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连载38)----平实导师
先已证得解脱果的大阿罗汉们回心大乘而证真如了,虽然已是阿罗汉,不必再求证阿罗汉果,但那只是解脱而无解脱德,所以仍然必须依照这个佛道次第,于证真如之后依十住位应修的内涵,求证“内遣有情假缘智”,才能满足十住位的功德;继续进修“内遣诸法假缘智”而具足真如方面的法智,满足十行位的功德;完成这些功行之后再进修“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而满足十回向位的功德。但这时仍无法入地,因为他所证的阿罗汉解脱果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初地心所必须的解脱德;若是入地所需的其他条件已具足了,还得再依真如法性而重新观行大乘四圣谛,具足大乘四圣谛观行而成就了四谛的法智、类智等十六品心;接著顺观真如四谛的止与观,成就九品心,使自己证真如而发起的真如智,能与自己的真如全然相融而无隔碍,此时“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才能称为已证初地真如。这时不但具足三贤位非安立谛的三品心,也具足入地前最后加行的四圣谛的十六品心、九品心,必然已经具足如幻观、阳焰观、如梦观,所以“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此时依十大愿而生起增上意乐,进入初地心中,不但无碍于二乘涅槃,并且已离二乘涅槃之贪,才能说是“生如来家、成佛子住”,才算完成初阶的解脱德。
初阶的解脱德中,同时也已断除了大乘见道所应断的分别所生的异生性,这个异生性不同于二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二乘所断的异生性,只局限在烦恼障方面,也就是对于解脱道有所误解而不信断我见的真正内涵,基于名闻利养或颜面等顾虑而横加毁谤,造就三涂恶业种子,即是二乘见道所应断的异生性。然而二乘见道所应断的烦恼狭窄而粗浅,所以二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也随之狭窄粗浅而易断。但大乘见道是函盖第七住位的真见道,及第八住位开始到第十回向位的相见道,并且及于四圣谛加行完成后初入地时的通达位见道功德;于其中间所应断除基于不如理作意而产生的无量无边邪思,以致毁谤大乘见道法义所引生的异生性,非常宽广深细,极难断尽,直到初地入地心之时方才断尽。但二乘见道者并未断除如是极宽广深细的异生性,即使证得阿罗汉果了,也还是未曾断除大乘见道所断尽的异生性少分;直到回心大乘而证真如,并且依大乘见道的三个次第(真见道、相见道、通达位)全部完成了,才能断尽如是宽广深细的异生性,永远解脱于异生性的系缚,才能说已经有了大乘法中初阶的解脱德。
进入初地以后,还得在烦恼障相应的习气种子上面修断,直到七地满心位,把烦恼障相应的习气种子(三界爱相应的有记性习气种子——色阴、受阴、想阴习气种子)全部断尽了,才能说有第二阶段的解脱德;而这个解脱德,依旧是要依真如法性而修,不是单由二乘解脱道的修行就能完成的。
到此时,解脱德仍然没有完全成就,因为还有无记性的异熟种子生灭不住,未曾脱离异熟生、异熟死,也就是行阴及识阴等无记性的习气种子仍有随眠,种子仍会有所变异而称为变易生死。在七地满心位念念入灭尽定时,极寂静的心境很容易进入无余涅槃,所以世尊前来加持,修得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依于这个更深妙的无生法忍智慧,观行一切无记性的异熟种子,继续断除所知障所摄的极微细无明尘沙惑——过恒河沙数的上烦恼,转转生起对治所知障的智慧光明而灭除更多微细无明,使第八识中的无记性异熟种子渐渐不再变异;直到成佛时识阴已尽而全部不再变异,便说为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此时无记性的行阴、识阴习气种子都已经断尽,不再领受变易生死了,解脱德才终于具足而圆满了。但这个解脱德,是必须依所证真如、依第八识观修才能实证的,不是二乘无学圣者之所能修、之所能证,因为二乘无学位的圣者未能证得第八识真如心。
 
第三节 证真如后应进修相见道功德
