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相
基本上,我们一般人只要听说修定,直接想到就是要把腿盘起来坐在蒲团上,就好像老僧入定一样。大家总以为说用七支坐法,有模有样的正襟危坐着,不许别人来打扰,以为这样就是在修定,其实这样叫作“定相”,是修定的一种表相。透过这样的定相,我们应用一些方法,譬如说数息法、观心法、观念的起处,或者是持名念佛等等方法,使我们的心渐渐的安定下来了,妄想就渐渐的变少。到后来连妄念也很少了,可以安住在某一些定的境界里面,这时候我们就说他已经证得一些“定境”了。这种人虽然可以证得某些定境,但是这种定的功夫,通常是在打坐中才有,在下了座以后,心又照常散乱,很容易又照样发脾气,或者照样的贪瞋痴不断。如果我们是有这种情况的话,就知道说我们的定力是偏在静的一边了。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第71集 定的正受(二)解脱正受(一) >正圜老师
 
不缘外境的静心境界,虽然也是禅、也是定,却是定力而不只是定相。定相就是定的表相,就是打坐时一动不动,但没有定力。打坐时只是身体不动,其实内心里面还是一直在动,一直努力在跟妄想对抗,没有定境,更谈不上初禅以上的禅定。定境则是进入定的境界里面,譬如一念不生的境界,或是在深的未到地定中,虽然眼睛半开,坐到后来不见头手、床敷,乃至性障消除发起初禅,住于初禅的身乐中等,都是定境。而参禅要的是定力,要培养起能够进入定境的定力,却不进入定的境界中。因为参禅的目的在发起出世间的般若慧,目的在证悟明心、眼见佛性,所以锻炼定力不要落入定境中,更不着于定相。也就是说,定的目的是要让我们能够参禅,不会落入意识思惟妄想之中,能够真参实证。定的功用,就是因为定的力量而产生作用,使我们能够悟明真心,能清楚的眼见佛性,使我们能够亲证某一些定的境界,减少我们许多的烦恼。所以定力的定义,可以说就是“心不随定,亦不舍定”。因为心如果随定的话,就会进入定境而不能参禅;心如果舍定的话就会散乱,不能保持正念,一样不能参禅。
由此可知:参禅的定是讲心一境性,是觉知心处于一念不生状态,还要再提起一个参究的净念,以这个净念一念相续而不断绝,不是住于一念不生,不是进入定境中。因为正如黄龙慧南禅师说的:“人人尽有生缘处。”每一个参禅人求悟,确实都是生缘处处。每一个人法身慧命出生的因缘,是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有、到处都有,你数之不尽。必须要具有这样不论在静中或动中,都一念不生、不缘外境,却又能提起一个参究的净念相续不绝的功夫,才不会错失一切证悟的因缘。而这净念相续不绝的功夫,不正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种种妄想、妄念,都回归到意识、意根的忆佛念佛的念来,这就是都摄六根。这时候不想任何杂念,只有一个忆佛的念,这叫净念相继。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019集 禅净双修在佛法上能成立吗? >陈正源老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