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明心不是七住菩萨?是初地菩萨,乃至成佛?
常听到佛门中有人主张:“明心是初地菩萨,不是七住菩萨,因为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说过,见道就是初地菩萨。”又有人误会六祖“一悟即至佛地”的说法,主张“悟了就是佛”,譬如惟觉法师主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1 又譬如喇嘛教行者主张:“在男女性高潮当中产生快乐觉受,并观察此乐受无形无相,能够这样,就是即身成佛。”至于他们的说法到底正不正确,将是本节所要深入探讨的地方。
如同以往,还是举示经文来说明,因为经文是最好的照妖镜,能够用来简择所谓的善知识说法到底如不如法?到底正不正确?首先要说明的是:明心仅是七住菩萨,不是初地菩萨,更不是一悟就是佛,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开示:
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2
佛说信位菩萨修行历经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信心得以具足圆满后,从十信位转入十住位。在初住位到第六住位中,开始外门修菩萨六度,必须圆满第六度般若波罗蜜的熏习,并且经由参禅去寻找真心,于般若正观现在前时,才得以由第六住位转入第七住位。也就是说,菩萨应当依止真善知识,跟随真善知识熏习正确的佛法知见及参禅的能力与方法,去参究生命的实相到底是什么,才能于见道的福德、慧力、定力等次法条件具足下,在因缘成熟时一念慧相应,正真的般若实相观行显现在眼前,找到了一切有情各自生命的主体——实相心如来藏阿赖耶识。此时还要再加上有因缘值遇及信受诸佛、大菩萨或真善知识的摄受与护念,才能真正成为七住位不退的菩萨。在此之前,皆名为有退分的菩萨。从 佛的开示中可以清楚知道:新学菩萨要先对三宝具足信心,得以圆满十信位以后,才有可能转入十住位中行菩萨六度万行;并且于六住位依止真善知识的教导,建立佛法的正确知见,六度熏习圆满后,才有可能正确地去参禅,也就是用见闻觉知的妄心去找本来离见闻觉知的真心——阿赖耶识,这就是禅宗祖师所说“要用妄心去找真心”的道理。如果学人没有这方面的正确知见,却来嘲笑真善知识所说真妄和合识(阿赖耶识)3 的道理是错误的、是不如法的,显然有如下过失存在:一者、正好显示他的佛法知见非常的浅薄甚至偏邪,不懂什么是真实佛法。二者、显示他执著贪爱有见闻觉知的境界,不喜欢真心的没有见闻觉知境界,所以跟真善知识及真实义佛法都不相应。三者、如果他是被恶知识邪教导,或者是为反对而反对的增上慢人,因此无法接受真善知识的说法,甚至毁谤真善知识不如法,那幺他今世不仅与证悟无缘,而且也成就了毁谤正法及真善知识的重罪;除非他至诚如法的忏悔,才得免于来世苦报,并且要努力去圆满具足明心见性所须具备的资粮,未来才有可能证悟。
又,菩萨于参禅中因缘成熟时,一念慧相应找到阿赖耶识,也就是经中所说:正观现在前。如果不是正确的般若观行现在前,所找到的(现前观察到的)一定会落在五阴当中,而五阴是有境界法,与没有境界的阿赖耶识完全不同。为什么?因为菩萨实证的是人我空、法我空所显示之真实理体,能现观真心实际理地无有一法可得——没有众生我以及现象界诸法能够存在,这样才符合《心经》的开示:真心的自住境界无六根、六尘、六识,也没有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法存在,是绝对寂静的非境界。又,菩萨正观现在前时,可以现前观察真心祂真实存在而又如如不动,与一般所认知的见闻觉知心完全是南辕北辙,因为对于六尘,真心是没有见闻觉知、没有境界的,觉知心则是有见闻觉知、有境界的,两者体性完全不同。
又,菩萨于一念间正确的般若观行现在前而找到真心阿赖耶识,就是禅宗所谓的开悟明心,这是顿悟不是渐悟,如《大宝积经》卷111 开示:【生死无边际,常住于实际,一念慧相应,生死无疲倦。】4经中已经很清楚开示:证悟明心只是在一刹那间,因智慧相应就顿悟了而已,并不是渐悟。
不仅《大宝积经》如是开示,《楞严经》卷10 也如是开示:【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5 佛陀的开示指出:理上的证得是只有顿悟的,于顿悟时,只是找到真心的所在而将我见更确实地断除;然而还有要在事修上一一除断的烦恼须对治,才能次第将我执、我所执等烦恼及习气渐渐断除尽净。从 佛的开示可知:从来只有顿悟与渐修,理上的证得并没有所谓“渐悟”这件事。因此,凡是主张开悟明心是渐悟的人,这个人一定没有证悟,他只是透过意识思惟去想像及猜测证悟这件事,不同于真悟菩萨的顿悟是亲证真心之所在,可以现前观照真心阿赖耶识真实与如如的真如法性,而不再将五阴我(特别是意识我)当作是真实我。