证真如以后,为了具足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故,应该进修相见道位的功德,方能满足三贤位功德而进入初地。从初住位到第十住位是习种性,仍有极多佛法应修习故,凡夫习性依旧厚重故。初行位到第十行位是性种性,凡所修习都为具足菩萨性故。初回向位到第十回向位是道种性,以初地至十地之道为极难修习之道,为具足诸地修道的习性故修十回向行,这也是三贤位中最难实修的道业。换句话说,证真如时并非即已入地,更非一悟成佛,除非是诸佛乘愿于各处世界再三、再四不断地受生而接引有缘人的示现,方能一悟即至佛地,彼时四智俱圆故。以下是《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菩萨行品第3〉的经文,逐段举列于下,并逐段语译之。
诸菩萨摩诃萨依五忍法以为修行,所谓: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皆上中下;于寂灭忍而有上下,名为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善男子!初伏忍位,起习种性,修十住行。初发心相,有恒河沙众生,见佛法僧发于十信,所谓: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戒心、愿心、护法心、回向心;具此十心而能少分化诸众生,超过二乘一切善地,是为菩萨初长养心,为圣胎故。1
语译如下:【诸菩萨摩诃萨依止于五种忍法而作为修行,就是所说的: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这四种忍都有上、中、下三品;于寂灭忍中则有上、下二品,这样修行就称为菩萨修行实相智慧到达无生无死的解脱彼岸。善男子!第一个伏忍位,是要生起习种性,应该修习十住位的种种行。在十住位正修习开始之前是发心信受,修学十信位之法;十信位最初发心的行相,就是有恒河沙数不可计算的众生,由于看见佛、看见佛法、看见僧宝而发起十种信,就是所说的: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戒心、愿心、护法心、回向心;具足这十心以后便能少分度化诸众生,已超过二乘凡圣所住的一切善心境界,这便是我说的菩萨初入佛法中应修的长养心,为了发起圣胎的缘故。】在这个十信位满足后,从初住到十住的位阶中,是要具足修证“内遣有情假缘智”,属于习种性的初贤位菩萨。
复次,性种性菩萨修行十种波罗蜜多,起十对治,所谓:观察身、受、心、法,不净、诸苦、无常、无我;治贪、瞋、痴三不善根,起施、慈、慧三种善根;观察三世过去因忍、现在因果忍、未来果忍。此位菩萨广利众生,超过我见、人见、众生等想,外道倒想所不能坏。2
语译如下:【复次,性种性的菩萨要修行十种波罗蜜多,来生起十种对治,就是所说的:观察色身不净、有受皆苦、心是无常、诸法无我,色身不净、八苦三苦、五阴无常、诸法无我;为了对治贪、瞋、痴三种不善根,应修行发起布施、慈悲、智慧等三种善根;然后观察三世因果而能生忍:过去因忍、现在因果忍、未来果忍。在这个阶位中的菩萨已经能广利众生,他们已超过我见、人见、众生等想,外道各种颠倒想已经不能毁坏他的修证。】在这个从初行位到十行位的过程中,是要具足修证“内遣诸法假缘智”。
复次,道种性菩萨修十回向,起十忍心,谓观五蕴色、受、想、行、识,得戒忍、定忍、慧忍、解脱忍、解脱知见忍;观三界因果,得空忍、无想忍、无愿忍;观二谛假实诸法无常得无常忍,一切法空得无生忍。此位菩萨作转轮王,能广化利一切众生。3
语译如下:【复次,道种性的菩萨要修学十种回向,生起十种忍心,是说他们要观察欲界、色界五蕴色、受、想、行、识,及无色界受、想、行、识的全部内容;要获得戒忍、定忍、慧忍、解脱忍、解脱知见忍;还要观察三界因果,获得空忍、无想忍、无愿忍等三三昧;进而依于非安立谛及安立谛,现观假有的世俗谛以及真实的第一义谛诸法都是无常,依真如而获得无常忍,最后依真如现观一切法空而获得无生忍。修到这个第十回向位的菩萨们,若愿意接受异熟果报,转生时可以作转轮圣王中的铁轮王,有能力广为化度而利益一切众生。】
