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田简述
“田”是“生长”的意思,如同田地下种及耕耘以后,未来就会出生果实;“福田”即为“可生福德之田”,被下了善业种子以后,未来世会出生可爱的果报,所以未来世能造福于种田者。
二、福田种类
福田分为几类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3〈17 供养三宝品〉中云:“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CBETA, T24, no. 1488, p. 1051, c5-6)。
(一)报恩田
什么是报恩田呢?报恩田是说这个福田对你有恩,你应当要报恩,所以这个福田叫作报恩田。佛陀云:“报恩田者。所谓父母师长和上” (《优婆塞戒经》卷3〈17 供养三宝品〉,CBETA, T24, no. 1488, p. 1051, c6-7)。也就是说,报恩田是指父母、师长、根本上师。
生养我们的父母是我们应当要报恩的对象,佛陀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3〈5 论议品〉中云:“父母者,十月怀抱,推干去湿,乳哺长大,教诲技艺,随时将养,及其出家修得解脱,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众生”(CBETA, T03, no. 156, p. 141, b25-27)。如果我们长大了,有能力回报父母时,我们应以恭敬心来孝顺父母,这也是种福田,是回报恩德而种的福田。
除了父母以外,在世间法及出世间法上曾教导你的师长,对你有恩德而应该回报,所以师长也是报恩田。
和上有时写作和尚,在佛世只有一人能被称为和上,就是释迦牟尼佛。佛入灭之后,和上就有很多了!相对于所度的众生,每一位化主都是和上。特别是根本上师(即帮你证悟的师长),他就是你的和上。不管和上有没有帮你证悟,只要剃度了你,他也算是你的和上。帮你得法的上师也是和上,又称为得法和上。这些和上都是报恩田,因为他们都有恩于你,你如果报恩的话,既是种福田,也是报恩,一举两得。既然在报恩田中种福田是一举两得的事,有智慧的人应当如是做。
(二)功德田
什么是功德田呢?功德田是说这个福田有功德在身,所以是功德田。譬如在佛法中亲证了三乘菩提之一或全部,乃至只是大乘菩提中完成四加行的观行者,都有功德在身。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3〈17 供养三宝品〉中云:“功德田者。从得煖法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CBETA, T24, no. 1488, p. 1051, c7-8)。也就是说,四加行初步的暖法已经获得,已能了知所取的六尘是缘起性空,就已经是功德田了。始从获得四加行的暖法到顶、忍、世第一法,其中的暖、顶、忍是属于初果向,世第一法就已经是初果人了。初果向也是有功德的,因为已能了知所取六尘缘起性空,证得所取空了,从此不会再因为求取财物、享受五欲而造作恶业了!虽然还没有断我见,仍不入初果,但是初果向者不会造作恶业,因此有功德在身。从初果向到阿罗汉,乃至第五果的辟支佛,或菩萨道从六住满心位开始到成佛为止,都是有功德在身的人,因此这些人都是功德田。换句话说,只要在三乘菩提上有了证量,从初果向开始都算是功德田。
(三)贫穷田
什么是贫穷田呢?贫穷田是说他自身没什么功德,或是没有回报财物给你的能力,所以叫作贫穷田。比如你做无畏施,但被施者无法在世间法上回报你。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3〈17 供养三宝品〉中说:“贫穷田者。一切穷苦困厄之人”(CBETA, T24, no. 1488, p. 1051, c8-9)。穷苦人是指很贫穷的人;困厄则如很有钱的人,但是被冻结而无钱可用了!或是被羁押、无期徒刑,永远无法提领钱财来使用,就是困厄的人。你救济他们,都属于在贫穷田中种福田。
发愿修学佛道首先应培植福德、广结善缘,然欲培植福德、广结善缘首先莫如皈命三宝、供养三宝。那么佛、法、僧三宝摄属哪种福田呢?关于这一点,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3〈17 供养三宝品〉中做了明确说明,佛说:“如来世尊是二种福田。一者报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种田。众僧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CBETA, T24, no. 1488, p. 1051, c9-13)。具体解释如下:
