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无常怎么办?
今天所要谈的是“丧子发狂”,这个佛典故事来自于 佛在《生经》卷2开示有关爱别离苦的部分,内容大致如下:有一天,佛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舍卫城中有一位男子,他家中继承香烟的独子过世了,导致他的精神举止异于常人;这独子是父母所疼爱的,就算父母天天看著他,也不会觉得厌倦。由于这位男子丧子之痛,导致他精神错乱,于是奔走家中各个房间、庭院,以及大街小巷来寻找他的儿子,并哭喊著:“我的儿子啊!来与我相见啊!我到哪里才能看到你的身影呢?”这位男子后来不知不觉,随著门户及道路走出舍卫城,来到只树给孤独园,于 佛前站立一旁,并且不发一语。
佛陀看见了,就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得原本心神安定而能自我控制的你,现在变成六神无主而容颜憔悴呢?”这位男子向 佛禀白:“因为我唯一的儿子死了,导致我六神无主而容颜憔悴。他是我全家最喜爱、最看重的孩子,没有一个不疼爱他,我总是想看著他而不愿意舍离;如今我的年纪已经大了,面对独子的死亡而产生了忧愁,所以迷乱了我的心。每天不由自主地打开厅堂的门窗,又把房门一间一间打开,想要寻找我的儿子,并大声呼唤:‘儿子啊!回来与我相见啊!’”
佛开导这位男子说:“眷属之间总是因为恩爱而产生了执著,所以在生离死别的时候,就会产生种种悲伤与忧愁,乃至痛哭流涕,而有种种苦恼出现;有相聚就会有别离的时候,有贪爱就会有失去的时候。”这位男子听到 佛陀开示以后,明了世间种种事都是无常变异、都是虚幻不实,于是清醒了,马上归依 佛陀,接受 佛陀的教导而受持净戒,然后恭敬地向 佛礼拜后离去。
从上面佛典故事说明可以得到结论,那就是碰到自己亲爱的人别离乃至死亡,因而产生的痛苦乃至精神错乱等现象出现,这也是佛法所说的爱别离苦,它属于八苦当中的一苦。除了此经开示爱别离苦的真实例子以外,佛还在《出曜经》卷2开示另外一个有关爱别离苦的真实例子,由此显示众生对于自己亲属的离别,乃至于死亡的执著非常深,以至于有种种异于常人的行为发生。这个真实例子内容大致如下:在佛世,有一位妇人儿子死了,心里非常悲伤,导致精神恍惚而离开城里,不知不觉来到 佛陀的只洹精舍附近,她听闻 佛陀为人天至尊,为世人所尊崇,可以让众生免除忧愁而离苦得乐。这位妇人自忖 世尊有办法让她的儿子死而复生,免除她的忧愁,于是来到只洹精舍礼拜 世尊,并向 世尊禀白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希望 世尊能够让她的儿子死而复生。
世尊告诉这位妇人说:“你到舍卫城里,走遍整个大街小巷,向每户人家询问:‘家里是否有从来没有死过的人?’如果有的话,就向这户人家要火回来,我就有办法帮你的儿子死而复生。”妇人听了很高兴,于是入舍卫城走遍了大街小巷,向每户人家问:“你们家里有没有从来没有死过的人?如果有的话,我跟你们借个火回去。”挨家挨户询问的结果,都让这位妇人败兴而归,最后回到家里抱著死亡的儿子来到 佛的精舍,并向 佛禀白询问的结果。
佛便向这位妇人开示:“人间有四件事是无常的,哪四件事呢?第一件,一般人所认为的常,都是错误认知,它本身是生灭无常的;第二件,富贵之后最后都会汇归于贫贱;第三件,合会之后最后还是会别离;第四件,纵使强健的人最后还是会死亡。既然如此,人死了不可能再复生,你应该未雨绸缪,广行布施、持戒,并随著你自己的能力,布施给孤苦贫穷、沙门,以及婆罗门等人,未来所获得果报不可思议。”这位妇人回答:“我爱这个儿子彻入骨髓,为了他,我都不爱惜自己的身命。”世尊为了度化这位妇人,让她知道世间无常的道理,于是变出了四个大火来,围绕在这妇人身边,由于火势很旺的缘故,导致火气逼身,使得妇人不得不以儿子的尸体来挡住火气的逼迫。这时 佛开示:“你一向爱护儿子彻入骨髓,宁愿自己身亡而不愿意儿子死亡,然而火气逼来的时候,却是以儿子的尸体来挡住火气。人间微火出现时你尚且如此,当地狱火出现的时候,其痛苦更胜于世间火百千万倍不可胜数,你又如何自保呢?如果你能够布施、持戒、忍辱,未来就不会下堕地狱、饿鬼、畜生而受种种苦,反而可以在人、天享福,乃至可以入涅槃。”
这位妇人听了,犹如醍醐灌顶一样,因而醒了;觉得很惭愧也深自悔责,于是对世间的恩爱不再眷念,接著再思维五阴世间真的很苦;因为这样的缘故,得以厌离五阴苦,得法眼净,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
