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的教育——听平实导师讲〈妙法莲华经〉 作者:张善思
一、前言:
平实导师从2009年10月宣讲《妙法莲华经》到今天(2012年10月多)已经三年了,还在宣讲中。《法华经》的内容真的是非常感人!佛说:“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而我们要报答三宝的恩德,要报佛恩、师恩、父母恩还有众生恩。所以末学决定撰文,把听闻平实导师宣讲《法华经》的心得与大众分享。佛陀说听闻《法华经》随喜的功德胜过布施一切众生无量无数的珍宝,以及教导无量无数的众生成为阿罗汉。因此末学为看到此篇有缘的您介绍一下《法华经》,只要您心中生起随喜功德,这样您的功德就无量无边了,而这样才是真正报答众生的恩情吧!看完后您也可以跟亲朋好友介绍,并且也劝他们来听平实导师讲演《妙法莲华经》,或将来阅读平实导师所著述的《法华经讲义》。
《法华经》的内涵就是包含十方三世的成佛之道,成佛之道的根本在于我们每个众生都各自有第八识—如来藏,在《法华经》中世尊称之为“妙法莲华”或“此经”;我们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含藏了我们所造的一切善恶业种,并且也能够出生一切妙法。
而菩萨道必须要在充满淤泥、污浊的人间,才能快速完成;因为人间具足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等一切法,在人间才能具足修集一切种智以及一切福德。这淤泥污浊的人间,刚好可以滋长我们的佛道,当我们修行的养分,就象是莲花的成长需要淤泥的不净土地才得完美成长。而佛是福德和智慧修集圆满,成佛之道就是要修集福德和智慧,要摄受无量众生一起学佛,因此行菩萨道是要度一切众生,也必须大多时间在人间才快速。
而如来藏就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祂又能出生一切万法(妙法),因此此经称为《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就是在讲成佛之道,当我们成佛时就是花开结果的时候。
二、听闻《法华经》功德无量,更何况为人分别演说
所以当我们听闻到《法华经》随喜的时候,代表我们种下了将来必定会走向佛道乃至必定会有成佛之种子,因此听闻《法华经》生起随喜的功德是非常大,无量无边大的;究竟有多大呢?请看佛陀怎么开示。
佛陀说在 如来灭度后,假如有人听闻《法华经》之后很欢喜,然后他跟自己的父母家人、亲戚朋友们说明《法华经》,这些人听了很欢喜再去跟某甲说,某甲听了很欢喜又再去跟某乙说,这样一直辗转下去到了第五十轮。这个第五十轮之人听到《法华经》,然后很随喜,那功德有多大呢?佛陀用了一个譬喻,假如有四百万亿乘以无量数世界的所有六道众生,他们想要什么,我们就布施给他们什么,并且我们用无量无数充满世间的金银珍宝来布施给他们,这样布施到他们八十岁后,再教这么多无量无数的众生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这样的功德真是超级无敌大的!但佛陀说第五十轮听闻到《法华经》随喜的功德,大过上述的功德。1
注1 《妙法莲华经》卷6〈随喜功德品第18〉:【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若四百万亿阿僧祗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车磲、马瑙、珊瑚、虎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大正藏》册9,页46,中27-下23。
佛陀接著在《妙法莲华经》卷6〈随喜功德品第18〉说: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祗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祗;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祗,不可得比。”2
注2《大正藏》册9,页46,下23-页47,上2。
