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念灵知不是真心
《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开示:“如凡夫人,前念不觉,起于烦恼,后念制伏令不再生,此虽名觉,即是不觉。” (实叉难陀译本) 。如果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以此为悟。但是这个“觉迟”的觉,仍然不是真心;因为“起念”是妄心,而后念又“起念”制伏之,这也是妄心。真心是自无始劫来就不曾起过一念,也不曾一刹那断灭过,故《心经》云:“不生不灭”。
即使坐禅坐至一念不生,也仍然不是真心;因为在坐中虽不起一念,但是见了父、母、子、女走过,心中也了知这是父亲、母亲、子女等。或者说心中一念不生,应当是不会起贪、瞋的,可是如果被别人打了一巴掌,则仍会起瞋的。这种情形是意识虽然一念不生或心中不起语言文字,照样可以分别的,照样于外五尘起念,所以这是妄心。意识妄心就是意识妄心,永远是意识妄心第六识,绝不可能努力打坐或平常不分别就可以使之变成真心第八识。如果真心是无分别心而无另一个能分别的意识心?则请问: 佛世尊于说法四十九年间有没有能分别的意识心?如果没有能分别的意识心,则 世尊如何了知外道的法义错误,而加以破斥?如果 世尊没有意识分别心又如何观察众生的根器、度脱众生呢?固然《维摩诘经》有言:“不知是菩提,六入不会故”,不应误会不分别的意识就是真心,因为《维摩诘经》已从另一角度言:“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真心虽不于六尘起分别,但绝不是如同白痴、木、石的无分别,如果真心真是如此,那我们辛辛苦苦寻觅,悟祂何用!所以《金刚三昧经》〈如来藏品第七〉:“菩提之性,则无分别;无分别智,分别无穷,无穷之相,唯分别灭。如是义相不可思议,不思议中乃无分别。”。
佛法中只有二个甘露法门,即是:一者,解脱道;二者,佛菩提道。此是二甘露法门,除此之外别无其它法门。换句话说,“修证解脱道就是修证佛法”这种说法并不正确。解脱道包含于佛菩提道中;因此,解脱道只是佛法的一小部分而已,不是一般初机学佛之人所谓的:“佛法不外就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了解之后就了解全部的佛法,佛法就是这样而已。”
佛法,就是成佛之法,只不过 世尊为了接引一些畏惧生死轮回的众生,先将出离三界生死之方法抽出来讲,予有缘众生可以亲自证实:出离三界是可能的。这是二乘菩提,也就是解脱道的义理与行门,也就是断我执烦恼而取证解脱果的法门。
当这些有缘众生证得解脱果进入了二乘菩提之后,就会确实的信受 释尊所说的法是真实的法,真实的可以出离生死的方法。由于对于已经亲证解脱而产生的信心,于 世尊再继续宣讲如何成佛的正理,这些有缘众生才会真的相信,这就是佛菩提道──大乘佛法的义理,也就是唯一佛道的正法。故“成佛之道”必须具足佛菩提道及解脱道,如果落入断灭空,如果否定了第八识以后,而来说诸法缘起性空,就落入了断灭见,不仅与佛菩提道不能相应,也与二乘菩提的解脱道不能相应。
所以,佛法的最主要内涵,就是佛菩提道与解脱道,与大家最切身的科目,则是解脱道。解脱道的意涵就是出离三界生死轮回,而不再受业力与无明的牵制,不再流转于三界六道之中,免除了不断的死亡而后又再受生,受种种生、老、病、死之痛苦。
至于解脱就是“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解脱,解脱知见知如真”。如何是“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要证得解脱果的第一步是要断我见,接著修所断的烦恼──我执也必须断除,故说我见、我执均断除了,就是解脱果的“所作已办”。
在三乘共通的解脱道上的修行,对于我见及我执的断除都是一定要详细而实在的观察;也就是必须现观:五阴的虚妄、十八界的一一界也都是虚妄的。如此详实的现观之后,再检讨:我见是否断除了?我执是否断除了?若是真的断除了,则就是“所作已办”,这是证得解脱果的第一个条件。解脱果的修证是三乘佛法的共道,除了声闻、缘觉外也是菩萨所必须修证的佛法,不过,六地以前的诸菩萨们,都会保留最后一分思惑,故意不去断除,以滋润来生再度受生的种子,继续上求下化。