又,菩萨真见道找到真心第八识阿赖耶识、自心如来时,也就是找到《金刚经》所说离一切相的金刚心,这个心体就是一切有情因地及果地的真心,只是因地时其心体内仍然含藏有七转识相应的杂染种子;所以,并不是明心见性就成佛了,犹待菩萨悟后起修,必须要次第将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所函盖的无量无数烦恼一一去除,才能断尽分段生死以及变易生死而成佛。
或许有人会质疑,六祖慧能大师不是也提出:“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6他不就是主张菩萨悟了就是佛吗?因此,笔者有必要将六祖的说法解释清楚,不然今世及后世还是会有很多人横生误解,认为悟了就是佛。六祖慧能大师曾说“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这只是方便说,不是究竟说,为什么?因为这是理上的说法,也就是同于六即佛的道理中的相似即佛;况且 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中开示:悟了不过是七住菩萨而已,后面还有三十五个阶位须要修行。亦即菩萨悟了,仅是找到了真心如来藏,虽然已断了我见,却还有我执、我所执等烦恼及习气随眠以及无始无明尘沙惑要断除,如是必须再经过将近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断除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以后,才能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
所以,并不是悟了就是佛,因为七住菩萨悟得真心时,他的七转识仍然有染污性,还必须要多劫历缘对境去汰换、去转易染污种子为清净种子,同时分分断除所知障随眠;唯有当最后身(妙觉位)菩萨于菩提座上明心及眼见佛性,断除了最微细的一分二障后,才能究竟成佛。因此,六祖慧能大师所说的“一悟即至佛地”,乃是指菩萨一念慧相应而亲证自心如来时,证实这个自心如来就是一切有情因地的真心,也是未来果地无垢识的心体,因地与果地都是同一个心体,没有差别;真正的差异只是,因地的自心如来虽然本性清净,但是还含藏有七转识相应的染污种子,并不是如佛地无垢识一样完全的究竟清净,犹待菩萨历缘对境去汰换清净;直至二障究竟清净了,才能成为佛地的无垢识。所以说,六祖慧能大师提出“一悟即至佛地”的说法,乃是在理上的方便说,不是理事圆融的究竟说;唯除最后身菩萨才能一悟即至佛地,譬如 释迦世尊授记:于五亿七千六百万年后,下生人间的最后身妙觉 弥勒菩萨,将于菩提座上明心及眼见佛性而成佛,这时才是事上究竟的一悟即至佛地;其余阶位的菩萨,都不可能一悟即至究竟佛地,只能说他悟到因地的真心,而这个因地真心的心体内还含藏有七转识相应的染污种子(烦恼及习气随眠),以及无始无明随眠,犹待菩萨分分去转换或断除清净,直至二障究竟清净才能成为佛地的无垢识。
又,当菩萨找到真心阿赖耶识、自心如来时,如果是久学菩萨,久劫以来已经数数熏习佛法正知见的缘故,对于所找到本来无生的阿赖耶识能够安忍,再加上真善知识的护念摄受,故能心得决定而不改易,转依真心而住,成为七住位不退菩萨。如果是新学菩萨,因为往世以来熏习正知见不过3百劫、千劫不等,对真心阿赖耶识本来无生的体性尚未具足信心,当他找到阿赖耶识时,可能有下列二种情形发生:第一种、心里怀疑,但是因善根淳厚故,经过真善知识的详细解说、加以摄受后,便能心得决定而不再有任何怀疑,成为佛所说的位不退菩萨。第二种、心里不仅怀疑,而且一直无法接受所现观的事实,即使经由真善知识的详细解说后,勉强接受真善知识的说法,可是他心里还是有疑未除,导致般若智慧无法出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由于我见未能如实断除故,疑惑又渐渐增长,对真心本来无生的体性还是无法接受,不能转依阿赖耶识的真如法性,便无法转入内门修学菩萨六度万行,只能继续在外门修菩萨六度万行,成为 佛所说的退分菩萨;或者有人因此完全退转于佛菩提,只在世俗法上用心,与凡夫俗子一样;乃至更有甚者,毁谤真善知识不如法等等,已经给自己造下难以抹灭的罪业。所以说,即使有真善知识的教导,证悟本身仍是一件困难的事,这也是参禅行者十有八九无法证悟的主要原因;而就算能够触证,对于真心本来无生的体性能不能安忍与接受,这又是另一件事,因为这个真心恒离六尘见闻觉知、从来不在六尘上作分别,祂与一般所认知的不离六尘见闻觉知、于六尘广作分别的觉知心不同,因此,菩萨纵使找到了真心,也还要有真善知识的护念摄受,才不会退转于佛菩提,而得以成为七住位不退菩萨,否则就会成为 佛所说的退分菩萨,这也就是《菩萨璎珞本业经》中开示的“除了正观现在前,还要有诸佛菩萨善知识的摄受,才能真正成为七住位不退菩萨”的道理。
