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0集 涅槃本际(二) 正洁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
延续上个单元,我们在上个单元最后念到了《中阿含》卷30〈大品福田经〉,这一段经文一样可以为我们来证成阿罗汉不是佛,虽然佛一定是大阿罗汉。经文:
【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
换句话说,在二乘声闻人里面阿罗汉的话,还有这样子的品次、所证不同。从我们最简单的、经常听到的,所谓的慧解脱、俱解脱阿罗汉,很明显的,慧解脱阿罗汉他必定证得初禅能够不退,才能够成就四果慧解脱不退。可是俱解脱阿罗汉却是在慧解脱之上,他还要证得四禅八定、证得灭尽定,他才能够成为所谓的非时解脱的阿罗汉。同样都是阿罗汉,同样都是四果的小乘的无学人,可是慧解脱、俱解脱却是很清楚的有所差别、有所高下,至少在禅定的这个部分。单单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证成这个阿罗汉绝对不是佛,因为世界上绝对没有佛所证有高低胜劣的不同。
同样一段的经文里面有两个名相,我们之前有引用过瞿低迦尊者的例子,瞿低迦尊者就是这一段经文里面所说的思法或是退法阿罗汉,思法无学、退法无学。退法无学就是说,这一个小乘的修行人,他证得四果之后,他可能还堕于三果、二果,甚至退到初果。这当然跟他的禅定的证量有关,跟他对于欲界五欲的贪著能不能依于他在三果;如果要坚定不退,就一定要有实证的初禅,而且初禅必定不可以退失,才能够于现法乐住而永远不退失,这样子三果乃至四果实证。瞿低迦尊者相应的经文,我们来念一下,很简单地念一下,《杂阿含》卷39:
【彼尊者瞿低迦作是念:“我独一静处思维不放逸行,精勤修习以自饶益,时受意解脱身作证,而复数数退转,乃至六反,犹复退转。我今当以刀自杀,莫令第七退转。”】
换句话说,瞿低迦尊者六次证得沙门第四果阿罗汉,可是却因为种种的因素,当然就跟我们刚刚所说的没有办法现法乐住,也有相当的关系。无论如何,他六次证得阿罗汉四果,六次又退回去四果以下,第七次的时候他终于坚定心意了,他宁可自杀其身,不愿意让自己再有第七次的退转。
像这样子,当他证得阿罗汉再退回去三果,没有办法满足四果无学的智慧实证的时候,这主要当然是因为对于三界爱的法,因为习气浊重的关系,而禅定没有办法坚固地制衡它,所以这个时候的瞿低迦,我们可以把他这一个声闻,刚刚《中阿含》里面所说的,他是所谓的“退法”阿罗汉;当他第七度证得而怕退失之后,他持刀自杀,这时候他就是所谓的“思法”阿罗汉。问题来了,我们都知道不管大小乘都承认、都知道,佛是福德、智慧两足尊,先不讲佛其他部分的福德、智慧,世界上有自杀的阿罗汉,世界上可能有自杀的佛吗?甚至在《阿含经》文里面也清楚讲到,佛绝对不可能横死。换句话说,不可能像这一些所谓历代达赖喇嘛里面九代、十代、十一代、十二代这样子的喇嘛,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喇嘛分别都是八岁、九岁、十八岁、二十岁,还没来得及掌握政权还有宗教上实际的权利,就因为政治权力之间的倾轧、斗争而横死、而夭折,所以这一些活佛当然绝对不是佛。
那在这一个阿罗汉不是佛的部分,我们再来引用《杂阿含》卷12,很简单地只是提出来这一些关键词,请菩萨们有兴趣自己再去搜寻。在《杂阿含》卷12里面最后有两部经:一部经是在讲阿支罗迦叶,这是一个放牛人;另外一部经是在讲玷牟留外道。这两个,一个是福德(至少是世间福德)不怎么样的这一个牧牛人阿支罗迦叶,他在佛要去入城托钵的时候,硬把佛阻挡住,三次请佛说法,佛为他说了之后,他证得了阿罗汉;可是当天下午却被牛给抵死,抵死,抵死了(台语)。如果成佛这么容易,原先早上还是一个凡夫人,还是一个福德不好,世间福德不好的牧牛人,竟然听佛一席之法,他就可以成就为阿罗汉,世界上可能有这样子的佛吗?可是世界上却无妨有这样子福薄的,智慧跟 佛相较起来非常浅劣的这样子的阿罗汉。