“不受后有”是说“现般涅槃”以及“中般涅槃”。“现般涅槃”是说慧解脱以及俱解脱阿罗汉,在舍寿时七识就统统自愿消灭了,不再出现中阴身,只剩下《阿含经》的“名色因、名色本”的第八识、如来藏独存,这就是无余涅槃;也就是说真实的无我,“五阴我、十八界我”完全不存在了。“我”不存在之后,剩下第八识──涅槃的实际,祂离见闻觉知,从来都不作主、不思量,自无始劫以来都不自觉、亦不自观有自己之存在。如果没有末那起了我执而拉著祂,祂就不会去投胎;此末那──意根的我执断除了之后,舍报时作主、思量的意根自愿消灭,就不会再出现中阴身;意根不再出现、则意识也就跟著不再出现了,如此则称之为“现般涅槃”。在舍寿的现下、当下入般涅槃,这是指俱解脱的大阿罗汉以及慧解脱阿罗汉的解脱,不受后有。
不受后有除了现般涅槃之外还有中般涅槃,这是说有极少数慧解脱阿罗汉,解脱证境如果不是很坚固,舍报时忽然在意根中生起一分微细的我执,不能当下断除,则虽想入无余依涅槃,可是却在不知不觉间,就会感生出即将生往色界的中阴身;而当中阴身出现时,他心想:“我怎么没入无余依涅槃?怎么我又出现了?”此时就实时再把自己剩下最后一分的“我执”断除,断尽我执之后就不再有第二次中阴身出现。不过,中阴身的寿命有七天;因为这是慧解脱阿罗汉,不是俱解脱的大阿罗汉,所以必须等到第一个七的中阴身坏掉才能入无余依涅槃,这个就是解脱不坚固的“时解脱”阿罗汉的中般涅槃。但是,这是从广义而言;从狭义、严格来说并不是完全的不受后有,因为已受了中阴身的后有,中阴身也是广义的后有!但就狭义的来说,也算是“不受后有”的圣者。
解脱果,最后一段“解脱、解脱知见知如真”。如何是“解脱知见知如真”?这是说完全了知“我见”、“我执”全部断尽的内涵,这是声闻的无生智。
解脱知见并不是每一位阿罗汉都有的,在佛教史上有位周利盘特伽尊者证得阿罗汉果位,于是有人说:“扫帚两个字都念不好,竟然可以成为阿罗汉,真是不简单!”就请尊者来受供养,供养之后请这位圣僧开示。尊者却说:“我不会开示,我请舍利弗尊者来为你开示。”也就是说:“我应供,他开示”。周利盘特伽尊者已经证得解脱了,何以却不能开示?这就是说“解脱知见”不具足了知,也就是说周利盘特伽有尽智,但是没有无生智。这“尽智”与“无生智”是“二乘一切智”的尽智与无生智,也就是说不具足解脱知见的人只能自己得解脱──知道确实已经把对自己的执著断除了,可是要如何去修到这个境界?他不会整理,不会宣说出来。
解脱的真正道理就是上述“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解脱、解脱知见知如真”。现在不论是北传与南传佛法弘法的法师、居士,不能证得解脱果的最大原因,就是对于解脱道不了解,对于“众生我”不了解,而对五阴十八界误会了,不能一一现观五阴十八界的虚妄,落在意识心的觉知心我上面,不能断除对觉知心自己的执著,落在我见上面,故更不能断除我执;这就是对解脱道内涵不了解的人,故无法证得二乘菩提的解脱果。并不是只有北传佛法 (大乘法的传承) 是如此,现在的南传佛法的那些“阿罗汉” (如果有的话) 们,也不知道这个解脱道的真正道理,故其实不是真正的圣僧。
前面一开头便说解脱道是三乘共道,不过虽是三乘共道,大乘菩萨所证的解脱并不一样;二乘圣人所证得的解脱是不能证得无余依涅槃的实际,而大乘菩萨所证得的解脱,却实证了无余依涅槃的实际。因此在说明了解脱道内涵之后就要说佛法另一大甘露法门──佛菩提道。
大乘佛菩提道是以明心为起步的,如果没有明心,虽然对三宝深信不疑,则所修的六度万行是外门修六度菩萨行,仍不是内门广修六度万行;也就是说二乘圣人所证得的解脱是不能证得无余依涅槃的实际,而大乘菩萨所证得的解脱则实证了无余依涅槃的实际,这个无余依涅槃的实际在《阿含经》中 佛称之为“涅槃之本际”,有时说“如”,有时候讲“实际、我、如来藏……”,有多种称谓。舍寿入了无余依涅槃的时候是五阴、十八界都灭尽了,无余依涅槃里唯一的一个法就是“实际”;这是将“名”与“色”灭除了,便成了完全的“无我”。“名”是说受、想、行、识 (前七识) ,“色”就是五根身。五色根的扶尘根与胜义根都舍弃了,受、想、行、识也都灭除了,就是无余依涅槃──十八界的自我都全部灭尽了,就没有前七识的存在,故无见闻觉知的“我”存在,也没有“恒审思量、处处作主”的“我”存在,只剩下“名、色”所缘的识──“名色因、名色本、名色习”之识,就是只剩下第八识离见闻觉知、离思量而独自存在,无所依倚。此时已无人间的痛痒、冷热、饥渴等等余苦存在,没有这些余苦作为所依,故称之为无余依涅槃。
