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7集 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 正贤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弘法节目,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的分别”。
有余涅槃有时又称为有余依涅槃界,那到底什么是有余涅槃?相对的无余涅槃,也叫做无余依涅槃界,那如何又是无余涅槃?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差别?首先,佛是从对三界有漏的无明烦恼是否断尽,来分别有余与无余涅槃。我们来看 佛在《增壹阿含经》卷7是怎么说的: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涅槃界,云何为二?有余涅槃界、无余涅槃界。彼云何名为有余涅槃界?于是比丘灭五下分结,即彼般涅槃,不还来此世,是谓名为有余涅槃界。彼云何名为无余涅槃界?如是比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为无余涅槃界。此二涅槃界,当求方便至无余涅槃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现在我先将经文解释一下:在那个时候,世尊告诉比丘们说:“有两种不同的涅槃界,是哪两种呢?就是有余涅槃界和无余涅槃界。那到底什么是有余涅槃界?如果比丘灭了五下分结,就是断了萨迦耶见、戒禁取见、疑见及贪欲与瞋恚,就可以在别处入涅槃,不还来此世间,这样名之为有余涅槃界。那什么是无余涅槃界呢?如果比丘灭尽三界生死轮回的有漏法,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可以自身作证而自游戏: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能如实知之,这就是无余涅槃界。有这两种不同的涅槃界,所以比丘们应当要寻求智慧的善巧方便,求得无余涅槃界。就是要这样,诸比丘们!应当要这样勤行修学。”
佛陀在这里告诉我们:只要断了五下分结,就是初果所断的三缚结,即是断我见、戒禁取见与疑见,再加上断了贪欲与瞋恚,这样最少是三果人,因为得了不还果,就不用再回到人间受生,因为已经得心解脱了,可以在中阴或色究竟天等处入般涅槃,因为还有余法未断尽,所以名之为有余涅槃界。至于如何才能到达无余涅槃界呢?佛说如果比丘们灭尽了三界生死轮回的有漏法,成为无漏心解脱、慧解脱或俱解脱,并且可以自身作证,自知我的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能够这样如实知道的人,就能于此生舍寿后入无余涅槃。
从《增壹阿含》的这段经文佛的开示可以知道,证得有余涅槃界最少是必须断五下分结成为三果人,不来人间受生,因为还有我执的无明烦恼尚未断尽,必须继续断尽有漏的三界爱,才能取证涅槃。而无余涅槃界则必须断尽轮回三界的有漏法,成为无漏心解脱或慧解脱,也就是成为慧解脱的阿罗汉或是俱解脱的阿罗汉,此生已是最后生,所修的梵行已经成就,在世间所有解脱道的修学与所作已经成办,从此不再受后有;此生就可以入般涅槃,故称为无余涅槃界。此处 佛所说的有余涅槃界与无余涅槃界的分别,有余涅槃界必须于“彼”般涅槃,因未断尽一切有漏法故;然而无余涅槃界必须断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能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此生就能入无余涅槃。
其次,佛以三身来分别有余与无余涅槃,请看《合部金光明经》卷1,第三品〈三身分别品〉中,佛告诉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说:
【善男子!依此二身,一切诸佛说有余涅槃;依法身者,说无余涅槃。何以故?一切余究竟尽故。】
佛的意思是说,一切诸佛以愿自在力故,只要众生有需要,就感应示现应、化二身,如日月影和合出生,故此二身假名不实,亦念念生灭不暂住故,虽无苦依,但以有此无漏蕴在,虽无实依而现似有,乃至诸佛应、化二身数数出现,有无不定,故说依此应、化二身,一切诸佛说有余涅槃。其实每尊佛都是具足证四种涅槃,当然也证有余涅槃啊!至于无余涅槃,依于诸佛法身来说,法身即是自受用身,而且法身是常住,无有生灭变易,余依亦灭众苦永寂,即是 佛说的“一切余究竟尽故”,是故诸佛“依法身者,说无余涅槃”。