那在阿支罗迦叶这部经的底下,就是玷牟留外道这部经。玷牟留这一个外道,类同于这一个阿支罗迦叶,早上白天还是外道,经过与佛值遇之后,请佛为他说法,佛一番解说之后,而让他当场就实证了阿罗汉。只要稍微有常识的菩萨就知道了,先不管说所谓的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需要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需要无量世的修学六度、四摄法,乃至在等觉位需要有这样子的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这一些辛苦姑且不论,怎么可能有这样子的阿罗汉法就跟佛法等同,而成就了阿罗汉就等同成就于佛?很简单的道理,佛一定是阿罗汉,可是阿罗汉必定不是佛,因为只有佛才可能是无上士,才可能是天人尊,才可能是明行足,于三明完全具足、实证、了知;而阿罗汉像玷牟留、阿支罗迦叶,先不讲福德,他们的智慧跟 佛比起来,那真的是说,何止是天地悬隔之远。在此我们也又再一次的证明,阿罗汉绝对不是佛。
好!我们说,要来证成本际的三种定义里面,我们不可以《中阿含》这样子的本际—最初点、第一点、初际—而来反驳《胜鬘经》所说的以如来藏为本际,以第八识这个不生不灭法为涅槃本际是错误的。刚刚说过了,我们证成的方法,就是先来证成小乘阿含所说,是极为有限的阿罗汉乘乃至缘觉乘,那藉由证明 佛所证的,祂成佛所自证的正法,绝对远胜过于阿含所说,所以大乘必定是 佛亲口所说,要用这一点来证成说本际的定义。即使有这样大小乘的不同,可是必定还是要以《胜鬘经》所说的以如来藏为本际,以能够出生万法的这样子一个自性清净心,为阿罗汉灭尽蕴处界生灭法、生灭相而能够不成为断灭的,这样子的一个真实心—不生不灭法阿赖耶识—才是真正本际的、根本的、实际的定义。
那再回来,我们刚刚说了,因为要证成大乘是佛说,所以我们刚刚先来证成说阿罗汉不是佛,我们所引用的全部都是四阿含里面的经文,我们并没有引用大乘经。那现在呢,在证成阿罗汉不是佛,而大乘必定是佛说的第二点,我们再引用以前有简单说过的,在《成唯识论》卷3玄奘大师引用了弥勒菩萨----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祂所说的七点为根据,来证成大乘必定是佛说。而任何人如果毁谤大乘不是佛口亲说,而只是佛陀逝世之后,这些后世的弟子因为对于佛陀、对佛陀所说的法,这样子的怀念,以及互相之间的辩论分析,而才来衍生出来后世的这些所谓的二转法轮、三转法轮的经典;任何人抱持这样子的错误邪说而来谤佛、谤法,他不仅没有办法回答我们刚刚单独引用四阿含所举证的这些经证,他连底下的《成唯识论》 玄奘大师所举证引用的圣慈氏 弥勒菩萨祂的七点,他也必定没有办法反驳。
我们简单地来看看,这七点各自又是如何:一、先不记。时间的关系,我们后面的论文不说。先不记指的是说,佛陀如果祂预先已经知道后世的这一些,不管是祂所谓的弟子或是外道会来假装说是佛说而来建立大乘法,而其实大乘法不是祂世尊本身亲自所说,那么佛世尊的十力具足,祂有天眼通,祂有宿命明,祂这样子的佛的威德慈悲,祂不可能不在祂在世的时候,就预先授记了未来世有一些所谓的大乘法----那是魔说;如同《大般涅槃经》这样子的一个授记,这是先不记。
第二个,本俱行。本俱行就是说大乘、小乘它本来就是“俱”,同时在世间上流传、流行,并不是这个所谓的后世的学术研究学者所说的,大乘经典是后世才出世、出土的。因为最简单的,我们引用阿含里面(菩萨们有兴趣,您可以去搜寻一下),特别在《增壹阿含》、《杂阿含》都清楚地记载有所谓的菩萨这个名称,也有所谓的佛乘、声闻乘、缘觉乘这样子的三乘菩提不同的差别。乃至后面我们还要来引用经典来证成。其实在《阿含经》里面就已经虽然不是显说,因为刚刚说过了,二乘声闻的阿罗汉不需要证得这个涅槃本际如来藏,所以 佛虽然要依于这个说法圆满前善、中善、后善,可是又因为阿罗汉对祂所证的一切种子识所证的正法、成佛所依的如来藏—涅槃本际—这个妙真如心,阿罗汉不需要实证;可是佛依于真实义理,来演说十因缘、十二因缘,乃至演说其他的二乘人所应实证的法,祂一样是把这一个涅槃本际、入胎识,这个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这一个五阴俱识,佛一样是用隐喻的方式,而让后世的大乘声闻菩萨能够明显的认为说,虽然是对小乘人的隐密而说,对于大乘人、对大乘菩萨而言,确实已经是明显地显扬而说。