此外,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9 中所开示真见道的内容,与《菩萨璎珞本业经》中所说“正观现在前”的道理完全一样:【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7
玄奘菩萨开示:所谓的真见道,就是真实亲证人我空、法我空所显示的真实理,不仅断了一念无明之见一处住地烦恼(我见),也打破了无始无明而发起了根本无分别智。玄奘菩萨已经很清楚告诉大众:所谓真见道就是明心,也就是菩萨亲证人、法二空的真实理体——第八识真心,是用慧眼亲自观见无形无相的真心所显之真如性——真实存在而如如不动。如果祂不是真实存在,明心的菩萨如何能“正观现在前”而亲证祂,以是能够发起总相智,乃至悟后起修而渐次发起后得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呢?如果祂不是如如不动,明心的菩萨如何会现观到祂对六尘都不动其心、恒离见闻觉知呢?由此可知: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中所说真见道的内涵,与《菩萨璎珞本业经》中说的“正观现在前”是一样的,在在证明:开悟明心而转依成功的菩萨就是七住位不退菩萨。不仅如此,《心经》也证明了《菩萨璎珞本业经》、《成唯识论》中菩萨真见道的内涵,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心经》开示如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8
说明如下:菩萨接受真善知识的教导,建立了真心第八识本来自在的正确知见后,加以深入观行及参究,并于证悟的因缘成熟时,一念慧相应,顿悟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真心如来藏阿赖耶识,因而生起了智慧到彼岸的深般若波罗蜜多。菩萨证悟后,现前观察到这个本来自在的真心,祂的实际理地是寂静的,没有任何一法存在,同时却不妨碍事相上有种种法出现,而这些法(包括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以及其余诸法等)都是以真心如来藏为因,是藉著种种缘而从如来藏阿赖耶识出生与显现的,诸法本身都是生灭、虚妄不实的法。菩萨如是了知蕴处界及诸法等法尽皆虚妄,因而转依真心,从实际理地无有一法存在来看待世间种种法,根本就没有任何苦厄可言;为什么?因为真心不会六尘故、无有对六尘之苦乐忧喜舍受故,当然没有任何苦厄可言;所以,当菩萨转依了没有任何苦厄的真心,当然能度脱一切苦厄。从这里可以了知:菩萨证悟明心——找到本来自在的如来藏阿赖耶识,从真心实际理地本来无有一法来观照五蕴十八界及诸法等都是虚妄的;虽然在世间示现有种种苦厄,可是菩萨转依真心无所得的体性,所以没有任何苦厄可言。如果不是证悟明心的菩萨,如何能照见真心的实际理地本来无一物?又如何“照见五蕴皆空”,因而“度一切苦厄”呢?能这样双照而发起解脱与智慧的功德,才是真正的观自在菩萨,而这样的证境,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为什么?因为三乘虽然同有解脱德——解脱于三界生死的功德,可是二乘人没有菩萨的法身德——能现前观察真心真实存在而如如不动的功德,以及般若德——由亲证真心而发起般若实相智慧的功德;因为这样的缘故,虽然二乘人可以解脱于三界生死而说度过了一切苦厄,但那是灰身泯智,是用“将灭止生”的方法—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而说度了一切苦厄。而菩萨亲证并转依真心后,根本不需要像二乘人一样灰身泯智,更不需要用“将灭止生”的方法来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因为就在蕴处界示现有苦厄的同时,菩萨就已经度过了一切苦厄,没有任何苦厄可言。