从上面这两个佛典故事说明,可以得到三个重点:第一个重点,这种生离死别的苦就是爱别离苦,由于众生不了知爱别离苦的缘故,看见自己的眷属别离乃至死亡,往往哭得死去活来,让人为之侧目。第二个重点,眷属是为我所有的,在佛法名为外我所,所以当亲属失去了乃至死亡,一般众生都会痛不欲生。第三个重点,既然是我所有的眷属,当然是以我为中心、不离我,而我是五阴所成,所以失去了我所有的眷属,也就是失去了我自己,爱别离苦也就出现了,而这种苦不离五阴炽盛苦。
首先谈第一个重点:爱别离苦,也就是亲爱的人与我们生离死别。在世间凡是有生之法,未来必定会坏灭,也包括了自己与亲属合会及别离在内,所以 佛在经中曾开示:“常者皆尽,高者亦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佛已经很清楚开示,世间所有的法都是众缘和合而成,既然有生,未来一定会坏灭,纵使现在的亲属非常恩爱,未来一定会面临生离死别,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第二个重点:眷属是我所有的,为我所拥有。既然失去了亲爱的眷属,就是失去了我自己一样,一般人当然会痛不欲生,乃至于行为举止有异于常人的现象出现;所以这两个佛典故事当中,丧子之痛的男主人与女主人,其行为举止都超过一般人,还好都碰到 佛陀为他们开示,都恢复正常,其中的女主人还证得声闻初果的须陀洹,算是很有福报的人。
第三个重点:爱别离苦不离五阴炽盛苦。这是由于外我所是以我为中心,当然不离我,而我是五阴众缘和合所成,所以失去了我所拥有的眷属,当然不离五阴炽盛苦。由于众生不了知五阴是众缘和合所成,所以才会有五阴炽盛苦出现;了解五阴炽盛苦的真实内涵以后,才能脱离五阴炽盛苦,未来才有可能证得二乘的解脱果,乃至证得佛菩萨的佛菩提果。因此缘故,有必要探究五阴的真实内涵:
“阴”有遮盖的意思,五阴就是五种能够遮盖众生的智慧,使得众生不能实证三乘菩提,因而在三界当中不断地轮回生死。哪五种呢?就是色阴、识阴、受阴、想阴、行阴,由于这五阴是众缘和合所成,才有世间的种种行,而世间的种种行都是虚妄不实,没有一个是真实的。
所谓的色阴,乃是这个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所成,也是借著四大以及父精母血等缘而成;既然是因缘所生法,它不是真实法,未来一定会坏灭,所以有生必有死,没有人生而不死的。又这个色身是由不净的大地所长养,是污秽不净的,既然是污秽不净,色身当然没有一处是清净的,犹如活动厕所一样。可是众生没有智慧,不知色身虚幻,所以非常宝爱这个色身,尽在这个色身表面作种种庄严,乃至有人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年轻更漂亮而去整形美容等等,让这个色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完全不知道是在活动厕所的表面作种种庄严,仍然是臭秽的,有何漂亮可言?有何庄严可说?如果众生能够观察自己的色身是污秽不净的,同时也观待其他有情的色身亦复如是,就不会将色身当作是真实我,因而在三界当中不断地轮回生死而无法出离。
所谓的识阴,乃是有了色身以后,可以借著这个色身当中的五根去摄取山河大地器世间的外五尘,而由如来藏变现了内六尘,再由五根、意根之六根与内六尘相接触,因而出生了识阴六识。这识阴六识是依于六根、六尘相接触而有,是经过根尘触三和合而出生,是被生的,未来一定会坏灭,所以是虚妄法。又色身本身是虚妄法,更何况是依于色身而有的识阴,当然更是虚妄不实,所以识阴六识本身是虚妄法,不是真实法。
所谓的受阴,乃是有了识阴六识以后,六识领受六尘境界,因而产生了三受或者五受,由于三受或者五受都是识阴六识领纳六尘以后而生起的觉受,是依于识阴之后而有,本身是虚妄法,不是真实法。又色阴、识阴本身是虚妄法,更何况是依于色阴、识阴而有的受阴当然更是虚妄不实,所以受阴是虚妄法,不是真实法。
所谓的想阴,乃是领纳六尘境而有的分别,是依于三受或者五受而有的了知,本身是虚妄法,不是真实法。又色阴、识阴、受阴本身虚妄法,更何况是依于色阴、识阴、受阴和合运作之后而有的法,当然更是虚妄,所以想阴是虚妄法,不是真实法。
所谓的行阴,乃是经过一段时间与空间运作的过程而有的法,是依于色阴、识阴、受阴、想阴和合之后而有的法,本身不是真实法。又色阴、识阴、受阴、想阴,本身是虚妄法,更何况行阴是依于色阴、识阴、受阴、想阴和合运作之后而有的法,当然更是虚妄,所以行阴是虚妄法,不是真实法。由于众生不了知五阴的虚妄,为五阴所遮盖,就在这五阴和合运作当中所产生的种种行,造作了种种的善恶业,因此不断地在三界当中轮回生死而无法出离。