那我们再来看看第三点,非余境。简单说,大乘经典里面所说的义理甚深甚妙,不是其余的佛法之外的外道,或是说邪魔所能够来创造。第四点,应极成。有些人他或许不用其理由来辩驳,他也不想要直接去否认,而却说了大乘法、大乘佛经虽然不是 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它是其他佛所说,他用这样子的间接的方式,或有或无的否认说,大乘不是 释迦牟尼佛所说。那圣 慈氏在这里祂直接就说了,即使是其他佛所说,譬如是过去佛所说,一样是佛说,所以不可以以这一点而来否认说大乘非佛说,以这一点来否认《胜鬘经》里面所说的本际就是如来藏、就是第八识,而认为说《中阿含》所说的本际,所谓的初际、最初点、第一点,这样子来解说涅槃的本际才是正确的。
第五点,有无有。有无有就是说,有大乘法的建立,有大乘法的流传于世。换句话说,要有佛菩萨出世,这样子的声闻、缘觉法才有人去演说,这样子的定性声闻人或是定性缘觉人,他才可能有机会依于他所听闻的这一些二乘佛法,而来证得二乘无学解脱。因为原因很简单,如果世界上都只有定性声闻人、定性缘觉人,每一个证得二乘无学果都证入无余涅槃,不于三界现身意,那后世的这些众生又如何能够再证得声闻缘觉法呢?特别是在《阿含经》里面的话,佛也已经说过了,只有 佛才是无师自悟,其他的众生,以阿含来讲,当然是指有因缘值遇二乘法而修学声闻法、缘觉法的这些众生,都不可能无师自悟。从这里阿含经文也可以反证,这里的有无有,确实是要成立的。
六、能对治。换句话说,大乘法所说的烦恼障部分的对治,乃至即使同样是一个四念处,而大乘菩萨所演说的四念处、三十七菩提分,这样子深入的部分,依他的道种智,依他的根本无分别智,而来演说小乘的这样入门的这些法,都能够不仅比小乘声闻人所证更为殊胜。譬如来说,地上菩萨他不仅能够断掉分段生死,断掉烦恼障,他还能够断除掉这一个烦恼障现行之外的随眠种子,所谓的习气,当然只是分地的断除,一直要到七地满心、八地入地了,才依于他能够念念入于灭尽定,有这样子的于相于土自在,能够所谓地远离想阴区宇,而能够完全把相应于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都完全断弃。
由此可知,大乘经典里面所说甚深极甚深,远胜于超过阿含经典的义理,甚至我们讲一句没有诬蔑的意思、没有轻视的意思,只是就实而论,看看这个四阿含所记载,经常所说的义理都只有很简短的,甚至没有把 佛所说的甚深的、究终的、隐藏的实义演说出来,经常甚至三部、四部相连的经典都只是在说如同前部经、如同前部经,而所说的都只是很简短的名相。从这样子的表面的义理来讲,单独一个能够背熟大乘《般若心经》,而对于《般若心经》里面所说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种种的意旨而来讲说,菩萨依此而于涅槃、而于生死,都能实证而且没有怖畏。一个能够真实了知《心经》真实义的菩萨,他所了解的智慧,虽然在解脱道上、烦恼障实证上,还不如三果、四果这样子的一个声闻道能够证得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的声闻人,可是他在法界实相上的证慧,却已经远远不是这一些未证圆成实性心、涅槃本际、如来藏、第八识,也就是《六祖坛经》里面所说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不动摇、能生万法”的这一个涅槃本际,《胜鬘经》里面所说的自性清净心,两者的差距已经是很难以道里计的。