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心经》已说明菩萨证悟明心的内涵及功德——包含法身德、般若德以及解脱德在内。像这样的道理,如果没有经过破参证悟者的解说,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心经》到底在说什么,只能用意识思惟来依文解义,乃至旁生误解,以为说观自在菩萨就只是 观世音菩萨的别称而已。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9 中也开示:必须圆满真见道及相见道二种见道,才能成为初地菩萨;菩萨悟了,只是真见道七住位明心而已,不是初地菩萨,更不是悟了就是佛:
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然此见道略说有二: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二、相见道,此复有二……真见道后方得生故……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9
玄奘菩萨开示:菩萨实证真如后,透过长劫不间断的加行,等到具足生起般若的别相智慧时,再来观行体会真如(这时他所证得的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名为通达位菩萨。因为这是菩萨最初顿悟而观照到第八识真实理的缘故,所以叫作见道,然而见道的内涵大略可分为二种:第一种是真见道,也就是菩萨明心(证真如)而生起了根本无分别智,实证人我空、法我空所显示之真实理,发起了般若智慧而断除了烦恼障与所知障中意识相应的分别随眠;虽然亲证第八识真如后还要经过很多个刹那(很多天乃至很多年不等)的观行才能心得决定,真见道这件事才能究竟成就,但所观的真如法相前后刹那都是平等平等的缘故,总合起来说为真见道位的一心。……第二种是相见道,此中的观行内涵略说又有二种(深观非安立谛三品心及安立谛十六品心)……相见道的智慧是在真见道之后(依于次第观行)才能出生的……前面的真见道是菩萨亲证真如的唯识性(真如是真心第八识在所生万法上所显现出来的真实识性),后面的相见道是菩萨亲证万法唯识的种种法相;而真见道与相见道这二种,以前面的真见道较为殊胜的缘故,所以唯识三十颂特别提出来说明。前面的真见道,为根本无分别智所摄;后面的相见道,为后得无分别智所摄。从 玄奘菩萨的开示可知:一定要具足真见道及相见道两者以后,才能成为通达位(初地入地心)菩萨,不是悟了就是初地菩萨;悟了,只是明心真见道的七住位菩萨,仅有根本无分别智而已,尚未发起后得无分别智,不是已经圆满根本无分别智及后得无分别智的初地菩萨;犹待真见道的菩萨去圆满相见道的后得无分别智,并具足入地的其他条件后,才能成为初地菩萨。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同卷中随后又再次开示,一定要具足真见道及相见道,才能成为初地菩萨:
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10
由 玄奘菩萨的开示可知:要具足真见道及相见道,才能成为初地通达位菩萨,不是悟了就是初地菩萨。因此,如果有人主张“明心是初地菩萨,不是七住菩萨”、“悟了就是佛”、“见性成佛”等等,显然都不是正确的说法,也将有下列过失:一者、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及诸经中所开示明心是七住位菩萨的圣教,将被他否定而篡改为初地菩萨,如是诬蔑佛说为虚妄语,因而成就毁谤 世尊的大恶业。二者、佛所施设,菩萨明心以后,七住一直到初地前所应修证之二十四个阶位不见了,使得菩萨明心后,无法依此进修到初地,则不但入地应有的福德与智慧无法具足圆满,也违背 玄奘菩萨的开示,为什么?拨无相见道位故;而菩萨若无法具足别相智阶位应有的智慧与福德,便无法于未来成为通达位的初地菩萨。所以说,凡是主张“明心就是初地菩萨”、“悟了就是佛”、“见性成佛”,乃至“于男女性高潮时产生遍全身快乐觉受,并观察此觉受无形无相,就能成为报身佛”等等荒诞不经说法的人,必然是错会明心之标的及内涵,乃是 佛所说心外求法之外道。