如来世尊具有二种福田的性质:如来世尊于众生有恩,所以众生供养如来世尊,是在报恩田中种福田;如来世尊于世、出世间法究竟证知,所以具足世、出世间一切功德,所以如来世尊同时也是功德田。
三乘菩提法义一样具有两种田的特性,因为三乘菩提正法于众生有恩,所以我们护持正法时,就是在报恩田中种福田;三乘菩提也具有无量无边功德,能让我们成就三乘菩提,也能让我们依之而利益无量众生,所以也是功德田。所以,我们弘扬三乘菩提正法,护持三乘菩提正法,就是在功德田与报恩田中种福田。
众僧就不一样了,众僧具足三种田。因为出家以后修学佛法来教导众生,于众生有恩,所以是报恩田,众生在僧宝身上种福田,是在报恩田中种福田;众僧也都或多或少有其功德,从未得暖法的凡夫僧,到已得暖法乃至已得四向、五果,甚至菩萨僧与究竟佛地(因为诸佛也摄属僧数),所以在声闻僧与菩萨僧身上种福田,都是在功德田中种福田;众僧也是贫穷田(但是示现在家相的诸地菩萨僧除外),因为众僧都不经营事业赚钱,他们修道所需的一切物资都由众生来供应,当然不可能赚钱来回报你的供养,所以同时又是贫穷田,因此众僧具足三种田:报恩田、功德田、贫穷田。
三、种福田要做到“三净”
种福田时想要获得好的果报,想要能够自利也能利他,而且想要迅速成佛,那么在种福田时,就要做到“三净”,即物净、心净、福田净。
1、“物净”
什么是“物净”呢?物净是指所布施的食物、财物都应该清净。佛陀在《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第十一中做了明确说明,佛说:“云何物净。非偷盗物。非圣遮物。非众共物。非三宝物。非施一人回与多人。非施多人回与一人。不恼他得。不诳他得。不欺人得。是名物净”(CBETA, T24, no. 1488, p. 1044, b26-29)。分别解释如下:
“非偷盗物”。你所布施的财物,不是偷来的,不是抢劫得来的。若是偷了人家的钱财来救济贫穷,就是施物不净。身为菩萨,布施时应该要以清净的财物来行施,所以第一件事是偷盗所得之物不可以用来布施,必须是净物才可以用来布施。
非圣遮物。所施之物不是圣所遮物,若是佛诸圣所遮止而不可以用来供养别人的财物或饮食,都是圣所遮物。这个范围比较广,以食物来讲,你买了榴莲、牛排、猪排来供养僧宝,都属于圣所遮物;或者洋人的健康素食中常有五辛的葱蒜等物,那也是圣所遮物,不可用来供养三宝。乃至供佛时,辛香类的蔬菜也不许用作供物,譬如说萝卜、芹菜都有辛味,所以也不许用来供佛。但是牛奶及奶制品却可以供佛,因为不辛不辣,也不是杀生得来的,所以奶酥、奶酪等物也可以供佛,但是不能加了动物油脂作成,因为都是圣所遮物,这是讲究物净。
非众共物。是自己所有的财物,才可以用来供养三宝。譬如你在团体、或家庭中,准备拿来供养三宝的财物是这个家庭或团体共有的,不是你自己所有的,那就是众共物;把众共物取来供养三宝,你就犯了私自盗用公物的窃盗罪了,这样供养三宝就有过失了,就是供物不净。必须是你自己所有的财物才可以拿来供养,才算是物净。
非三宝物。要求所供养的财物必须非是三宝之物;譬如出家了,或是住在寺院中的近住男、近住女,若是想要布施众生时,不可以取用三宝的财物去布施。譬如有个乞丐前来乞食,似乎快要饿死的样子,你刚好在寺庙中,就自己匆匆忙忙跑进厨房,没有征得常住法师同意,就添了饭、装了菜去供养那乞丐,就成为侵吞三宝物而行施,属于侵损招提僧物,来世果报很严重的。即使是常住法师想要布施给那乞丐,也得要先向常住主事者告白,因为这是众所共物。若是来不及征求同意,最好是把自己该有的饭菜用来布施;或是以自己的钱财赎得这一碗饭菜,再拿来布施给乞丐,或是事后补赎也可以。这些事相大家也得要注意一下,三宝之物可千万动不得,因为来世的因果很大。譬如有人不小心在寺院中借用原子笔写字,习惯性的往胸前口袋一插,就带回家了;后来发觉是从寺院带回家的,下周去寺院时可得要记得送回去,因为这个因果很大;这叫作无心盗取招提僧物,因果很大的,千万要记得归还,不然来世可就吃不完兜着走;若是不小心送了别人,又成为施物不净了。