有的人可能会怀疑,真的有那么厉害吗?但佛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也说了教导一位众生发趣往佛道,胜过度十方世界众生都成为独觉辟支佛,因为一个众生发心当菩萨,那世间的佛法就会延续下去,这将会导致无量众生得到利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135〈校量功德品第30〉:
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化十方各如殑伽沙等世界诸有情类皆令安住独觉菩提,所获福聚不如有人教一有情令趣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憍尸迦!若教有情令趣无上正等菩提,则令世间佛眼不断。3
注3《大正藏》册5,页733,下7-11。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集会品第1〉中也说:
善男子!外道断欲所得福德,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须陀洹人胜于一切外道异见,斯陀含人胜于一切须陀洹果,阿那含人胜于一切斯陀含果,阿罗汉人胜于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胜于一切阿罗汉果;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4
注4《大正藏》册5,页733,下7-11。
发菩提心的人都还没有实证佛菩提的见道位智慧,已经胜过一切定性声闻阿罗汉或辟支佛。关于此段经文,
平实导师也曾开示过:
经中不是有个典故吗?徒弟背著行囊在阿罗汉后面走,他想著、想著就突然发起大心:“我要行菩萨道,我要救度一切众生!”这阿罗汉正好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他想:“我这徒弟竟然敢发大心,我这个师父却做不到,这个徒弟真的是菩萨。”就赶快把行囊拿过来自己背,不敢让菩萨徒弟背。可是这徒弟跟著大阿罗汉走著、走著,脚累了,心想:“走路就这么辛苦了,还要行菩萨道?那真的太苦了!我看还是修声闻解脱道就好了。”大阿罗汉马上就知道了,随即又把行囊还给徒弟背了。从这里就知道:发菩提心真的不容易啊!…… 5
注5 平实导师著,《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2009 年2 月初版四刷,页82。
由此可知,发成佛之愿真是功德无量!而成为定性声闻阿罗汉或辟支佛将来就入无余涅槃了,平实导师说这样等于白度了,所以我们要广度众生发菩提心!因此听闻《妙法莲华经》后随喜功德无量!是因为这样我们就等于种下发起菩提心的种子了,那更何况为人解说乃至认真依此修行呢?
所以佛在《妙法莲华经》卷6〈随喜功德品第18〉中说: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6 既然功德那么大,因此末学决定书写成文为大众分享。
注6《大正藏》册9,页47,上20-23。
三、百福庄严、摄受众生
我们都知道修行的目的就是将来要成佛,平实导师也常教我们学佛就是要当菩萨!就是要度众生。记得 平实导师常常教导我们《胜鬘经》中说的“摄受佛土即是摄受众生。”我们利益众生就是在摄受自己的佛土,平实导师说每一个人成佛时,一定有两大等觉菩萨(如释迦佛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还有一位一生补处菩萨(如弥勒菩萨),还有许多的十地、九地、八地、……乃至初地菩萨,还有无量无数的三贤位菩萨,及其他声闻弟子众们。因此拉拔众生,有大悲心是很重要的,要常系念于有缘众生。
至于我们要怎么样度众生,怎么才能道业增上呢?有一次 平实导师提到了百福的修行,《妙法莲华经》卷6〈法师功德品第19〉:【十方无数佛,百福庄严相,为众生说法,悉闻能受持。】7
注7《大正藏》册9,页50,中9-10。
平实导师仔细说明了百福应该要怎么修,导师说修百福与我们有切身利害的关系,百福修久了可以让我们改头换面、换骨易髓;一个人修百福久了、习惯后就再也不是暴戾之人,别人再也不会觉得他不好或不清净,而会觉得他非常的安详!平实导师还说一个人努力修行百福两年,这个人说话就不会酸溜溜的,也不会谄媚和嫉妒别人,甚至别人一提到他就会觉得他是位大菩萨!因此他的修行是没有恶缘的,道业进展将会神速。
当一个人百福修久了,性障的消除是非常快速的,这一生取证三果不为难事,将来要在 弥勒菩萨成佛时被授记、入地也不难!因此这个百福跟我们行菩萨道的人有切身利害关系,但百福的道理拿到别的地方讲就没什么意义了,因为一般的众生听不懂也不想做。