由此可知,有生灭五蕴身则名之为有余涅槃,因为还有五蕴身未断尽故,有五蕴身就有余依存在,故名有余涅槃;一定要一切余依究竟断灭之后,只有法身独自存在,才能名之为无余涅槃。是故僧肇法师于《肇论》中说:“生名有余,灭名无余。”他的意思其实是跟 佛所说的一致的。
其次,佛以一切受相是否灭尽,来说明有余涅槃界与无余涅槃界的不同,这在《解深密经》卷3有很详细的说明︰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于无余依涅槃界中一切诸受,无余永灭,何等诸受于此永灭?”“善男子!以要言之,有二种受无余永灭;何等为二?一者所依粗重受,二者彼果境界受。所依粗重受,当知有四种:一者有色所依受,二者无色所依受,三者果已成满粗重受,四者果未成满粗重受。果已成满受者,谓现在受;果未成满受者,谓未来因受。彼果境界受亦有四种:一者依持受,二者资具受,三者受用受,四者顾恋受。于有余依涅槃界中,果未成满受,一切已灭;领彼对治,明触生受,领受共有;或复彼果已成满受。又二种受,一切已灭,唯现领受明触生受;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时,此亦永灭,是故说言:于无余依涅槃界中,一切诸受无余永灭。”】
此将经文释译如下:弥勒菩萨又向佛禀白说:“世尊!就如同世尊所说的:‘于无余依涅槃界的境界中,一切所有的受都永远灭尽无余。’如何是一切所有的受在无余涅槃中都永远灭尽无余?”佛回答说:“善男子!简要来说,有两种受无余永灭。是哪两种呢?一种是所依有根身所领受有漏烦恼的粗重受,第二种是依内六根缘于外六尘所领受的境界受。所依粗重受应当知道有四种:第一种是五识身相应受;第二种是意识相应受;第三种是过去世无明身口意行等所造,现在世现行的果报受;第四种是业烦恼相应能感未来世为因的果报受。果已成满受指的就是现在受;果未成满受指的是未来因受。彼果境界受也有四种:第一种是缘器世间所生受,第二种是饮食衣药资生之具等等的受,第三种是现前领受前二种受,第四种是顾恋过去前三境所生的受。在有余依涅槃界中,业烦恼相应能感未来世为因的果报受已灭,唯有领受业烦恼对治,尽无生智相应的无漏受,或领受共有器世间的受;或复领受现在现行的境界受。或者果已成满粗重受以及果未成满粗重受,两者都已经灭除,唯有领受现前的无漏明触所生受。但在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时,无漏的明触受也永远灭除无余,所以说,于无余依涅槃界中,一切诸所有受皆无余永灭。”
由此经文可知,佛将一切受分成八种,即有色所依受、无色所依受、果已成满粗重受、果未成满粗重受、依持受、资具受、受用受、顾恋受。有余依涅槃界中,依个别的修证不同,便有不等的受,就像阿罗汉有身作证、慧解脱、俱解脱、三明六通大阿罗汉的不同,有的人灭了果未成满未来因受,因不受后有,也没有顾恋受,因断了与贪相应的法,但仍有有色的所依受,因还有五识身相应的受,以及无色所依受,即是意识相应之受。也有依持受,因为还要受用器世间故,以及资具受、受用受,因有报得的五蕴身故,最少有无漏的明触受,因未断一切诸所有受,故称有余依涅槃界;然而无余依涅槃界中,不仅要灭除前面所说的八种受,乃至无漏的明触受也要灭尽,因为佛说:“于无余依涅槃界中,一切诸受无余永灭。”
从以上的三部经文中可以得知:无余涅槃界中,无有业烦恼、无有五蕴身,乃至无有诸受,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如同法身无有生灭变易,是名无余涅槃界。至于有余涅槃界,就有各种不同的等级,因为或多或少都有未断尽的法,即使如此,最后都能般涅槃,故称有余依涅槃界。例如三果人就有不同的五种般涅槃法,如《大般涅槃经》卷36,佛告诉迦叶菩萨说:
【是阿那含复有五种:一者中般涅槃,二者受身般涅槃,三者行般涅槃,四者无行般涅槃,五者上流般涅槃。】
至于四果阿罗汉则有待时解脱、不动解脱的差别。三果人的中般涅槃,是在中阴身中入般涅槃;至于生般涅槃是说,才刚往生到下一生便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是说往生后,不起加行、不作功用,不需努力修行就能般涅槃;那有行般涅槃呢,则是往生后发起加行作大功用,由极劳倦修道之后才能般涅槃;至于上流处般涅槃者,从此没已上生初禅天,比较利根的人于此没已即般涅槃,钝根的人住于彼处不般涅槃,从彼处没已,展转上生诸所生处,乃至到色究竟天,或到非想非非想处才般涅槃,是名上流处处般涅槃;以上是三果人的般涅槃法。至于时解脱的阿罗汉,必须此生舍寿才能般涅槃;证得不动法的利根阿罗汉,不必待时解脱,可以随时入般涅槃。至于佛的应、化二身,以还有生灭现象,方便说是有余涅槃,因为佛已永断烦恼、所知二障,乃至无有习气种子随眠及无始无明随眠,故无有果报受,虽现似有而实无真实的果报受;饿了仍须托钵示现资具受,六年苦行及苦行后无力爬上河岸,示现所依持受,故说依佛的应、化二身,说有余涅槃界。