又,很多佛弟子对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这二个名相的内涵不了解,因此,在这里稍微解说一下。所谓的根本无分别智,就是七住菩萨明心真见道所发起的般若智慧,亦名总相智,它包含意识的初分下品妙观察智——能够概略地观察真心之真如法性的胜妙智慧,以及意根的初分下品平等性智——以妙观察智的基础,观待别别有情与自己一样,都有一个唯我独尊而且于六尘如如不动的真心存在,以是生起一切有情平等的智慧作意。虽然真悟菩萨发起了总相智的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可是才开始初分下品转而已,下品智还没有具足圆满,所以要先去圆满具足下品智的功德,这时候就要进修相见道的后得无分别智,亦名后得智、别相智。也就是要以总相智为基础,进一步去观修真心有种种不同之中道法相,它包括了真心的种种体性,例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还要观察真心所生六根、六尘、六识等等诸法的虚妄性,以及真心与蕴处界诸法等法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一非异等等,有种种不同层面的中道内涵,需要菩萨一一去体悟、去领会,如是去圆满别相的智慧。于别相智圆满后,下品妙观察智与下品平等性智才具足圆满,才能完成菩萨第一大阿僧只劫所应有的般若智慧,才可能成为初地菩萨;别相智没有具足圆满前,不可能成为初地菩萨。这分明告诉大众:悟了,仅是七住位菩萨,要具足圆满真见道的总相智及相见道的别相智,才可能成为初地通达位菩萨。所以,不是悟了就是初地菩萨,更不是悟了就是佛。〔编案:入地的条件,除了非安立谛三品心的圆满,还必须完成大乘四圣谛四行观十六品心或九品心,证阿罗汉果,再起惑润生;并且要具足入地所须的广大福德,十无尽愿的增上意乐清净,以及发起初分无生法忍。这个相见道位的加行修证及入地前所修之四加行的内涵,平实导师在《涅槃》11上、下册中有详细胜妙的开示,学人自行请阅便能了知。〕
第三节 不能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见佛性?
在佛门内外都有人主张:“不可能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见佛性。”或者有人主张:“佛性无形无相,怎么可能看得见?”又譬如慧广法师主张:“佛性就是见闻觉知性。”12或者有人为了到底是肉眼看见佛性,还是慧眼看见佛性,起了争执,甚而毁訾诬谤 佛陀所说不如法;诸如是等说法到底正不正确,将是本节所要深入探讨的地方。
首先要谈的是:明心与眼见佛性(简称见性)是二件事,不是一件事,而且明心与眼见佛性所证得的智慧境界及果位也大不相同。明心是指菩萨找到真心阿赖耶识本体之所在,可以慧眼现前观察祂真实存在而且对六尘境如如不动,因而发起了下品的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如实转依真如之体性而住,成为七住位不退菩萨。眼见佛性则是指菩萨亲眼看见真心阿赖耶识的作用,眼见自他的五蕴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因而成就十住菩萨的如幻观。从这里就应该了知,明心与见性是二件不同的事,不是同一件事:
一者、明心是找到真心阿赖耶识本体,见性是眼见真心阿赖耶识自身的作用;前者是以慧眼观见本体,后者是以肉眼看见本体的作用。然而作用不能离开本体而有,所以体用两者的关系非一非异;犹如灯与光一样,本体是灯,作用是光,两者是不同的,故名非一;然而光不能离开灯而有,光其实是灯的一部分,故名非异,合起来称为非一非异。
二者、明心是找到各自本有的阿赖耶识心体,这个心体本身离见闻觉知,所以明心所亲证的不是境界法,是无所得法。眼见佛性是亲眼看见阿赖耶识自身见分的作用,它不是见闻觉知,但又不离见闻觉知,所以见性虽是有境界的法,但同样是无所得法,然而却与明心所证的无境界、无见闻觉知完全不同。
三者、明心是为七住菩萨,还必须要转依成功始名位不退菩萨,大多为断三缚结之菩萨初果人;眼见佛性是十住满心位菩萨,大多是薄贪瞋痴的菩萨二果人,是明心证真之后,圆满十住位的修证内涵才证得的果位,与明心时所证的七住果位不同。
因为有以上这三种差异,可以证明:明心与见性是两个不同的法,前者是亲证阿赖耶识本体,是亲证无境界、无觉观之法,转依真如后成为七住位不退菩萨,所相应的解脱道位阶大多为菩萨初果;后者是眼见阿赖耶识本体的作用,所见是有境界法、是非觉观而不离觉观之法,为十住满心位菩萨,相应的解脱道位阶大多是菩萨二果;而且,明心与眼见佛性皆如实亲证者,才能现观如来藏心体与佛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一非异。