在这个从初回向位到第十回向位的道种性中,应该修证“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到这里,即是唯识增上慧学中说的大乘真见道位后,转入相见道位中应修的非安立谛三品心,这三品心都是依真如法性为根基而观修的。当这三品心修习圆满而到了第十回向位满心时,即将入地之前,除了要具足入地所应有的广大福德,及这三品心的真如无生法以外,还得再修加行;也就是依所证的非安立谛三品心的真如法性,来观修安立谛大乘四圣谛,要观修这四谛的每一谛中各有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总共十六品心观修完成时,确定自己是可以不受后有的,死后不会再出生中阴身了,成就通教的慧解脱或俱解脱果时,现观“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而生起初地真如果德。这时尚未入地,但只剩下熟读详思十大愿;心中要能很欢喜接受十大愿,无穷无尽地供养三宝、请转法轮、救护众生……等,乃至成佛以后亦永远受持这十个无尽的大愿,永无弃舍之时。若确定永不舍弃此十无尽愿而且是极欢喜接受的,就可以在佛像前请求诸佛菩萨为自己证明;若是人间尚有已入地菩萨时,应于发愿之时请来现前作证;此时即是“生如来家,成佛子住”的初地菩萨了。
关于这个阶段的实修,与娑婆世界中生在五浊恶世的佛弟子们有著紧密关联,故应说之;至于第二大阿僧祇劫的入地后所修,对五浊时世的佛弟子而言,未免远了一些,本书就不详加开示。因此,针对第一大阿僧祇劫的三贤位菩萨所应修者,再举出《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受持品第7〉中的世尊开示与大众共享:
善男子!其法师者是习种性菩萨。若在家优婆蹉、忧婆差,若出家比丘、比丘尼,修行十信,自观己身地、水、火、风、空、识,分分不净;复观十四根,所谓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根,有无量罪过故,即发无上菩提心,常修三界一切念念皆不净,故得不净忍观门。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学,行八万四千波罗蜜道。
善男子!习忍以前行十善菩萨,有退有进,譬如轻毛,随风东西。是诸菩萨亦复如是,虽以十千劫行十正道,发三菩提心,乃当入习忍位,亦常学三伏忍法,而不可字名,是不定人。是定人者,入生空位,圣人性故,必不起五逆、六重、二十八轻。佛法经书作反逆罪,言非佛说,无有是处。能以一阿僧祇劫,修伏道忍行,始得入僧伽陀位。
复次,性种性行十慧观,灭十颠倒,及我人知见分分假伪,但有名,但有受,但有法,不可得,无定相,无自他相故。修护空观常观,亦行百万波罗蜜,念念不去心;以二阿僧祇劫行十正道法,住波罗陀位。复次,道种性住坚忍中,观一切法无生、无住、无灭,所谓五受三界二谛无自他相,如实性不可得故;而常入第一义谛,心心寂灭而受生三界。何以故?业习果报未坏尽,故顺道生。4
语译如下:
【善男子!这样的法师就是习种性菩萨。或是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或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修行十信位的法,观察自己的五阴身心是由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分组合而成为一个人,而这地等六分则是每一分都不清净;然后再观察十四根,也就是所说的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十四根,各各都有无量罪过的缘故,如实观察以后就会发起无上菩提心,恒常观修三界一切诸法,念念之中皆是不净,因此而证得不净忍观法门。然后又出家而住在佛家,一同修习六和敬之法,所谓身口意三业都是同戒、同见、同学,广行八万四千波罗蜜之法道。
善男子!在获得习种性之忍以前是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有时退失、有时升进,譬如很轻的羽毛,大多是随著风吹而有时往东、有时往西,不能得定。这一些十信位的所有菩萨们也像是如此,虽然以一万劫修行十种正道,得要等到发起正等正觉之菩提心以后,才会在不久以后进入习种性初住位的安忍位中,还得恒常不止修学三伏的忍法,然而依旧不可以把他们命名为真正的菩萨,是属于不定之人。若是心得决定的人,是已经进入生空位,已经成功熏习圣人心性的缘故,必定不会生起五逆、六重、二十八轻等罪。像这样子圆满十住位的人,若是还会对佛法经书造作反逆之罪,公然否定而指称不是佛陀所说或是强行扭曲,这是没有道理的。能够以一个阿僧祇劫,来修伏道忍的观行,才能够进入远离执著的位次。