第八识离见闻觉知,明心开悟了就是证得无分别心,所以当真善知识作法义辨正时如此说:“开悟的时候,其实照样有分别心,是不离原来的分别心,而找到‘本来’就没有分别的真心第八识,祂与有分别的觉知心共同并行运作。”那些悟错了的大法师与居士们不明白,都说:“我们就是要修证无分别心嘛!所以你在那边听经闻法就是分别,你在那边说法就是分别,你在那里评论谁对谁错,那就是分别。如果想要证得无分别心,你就不要再起心动念,不要再分别谁对谁错了嘛!”把这样叫做无分别心,将意识觉知心住在一念不生的境界中,称之为真心,因为经中说“不知是菩提,六入不会故。”但他们不知经中也说:“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若执一念不生叫做真心,这与白痴一般的处在不能了知诸法的境界中,有何不同?把此时像白痴一般的觉知心当作是真心的无分别,就悟错了。请问这些大师:“世尊在人间教化四十九年间,有没有分别?若言无分别,则是不实、谤佛之语;因为 佛若无分别,则又如何能观众生的根器?又如何度众生?又如何知道法义的错误而加以摧邪显正?”如果真心真的像木、石一般的无分别心,我们又何必辛辛苦苦的参究、寻觅?悟祂又有什么用呢?
佛菩提道甚深,极甚深,从入佛门至究竟成佛,其间有很多曲折,一不注意就会走入歧途而不自知,所以下面略说参禅的四种歧途:一、豁达空禅;二、主人公禅;三、以定心为禅;四、似是而非禅。
一、豁达空禅:
有些人听到错悟者之开示:“真如佛性是空性。”之后,自己又读了《金刚经》。因为误会了,又没真正的懂得 佛的真意,就说一切是空,以为跟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不久后就会说:“涅槃非因非果。”而拨无果──一切都空,哪有因果?认定“无心无物就是我们的心安住的地方”。这是以意识思惟空性,不知不见真如佛性具足一切法,这是豁达空禅。
他们自以为:一切都没有,什么都空,就是证得空性,“我只要不执著,只要没有烦恼,这就是证得空性”,就说:“我已经悟了,一切皆空,所以没有佛、没有祖师、老师,没有学生。”又说:“贪也是空,瞋也是空,一切都没有因果。既然没有因果,不贪白不贪,不瞋白不瞋。”然后就随三毒而行,贪、瞋、痴、慢、疑,样样皆不离,性障粗重。
这些人经常的口头禅是“一切皆空”,但是对于五欲却是很贪著;嘴巴却是贪好吃的,每天三餐如果没吃众生肉就难过;身行邪淫,却说:“没有果报呀!”若有明眼善知识向他们忠告、规劝,那他们就辩说:“你还有这个在呀!”善知识又规劝说:“你这个不是禅,你误会了,应当去向善知识请益、求开示。”他却辩说:“讲到禅字早就不是啦!我连禅都没有,你还跟我说禅?”像这样子一切豁达于空,拨无因果,称之为豁达空禅。
再举一例以说明更微细的豁达于空之现象。月溪“法师”临终时讲了一首偈:“讲经说法数十年,度生无生万万千。待等此日世缘尽,遍满虚空大自在。”最后这一句“遍满虚空大自在”是尚未了知真心之人的豁达空,不明白、没找到真心,而以意识思惟、揣摩真心的体性;因为《华严经》说“譬如真如犹如虚空,不动不转。”故就想:真如既然犹如虚空,那现在舍报以后不取五阴、不投胎,就跟虚空一般了,就遍满虚空。自以为如此就自在了,这也是豁达空禅。
真心固然犹如虚空,无形无物好像虚空一般,可是不等于虚空,不能说真如遍满虚空。若如此说则是“执我常遍,量同虚空”,执著真如这个我,时时刻刻都是普遍的存在,真如的本体犹如虚空、无有边际。这种说法错了!因为如果真如遍满整个虚空的话,则为何真如又住在大家──众生身之中,随之而使众生受种种的苦乐?
如果真如遍满虚空就应该不能起作用!如同水瓶中装满了水一样而不能动、不能转,祂又如何能随著五阴而支持五阴造作各种善恶、无记业?