最后再从《本事经》卷3来看有余依涅槃界与无余依涅槃界的分别: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其涅槃界略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有余依涅槃界;二者无余依涅槃界。云何名为有余依涅槃界?谓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已舍重担、已证自义、已尽有结、已正解了,心善解脱、已得遍知。宿行为缘,所感诸根犹相续住,虽成诸根,现触种种好丑境界而能厌舍,无所执著,不为爱恚缠绕其心,爱恚等结皆永断故。……乃至其身相续住世,未般涅槃,常为天人,瞻仰礼拜恭敬供养,是名有余依涅槃界。云何名为无余依涅槃界?谓诸苾刍得阿罗汉,……彼于今时一切所受无引因故,不复希望,皆永尽灭,毕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惟由清净无戏论体。如是清净无戏论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惟可说为不可施设究竟涅槃。是名无余依涅槃界。”】
此将经文释译解释如下:我从世尊那边听闻到世尊这样说:“比丘应当要知道,对于涅槃界大略来说有两种,是哪两种呢?一种是有余依涅槃界,另一种是无余依涅槃界。为何称为有余依涅槃界?是说诸比丘证得阿罗汉果后,一切有漏无明都已经断尽,清净梵行已经建立,所有解脱所学皆已成办,已经弃舍烦恼重担、已经可以自身作证、已断尽所有结使,复能如实了知佛所说正法,贪瞋痴无余永断心善解脱,对解脱道已得正遍知。然因往世一切行为缘,此世所感应出生的有根身仍然相续存在,虽有诸根现前触见种种好丑的境界,但却能厌恶舍离,对一切受无有执著,心里不为贪爱瞋恚所缠绕,因贪爱瞋恚等等一保证缚都永断无余故。甚至于五蕴身虽然相续存在,未入般涅槃前,常常被天人瞻仰礼拜、恭敬供养,如此称为有余依涅槃界。那什么是无余依涅槃界呢?是说诸比丘证得阿罗汉果后,这样的阿罗汉对于今时一切所受无有牵引的缘因,不再存有任何希望,一切烦恼都永远断尽除灭,究竟寂灭宁静,完全清凉,一切法隐没不现,只剩清净无戏论的如来藏心体。这样的清净无戏论心体,不可说有、不可说无、不可说这心体亦有亦无,也不可说祂非有非无,只可说这样的心体,是不可施设的究竟涅槃,如此名之为无余依涅槃界。”
《成唯识论》卷10也说有四种涅槃,其中的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界解说如下:
[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意思是说,行者证得有余依涅槃,已经出离了烦恼障,虽然还有剩余微苦所依止未灭尽,这些余苦障碍了永远的寂静,所以才叫做有余依涅槃。至于无余依涅槃,已经完全出离了生死轮回的痛苦,所有的烦恼都断尽无余,所余的所依也都灭尽,一切苦永远寂灭,所以叫做无余依涅槃。
从以上的经论可知,证解脱果以后,只要三界中有法未灭尽,就有境界相以及所依相,有境界相就有境界受,有所依相就有微苦,只要有受有微苦,就不是无余依涅槃;必须灭尽十八界,无一法可得,只剩如来藏真心独存,才能称为无余依涅槃。其实佛在讲“涅槃”这两个字,指的都是无余依涅槃,所以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83中才会说:“言涅槃者,谓无余依故。”这意思跟胜鬘夫人在《大宝积经》卷119向 佛禀白说:“言涅槃者,即是如来清净法身。”意思是一样的。因为如来的清净法身本性如虚空,远离六尘无所染,法身无形离诸相,无有一切所依止。故知无余涅槃就只有清净法身如来藏独存的境界,才能称为无余涅槃。
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敬祝诸位菩萨色身康泰!
阿弥陀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