非施一人回与多人。非施多人回与一人。把原来讲好要布施给某甲的财物,因为出现另外的因缘就反悔了而布施给某乙;有时因为原来想做的布施是只对一个人,觉得人情比较少,就改为布施给很多人;因为话已讲出口:出口成愿,不能再改了。你既然讲出来:“我这个珍宝要供养某一个人。”以后就不能再改说要供养很多人、要跟很多人结缘。你若想要跟另外的很多人结缘,就另外再拿钱出来,否则就会成为施物不净。也不可以本来要布施给很多人的,后来想到那些人看了就讨厌,就改为只布施给一个人,这就成为“施多人回与一人”,也是佛所禁止的。又如已经跟某人讲过: “我这本好书,要供养某某法师。”可是中途看见了另一位法师:“我怎么把他忘了?我更喜欢他。”如果你这样做了,就是施物不净。
不恼他得。不诳他得。不欺人得。所供养的财物不可以是损恼他人、逼迫他人而得到的财物,必须是如法取得的才可以;也不是骗来的,如果是用欺诈的手段去骗来的,这财物就是不净之财。欺,就是用势力去压迫他人而取得的财物;恼,不一定是压迫,而是故意捣蛋,让人受不了而把财物交出来的。所以,仗着势力或恼乱而压迫别人交出财物,再拿来布施,就是物不净。总之,布施时不可以用不如法的手段取得财物来布施,才可以说布施的财物是清净之物。
2、心净
什么是心净呢?就是种福田时心中要清净。心不净施就只能得到世法中的福德,不得修行上的功德。功德是自受用,福德则是后世的依报。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2〈11 自他庄严品〉中说:“云何心净。施时不为生死善果。名称胜他得色力财。不断家法眷属多饶。唯为庄严菩提故施。为欲调伏众生故施。是名心净”(CBETA, T24, no. 1488, p. 1044, b29-c3)。分别解释如下:
布施之时不是为了增长生死善果而行施的。譬如布施时心中想着:“我现在布施这一团饭给这个乞丐,未来世色身会更健康一点。”这就是心不净了,你是在求世间生死的善果嘛!这布施就成为求世间法了!应该以此福德回向证得解脱道,或者回向亲证佛菩提果及世世自生智慧能度众生,这样就不是为生死善果而布施了,就是心净。
布施时也不可以为了想要善名超过别人而行布施,在世间法中叫作伪善,是做给别人看而求名、也为了名称胜他而施,这是不净心施。
有人则是为了想在未来世色身更有力、更健康,或者财富更多,就是为得色力财而布施,这就是心不净。
也不可以为了延续家法而布施,家法就是求三界中的有为法,也就是希望这个布施可以使未来世的自己讨到好老婆、嫁个好老公,这是欲界中的家法。若是求来世的禅定证量,是求色界、无色界境界,是求三界之家的布施法,这就是求三界有为法的果报,就成为心不净而施。
还有人想:“我们家都是代代单传,我应该多布施、多行善,多跟众生结缘,未来世就可以每一代都广有多子。”这就是求眷属多饶,求眷属多饶也是心不净而施。如果能避免这五个不净心而行施,就叫作心净。
心净而行施,是单纯的为了庄严佛菩提,庄严自己未来成佛时的世出世间果报而布施,这就是心净的布施。
此外,为利乐众生而布施,想要调伏众生而布施。不是为了自己后世多饶财宝,也不是为了自己此世广得善名称,只是为了调伏众生,让众生借着你布施的因缘,对你有好感而引他进入佛法,这是调伏众生故施,能如此行施,就叫作心净。
3、福田净
什么是福田净呢?即所种的福田是清净福田,而不是染污、不净的福田。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2〈11 自他庄严品〉中说:“云何福田净。受施之人远离八邪。名福田净”(CBETA, T24, no. 1488, p. 1044, c3-4)。
福田清净是针对被施者而说的,会影响到你未来世因施而得果报,所以也须特别注意受施的对象。佛说被你布施的人必须是远离八邪,才可以布施。八邪是相对于八正道而说的:正命的相反就是邪命,正智的相反就是邪智,依此类推。譬如在家人应该以正当的职业来谋生,但是有的人弄个空头公司,诈骗众生财物,以这种不正当的方法取得生活资财和用来布施的,都是邪命而活的人。如果你布施给这种人,就是所种的福田不清净,后世的回报则是不清净的福报。如果有人正命而活,可是生活很困苦,需要你帮助;他的职业是正当的,只是因为时运不济所以无法过活,你来帮助他,这就是清净的福田:清净的贫穷田。虽是贫穷田,福德种子种下去,来世还是有福德的,所以叫做福田。
综上,种福田时必须认真思考:我们将要拿出去布施的钱财清净不清净?我有没有用求世法的不清净心来布施?我所要种的福田是否清净?这三种因素都要好好考虑到。种到不净福田与种到清净福田,二者的果报相差很大,所以佛特地为我们说明,希望我们种福田时要有智慧,可以对佛菩提的修证有更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