或许有人会质疑,禅宗祖师不是讲明心见性吗?那不就是讲明心与见性是同一件事吗?为什么你说明心、见性是二件不同的事?为什么你说的与禅宗祖师说的不一样?会有这样的质疑也很寻常,因为禅宗典籍所记载一千七百多则公案(其中包含了证悟、解悟与错悟者的公案),而在真悟的祖师中,证悟明心者比较多,眼见佛性的祖师极为稀少;“眼见佛性的祖师,据禅宗历史所记载,找不到一打人,是非常少的”13,因此有些证悟明心的祖师常将明自真如本心、见自真如法性(不是《大般涅槃经》讲的眼见佛性),说为明心见性,同样是指明心这件事,然而是古时真悟祖师及弟子们口耳相传的正见,却被历代无知者混淆而众口铄金地延传下来,使得后世的佛弟子们多误认为明心与见性是同一件事。实际上真正明心且眼见佛性的菩萨都能以现量观见明心与眼见佛性本来就是二个不同的法,不应该视为同一个法。因此,有智慧的学人听见善知识解说明心见性时,应该要能分辨这是在指同一件明心的事,还是指明心与眼见佛性两件不同的事,以免明心的事,还是指明心与眼见佛性两件不同的事,以免滋生不必要的误解,甚至因而毁谤真善知识不如法而造下大恶业。
接下来谈可不可以用肉眼看见佛性?如同以往,还是引经据典来加以说明: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佛言:“迦叶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14
迦叶菩萨向 佛禀白:“世尊!佛性真的很微妙深细,真的很难让人了知,为什么菩萨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看见佛性?”佛告诉迦叶菩萨:“迦叶善男子!就好像二乘圣人,纵使修得了非想非非想定,但是仍无法了知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二乘阿罗汉们,是因为随顺契经所说,相信佛语的开示而知道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相(因为并不是如实所见非想非非想天的现量境界,同样的,尚未眼见佛性的菩萨也是因为相信佛语的缘故,因而知道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见佛性)。”虽然 佛只是用譬喻来答覆迦叶菩萨的提问,可是从迦叶菩萨与 佛的对话当中,已经很清楚告诉大众:佛性虽然无形无相,可是因缘成熟的菩萨就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而亲眼看见佛性。
笔者曾在网站上看见有人针对这段开示曲解而说:“佛只是用譬喻答覆而已,并没有亲口告诉大众可以用肉眼看见佛性。”当你看见或听到这样的说法,一定会觉得很荒唐,因为这些人将 佛所说可以眼见佛性的开示直接否定,不仅是拿自己的法身慧命来开玩笑,而且还成就谤佛、谤法的极重恶业,真的是很大胆也很愚痴。为什么这些人敢否定 佛的开示呢?有下列几种可能的原因:一者、有文字障故,读不懂 佛所说的真实义理,因此任意否定肉眼可见佛性的事实。二者、知道 佛说肉眼可以看见佛性,但是不相信,因此当真善知识提出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见佛性时,因为不信受而反对,就否定说不能用肉眼看见佛性。三者、在网路上可以用网名或匿名答覆,别人根本不知道到底是谁提出来的,因此有些比较大胆的愚痴人,只是为反对而反对,便否定可以眼见佛性的事实。不论是上面三种情形中的哪一种,都是成就毁谤正法等极重罪,他的阿赖耶识都会如实执持他否定肉眼可见佛性的有记业种,不论是明著公开否定,或者暗中否定,祂统统执持著,一点也不会失去,未来因缘成熟时,就要承受这极不可爱的异熟果报,只是到那时候想补救也来不及了。因此,有智慧的人应该秉持 佛的开示,如实信受且依教奉行才是,要相信真的可以肉眼看见佛性,而不是刚强难化,甚至故意毁谤不能眼见佛性的圣教。
既然已经知道可以肉眼看见佛性,那到底是见个什么,也有必要略加说明。所谓眼见佛性,就是亲眼看见阿赖耶识的作用分明显现,亦即菩萨能透过父母所生肉眼而亲见第八识见分的运作;佛性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眼见佛性的当下,不仅能看到自己及别别有情之佛性的真实运作,而且也看见自他的五蕴身心与山河大地都虚幻不实,因而成就如幻观15。如是,一切有情悉有佛性,而唯有十住以上菩萨可以眼见,如《大般涅槃经》卷27 中开示: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金刚力士者,以何义故,一切众生不能得见?”