有智慧的人,譬如二乘人当中的声闻,听闻 佛陀的开示,因此透过了四圣谛等法来修行,断除了三缚结而证得初果,乃至断了五上分结而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因为相信佛语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因此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因而成就三法印当中的涅槃寂静的道理;由于灭除五蕴的缘故,永远不再有五阴炽盛苦出现。
缘觉则透过十因缘、十二因缘观察,证得初果乃至证得四果的阿罗汉。由于是自己智慧观察的结果,知道无余涅槃还有本际存在,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于舍寿时,如同声闻人一样,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三界出现,再也没有任何五阴炽盛苦出现了。
菩萨则透过五阴我虚妄的观察,尤其是意识我的虚幻,因而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并透过参禅的功夫,证得一切有情真心如来藏之所在,成为菩萨初果人。菩萨现前观察的结果,知道我是虚妄的,可是我存在的当下,还有一个真实我,名为如来藏,与我同时同处在一起配合运作;这个如来藏本身不生不灭,却借著种种缘出生了生灭不已的我,所以我是从这个真实我的如来藏出生,本来就是真实我的一部分,是为真心如来藏的局部体性,不能外于如来藏而有;所以我与真实我的如来藏,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一非异。
菩萨如实现观以后,知道我在生灭不已的当下其实是不生不灭,这是因为我已经转依真实我的如来藏而说。也就是说,菩萨于我存在的当下,就是在无余涅槃本际中,当下就是在涅槃,何必灭尽自己的五蕴而取涅槃呢?所以菩萨不需要如二乘人一样断除自己的五蕴而入无余涅槃,反而借著不断出生的五蕴,以及穷尽三大无量数劫精进的修行,来成就佛地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无住处涅槃,以此来利乐有情无有穷尽。
从上面说明可知,对众生而言,根本不知道爱别离是苦的真实道理,所以面对亲属的生离死别,当然无法忍受,因而有种种的苦恼出现,乃至于有异于常人的行为出现,所以才会在三界当中不断地轮回生死而无法出离。对二乘人而言,知道爱别离是苦的道理,因此借著四圣谛、十因缘等法来修行,因而成就初果乃至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不再三界现身意,永远断除了爱别离苦背后的五阴炽盛苦。菩萨则不然,不忍心众生不断地轮回生死而无法出离,因此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来累积自己的福德资粮,以此来求菩萨的真见道;于真见道以后,知道五蕴是以如来藏为因,借著种种缘而从如来藏出生,本来就是如来藏的局部体性,不能外于如来藏而有,所以五蕴我与真实我的如来藏,本来就是非一非异;也知道五蕴现前的当下,就是在无余涅槃中,所以不会像二乘人一样,断除五蕴而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三界现身意;反而不断地出生五蕴,于内门广修菩萨的六度万行,不断地救护众生,不断地累积自己的福德与智慧,以此来圆满第一大阿僧只劫的修行;于地上阶位不断地摧邪显正,不断地救护众生,以此来摄受众生、以此来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来圆满第二大、第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并于因缘成熟诞生人间,在菩提座下明心见性,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利乐有情无有穷尽。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 < 第022集 丧子发狂>   游正光老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