复次,性种性的菩萨们要修十种智慧观行,灭除十种颠倒,以及我与众人的能知能见的每一分全都假有而虚伪,只是徒有名字,徒然有领受,徒然有种种法,但是求其真实不坏我时都不可得,也都没有决定不变的法相,因为实际理地并无自相与他相的缘故。如此修习护念五蕴诸法的空观与真如的常观,亦要同时广行百万六度波罗蜜,于念念之中忆持著,都不会在心中起念想要丢弃;就这样以二个阿僧祇劫行于十种正道之法,住于专精守护菩萨性位。
复次,道种性的菩萨们住于坚毅安忍之中,观察一切法本来无生、都无所住、亦永无灭,就是所说的苦、乐、忧、喜、舍等五受,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世俗谛、第一义谛等二谛,全都没有自相与他相(都是真如所生的缘故,所以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如实不坏的自性都不可得的缘故;然后永远入于第一义谛之中,前念后念心心寂灭却又受生于三界之中行道(发起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而起愿世世受生广行菩萨道)。是什么缘故而如此呢?是因为往世诸业熏习的果报尚未全部坏尽(三界爱的习气种子尚未断尽),所以顺著菩萨道而继续受生。】
以上再举的《仁王般若经》圣教中,也是同样教导大众证得真如以后,不该单只转依真如而住,然后便永远停留在真见道位中。应该转依所证的真如,起心开始观察有情假、诸法假、一切有情诸法假,在三贤位中完成相见道位非安立谛这三品心的观修,才能历经习种性、性种性的观行与熏习而且专精守护性种性,不使菩萨性有稍微漏失;然后由救护众生法身慧命开始,完成初回向位至第十回向位的道种性修习。这便是真见道以后应该修学的非安立谛三品心。这三品心因为是以真如为所依而作的观行,所以这三品心的修习,属于非安立谛,因为真如不是安立之法,是第一义谛故。
 
第四节 大乘见道所断异生性
入地前必须断尽之大乘见道所断异生性极为宽广难以断尽,非如二乘见道所断之异生性浅狭易断。异生性究竟是什么呢?《阿毘达磨发智论》卷2说:
云何异生性?答:若于圣法、圣煖、圣见、圣忍、圣欲、圣慧,诸非得、已非得、当非得,是谓异生性。5
语译如下:【什么是异生性呢?答:若是对于圣法、圣煖、圣见、圣忍、圣欲、圣慧等法,一切有情中尚非证得、已经确定仍非证得、未来也会被确定仍非证得,这就是所说的异生性。】也就是于出世间圣人之法尚未证得,所以仍会对出世间法或出世间圣人有所诬谤或误谤者,都是还有异生性的人,未来都还有可能下堕于三恶道中,便称为异生性。
《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1〈三法品第1〉说:【何等异生性?谓于圣法不得,假立异生性。】6则是更简洁清晰地说明:“凡是对出世间的神圣之法尚未证得者,便假立他们还有异生性。”换句话说,凡是尚未断除三缚结的凡夫,都是还有异生性的人,今世或未来世中都还有可能误谤解脱道正法或解脱道中的初果乃至四果圣人而下堕三恶道中,成为欲界中的三恶道异生。
《阿毘达磨发智论》卷2有作是说:【此异生性,当言见所断耶?修所断耶?答:应言修所断。何故异生性非见所断耶?答:见所断法皆染污,异生性不染污故。】7有人认为异生性是修道所断,也有人认为是见道所断,那么异生性是见道断或修道断呢?当然应该辨正之。既然前后三转法轮诸圣教中说,初果人见道后七返人天必得涅槃,中间不堕三涂,明确显示初果人已不会再误谤三乘菩提中的圣法、圣人,当然不会再因此而下堕三恶道中成为异生,由此证明二乘解脱道所摄分别所生的异生性是见道所断,不该是修道所断。但大乘见道内容极宽广,函盖相见道位及通达位;相见道位及通达位的内涵必须在真见道位后久劫修行,才能具足证得而断除后二位中修行所断的异生性;对于这部分的内涵不知,而又不肯下心接受大善知识的指导与纠正,死后就会下堕三恶道中;因此依大乘见道位而说,就包括见所断与修所断二个部分了。