那最后一个,第七点,义异文。义异文的意思,换句话说,大乘、小乘其实是讲同样一个名相,我们引用这一个章节本际来讲,小乘也讲本际,大乘也讲本际。可是实际上真实的义理,小乘只是依于要能够灭掉依他起、遍计执而来讲这个本际;这个本际、这个最初点,在生灭法、生灭相当中,你找不到最初的一点。因为 龙树菩萨也说过了,在这蕴处界生灭法当中,你不可能找到任何一法,能够自己出生自己,乃至又自生、他生、共生;可是又说了,在这个蕴处界当中,这一法虽然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可是你也不可以说,这一些蕴处界法是无因而生。很清楚的,他所指的这一个无生,就是所谓的不生不灭、本自清净、本无动摇,却能够出生万法,出生蕴处界生灭法的涅槃心如来藏,确实是 龙树菩萨在《中论》当中,他也是隐说的这个涅槃本际。他所说的这个本际的真实义,其实是明着要来破斥这些空乱义的众生,这些在小乘、大乘法执著于空或是执著于有,而没有办法真实的了知涅槃本际的这些众生,他是为了破斥这些众生而写下《中论》。然而他毕竟是禅宗的初祖传给二祖《楞伽经》里面所授记的初地菩萨,初地菩萨早就已经远远的超过禅宗七住明心位,他对于六祖依于《金刚经》所证的含藏识这个自性清净心,当然也一定有所了知实证,他的知见当然不可能落于只跟一些空乱义众生,或是执著小乘才真的是佛说、大乘非佛说的这一些顚倒见的众生那样子的执著,而误以为《中阿含》所说的本际,表面的意思才是 佛所谓的本怀。
那在圣慈氏菩萨所说的七个原因,我们再来证成大乘是佛说之后,我们很清楚的应该已经可以来证明,阿罗汉跟佛所证相差甚远。既然阿罗汉所说所证跟佛相差甚远,《阿含经》只是让众生成就二乘声闻菩提、缘觉菩提道,真正要成就佛道,真正要能够了知 佛于《升摄波叶喻经》所说的:我成就等正觉成为如来,我究终所证的正法,记得是正法,不是邪法,也不是其余这些无义法;这一个正法当然是必须依于佛地才实证的一切种智,依于在七住位就已经明心证真的一切种子识----阿赖耶识,依对阿赖耶识的实证而再有根本无分别智----总相智,后得无分别智----别相智,乃至地地进修证得道种智或是道相智,乃至到成佛之后一切种智具足,四智圆明。只有这样子,所谓的成佛所应实证的正法,这才是真正的《升摄波叶喻经》里面,这些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的,比诸于二乘声闻人只证得佛为他们演说的这么一丁点的手上的、掌中的落叶。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再给一个简单的总结:《杂阿含经》里面卷34(第967经)有记载到:阿难尊者他在河边洗浴的时候,有一个外道叫俱伽那外道,因这个因缘,俱迦那外道向阿难尊者请问了小乘里面很出名的所谓十四无记法。这个十四无记法经常有人来引用破斥,认为说没有一个真实的我,你们说涅槃本际就是如来藏,可是 佛在小乘阿含明明说过,如来死后不可说有,也不可说无,这是一个无记法;乃至世界有边无边,这是无记法。然而这一些毁谤大乘不是佛说的人,他却不了解,甚至可能也没有仔细地去读到,在《杂阿含经》里面,阿难回答俱迦那外道的时候,就已经清楚地说到了他对这个十四无记法“非不知非不见、悉知悉见”。从这里我们应该可以证明:小乘里面多闻第一,乃至结集三藏的阿难尊者,他实际上跟随 佛已经是无量劫,而在大乘的《法华经》里面更已经被授记成佛;他这样子累劫地跟随 佛,他早就证得初果,对初果人要断我见之前,就必定已经要知道,而不会落于像焰摩迦那样子地认为阿罗汉死后命终一无所有,没有一个涅槃本际存在,他不可能无所了知。
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先演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