常,而能够脱离于这个能观之心的系缚。当这个身行、口行、意行都灭了,就能够入住无余涅槃。
有关于意行的部分,是我们接下来所要说的重点。意识心的无常不但是念念生灭,而且在舍寿以后也无法离于坏苦;纵使我们的意识好好地随着禅定的修行,舍离掉欲界的觉观、舍离掉色界天的觉观,而对于色身的系缚也能够完全舍离,入于非想非非想天,但是还是不离行苦、坏苦。有关于入住于非想非非想天,这个是世尊在出家六年苦行当中,如实去修学、如实去证知那个无常性,乃至于释迦世尊初开始要弘法时,祂首先想要度的,就是教祂入住于无想定,以及另外一位教祂入住于非想非非想天的老师。可惜这两位老师都已经离开了世间,进入无想定、进入非想非非想天,所以佛陀也只有感慨。因为佛陀知道,他们在无想天、在非想非非想天的报尽受完了以后,接下来就要到不好的境界当中,例如毛毛虫,这样一念不生的习性带着继续受生。所以非想非非想天的无常,是 佛陀证实证知,意识心入住其中也是不能说是得到解脱的。
对于诸行无常能够证知以后,对于诸行每一个法,也就是三界内的一切法----欲界、色界、无色界,对于自身五蕴的一切法----都要能够去看它是不是都是生灭变异的。所以说,是不是生灭变异的?你要去观照:这个法是不是本来没有、后来生起的?那么本无后有之法,那就是有生。有生是因为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依于因缘和合而生,但是因缘散坏了那就一定灭。
同时,这一些法是不是也是在刹那变异的?我们在观行的时候,非常细心的去体会,我们自身当中的十八界这些法相、五蕴这些法相、六入这些法相,不论说自己是在人间,或者证得欲界定,或者证得色界定,或者证得无色界定,都要去看在这些定当中,我们的五蕴法相是不是有生、有灭?是不是不离行苦呢?所以在如实现观以后就能够知道,只要是依于这个五蕴身,在三界内没有一时一刻是常住不变异的,不论是我们的色蕴或者我们的意识觉知心,都不断的变异。以阿罗汉来说,如果有了四禅以上的证量,他能够灭掉身行的息脉、能够灭掉口行的觉观、能够断掉意识的相续相,对这些不执著。但是他也很清楚这样并不是证入涅槃,更何况许多是要修学大乘法要的!想要证悟实相的人,更要证知这三界内的一切诸法──它的无常相、生灭变异相。
接着,佛陀说的第三句偈颂,生灭灭已,如何是“生灭灭已”呢?就是永断于对于三界的无明痴、永断于对于三界的欲爱,以及一切的烦恼相。因为断了对三界的无明痴,对于三界的欲爱、烦恼能够灭除,一切苦就能够消灭了,而这三界的一切的法相,包括五蕴、六入、十八界,于当中的自我贪爱以及邪执的断除,是必须历缘对境深心体察,不能只是在知见上。当一个人在修学当中,他是以现观、亲证去看到自己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法相,都能够不再起一念好乐贪爱的心;对于一切境界相,也不会引发烦恼的起行,能够不动心,所以就不会有生死轮回的相续相,因此生死大患就可以永灭,得到解脱智。
如同《增壹阿含经》中的开示:
【彼云何为苦尽谛?所谓尽谛者,欲爱永尽无余,不复更造,是谓名为苦尽谛。(《增壹阿含经》卷17)】
“尽”就是“尽于三漏”:对于欲漏,就是欲界的种种法要;有漏就是色界的种种法要;无明漏就是包括了三界,主要是无色界的种种法要,已经能够解脱、生解脱智。所以说:“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第四句:“寂灭为乐”,涅槃的境界当中是绝对寂灭的,没有生死大患,而且涅槃中绝对是一尘也无,远离一切诸法的法相,所以称为涅槃相。因此只要所证的境界当中还有法尘存在,包括因我起慢,起一念心,我要入于涅槃,这就有法尘;有法尘就必定会有意识心,意识心于法尘会相续的存在,而意识心无法脱离法尘,所以如果涅槃当中有意识心、有一念的法尘,那么就不是寂灭。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在这里所说的解脱是指声闻解脱,不是指大乘的不可思议解脱。
声闻的解脱它是一个相对相,自己知道自己已经灭掉五蕴、六入、十八界的执著,对于这些我见、我所的贪爱相完全都灭除,而又能够相信佛陀的开示,涅槃的境界当中,是清凉、是解脱、是真实,所以以灭掉五蕴十八界,来相对于涅槃的境界说“证得寂灭”。其实声闻人他并没有真的证得寂灭,因为当他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十八界都灭了,那又是谁入于无余涅槃呢?
可是,大乘行者他所证得的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他不必入于无余涅槃,他就可以在现生观照到这个涅槃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所以说大乘行者的解脱是不可思议的解脱;所证得的解脱,不是以灭掉五蕴十八界等法来说解脱,而是这个涅槃是本来就存在的,只是证得了它。可是大乘行者当证得了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后,现观这个涅槃的清净性、无我性,所以大乘行者就能够转依这一个本来自性清净的涅槃,也就是真如心,重新来看五蕴十八界这些法,其实都只是一时的因缘假合,因此大乘行者对于这些法的不执著性,是因为实际的观照到它的幻化性;由于观照到它的幻化性,所以当然就能够由转依的过程当中,渐渐调伏自己的习气性障,而且这个调伏是究竟的调伏,因此能够在菩萨道上勇猛精进前进。
这一集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