必须有见道之智慧始能断除异生性,二乘法中如是,大乘法中更是如此。所以加行位的世第一法中尚未见道,唯能伏住大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但仍不能断。《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2:【有说:此法其用最胜,能舍异生性,得圣性;舍邪性,得正性,无间能入正性离生;余法不然,是故先说世第一法。】8这是说,加行位的世第一法能引生见道,所以能导引有情见道而得圣性、舍离邪性,能入圣性的正性而远离三恶道生,但不是说世第一法可以令人舍离或断除异生性。而在《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2也有此说:【诸异生性一向染污,谓欲界系,见苦所断;十种随眠为自性故,随眠体是不相应行。】9这更明确说明:此见道所断异生性是欲界所系,并未超脱于欲界外。若说之为证得初禅(正性离生)即得远离异生性,或说断除异生性即可获得正性离生(发起初禅),二者都未免太过;所以这个正性离生,只能解释为离三恶道生,不宜说为证得初禅。因此断除异生性,主要是将来已没有再度下堕三恶道的可能性,依此而说所断为异生性;然而断异生性,依二乘见道而言,所断浅狭,身见断时即可断之;但大乘见道所断异生性宽广,涉及真见道后的相见道位及通达位,是已离欲界生的,一定是正性离生;反观二乘见道,并非已离欲界生,说之为“见苦所断”而离“欲界系”,不免夸大;若是未离欲界系,未来于大乘见道过程中,同样不免值遇真见道后所应断之异生性,由此亦可证明大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并非二乘见道者所能全部断除。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3说:
复次此中生,名显异生性,能起暴恶、诸惑业故;见道舍彼故说离生,余如前说。……复次异生身中,烦恼恶业极不调顺,故说为生;诸瑜伽师于此沦没,见道拔彼置圣位中,故名离生,余如前说。复次见所断惑犹如根栽,生无穷过;见道永拔,故名离生,余如前说。有余师说,此文应言入正性决定,所以者何?谓于此时从不定聚出,入正定聚故。复次行者尔时舍邪定聚所依异生性,入正定聚所依见道,是故名为入正性决定。10
这就是说,凡夫众生有时会生起暴恶的行为而造恶业,或者有时会因邪见而造作谤因果、谤正法、谤贤圣的大恶业,舍寿之后下堕地狱而次第流转于三恶道中;由于真正见道而非错谬见道的缘故,已有智慧能使自己不谤于三乘贤圣、不谤正法、不谤因果,以此缘故,永远不堕三恶道而说为断除异生性。这是说见道能使人远离三恶道生,说为三恶道的离生,名为断异生性。
但异生性有二种:烦恼障所摄异生性以及所知障所摄异生性。《成唯识论》卷9云:
一、异生性障,谓二障中分别起者,依彼种立异生性故。二乘见道现在前时,唯断一种,名得圣性;菩萨见道现在前时,具断二种,名得圣性。二真见道现在前时,彼二障种必不成就。犹明与暗定不俱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诸相违法理必应然,是故二性无俱成失。11
语译如下:
【一、异生性障,是说烦恼障与所知障等二障中,由虚妄分别而生起的学法障碍,依于那不同的二种来建立异生性的缘故。当二乘人修学解脱道而使见道智慧显现在眼前时,只能断除其中的一种,就称为已经获得圣性;菩萨见道智慧现在前时,具足断除这二种异生性障,名为已得圣性之人。二种真实的见道显现在前时,那二种异生性障的种子必定不会成就了。犹如光明与黑暗决定不会同时生起,也犹如秤杆的两头一定是一头降低之时会与昂起的另一头幅度相等一般,种种相违之法的道理也必定应该如此,由于这个缘故,异生性与圣性这二种自性,不会有同时成就并存的过失。】
《华严经探玄记》卷10〈十地品第22〉说:【唯识论第九云:一、异生性障,谓二障中分别起者,依彼种立异生性故。二乘见道现在前时,唯断一种,名得圣性。菩萨见道现在前时,具断二种,名得圣性。】12同样是认同《成唯识论》所说有二种分别所生的异生性——二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及大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但大乘的真实见道不仅是真见道位,也函盖相见道位及通达位,这显示三位中各有所应断的异生性。
《成唯识论述记》卷10辨正说:
若尔,无种性者既无自乘圣道,说何为异生性?应说但依二障分别种上立异生性,不须别说,望自乘见所断种上立故。所知未断,虽曰圣者,尚名异生。此何位舍?答:不同小乘唯修所断世第一法与见道合舍,今大乘唯见所断,见道无间道起时舍,依所断种立此性故,与种俱舍。13
窥基同样是说有二种异生性:小乘见道所断及大乘见道所断。二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并非修道所断,因为只要见道而得了知五蕴无常、苦、空、无我时,就不会再有诬谤贤圣或诬谤正法、抵制正法的恶行了,当知已经不再有下堕三恶道的可能性了,所以名为已断异生性。譬如二乘法中真正的见道者(具有未到地定定力而在五蕴苦、空、无常、无我的具足如实观行以后,心得决定者),即使听闻大乘贤圣对二乘圣人有所评论,也不敢回嘴或恶声,更不敢对大乘法或实证真如的大乘贤圣有所毁谤。若在二乘法的见道法义中实际观行,所观行内涵也正确无误,但若观行完成时仍未具备未到地定之定力者,则非真实已断三缚结之初果圣人;如是之人仍属未断异生性之凡夫,仍然会对正法或贤圣妄加毁谤,未来世仍会因此堕入三恶道中。由此亦可反证:举凡诬谤实证贤圣者,不论其人自称果位为初地甚或等觉、妙觉,其实皆是未断异生性之凡夫,未来不免大妄语业及故谤三宝之果报,不离异生性。
又,如窥基所说:“应说但依二障分别种上立异生性,不须别说,望自乘见所断种上立故。所知未断,虽曰圣者,尚名异生。”14也就是说,二种异生性是依所修的解脱道或佛菩提道之不同而各别施设建立,若依大乘真实见道的通达位而说断尽异生性,则二乘见道者对于大乘见道的内容若生起疑心时,仍然处于大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中,所以窥基说:“所知未断,虽曰圣者,尚名异生。”是说二乘初果人乃至四果人,衡之于大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因于大乘见道所断的所知障仍在,尚未断除,虽然已是能出三界的圣者,在大乘法中也仍然具有异生性而名为异生。此位虽断二乘见道所断异生性,但若心性刚强、见道不久,甫闻大乘贤圣评论二乘圣者不解般若时,仍然不免因瞋不能安忍而故谤大乘贤圣,亦说为尚有大乘见道所断异生性未断。
最后回到根本论来说。《瑜伽师地论》卷52云:
复次,云何异生性?谓三界见所断法种子,唯未永害量,名异生性。此复略有四种:一、无般涅槃法种性所摄;二、声闻种性之所随逐;三、独觉种性之所随逐;四、如来种性之所随逐。15
语译如下:
【复次,什么是异生性呢?是说误认为三界实有的各种谬见中,见道所断的三界实有等邪见法的种子,仍是尚未永远断除的境界,名为异生性。这个异生性大略而说则有四种:一、没有般涅槃法之种姓所摄的一类有情;二、被声闻种姓所随逐的有情;三、被独觉种姓所随逐的有情;四、被如来种姓所随逐的有情。】
也就是说,在见地上面而非在修道位所应断除的错认三界诸法实有的邪见,还没有断除的人就称为还有异生性的人,将来都还有可能误谤圣法及实证的贤圣,舍寿堕入三恶道中成为异生有情,就称为仍有异生性。若是如实见道了,已经灭除心中的见道所应断除的疑惑了,就不会有误谤正法与贤圣的情形发生,永远不会因此而堕入三恶道中,就说此人已经断除异生性了。由此可证,凡是诬谤已证真如的菩萨者,都是仍处在异生性位中,不论他们宣称自己是阿罗汉或已经成佛,都不能自外于此;学人可以依此原则而自行判断真假善知识,建立择法眼而选择之后从之受学,即可真入佛法门中,修学一世即能不再唐捐其功。
又《瑜伽师地论》卷56说:问:依何分位建立异生性?此复几种?答:依未生起一切出世圣法分位,建立异生性。此复三种,谓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16
语译如下:
【问:是依什么样的不同阶位区分,来建立异生性呢?这个异生性又有几种呢?答:是依尚未生起一切出世圣法的不同层次来区分阶位,建立不同层次的异生性。这个异生性的建立又说有三种,是说被欲界所系缚的异生性、被色界所系缚的异生性、被无色界所系缚的异生性。】