因此末学仅写给观看此篇的有缘菩萨们!《优婆塞戒经》卷1〈修三十二相业品第6〉:【菩萨摩诃萨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为围遶,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则名为百种福德。】8
注8《大正藏》册24,页1039,上4-6。
关于百福,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二辑132-133页中的解释如下:
如何是百福德呢?佛说“修心五十,具心五十”,共有一百,这就是百种福德。也就是说,修三十二相业时,不管是修哪一项,任何一项都有修集的行门和方法;当你在修这个行门时,虽然只是修其中一项,但是在这个项目中要先起五十种的思惟:“我怎样可以让这个色身、道器清净?如何可以让我的七识心清净、调柔?”这样思惟过五十种。以这五十种修行方法确定可以让身根及七识心调柔清净以后,心中要生起五十种法的每一个决定思。……
为什么讲一个大人相就要有五十思?这五十思是从哪里来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在人间修三十二相业,在修其中的一相业时都要以十善业道来修;如果离开了十善业道就不可能修了,所以还是要回归最基本的、最粗浅的十善业道上面来修。可是十善业道共有十种:贪瞋痴意业三种、口业四种、身业三种,这就是十种。十种恶业都不造,并且反过来行善,这就是十善业道。在这十善业道中,每一种都要生起五种的思惟:譬如说身行三业的杀、盗、淫业中,以杀业来说,我们要生起五种不造杀业的思:离杀思、劝道思、赞美思、随喜思、回向思。一个不杀之业就有五种思,十善业道各有五思,所以就有五十思,这个决定思就是修心五十。有了修心五十,加以确实履践完成的具心五十,便成就了一个大人相的百福德,所以说:“修心五十、具心五十,名为百种福德。”9
注9 平实导师著,《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2006 年9 月,初版二刷,页132-133)
在论典中的《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10 也有介绍这百福的十种思,稍微白话解释一下,百福就是百思,也就是菩萨在造作增长具足各种善业的时候,要先有五十个思,让自己色身和道器清净调柔,接著再起五十个思让这个善业更圆满!……其实就是每一个善业,我们都要先有五种思惟,就是离杀、劝导、赞美、随喜、回向这五种思惟。
注10《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77:【问:“如契经说佛一一相百福庄严。何谓百福?”答:“此中百思名为百福。何谓百思?谓如菩萨造作增长足善住相业时,先起五十思,修治身器令净调柔,次起一思正牵引彼,后复起五十思令其圆满。譬如农夫先治畦垄,次下种子,后以粪水而覆溉之;彼亦如是,如足善住相业有如是百思庄严,乃至顶上乌瑟腻沙相业亦复如是。由此故说,佛一一相百福庄严。”
问:“何者是五十思耶?”答:“依十业道各有五思,谓依离杀业道有五思。一、离杀思,二、劝导思,三、赞美思,四、随喜思,五、回向思。谓回所修向菩提故,乃至正见亦尔,是名五十思。有说依十业道各起下、中、上、上胜、上极,五品善思如杂修静虑。有说依十业道各起五思,一、加行净,二、根本净,三、后起净,四、非寻所害。五、念摄受。”】《大正藏》册27,页889,下8-23。
平实导师教导我们,我们做一个善业也要劝导众生离开杀业,并且劝导众生往佛道迈进,并且要爱语赞美众生,而且面对有功德的菩萨时我们也要心生随喜,说话不能酸溜溜的,并且最后要把这个善业回向给众生早成佛道。
做完这个善业后,我们事后回去还要检讨,因此还要有五种思惟,也就是加行净、根本净、后起净、非寻所害、念摄受。例如我们要想想刚刚我这样布施有没有什么地方做不好或讲不好的?该怎么改进呢?这就是加行净的思惟。再来我们要检讨自己的动机有没有清净,是否为了世间利益或是想要得到对方的好感呢?这就是根本净的思惟。如果是因为想要展现自己很厉害那就是根本不清净了!而“后起净”就是我们之后为对方所做的事情,有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世间利益,还是完全是为了对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