佛言:“善男子!譬如色法,虽有青黄赤白之异、长短质像,盲者不见;虽复不见,亦不得言无青黄赤白、长短质像。何以故?盲虽不见,有目见故;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十住菩萨所见佛性,如夜见色;如来所见,如昼见色。善男子!譬如瞎者见色不了,有善良医而为治目,以药力故得了了见;十住菩萨亦复如是,虽见佛性不能明了,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能得明了。”16
师子吼大菩萨向 佛禀白:“世尊!如果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如同金刚力士总是随身护卫著应身佛一样,那是因为什么缘故,一切众生无法看见佛性?”佛言:“善男子!就好像物质色法虽然有青黄赤白的差别,以及长短方圆等等不同的形像,可是瞎眼的人却无法看得见。虽然瞎眼的人看不见物质之显色、形色等等法相,可是不能说物质色法没有青黄赤白及长短方圆等等法相。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眼盲的人虽然看不见,但是眼根正常的人就能看见的缘故。眼见佛性也像是这样的道理,一切众生虽然不能眼见佛性,十住菩萨却可以看见佛性的少分功德,而如来对于佛性的功德则是全部亲见。十住菩萨的眼见佛性就如同在晚上看见物质诸色一样,不是看得很清楚;如来的眼见佛性则如同白天见物一样,非常清楚分明。善男子!如同瞎眼的人无法看见种种色尘,可是如果有医术精湛的医生为他治疗,透过药物的力量,就可以让他的视力恢复而看得非常清楚。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能够亲眼看见佛性却不能很清楚明了,若是依于首楞严三昧的定力,就得以清楚明了地看见佛性。”佛的开示已经告诉大众:十住菩萨可以肉眼看见佛性,只是所见不是很清楚分明,唯有以佛眼所见佛性才是究竟的完全清楚。既然 佛宣说十住菩萨可以肉眼看见佛性,则十住以下菩萨当然无法眼见佛性,更不用说二乘人及凡夫可以眼见佛性。
又,一切有情如果想要眼见佛性,需要具足三个条件才能眼见,那就是要有看话头的功夫(动中定力)、眼见佛性应有的正知见及慧力,以及眼见佛性应有的广大福德。所谓看话头的功夫,就是要有随时都能够看住话的前头之定力,并且能将所看话头的境界演变及差异看得清楚,未来才有机会眼见佛性;如果没有很深厚的看话头功夫,就无法眼见佛性,这是因为佛性非常微细,如果没有定力来庄严,尚且无法看住话头,当然无法看见话头的转变以及所产生的差异,更不用说能够眼见佛性了;如果经过锻链而有了绵密的看话头功夫,未来就有机会眼见佛性清楚分明。然而,纵使已经亲证而能够清楚看见佛性,后来因为某些因素,譬如不再继续保持定力,使得定力退失了,所见的佛性就会变得模模糊糊,乃至完全看不见;但是虽然看不见佛性了,可是已知道如何眼见,因此只要再将定力具足起来,就能够又清楚地看见佛性。从这里可以证明:眼见佛性必须要有定力作为庄严才能眼见分明,如果没有定力就无法看见佛性。
(待续)
-------------------
注1 参见中台山网址:http://www.ctworld.org.tw/turn/lecture/b013.htm,撷取日期:2012/9/26。
注2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 第3〉,《大正藏》册24,页1014,中29-下5。
注3 真妄和合识系指阿赖耶识,如《大乘起信论》卷1:“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
注4《大宝积经》卷111,《大正藏》册11,页624,下19-20。
注5《楞严经》卷10,《大正藏》册19,页155,上8-9。
注6《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册48,页351,上25。
注7《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册31,页50,上6-7。
注8《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正藏》册8,页848,下6-7。
注9《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册31,页50,上4-中17。
注10《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册31,页50,下14-17。
注11 平实导师著,《涅槃》上册,正智出版社,2018 年7 月;《涅槃》下册,正智出版社,2018 年9 月。
注12 编案:慧广法师著,《禅宗说生命圆满》,2004/12 初版。正光老师已于《明心与眼见佛性》一书中,对慧广法师的说法加以辨正剖析,证明慧广法师说法错误。
注13 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09/11/30初版首刷。
注14《大般涅槃经》卷8〈如来性品 第4〉,《大正藏》册12,页412,中7-10。
注15 现观:“世界身心完全虚幻,唯有佛性与第八识心体真实不虚,一切根身器界悉皆如幻……。”平实导师著,《灯影—灯下黑》,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2009/9 初版3 刷。
注16《大般涅槃经》卷27〈师子吼菩萨品 第11〉,《大正藏》册12,页525,中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