换句话说,依二乘菩提来说,凡是依于未到地定的定力而观修蕴处界无常、苦、空、无我,已确实断除三缚结的初果人,就是已断二乘见道所断异生性的圣者;此后再也不会由于五蕴十八界实有的邪见而妄谤二乘正法及二乘法中实证的贤圣,永远不会再因此而下坠于三恶道中。但这只是对欲界五蕴十八界的观行所生的正见,未来开始修道以后,仍有二乘菩提中修道位所断的异生性等待他去断除,所以他还会继续受生于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中,这时就说他的修道位所断异生性还没有断除,他还是有三界所系的修道所断异生性存在;但已不会因为邪见而误谤二乘菩提正法及二乘贤圣,就永远不会下坠于三恶道中成为异生。如是类人,即使不服菩萨演说胜妙法义,也不会引起他故谤菩萨的恶行,因为菩萨所说分明显示已断我见乃至我执等。
换成大乘菩萨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当大乘菩萨修到通达位时,大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已经断尽了,再也不会误谤大乘正法及大乘贤圣了,因为所有迷事无明、迷理无明中的见道所断随眠都已断尽,就说他已经断尽大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这时已断除三界爱(我执、我所执)的现行,成就通教四果的解脱德,但还有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的烦恼障习气种子待断,就说他还有三界系的修道所断二障所摄异生性存在。因此说,三地未满心菩萨还有色阴习气种子未曾断尽,六地未满心菩萨还有受阴习气种子未断尽,七地未满心菩萨还有想阴习气种子未断尽,十地未满心菩萨还有行阴习气种子未断尽,妙觉位一生补处菩萨还有识阴习气种子未断尽,直到佛地才是五阴尽的究竟佛果,五阴习气种子全部断尽。
然而大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函盖了二乘解脱道中的我见、我所执、我执等烦恼障的现行,也函盖了所知障中见道所断的无始无明随眠;这二种都必须在真见道以后,继之以非安立谛的相见道位三品心的观修,完成第十回向位的实修以后,再作安立谛四圣谛十六品心及九品心的观修而取证阿罗汉果,并且勇发十大愿而无有穷尽,生起了增上意乐而起惑润生得以入地之后,才能全部断除。由此缘故,大乘见道所断异生性,极为宽广而难以断尽,徵之于2003年杨先生、法莲师等人迷惑于真见道位的真如,提出真见道证真如时即是证得佛地真如(成佛)的谬见,被平实及会中的诸师据现量理、据圣教、据比量而评破,道理已经极为彰显。
不意2013年的现在,仍有在平实给与摄受的环境下,本会某师仍极力争执真见道在菩萨道中的位阶,意欲将真见道证真如的第七住位,强行挤入初地心中,而要求平实接受真见道即是初地心菩萨;并引窥基的错误注释为据,意欲令正理与邪理并行于正觉同修会中,将来成为末法时代佛教界的共同认知。但这是根据错误的注释而欲推翻世尊在《般若经》中的圣教,也是推翻诸大菩萨在根本论(《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成唯识论》中的圣教,是破坏正法及毁谤诸圣的地狱业;若不及早彻底忏悔求见好相,舍寿后未来世将会沦坠三恶道中,表示其人在所知障中关于真见道应断的异生性并未断除,由此足以证明大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确实无比宽广而难以全部断尽。(待续)
-------------------------------------------------------------------
 
1《大正藏》册8,页836,中14-22。
2《大正藏》册8,页836,中23-28。
3《大正藏》册8,页836,中29-下5。
4《大正藏》册8,页831,上29-中25。
5《大正藏》册26,页928,下5-7。
6《大正藏》册31,页665,下21-22。
7《大正藏》册26,页928,下27-29。
8《大正藏》册27,页7,上2-4。
9《大正藏》册27,页8,中21-23。
10《大正藏》册27,页13,上21-中5。
11《大正藏》册31,页52,中20-26。
12《大正藏》册35,页300,中6-9。
13《大正藏》册43,页583,下7-14。
14《大正藏》册43,页583,下8-11。
15《大正藏》册30,页587,中25-29。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